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只占60%,部分高校实行综合评价录取,这是否会造成录取不公平?你怎么看?

西部神雕


看了这个问题,并且看了部分回答,顿时觉得后脑冷风飘过!还有那么多人支持,不知道你们出于什么想法,而且还打着改革的旗号!在中国,目前高考是最为公平的一次考试了,没有之一!如果这样搞了,正像持反对意见的网友所言,给掌握权利的人留了个后门,那么那些寒门学子真就再难以出贵子了!这是一方面,另外,这么搞一定就公平了么?如果有学生本来学习成绩很好,结果高一下学期生病了,或者家里状况不好,不能一心放在学习上,一直没能把名列前茅,仅仅在及格,等高三时突然状况变了,还学生奋起直追,成绩一下上来了,那么按照这个政策,学与不学没用了,这也就断了一些学生浪子回头的路,你还会说这个政策合适么?把学生平时的成绩和高考绑起来,怎么想的?高中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会不会把学生平时的成绩给的贼高?这样做公平何在?看了评论有地地方已经实行了,自觉自己是幸运的,如果我在这个地方,应该没有我上大学的余地了!现在一考定终身,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还是最为公平的,也是寒门学子跳龙门的一条路,如果高考也把能人为操纵的因素放里边,那么真是一场切切实实的灾难!人无完人,有的学生在高一高二时会走一些弯路,当这样的人想学时,成绩会扶摇直上,这就是所说的学霸级的,脑袋好使,你不能把这样的人一直绑在高中的学习上,要是实行了题主的政策,这样的人所走的路就会被彻底封死了,你也得允许学生犯错误,也让其有改正的机会


微小向日葵


这个事不是危言耸听,是真的,并在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实行了。但是,也没有大家评论中描述的那么可怕。

其大背景2014年9月3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如下图。

主要内容有:

第一、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

第二、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

第三、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之后,北京、上海等地区陆续出台相关政策。


小编就和问题有关的第三点做出介绍。这里有两个概念“综合素质评价”和“综合评价录取”,读者们必须先弄清楚。

它们名称相似,含义却完全不同。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高中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这五个方面的一种评价机制。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避免只为分数而学习和成长。

综合评价录取,是一种高考改革过程中,一种新型的本科院校的选拔录取方式。它等同于传统只依据高考成绩来录取考生的招生方式,但不同之处在于它把高考成绩只看作录取标准地一部分,并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其中。

以试行这一招生方式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其在2019年公布的综合评价录取要求中提出,综合评价成绩=高考成绩(60%)+本校测试成绩(30%)+学业水平成绩(10%)。


很多读者难以理解,这样的方式真的公平吗?

以前是只看分数,很公平,但是一旦有了其他形式,人为的可操作性就会很强——对于一些出身普通考生或者教育资源并不发达的地区的考生真的公平吗?

第一、综合评价录取方式是摆脱应试教育和唯分论人的唯一方法。

只有录取要求变了,学校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就要跟着变化,其价值观就会不再只重视分数,而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完全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而非解题型人才,是势在必行的。

第二、必须做到公开公正的落实。

我们可以从部分试点高校的录取方式,还是主要以分数为主,综合素质评价上的操作性占据的比例不是很高。——面试、实验操作和思想和价值观的表达等方面纳入录取成绩时,必须保证避嫌、信息公开、操作公正。

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管审查和惩罚机制,这样的录取方式,教育改革只是在自掘坟墓。

第三、把握改革主旨,培养创新型人才。

这是最关键的,如果这种录取方式,没有将传统的“选分录取”改变为“选人录取”,即没有将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应用起来,改革将毫无意义。

现在部分地区的中考,在体育、实验操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评价,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走个形式,还依旧只看分数,却还滋生出大量不公现象。


总结:

高考改革和招生方式的改革,公开公正的落实,才是最关键的。

小编相信,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人才是一个院校的发展动力,我国的教育一定会有光明未来的。


玖抒教育


自从隋朝有了科举制度以来,目前的高考制度是最公平的,要把高考成绩只占60%,部分综合评价占比40%,就会造成很大弊端。下面我具体陈述一下。

一.40%的综合评价,其标准很难制定,那就掺杂着个人主观因素。综合评价可能包括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各方面的才艺等综合素质。找不到一个具体的标准,那只能由评判员来认定。说谁行谁就行,说你不行,你也没有好的论据去驳斥。就容易造成营私舞弊,任人唯亲等不公平的腐败现象。还会造成寒门子弟读书无门,而埋没良才。

二.这样的高考办法,只能造成弱势者更弱。打个比方。高考的成绩满分是100分。而录取的成绩分数是80分。有钱,有势力的孩子考试成绩是80分X60%=48分,通过疏通关系就可以拿到综合评价的40分,总成绩为88分。而无势,无钱的寒门学子要是考试成绩为90分X60%=54分,若能拿到综合评价的20分,总成绩为74分,那么寒门的学子就无缘进大学的校门。富家子弟就可以顺利的去大学读书,日积月累,寒门的子弟,更是读书无望,没有了上进的机会,只会埋没大量的人才。

社会上是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那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果,综合评价是人的主观意识来进行考量。势必造成大批的优秀人才被埋没。而那些庸庸碌碌之辈,也能走上高端的岗位,有可能会误国误民。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释放出人的创造力,把祖国带向繁荣和富强,但是前提也要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德才兼备的实干者,才能把道路领正,不会走歪路或邪路。


赵绍亮


高考无疑是相对比较公平公正的了,为什么总有一些人打着这样或那样的幌子来切高考的香肠?

在相对公平公正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下,觉得不过瘾,不便于操作,于是高校的自主录取就由抱琵琶半遮面的形式出现,这个加分那个加分!结果呢,前年河南考生一起查分事件,由此挖出的发表的三篇论文全造假,一巴掌打在了高校自主招生的脸上!明眼人都明白,高中生学习那么忙,能有几个人静下心来琢磨论文?每年减免分的那么多,几个有真材实料自己写的?不是请枪手写就是花钱出版!别无其它!

二年过去了高校自主招生闹得沸沸沸扬扬的论文造假终于平息下来,于是又有人打综合评价录取的主意来了,每一个理由都是高大上,每一个理由都冠冕堂皇!不由你不相信!

只是这些掺杂了太多个人因素,评委因素的打分,使人难以信服!对平民百姓的孩子来讲,高考是唯一的相对公平公正!这条路都堵死的话,这社会还有什么希望?


用户有二说一


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公平二字,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会还是不会?

首先,公平是相对的,不公平是绝对的。


这是个常识,不需要什么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来佐证,因为人类没有发明哪种制度是全人类都认可的,所有人都认为很公平公正的事是不存在的。所以综合评价录取这个事肯定存在不公平的一面!这毫无疑问。

第一个不公平就是权利寻租。这是显而易见的,我相信政策制定者在制定之初肯定也想到了这个可能性,而且这还比较简单易操作。因为学校在综合评价考核环节有自主权,比重也达到了30%,完全可以决定一个考生的去留。打通相关环节,搞定相关主要人物,对于有些家长来说并不难。

第二个不公平是地域差异。



如图所示,南方科技大学的招生规则就明确的指出,“上海、浙江考生仅举行面试不参加机试”那对于其他省份的考生来说是不是不公平?北京大学在上海也推出综合评价录取,但是它在上海是属于提前批录取,换句话说上海考生没被北大录取,依然可以参加常规的报考,但是北大在浙江也推出了综合评价录取,但录取方式并没有明确说是提前批,那对浙江考生公平吗?当然,人家学校推出不同的录取规则,必然有人家的合理考虑,我们对此不做评价。

其次,公平是其本质。


为什么我认为它是公平的呢?我们一一解析一下。

第一,只要对大多数人是公平的那它就是公平的,因为你无法做到所有人都满意,所有人都认为公平。就拿权利寻租来说吧,这个情况肯定会发生,但是终究是小比例的,因为我们有法律的利剑,有制度的约束,不是可以恣意妄为的社会。大学推出综合评价的录取规则,绝不是为了招一批废材进来,绝大多数学生肯定还是凭借真本事考进来的,这一点我觉得毋庸置疑。

第二,我们要明白高考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选拔人才,提高国民素质这是毫无疑问的。这种选拔机制给了那些考场发挥失常但综合素质很高,有特殊才能的考生一次机会啊,这些都是人才啊,不能用一考定终身埋没了人才啊!

第三,有些朋友刚一开始听说这个规则,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认为这会给那些学习差但是家里有权势
的考生大开了方便之门,其实不是啊。毕竟高考成绩占了6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还占了10%啊,两个加到一起占了70%啊,所以说分数低的考生通过综合评价拿到高分并不是很容易事啊。

最后,我们要允许改革,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任何改革都允许试错,不改革哪来的进步?不试错哪来的成功?科比是超级偶像,赛场上的超级杀手,可他也是超级打铁王啊,但是你不让他打铁,何来那一次次的绝杀?欢乐喜剧人都允许用电影pk相声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开放包容的允许高考改革呢?


黑狗智库宋老师


高考成绩只占60%,其它部分按综合评价录取,如果说这会造成录取的不公平,那高考也是不那么公平的一次考试,一次考试决定,也有部分运气成分在里面,正好碰到自己会做的题目,也有部分平常成绩很好,高考发挥失常的学生,当然很多高考学霸都是货真价实的。

每个省份的高考试题也不一样,其实这本来就有难易区分,也是不公平的,每一种高考制度都有它的好处和弊端,不再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依据,正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真正开始。

而高考改革也会蔓延到中考的改革,很多省份的中考改革已经慢慢趋向不再以以前的文化成绩为主,包括今年的云南中考把体育和语数外并列100分,都是素质教育的改革尝试,很多省份的中考录取也不再以文化成绩为主,也有综合评价。

如果高考不再以唯一一次成绩录取,相对应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也可以更全面发展。

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一个所谓公平的制度,只是相对于受益的群众有所不同而已。

不再以高考一次考试成绩为主,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复读生和复读培训机构的存在。

很多家长为了一次高考,可谓是从孩子小学以至于现在的幼儿园就开始规划了。中考高考考什么,就只补什么。

政策挺好,但是执行起来,很多省份都有难度,落地比较麻烦。

当时我们高二的时候就来一个小高考,考9门说作为高考部分成绩,结果费事费力备考,后面就不了了之。

以至于很多专家为什么有这么多不落地的改革,因为他们的孩子基本不用经过高考这层筛选,很多很小就已经规划出国留学,或者贵族学校,而高考制度主要是针对普通家庭孩子的选拔制度。

高考主要是公平公正,而如果高考成绩和综合评价按比例分,最大的弊端就是综合评价不再像以前那样透明,没有明显的依据参考,对穷人家的孩子冲击最大。

如果国家不出台相应的针对乡村学校的政策,教育的两级分化也会越来越严重。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0190170971689556"} --}

遇见晓C


肯定会影响录取的公平性,在中国高考是唯一相对公平的办法,素质教育,偏远地区照顾看似公平,其实已经人为的改变了这种公平,它的产生只能让占有更多教育资源的孩子受更好的教育,这是规则制定者维护自身阶层利益直接表现,这严重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最后就是社会底层永无天日,对社会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现在的研究生导师制就已经显现出诸多弊端,导师压榨逼死研究生,屡见报端。不如大学录取分为两类,一半人高考,一半人素质教育,这样人人有机会,愿意参加哪种自己选。


会做菜的人不孤独


当资源紧缺时,考试的好处毋庸置疑,它客观地防止了不公平地走后门托关系等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

但是现在,弊端越来越突出,如应试教育的补习班现象,公务员考试,使大批青年把大好的年华浪费在各种省考,国考之中。

我们不能总是害怕暗箱操作,而把我们大家都束缚在一个互不信任的环境中,人人自危。我们总要从旧的应试教育中走出来。

我认为,既要有考试,又要有的推荐,来综合评定一个学子,一个求职者,似乎更合理,更公平。

同时推荐人,应对其推荐的内容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正式的推荐信,推荐人需手签,并存档。录取学校,或用人单位如发现有推荐信中有虚假或不实内容的情况,造成损害的,可起诉推荐人。


JackLin160150263


肯定会造成录取不公平,且不说现在还没实行这种录取方式,就说当下,有些老板、官员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把孩子送进名校,要是实行了这种方式,只怕高考这个相对公平也保持不下去了。

这个方法的初衷是好的,都希望高考生能够更全面,有更多的除了学习方面的其他能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太多太多的问题,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这么多省份,本来地区差异就大,想实行这种录取方式是很难的。还有就是无法保证那40%成绩的真实性,都说是公平公正,可是具体实施起来,谁也不能保证它的公平。

所以我觉得现在的高考还算是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虽然也有很多差异待遇,但是都还可以接受,像获得各种大赛、拿到国际比赛奖项,这些保送学校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这些奖项是实打实的。所以我不支持这种新的录取方式,可以改善这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不可行。


三月的千禧宝宝


高校录取的自主权大小一直以来都是引发争议的焦点,自主招生实行很多年以来,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现在一些高校通过降低高考成绩,增加综合素质评价权重来录取考生,教师老李认为这又为寻租提供了机会。

社会最大的关注其实就是录取公平的问题,现在各地考试使用的试卷不一样,比如全国卷只有十个省市通用,这本身起点就不公平。

其次,录取也不公平。自主招生也好,综合素质也罢,无非就是高校打自己的小算盘,一旦自己有了更多自主权,问题也就来了。

<strong>一、高校扩大招生自主权的弊端

各高校应该有一定自主权,因为可以录取到适合本学校专业的学生,可以促进学生的专业化发展。

但是,目前的现实情况却是很多高校把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当成了摇钱树,哪些人究竟可以通过自主招生或者综合评价这两个平台进入高校,很不透明。

这也给一些有条件,有实力的家长提供了捷径,比如有的孩子父母通过花钱,给孩子弄了很多头衔,这样综合素质评价就占了优势,本来连普通二本都上不了,结果上了一本院校。

制度设计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一旦念起经来就容易念歪了,道理很简单,市场经济,利益至上。

二、家长和学生想要什么样的公平?

1、起点公平

所谓起点公平就是说在一开始大家就都在一个平台上,比如孩子有同等机会上高中,孩子有同等机会参加高考,孩子面对同样一张试卷等等。

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考上重点高中,这起点就比较公平,但是到了高中后,高考面临的情况又不一样了。有的地方实行新课改,有的地方不变,有的地方使用高考一张试卷,有的自主命题。

李老师认为全国一张卷是最公平的办法,下放权力越多,问题就会越多,就会越不公平。

2、终点公平

所谓终点公平是指在高考结束后,高校录取环节的公平,这一点是目前存在问题最多的,比如说,北京的考生在当地的录取分数线非常低,想上北京的名牌高校很容易,但是北京在外地招生政策要求就高,比如分数线很高。

这等于人为地把外地考生关在门外。录取的规则不一样,不一视同仁,地方保护这样肯定是不公平的。

现在一些高校又实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的一个重要依据,无形之中又给有能力考上的同学人为地设置了新的屏障,设置的花样越多,其实对于那些靠努力、靠勤奋换取高分的同学来说很不公平。

当然,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但是相对的公平应该可以做到,目前的大环境下不适合放权太多,一放就乱,当然也不能收的太紧,一紧就死。

因此,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我希望看到靠更多努力的孩子有更多机会上大学,而不是靠投机取巧的人剥夺本不属于自己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