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服、护目镜,可以保护的生理安全,但“天使”心理的创伤又该如何缓解?

医护人员,他们是逆行的白衣天使,他们是抗击疫情一线的战士,可他们也是普通人。面对疫情危机和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防护服、护目镜可以保护他们的生理安全,却很少有人能意识到,预防医护人员的心理创伤也很重要。

什么是心理创伤?又该如何减缓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呢?我们来听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创伤病区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张淑芳的解答。

张淑芳:“心理创伤”是指人生经历了一些巨大的变化或者冲击,以致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挥之不去的阴霾。是非常的事件破坏了人们对生活的适应性,也就是说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

目前认为,所有的精神障碍都和心理创伤有关,其中和心理创伤联系最紧密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也是创伤关联性最大的心理障碍。PTSD这个概念在当年汶川地震发生之后被很多人所熟知,许多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在多年后依然被它所困扰,痛苦不堪。


那么,它有哪些特点呢?医护人员们要注意哪些方面?

张淑芳:它包括四个特点。

第一个,经历了内心非常痛苦的灾难性的事件。新冠肺炎就是例子之一,对很多人来讲,在家里已经非常难受,会有抑郁、焦虑,会有各种抱怨不适应。而我们医护人员却面临的是很大的(压力),各种工作上的冲击和我们内心的冲击,就很容易形成创伤,会形成巨大的心理痛苦。我们甚至会有自责,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没能救所有的人。

第二个特点,是指创伤性事件在我们脑海里反复的重现,也可能是在梦中的噩梦。

第三个特点是,我们对创伤性事件,或者跟这个相关、相类似的情景,都会有不由自主地想回避。

第四个特点是,我们的醒觉性水平增高和植物神经症状的持续出现。比如说:

注意难以集中、很容易有惊跳反应、噩梦中醒过来很容易烦躁、很容易发脾气、一下子就会让我们很容易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为什么医护人员在这个阶段更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呢?

张淑芳:因为 随着疫情的爆发,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和紧迫性,致使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在心理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甚至强烈的冲击。医务人员需要在抢救的生死线上挣扎,去抢夺患者的同时,自己也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现实的和内心的压力都非常大。

再加上长期处于过度疲劳和耗竭之中,内心的免疫力也在下降。对这些心理创伤更容易出现过激反应,我们也称之为“应激反应”。


面对这些心理创伤造成的“应激反应”,医护人员应如何预防,才能有效减轻心理压力,减缓创伤带来的心理冲击呢?

张淑芳:第一个,调整我们的认知。我们要知道,即便我们的医术高明,不可能治疗所有的疾病,抢救所有的病人。我们已经尽到我们的努力,我们对自己内心能够放得下来。

第二个,我们可以经常做一些放松训练。深呼吸以及腹式呼吸、瑜伽、太极等等,包括正念、冥想。

第三个,学会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能够接受自己的情绪。情绪跌宕起伏或者心情太不好的时候,可以写写日记。也可以准备一个,我们称之为“烦恼盒”,把这些内容写下来,放到盒子里。

最后,寻找可以帮助到我们的人,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内心的不舒服。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以及精神科医生来帮助我们

我们说的前三种方式,基本上对所有人都适用,对医护人员不同的是,如果倾诉的时候能够与同为医护人员的心理治疗师倾诉,更容易产生共情,更能够被理解。

(来源:《今夜不寂寞》、健康工作室)


防护服、护目镜,可以保护的生理安全,但“天使”心理的创伤又该如何缓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