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春暖花開日,山河仍無恙

2020年初,正當春寒料峭,萬物復甦的時節,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從武漢爆發,隨後迅速席捲了整個中華大地。此次疫情來勢之兇猛,傳播速度之快,令人始料未及,對於17年前的非典,人們的記憶有模糊了,甚至已經遺忘,其實病毒始終沒有消失過,也並未遠去,病毒始終和人類在共享一個星球,它們有的生活在我們的體內,有的繁衍在周圍的環境中,可以說不處不在。

縱觀歷史,一部人類的文明史就是和病毒、和細菌、和疫病的鬥爭史,一部人類的發展史就是對病毒、對細菌、對疫病的研究史,某些程度上講,疫病提高了人類的醫學科研水平和醫學治療方法,疫病也在一定時間點上改變了人類歷史的走向。

回顧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和疫病不停鬥爭的歷史,中國歷史上常年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史書上把大規模爆發的烈性傳染病統稱為“瘟疫”,歷史上的每次瘟疫都會無情地奪走很多人的生命,致使人口銳減,百業蕭條。

下面就來看一下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的三次大疫,以及人們都採取了什麼樣的方法應對,最終戰勝了疫情。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以黃巾軍起義為始端,一時間戰亂頻生,烽火遍地。隨著三國割據局面的初步形成,隨著三國之間的攻伐不斷,戰爭致使百姓流離,餓殍遍地,隨之而來就是大規模瘟疫的爆發。現在看起因極可能是有人接觸或食用了野生動物,從而染上了病毒。瘟疫使得東漢的人口從“永元之隆”後的峰值6000多萬人,銳減到了1000多萬人。東漢末年這場大瘟疫,當時人們通稱其為傷寒。據相關史料記載,這種疾病主要症狀為:由動物作為源頭或載體傳播,具有極強的傳染性,而且發病迅速,死亡率很高,患者通常會發燒,咳喘,最後氣絕而亡。

VIEW|春暖花開日,山河仍無恙

電視劇《三國》中的曹操形象

東漢末年短短的三十年,大的瘟疫就爆發了十二次,瘟疫的結果就是“三不存二”,三個人裡面就有兩個人染疾而去。當時人們對於疫病沒有足夠的認識,加上醫學知識匱乏,只有坐以待斃,或者藉助於符水方術來治病,這就給了黃巾軍等這些起義軍以機會,他們以太平道籠絡人心,並聲稱能以道術符水治病,結果自然是死傷更多。疫病之下,無分老幼,不區貴賤,曹植在《說疫氣》中描述:“家家有位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尤其在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地區爆發的大瘟疫中,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竟有四人染病而死,曹丕後來傷心地回憶道:“昔年疾疫,親故多摧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 ……謂百年已分,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

後世普遍認為東漢末年人口的減少,是累年征戰的結果,實際瘟疫才是主因,就連曹操本人在《篙裡行》裡也不禁感慨:“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VIEW|春暖花開日,山河仍無恙

描繪赤壁之戰的插畫

感慨歸感慨,病毒並沒有因為一首好詩而改變,隨後曹操在赤壁大戰中,因為瘟疫,戰鬥力下降,最終敗給了孫劉聯軍。在《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中,有曹操給孫權信中的一句話:“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可見赤壁之戰中,是曹操為了控制疫病,自己燒燬了戰船,並非周瑜“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豪情。

隨後,中國正式進入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VIEW|春暖花開日,山河仍無恙

張仲景的國畫人物肖像

建安初年,在疫病流行期間,南陽涅陽縣一個叫張仲景的醫師,正在經歷生死離別,他的宗族200多人,因為瘟疫離去的佔到了三分之二,其中十分之七是傷寒。從此張仲景痛下決心,潛心研究傷寒病,並行醫遊歷各地,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終於寫成了一部名為《傷寒雜病論》的不朽之作。《傷寒雜病論》是集秦漢以來醫藥理論之大成,並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的專書,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鉅著。

《傷寒雜病論》對於此後的疫情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後,中國再沒有發生大規模的疫情,直到一千年後的明末。

風雲突變及九洲,天下蒼茫盡已丟

明朝中後期,一場“小冰河期”的異常氣候逐漸顯露出端倪,萬曆和崇禎年間,旱災和低溫越來越頻繁光顧大江南北,乾旱導致飛蝗遮天,莊稼顆粒無收,生活在土地兼併和繁重賦稅雙重壓力下的農民,只好拋棄土地,成為難民。難民逃荒保命,四處流動,和同樣飢餓的老鼠有了接觸,有些老鼠身上的跳蚤攜帶了鼠疫桿菌,這些跳蚤將病毒傳染給了難民,甚至有飢餓的難民開始吃路邊的死老鼠,隨著難民的移動,一場鼠疫終於開始大爆發了。

VIEW|春暖花開日,山河仍無恙

描繪疫情的銅版畫

萬曆八年,瘟疫首先在西北爆發,“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者接踵而亡,數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闔門不起者。” 崇禎十年,疫病傳到了陝西米脂,“脂城中死者枕藉”,終於一個失業的驛卒鋌而走險,揭竿而起,走上了暴力推翻朝廷的道路,這個人叫李自成。

崇禎十四年七月,疫疾終於從河北傳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贅肉隆起,數刻立死,謂之疙瘩瘟。”崇禎十六年,京師發生大瘟疫,疫情很嚴重,夏燮《明通鑑》記載:“京師大疫,死者無算。”染病死亡之多,無法計數。《崇禎實錄》又記載:“京師大疫,死亡日以萬計。”到崇禎十六年四月時,北京每天死人上萬,以至於城門都被運出的棺材堵塞。崇禎十七年四月,北京這座被鼠疫折磨了超過一年的京城早已元氣大傷,京軍三大營的軍隊因為鼠疫死亡過多,早已沒有作戰能力,僥倖存活下來的士兵們“衣裝狼狽,等於乞兒”。

VIEW|春暖花開日,山河仍無恙

有關李自成的年畫

四月十六日,李自成經過兩次小規模的抵抗,率領大軍順利進入北京,大明在歷史的舞臺上落幕。

如果沒有鼠疫的影響,大明王朝也許還有機會,中國的歷史也許從此改寫,可是歷史沒有如果,強大的帝國最後因為老鼠而失敗,準確的說,是因為那個第一隻染病的老鼠。一隻小小的老鼠,就改變了歷史,這是不是有些“蝴蝶效應”的感覺?


VIEW|春暖花開日,山河仍無恙

電影《大明劫》中的吳又可形象

吳有性,字又可,江蘇吳縣東山人。大疫期間,醫生們沿用傷寒法治療,收效甚微,吳又可潛心研究,依據治驗,推斷出天地間存在著一種厲氣,這種厲氣從口鼻而入,其侵犯部位既不在表,也不在裡,而是由口鼻侵入,停留在半表半里之間,此處稱為膜原。吳又可提出了新的傳染病病原觀點,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病毒是由空氣傳播的理論,他創立的溫疫學說,領先西方世界200年,在世界傳染病學史上也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吳又可研創的“達原飲”在2003年治療非典的時候收到了奇效。

臨危受命,國士無雙

1910年12月,鼠疫突然在東北爆發,疫情迅速蔓延,不到七個月,就已經感染整個東三省,當時《盛京時報》寫道:“其流行蔓延之速,於文明世界為五百年中所未見。”其中最嚴重的哈爾濱傅家店地區,每三個人裡面就有一個人染病去世,一時間整個東三省人心惶惶。日本和沙俄政府為了自身利益,開始對清政府施壓,否則就兵戎相見。迫於壓力,清政府派伍連德為全權總醫官,到東北領導防疫工作。

VIEW|春暖花開日,山河仍無恙

伍連德博士在做實驗

伍連德當時年僅31歲,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並獲得博士學位,熟諳細菌學、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學,是當時的不二人選。

伍連德來到哈爾濱後,還是被街頭的景象震驚到了,十室九空,屍盈於街。他深入疫區,經過仔細調查,伍連德發現病源來自旱獺,當時有不少人撲捉旱獺,販賣皮毛,而且還食用旱獺的肉,據說當時皮草是很時尚的服裝。經過病理解剖,他發現這次爆發的是一種新型鼠疫“肺鼠疫”,是人與人之間通過呼吸傳播的。伍連德迅速設計了一款外用普通外科紗布、內置棉花的口罩,並要求所有醫務人員和病區人民必須戴口罩。這種口罩被稱為“伍氏口罩”,由於簡單易造,價格低廉,至今仍然有人在戴這種口罩的改進型號。

VIEW|春暖花開日,山河仍無恙

傅家店臨時消毒所

雖然採取了控制交通、隔離疫區、滅鼠消毒等措施,伍連德發現感染人數還是在不斷增加,最後竟然達到了驚人的6萬人。最後發現根源在屍體上面,雖然隔離了傳染通道,但是那些放在棺材裡或裸露的病源並沒根除。當時的風俗還是土葬,但是當時正值冬季,土地堅硬,只能淺埋,這些淺埋的棺槨都是潛在的病源。伍連德請求政府批准火葬,清政府外務部猶豫三天之後,終於准許火葬。

宣統三年,大年初一,鞭炮聲中,哈爾濱城北的公共墳地,工人們把100多個棺木和屍體堆成22堆,澆上煤油,付之一炬,疫病的源頭從此徹底杜絕了。

東北的疫情狀況開始大有改善,直至完全消失。


VIEW|春暖花開日,山河仍無恙

《國士無雙伍連德》書籍的封面

2007年4月,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伍連德講堂”隆重舉行了紀念伍連德誕辰128週年、歸國100週年儀式暨《國士無雙伍連德》首發式活動。《國士無雙伍連德》,是國內第一本伍連德傳,書裡盛讚了他是中國衛生防疫、檢疫事業的創始人,中國現代醫學、微生物學、流行病學、醫學教育和醫學史等領域的先驅。

2007年,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公開了部分諾貝爾獎候選人資料。人們可以查詢到1901-1951年度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情況,期間獲得提名的科學家中只有一位中國人,他便是伍連德。

春暖花開日,山河仍無恙

2020開年不利,世界各地不斷傳來氣候異常、旱災蝗災、疫情流行的消息。

美國的致命流感病毒已致1900萬人感染,10000多人死亡。

巴西的一個人工湖中發現新型病毒,90%基因根本無法識別。

澳大利亞山火燃燒了4個多月,10億隻動物在大火中喪生,導致70萬隻蝙蝠失去棲息地,湧入人類城市上空盤旋。

1月南極的氣溫首次突破20度,南極海冰覆蓋面積與往年平均相比少了近10%,冰川面積大範圍的消失和蒸發,海平面正在持續上升,對沿海城市和小型島國造成危害。

遮天蔽日的“沙漠蝗蟲”大軍,蔓延至東非、西亞和南亞部分地區,已經波及到肯尼亞、埃塞俄比亞、伊朗、也門、印度和巴基斯坦等10多個國家,數千萬人的糧食安全受到威脅。

VIEW|春暖花開日,山河仍無恙

澳洲大火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我們發現,幾乎每一次災情的背後都和人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一直以來,人類一直以地球的萬物之靈自居,為了滿足口舌之慾,不惜把野生動物端上飯桌;為了得到一件皮毛大衣,不惜戕害野生動物;為了建造一座樓房,不惜砍伐原始森林。每一個生命都是不朽的傳奇,人類作為後起之秀,把那些生活在地球上幾千萬年幾億年的美麗生靈送進墳墓的時候,等待人類的,也只有墳墓了。

每年世界各地都會發生流感傳染、病毒變異、森林大火、蝗災旱災,人們早已習以為常,可是當所有的災難彙集在一起,變成一場巨大災難的時候,我們該何去何從?

古人說過“天人合一”,人類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在享受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如何和自然保持和諧與平衡,如何保持良性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敬畏和尊重大自然,是一個偉大的命題。

VIEW|春暖花開日,山河仍無恙

風雨同心,共克時艱

當下,攻堅克難的“戰疫”已經進入關鍵階段,全國人民風雨同心,共克時艱,正在打贏這場防控疫情的全民戰爭。所以,我們在為那些奮戰在一線的醫生、護士、科研工作者、解放軍戰士加油的同時,為那些義無反顧的逆行者讚美的同時,只要做好防護,減少聚會,自覺隔離,就是為這場戰爭做出了自己的應有貢獻。

春暖花開日,山河仍無恙。

冬天已經過去,春天正在到來,明天的太陽還是會照常升起,明天的夜空還是會繁星滿天。

明天的地球是不是會變得更好,這一切都掌握在人類自己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