唐朝真的是以胖為美的嗎?

池璐


以胖為美,並非胖子就是美人。

而是豐滿的美女才稱得上美女,這是由於唐朝社會風氣開放,民族交流密切的緣故。許多人單純的以為在唐朝胖子就是美女,這壓根兒是胡扯。

我們通過唐朝遺留下來的各類畫作可以看出,唐朝的“以胖為美”是相對於後來的朝代而言的,在唐朝,由於民族融合加快,許多女子身材高大, 體態豐腴,這就成了當時最流行的“美”。

史書記載楊“豐豔”、“微又肌”、“凝脂胭華”,並沒有說她胖。事實上,封建社會生產力低下,也不可能像現代社會一樣出現如此大量的胖人。要知道,過去一個月吃上一頓肉都是奢侈的,熱量不夠,哪裡來的這麼多胖人呢?

所以說,在唐朝胖其實是富貴的象徵。只有生於富貴人家的女孩才有機會白胖豐滿,然後沒事在香草沐浴,最後出落成一個豐滿的美人。

筆者認為,唐朝所說的以胖為美,應該就是范冰冰這樣的美女,而非鳳姐那樣的……


陸棄


很多人可能從一些雕塑繪畫得出唐朝以胖為美的結論,這些只是表面,若要討論審美標準,我們需要深入到當時人的內心深處,而這裡我們就從詩歌文化來體會詩人內心的真情實感:

先看看大家認為的“胖美人”代表——楊玉環。同時代的杜甫是這樣描寫楊貴妃的:“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葉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大意就是說楊貴妃楊是個身(骨)材(肉)比較勻稱的大美人,杜甫本人很可能真的見過楊貴妃,畢竟是被“命待制集賢院,召試文章”的人。在《長恨歌》中,白居易是這樣寫的:“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由“嬌無力”、“金步搖”可以看出,楊貴妃並不肥。再說大家都應該知道楊貴妃擅歌舞,

作為一代風流才子,白居易顯然是個愛“美”之人。有一次,他就詩興大發,專門寫了一首詩來讚美自己的兩個愛妾,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樊素的嘴小巧鮮豔,如同櫻桃;小蠻的腰柔弱纖細,如同楊柳)。雖然這首詩現在在白居易的詩集當中找不到了,但是唐朝一位叫孟棨(同“啟”)的作家卻在他撰寫的一本專門記錄唐朝詩人逸事的著作《本事詩》中有過專門記載。在《本事詩》中,孟棨寫道,“白尚書(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由此可以推斷,唐朝並不是以胖為美,而是以小蠻腰為美。

無獨有偶。白居易在《和春深二十首》中也說:“鞦韆細腰女,搖曳逐風斜。”

此外,初唐詩人劉希夷在《公子行》一詩中,也有“願作輕羅著細腰,願為明鏡分嬌面”的詩句。

另一位初唐詩人吳少微在其詩《相和歌辭·怨歌行》中,同樣有“小腰麗女奪人奇,金鞍少年曾不顧”的描寫。



歷史學家在史料當中也曾找到記載:「纖穠中度」,可見楊貴妃胖瘦適中,豐而不滿,豔而不妖。有學者推測出她的真實身高體重:大約為1.65米,體重為60公斤,僅僅屬於微胖界。此外,楊貴妃是個擅長歌舞的女性,並不至於肥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唐朝人的美女標準裡,是有苗條這一項的。

李德裕《柳氏舊聞》裡,正寵愛著楊貴妃的唐玄宗給太子選妃,“選人間女子細長白者五人,將以賜太子”。明確提出了標準必須是“細長潔白”的女性,可見,玄宗時代選美標準,也跟今天一樣:身形苗條,身材高挑,皮膚白皙。

詩僧貫休的兩句詩,是最能證明唐人的主流審美的。《白雪歌》中兩句:為人無貴賤,莫學雞狗肥。意思就是:人無論貴賤,都不應該養成雞狗般肥胖的樣子。

所以說,唐朝人的榮辱觀念裡,肥胖是非常可恥的。

再者,我們還可以看看唐朝時選妃的要求。

唐朝政治家、文學家李德裕(“牛李黨爭”中李黨領袖)就曾在其著作《次柳氏舊聞》中記載過唐玄宗李隆基為其兒子李亨(後來的唐肅宗)選妃的事蹟。書中說,“上即詔力士下京兆尹,亟選人間女子細長潔白者五人,將以賜太子”。由“細長”二字便能看出:唐玄宗李隆基或唐玄宗之子李亨都比較喜歡身段苗條的女子。

巧的是,在宋代王讜撰寫的文言軼事小說《唐語林》中,也有“乃詔力士,令京兆尹亟選人間女子頎長潔白五人,將以賜太子”的類似記載。與李德裕《次柳氏舊聞》中的記載相比,二者僅有文字上的細微差別。

因此,無論是從唐朝詩人的作品還是從唐朝宮廷選妃的標準來看,都足以證明唐朝的審美標準仍然是“以勻稱為美”,和歷朝歷代並無分別,也完全當今中國人的審美標準,並不存在“以胖為美”的說法。

退一步講,即便楊貴妃真的就是個胖子,也只能說明楊貴妃本人“胖得很美”,但不能因此認為唐朝就是“以胖為美”。何況,人家楊貴妃根本就不胖!

從古到今,中國人的審美標準幾乎從未變過,始終保持著“以勻稱為美”(苗條而不見骨,豐滿而不見肉)的標準,唐朝也不例外。


野史豔譚


美是一種文化認同,當大家都認為胖是美的時候那胖就是美,這個沒有標準。假如你讓蜘蛛來看人類形體,它或許會覺得八肢才是是非常美非常漂亮非常對稱的,

人類的四肢則非常醜陋。你能說蜘蛛這個想法是錯的。

再舉一個例子,在中亞的很多地方,有帶鼻環的這個風俗。就我個人的審美觀來看,我認為這個不但不美,而且很有點嚇人。但是如果在當地你問問那些新婚的嫁娘,

如果哪一個沒有鼻環,不能通過鼻環在臉上拉起一道珍珠瑪瑙的簾幕,那可能是非常丟人的事情。

還有非洲一些族群喜歡在脖子上套很多圈


,如果圈越多,就顯得越美麗,如果你脖子上一個圈都沒有,那你就是相當醜陋的。在當地你敢說有圈不美,打破你頭呢。

以胖為美沒有什麼不好吧

。唐代那種普通群眾缺吃少穿的時代,如果你長得胖乎乎的,至少說明你們家生活條件優越,營養跟得上,不然你怎麼能長得胖乎乎的呢


?人長胖了以後,皮膚下的水分會增多,這樣膚色會也會好看很多。這在化妝品不發達的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形體枯鎬面色晦暗,那麼無論你多麼年輕都不能被稱為美人吧。這時候長得胖就有了市場。

另外一個原因,唐宋時期沒有棉花,人們的衣著相對來講都是麻葛製成的,這種衣料穿到身上保暖效果是非常差勁的,如果這時候你長得胖乎乎的,皮下堆積了大量的脂肪,這樣禦寒能力是不是就強了很多。人都是從實用出發的,當一個優點可以給自己帶來好處的時候,那麼大家都會推崇這個優點,也許唐朝的人長得胖,以胖為美,就是為了抗寒。



麻煩大家關注一下我的頭條號。我會每天給大家送上優質的歷史文。


三七配紅花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唐朝以胖為美這點沒錯,古代四大美女之中的楊玉環就是其中的代表。但是各位看官可要注意了,這裡說的胖是豐腴,並不是真的肥胖,這可是有區別的,過猶不及!

一、環肥燕瘦

縱觀中國歷史,無論是西施還是貂蟬身材都是凹凸有致。而趙飛燕更是小巧玲瓏,按理說古代的審美和今天的我們應該相差不大啊,為什麼偏偏唐代喜歡胖一點的?其實這點還是和唐代的相關背景有一定的關係:

李唐皇室的血統中至少有一半是鮮卑血統,李唐王室由鮮卑遊牧部落的關隴軍事集團起家入主中原後的。雖然一統中原但是血液裡還保留著一些自己的習性和審美,比如喜歡牡丹花,熱愛肥臀大馬,崇尚壯碩之美。

因為遊牧民族中本身就需要強健的體魄。這點可以參考現在的遊牧民族,那種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嬌羞大小姐在那可不吃香。(套馬杆的妹子,你威武雄壯!)

二、胖了更健康

古代的食物,沒有什麼地溝油、蘇丹紅、添加劑什麼的,所以那時候很少會有虛胖的女孩子。那些純天然,無汙染的食物堆積在體內就是真正的精華。而且胖一點的女孩子代表她們腸胃好,吸收好。而且一般胖胖的女孩子人緣都不錯,心寬體胖不是隨便說說的。

三、家境殷實吃得好

在古代,即使是唐朝一般家庭中也只是剛剛能吃飽飯的狀態。所以一般能吃胖的只能是富有人家的大小姐才行。而且一般富家小姐還不會去做過多的家務,膚白貌美更符號唐代人的喜好,這點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寫: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四、豐滿≠肥胖

據說楊玉環身高4125px,體重68kg。就以這個數據來看,楊貴妃只能算微胖。和那些動輒二三百斤,爭著吵著要穿越的女孩子比也要瘦的多。

而且楊玉環在皇宮裡生活的也是相當滋潤,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偶爾還和李隆基整天賴在床上不活動(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那自然而然的楊玉環也要增膘了,4125px和68kg是她當上貴妃之後的身材,那麼入宮之前呢?

肯定更瘦了,身高不會變化的情況下,體重應該還能減十多斤,差不多就算120斤。這麼算下來,楊玉環即使在現代這個崇尚A4腰,反手摸肚臍的時代也算得上身材勻稱的大美女了啊!(參考一下蒼井空老師那種類型的嬰兒肥女生,童顏巨乳。)

總結一下,唐朝是以豐滿為美,而不是和比賽似的誰胖誰最美。豐滿指的是該瘦的地方瘦,該有肉的地方有肉,說白了就是前凸後翹,凹凸有致。因為根據經驗判斷,一般微胖的女孩子胸部都要大一些,胸大屁股大意味著好生養,所以更受男人喜歡。那些想著穿越一下就成為大美女的胖姐姐還是儘量想開一點吧,咱們還得繼續去健身房揮汗如雨!


瀚海說史


唐朝以胖為美,這其實是後人對唐朝的一種誤解。

美是一種時尚潮流。就像90年代許多流行的衣服,放到今天就是老土、過時一樣——

唐朝人對美的標準隨時代而變化,並非所有時期都以胖為美。

初唐時期,唐朝女性都是以瘦為美。

如果你去看這時期的壁畫、女俑和仕女圖,就會發現圖中的女性都是瘦子,根本就不胖,甚至都沒有出現胖子。

下面這張在阿斯塔那墓出土的《胡服美人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圖中女子身材高挑,身著胡服,根本就體現不出以胖為美。

根據阿斯塔那墓的其他出土文字,這張畫像大約作於公元704年,也就是武則天統治的晚期。

除了《胡服美人圖》以外,還有其他的考古證據。

下面這張出土於永泰公主陵的壁畫,圖中的仕女也都是瘦子,大家的身材都是高挑纖細。即便是有身材魁梧的婦人,但也與胖子無關。

永泰公主是何許人?她其實是唐中宗李顯之女,原為永泰郡主。大足元年(701年),因為捲入懿德太子案,被武則天逼迫自殺。神龍宮變後,唐中宗厚葬愛女,在墓中安設這尊壁畫。由此可見——

直到武則天晚期,唐朝都是以瘦為美。

唐朝是什麼時候才開始“以胖為美”呢?

這至少是盛唐開元、天寶年間,也就是唐玄宗那個時候的事情了。我們顯然不能以特定時期的潮流,來概括整個唐朝的美女標準吧。


HuiNanHistory


傳統印象中,唐朝的審美一向具有盛唐氣象——如楊玉環,端莊豐腴,而不是趙飛燕那種弱質纖纖輕盈如燕的美。

從唐朝留下的繪畫作品來看,唐朝的女子無論嬪妃宮女,都是臉如銀盆,豐腴飽滿。唐代陶俑中的女性形象看起來也都是走肥胖路線,豐腴得看不清腰線。所以,唐朝“以胖為美”似乎理所當然。

很多人從李氏家族的起源來探究,認為唐朝喜歡豐腴健碩的美人與皇帝家族本身具有鮮卑少數民族血統相關。但唐玄宗在給太子選妃時,分明是讓高力士選了五個“頎長潔白”的美女啊。

對於楊玉環,則是形容為“纖穠中度,舉止閒冶”,可見楊玉環雖非纖弱女子,但也絕不是現代人眼中的”胖“。從著名的《簪花仕女圖》來看,楊玉環應該屬於雍容華貴、儀態萬方的類型,想想一個善舞的女子能胖到哪兒去呢……

很多學者對唐代的文學作品做過研究,發現唐人筆下吟詠女性肥美的文字並不多見。描繪女性時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反而是: “細腰”、“狹腰”、“纖腰“、“婀娜”、“窈窕”、“纖手”、“纖麗”等等。譬如李賀《將進酒》中的 “皓齒歌,細腰舞”;劉希夷《公子行》中的“願作輕羅著細腰,願為明鏡分姣面” ;白居易《楊柳枝》中的“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所以說,“環肥”可能只是大家對於唐朝審美的刻板印象。即使是“環肥”的“肥”,也不是大家以為的大胖子,頂多就是不做骨感美人,摸上去有肉感很舒服的那種,畢竟勾魂攝魄的《霓裳羽衣舞》怎麼也不可能是一個胖子能跳出來的啊!


生猛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達文西:問得好,關燈。

唐朝以胖為美,只是中期。

魏晉南北朝時代,南方政權的審美觀仍然是以瘦為美。所謂婀娜美女,纖腰美女!

到了唐朝初期,大戶人家和宮廷仍然傳承前一代的特點,以瘦為美。

隋末唐初著名畫家閻立本的名作《步輦圖》中,貞觀十四年,吐蕃使者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身邊的仕女沒有一個死胖子,全是瘦美人。

唐朝中期,隨著國力強盛,尤其是國內少數民族眾多,開始以胖為美。

對於遊牧民族來說,他們心目中美麗女人就是要胖一些。

因為遊牧的生活很艱苦,在古代胖子很少,胖一些說明身體比較好,消化能力強,新陳代謝好。

大家看看遊牧民族大漢的妻子,基本都是胖子,這也是身份的象徵。

而大唐國內包括朝廷中有不少鮮卑人,他們雖然漢化程度很高,仍然保留一些鮮卑遊牧的特徵,以胖為美。

另外,隨著國力強大,糧食肉類也多了,這也為胖提供了保證。沒有足夠食物吃,女人到哪裡能胖去?

需要說明的是胖歸胖,卻不是肥。

在古代,胖其實是豐滿的意思,等於今天的微胖、偏胖,但絕非肥胖,上稱200斤那種。

唐代中期周昉繪製的《簪花仕女圖》中,仕女就明顯胖了很多,臉也圓了。

因為肥胖必然臃腫,還會導致很多疾病,加上普通婦女常年勞動,想要很胖也是不容易。

像楊玉環這種身高164釐米,體重為138斤,就屬於很少見的胖子了,所以唐明皇一眼看上了她。

到了唐代後期,隨著安史之亂,國家大亂,糧食不足,吃不飽肚子,哪裡能胖。

到了唐朝後期,人們又開始以瘦為美了,實在是胖不了。


薩沙


歷史書籍中從來沒有記載過唐朝人是以胖為美的,之所以現代人會認為唐人以女子肥胖為美,是因為近代通過考古發掘出大量的唐朝時期的壁畫,陶俑,發現女性普遍的體態豐腴,再聯想到“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由此得出唐朝人以胖為美這個結論。

這些出土的都是唐中期的文物,經過“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之後,唐朝逐漸從戰亂到安穩,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長的胖些也是客觀存在的,但不存在以胖來衡量女子美不美的標準,只能說明當時女子還沒適應過來,也沒過多的減肥手段。

那麼楊貴妃到底有多胖呢?有學者計算出,她身高1.64米,體重120斤,按這個標準,瘦是不算瘦,但也不是很胖,不過這個結論可信度不是很高,學者又拿不到當時的體檢報告,但有一個側面可以說明她並不是很胖,楊貴妃上位得寵是因為舞蹈跳的好,再加上聰明,善解人意,一個擅長蹁蹁起舞之人,總不會胖到哪裡去吧?白居易曾說過“馬肥才能跑過快,歌姬只有瘦,唱歌跳舞才好看”,楊貴妃即使不是柳腰細腕,也一定屬於身材高挑,健康型的美女,李白在長安供奉時曾奉詔作詩,“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紅妝”,飛燕就是漢成帝的皇后,是手掌上能跳舞的著名美女,李白在這裡拿楊貴妃和飛燕比較,是說明楊貴妃同樣也很美,“環肥燕瘦”,各領風騷,絕沒有諷刺的意思。



無論先秦的“楚王好細腰”,還是漢代的身輕如飛燕,就是唐朝也喜歡瘦女蠻腰,唐早期詩人吳少微“小腰麗女奪人奇,金鞍少年曾不顧”到中期杜甫“隔戶楊柳弱嫋嫋,恰似十五女兒腰”,均能證明中國人的喜好是一以貫行的,不存在唐朝就喜歡以胖為美的特例。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唐朝“以胖為美”沒有錯,但是胖一定要有一個限度,過度肥胖那就完了。

唐朝都說是“以胖為美”,但是更多的是喜歡豐腴型的美女,用現在話說就是“微胖界”的女神。

唐朝“以胖為美”的審美觀是怎樣養成的?

唐朝既然“以胖為美”,肯定是出現了非常多的豐腴的美女,這都是得益於唐朝時期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強大的軍隊,使得豐腴的美女成為了主流。

那麼唐朝時期真的是“以胖為美”嗎?

這一點從唐朝時期非常著名的美女楊玉環,就可以得到驗證。

唐玄宗李隆基的後宮,是真的能夠達到後宮佳麗3000的數量,唐玄宗時期的年輕美女都被一網打盡。儘管如此,唐玄宗李隆基還是不可抑制的愛上了自己的兒媳婦楊玉環,不惜一切代價的將楊玉環納入宮中。

楊玉環在李隆基身邊獲得的寵愛,大家都聽說過。

一句“六宮粉黛無顏色”描繪的淋漓盡致,將楊玉環母儀天下的形象展露出來。而楊玉環先後兩次與李隆基發生矛盾,被趕回孃家,卻又被李隆基給追回來,可見楊玉環受到的的寵愛真的是不一般。

不管歷史上楊玉環揹負了怎樣的罵名,一個“豐”字都免不了,比如姿質“豐豔”“豐腴”,可見楊玉環真的是一個豐腴的“微胖界”美女。

楊玉環的受寵,就是唐朝審美的最大證明。

另一個證據當然就是唐朝仕女圖。

唐朝時期留下了很多畫作,不管是嬪妃還是侍女,都是體貌豐腴,搭配上唐朝女性的代表服裝齊胸襦裙,真的是雍容華貴。

皇宮不僅是唐朝審美的縮影,更是唐朝審美的風向標,“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唐皇愛豐腴,自然是天下景從。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首先,唐朝近三百年的歷史,只有盛唐可能會出現”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初唐時期,百廢俱興,不管是統治階級還是平民階層,都提倡勤儉節約。在溫飽問題未解決前,其他問題暫時不考慮,因此審美還是沿襲之前的“楊柳細腰,膚如凝脂"。而中唐和晚唐時期,面臨著藩鎮割據、官宦爭權、鄰敵窺視等來自內部外部的問題。在國家不穩定的情況下,再行節儉之風,由於胖則會給人一種偷奸耍滑、好逸惡勞等不好觀感,這時,”以胖為美“幾乎沒有生存的土壤空間。盛唐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人們首次有了"一日三餐”概念,兼容幷包的文化取向讓”以胖為美“成為一種可能。

其次,“以胖為美"不如說是”以胖為尊“。在生產力低下,食物匱乏的古代,胖是一個人家庭富足、生活優越的直觀體現。因而,唐朝的人像畫胖起來了,唐朝的仕女陶俑胖起來了。

最後,唐朝的”胖“不同於現在營養過剩的胖,而是一種豐腴。一方面,唐朝女子身穿齊胸襦裙再加上臉如銀盤,豐乳肥臀,視覺效果看上去胖,恰恰是現代人最理想的狀態——肉都長在該長的地方。另一方面,唐朝”臉如滿月、豐乳肥臀“的審美延續至今,在老一輩那裡,依然認為臉盤圓潤是有富貴相,胸大臀翹代表著好生養。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銀翹)

喜歡歷史、熱衷碼字

歡迎大家評論留言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