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护目镜里滑下的水痕,才能做些精细活儿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张超飞 萌友 任雅斌/文图

2月15日,来自孟津县第二人民医院援鄂的15名医护人员,经过系统培训后陆续进入了武汉方舱医院,开始接管患者,进入战斗状态。他们中的5名医生被派驻到武汉市江汉方舱医院,其余10名护士则进驻武汉市青山区方舱医院。

在这个“生命安全岛”里,医护人员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进行查体、调整用药、处理医嘱等工作。在照顾百余名患者的同时,还要成为他们的心理咨询师,为情绪不稳定的患者疏导焦虑情绪。

【1】6小时要对分管的102位病人逐一查房

2月15日傍晚,来自孟津县第二人民医院第一批准备进舱的护理人员乔雪冰、杨晓萌、刘金峰、高冲冲、王园园、许亚飞,提前一个小时就来到驻地门口,集体乘坐大巴赶往了武汉市青山区方舱医院。

趁着护目镜里滑下的水痕,才能做些精细活儿

穿戴防护设备有专门的流程,必须严格按流程操作,队员们一边穿戴,一边相互检查是否有皮肤裸露、防护服破损等问题,然后相互在防护服背面写下了名字。

当晚8时,护理人员准时进入了方舱医院。舱内除了6个病区以外,还有治疗区、办公区、抢救区、消毒区等,他们在小组负责人的引领下熟悉环境、分组分工、交接班后,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去。巡视病人、测量体温和指脉氧、发放口服药、分配床位……不停地在自己所辖病区内穿梭,询问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变化及生活需求。

2月16日早上,医疗组的徐邵闽、李永丰进入了武汉市江汉方舱医院。这个班次是一天中最忙的时段,在这6小时中,他们要对分管的102位病人逐一进行查房,然后根据每个病人不同的情况安排检查、调整用药,不停地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

【2】趁护目镜滑下的水痕赶紧做些精细活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在陌生环境下的隔离治疗,难免会有病人出现焦虑、紧张、不安的情绪,队员们在查房时会逐一记录,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为了做好高度防护,队员们要在一个班次6小时内不吃不喝、不上卫生间。因此每个班前,都会避免吃太多流食,更不能喝太多水。

“穿着防护服走动很费力,说话做事都要轻柔,以防意外导致身体暴露。因为防护服的层层包裹,加上臭氧机持续进行空气消毒对黏膜产生的刺激,时常会有呼吸不畅的感觉。”呼吸内科护士长王燕说,再加上护目镜压着眼眶,还会感到恶心头疼。

趁着护目镜里滑下的水痕,才能做些精细活儿

(王燕)

每当出现这种情况,医护人员都会相互鼓励:“慢慢呼吸,放平静。”站在原地,深呼吸几口,缓解症状后就继续投入战斗。

工作中大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护目镜起雾,因为出汗、温差等原因,护目镜里经常会起雾。“因为进舱后双手不能碰触防护设备清洁的一面,只能让它雾着。”王燕解释说,有时镜面上凝结的雾水流下,趁着划出的水痕才可以看清一些,大家就趁着这一小段时间赶紧做精细的工作。

【3】家里的“公主”,进入方舱变身“全能战士”

2月17日的这一个夜班,是王燕、闫晓莹、周亚红和屈丹丹的班次。

趁着护目镜里滑下的水痕,才能做些精细活儿

(周亚红、屈丹丹、闫晓莹、王燕)

进入方舱后,她们照常进行交接班,然后一人分管一区,开始为每个病人测量氧饱和度和心率。随后查房、分发中药、安抚新入院的病人,时间逐渐越来越晚。

护士闫晓莹正在安抚前夜新入院的一位女病人,突然头晕、恶心的感觉比以往更强烈地来袭,导致浑身颤抖。但是她还是硬撑着把涌到喉头的呕吐物生生地咽了下去。她身体上的异样很快被队友察觉,纷纷劝她先到舱外休息,而闫晓莹却摆摆手说:“不用了,现在物资这么紧缺,我出去岂不是浪费一套防护服”。

“我们要求进仓的护理人员,要快速成为‘全能战士’,事无巨细地帮助病人解决各种问题。因为在这里,我们护理人员就是患者最依赖的人。”王燕坚定地说,虽然在家里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但作为医护人员来到这里,就要做患者最强大的精神支柱,这也是克服种种困难的信念所在。

【4】脱掉防护服后消杀程序耗时将近2小时

一个班次结束后,按照流程步骤,他们要一步步小心地脱下防护服。

“脱防护设备比穿起来更加复杂,整个流程总共需要在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三个区域内进行。”王燕说,从脱去第一层手套开始,要经过24个步骤,其中光手部快速消毒就要达12次。一套严格的消杀程序下来,耗时将近2个小时。

脱了防护设备后,消毒并没有结束。他们在出舱后、上公交车前、下车进入宾馆前还要进行三次严格的消杀,等回到自己的房间时,全身几乎都已经湿透。

趁着护目镜里滑下的水痕,才能做些精细活儿

房间内部,也被他们划分为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进门后要先洗头洗澡,并且时间不低于30分钟。随后再进行更为细致的消毒,用盐水漱口,用棉签对耳朵、鼻腔、眼睛黏膜等病毒容易存活的部位消毒。此外,换下的衣物也要进行30分钟以上的浸泡消毒。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房间也由培训时的双人间调整为了单人单间,所有队员除了取饭外不允许相互串门。然而工作一天后,除了常规的集中培训外,他们在各自的房间内也并没有闲着,都在不停地练习各种防护操作。因为不能见面,他们就在微信群中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并互相之间加油打气。

趁着护目镜里滑下的水痕,才能做些精细活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