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最窄处也有30千米,蝗虫怎么飞到阿拉伯的?

日斤58484798


从这次南亚地区巴基斯坦、印度发生蝗灾来看,这些起源于索马里半岛的沙漠飞蝗,穿过了红海南端最窄处是曼达布海峡,而该海峡最窄处只有30公里左右,这么一个小小的长度不足10cm蝗虫是怎样跨过的呢?下图

最大的可能是借助风力,红海地区纬度位置较低,终年高温,虽然说这个地区常年盛行东北信风,但在一天之内,风向也不是那么稳定,这个地区被陆地包围,白天陆地升温快,对流旺盛,就会出现强上升气流,蝗虫会借助空气的上升运动,有些类似于我们在运动场上看到“撑杆跳”的运动员,做了一个抛物线运动,蝗虫相当于在高空做了一个滑行,滑到了对岸。

还有一个可能的是借助同伴为支撑点飞过红海,这些蝗虫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大约有300多亿只,在飞越红海的过程中,它们中很多死亡了,并掉入水中。众多蝗虫的尸体形成了在水上漂浮的垫子。而其它的蝗虫则能享受前者为它们带来的便利,在这些垫子上休息并以前者的尸体为食,休息好之后,它们又再次起飞继续飞行。

另一种可能性是进化的结果,蝗虫也是成千上百万年的进化,为数众多蝗虫当中,已经进化到可以飞行曼达布海峡的能力,不排除飞越红海有大批死亡,但蝗虫有近21天的繁殖能力,我们人类没能觉察到时蝗虫数量的减少,从图1中可以看到,有大批蝗虫堆集在曼达布海峡两岸,这些蝗虫可能是少部分飞去之后,在北岸大量繁殖后聚集,这些蝗虫本来就是在北岸出生,不是飞过红海的。

蝗虫飞越曼达布海峡,这可能还不是什么困难,据国际科研人员发现,在300~500万年前就有蝗虫飞越5000公里的大西洋,这恐怕是我们最难理解的。所以对沙漠飞蝗的认识我们还是处于探索阶段。


地理纵横


这可能是蝗虫史上最悲催的一次灾难了,2000年5月,新疆北部发生特大蝗灾。当时政府考虑用生物方法管制,当时找了70万只鸡鸭去治理蝗灾。比较有意思的是,当时有3万只鸭子

是从从浙江长兴采购,再从萧山机场做飞机✈新疆吃蝗虫,这些鸭子足以载入史册,足够他们吹一辈子了。

当年的“鸭子大军”在新疆草原投入战斗后,战果累累。新疆的优质草原上地毯般覆盖的蝗虫被鸭子彻底歼灭,鸭子们的光辉战绩也得到了新疆灭蝗最高司令部——新疆治蝗灭鼠指挥办公室的首肯,他们在考察结果后指出:鸭子捕蝗能力强、捕食量大、“军”纪严明,出动鸭子是草原清剿蝗虫、保护生态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希望印度和巴基斯坦可以借鉴一下。


胖子24207911


这是个侮辱智商的问题,尤其是让铺天盖地的蝗虫受到了深深的侮辱。

也许30公里的海峡可以让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的建设者望而却步,甚至可以让不可一世的纳粹帝国望洋兴叹,但绝不会阻止沙漠蝗群的可怕脚步。

虽然这些胆怯且反应迟钝的小东西平日里毫不起眼,其成虫也不过几厘米长,体重也仅为两克,但一旦聚拢成灾,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灾难,尤其是本次入侵南亚次大陆的东非蝗群。

从地图上来看,蝗群从东非高原飞越千里来到南亚次大陆,除了跨越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等复杂的陆地地形,还需要跨越红海、阿拉伯海、波斯湾等一系列海域。

那么问题来了,陆地地形虽然复杂多样,但好歹可以降落休息,且地表植被能够为蝗群提供大量食物。而海洋要怎么跨越呢?这似乎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天堑。

不过在静夜史看来,浅浅的海峡根本不足以成为蝗群的阻碍,因为帮助他们漂洋过海到印度吃饭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比如:

1、沙漠蝗虫适合远行

作为蝗虫类中最危险的一种,沙漠蝗虫至少威胁了全世界超过1/10的人口,其灾害波及非洲、中东和亚洲数百年,是令人类无比头疼的存在。

而沙漠蝗虫之所以可怕,不是因为长得难看,颜值太低,而是因为他们生存在沙漠等气候干旱的区域,对极端气候的适应能力要远超其他蝗虫种类。

更要命的是,他们还非常能吃,甚至为了吸食植被的水分吃啥拉啥,这导致了沙漠蝗虫过境基本寸草不生。

而除了能吃,由于长在热带,因此他们极其能生,平均每年至少繁殖2~5代,这又使得它们的灾害规模不仅大,而且持续时间长。

沙漠蝗虫之所以波及范围广,除了能吃能繁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非常适合远距离迁徙,毕竟长在沙漠中,耐力也相应得更强大。

有了适合远行的特征,沙漠蝗虫飞越红海简直就不叫事。在它们成群迁徙时,平均每天活动8小时,迁移距离平均高达150公里,这意味着它们吃顿饭的功夫就能从非洲飞到亚洲。

沙漠蝗虫在历史上最光辉的战绩是1987~1989年的“十天蝗害”,这些蝗群从西非横跨大西洋来到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震惊世界。

2、蝗灾不止东非一处

虽然本次25年一遇的蝗灾被冠以“非洲蝗灾”的名号,但蝗灾的爆点,却不仅仅是非洲。

一般而言,由于非洲大陆整体海拔较高,气候较为干旱,所以也相应地成为蝗灾爆发最频繁的区域,尤其是撒哈拉沙漠和苏丹草原之间的萨赫勒地区。

但本次蝗灾的最初源头,却来自阿拉伯半岛南部的鲁卜哈利沙漠。就在2018年5月,来自印度洋的飓风梅库努意外地登陆阿拉伯半岛,为沙漠带来了罕见的降水,随后10月份飓风鲁班再次登陆,阿拉伯半岛及红海两岸南部再度出现降水。

沙漠蝗虫作为蝗虫大家庭的一分子,其生存环境的地表植被覆盖率小于50%,产卵土壤湿度在10%~20%。当沙漠地区出现大量降水时,羁押已久的植被野蛮生长,为蝗虫提供了大量食物,蝗虫繁殖数量也大量增加。

等到降水结束,气候重新干旱,蝗虫会随着植被的萎缩而逐渐聚集,当后腿的敏感神经被触碰,这些沙漠蝗虫就会迅速变性,再加上相互散发的费洛蒙,导致蝗群的规模越来越大。

而在鲁卜哈利蝗灾爆发后,迅速向东部的伊朗和西部的东非蔓延。

而虽然大家不是同一个地方的虫,相互之间也有口音,但寻找食物的心以及费洛蒙的吸引力是相同的。所以蔓延的蝗群如同引信,点燃了各地的蝗灾尤其是东非。

所以,出现在印度的蝗群,不光是来自非洲,而是来自沿途几乎所有蝗灾区域,也许跟多蝗虫飞越红海时折戟沉海,但数量不会因此减少。

3、气候因素推波助澜

作为平均体重仅两克的小虫子,跨越红海也好,飞越大西洋也罢,理论上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支持,单靠体力是根本无法完成此类壮举的。

所以,沙漠蝗群基本都是御风飞行。

但问题是当前正是北半球的冬季,无论南亚还是西亚都受到东北季风的影响,而东非高原则被东北信风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蝗群想要御风飞行,只能飞到西非啃仙人掌,根本不会波及南亚。

虽然逆风有利于飞机起飞,但只能让蝗虫死在路上,所以蝗群借助季风飞到红海对岸的假设根本不成立。

那么,蝗群受到的气候影响又体现在哪里呢?静夜史认为体现在2019年超级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气候反常,这种反常体现在无论东北季风还是东北信风都不如往年强劲。

这就够了,一般来说,当东北季风或东北信风减弱甚至消失时,垂直方向的空气对流就会特别强烈。而又因为蝗群的活动时间基本都是白天,这意味着蝗群能够借助空气的上升运动达到一个所谓的滑翔高度。

一般来说,沙漠蝗群的最高飞行高度为海拔2000米,在这个高度,空气阻力明显小于地面,划过红海基本不是问题。

再加上蝗群不算来自于东非,所以即便在飞越海洋时死伤过半都不会影响蝗群的遮天蔽日。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蝗虫是飞蝗,不光会跳,而且会飞,沙漠蝗虫每天可飞行100一150公里,当然不是一直飞,会中途停下吃食物,补充能量。沙漠蝗虫由肯尼亚向北经过埃塞俄比亚,再向北进入吉布提,一路人马向东进入索马里,然后再向西北进入吉布提,两路大军从曼德海峡越过红海,进入阿拉伯半岛,登陆亚洲。


曼德海峡最窄处仅有26公里,不仅如此,海峡中间还有火山岛,几个小岛无疑是合适的休息处与跳板,间接助攻了蝗虫登陆。

假如蝗虫每日150公里顺风飞行,极有可能一口气飞行30公里,从而越过红海。

还有一种可能是只有少数沙漠蝗虫进入亚洲,但当地气侯合适,蝗虫子一代产卵到起飞仅需二至二周左右,下一代成虫又产卵,一个月便可发生二代成几何数字增长,形成蝗灾。



目前邻国巴铁印度蝗灾已形成,也是有可能进入我国的两个途径,虽然现在疫情紧张,但也因未雨绸缪,第一派专家支援领国,拒敌于千里之外,同时也能实践积累经验,第二,国内有可能的进入通道严密防控,用最小的损失,保后方平安。


寻味陕西


30公里的海峡算什么?蝗虫的飞行天赋会让你惊掉下巴,它可是昆虫界有名的“飞行健将”。沙漠蝗虫曾创下,从非洲跨越5000公里大西洋到美洲的记录。

始于东非肯尼亚等地的蝗灾,一路向东北方迁飞,横扫了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及苏丹沿海,又跨过红海来到阿拉巴半岛,最后再飞越阿曼湾来到印巴一带。

这次蝗灾的主力军就是闻名蝗虫界的沙漠蝗虫,沙漠蝗的主要特点就是食量很大、体格超强、飞行能力卓越。这些特点决定了沙漠蝗越洋过海根本不是事。

蝗虫,被人们俗称为“蚂蚱”。有人质疑,我们平时见到的蚂蚱,都是一蹦一跳的,即使是飞行,最多远飞十几米远便会停下,哪有什么长途飞行的能力?

其实这种认识也没有什么错,蝗虫独居时确实是这样的运动特性。但这种说法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多人不了解蝗虫的飞行能力是会随外界环境改变的。

沙漠蝗虫便是如此,一旦外界环境改变,便会形成灾害性的蝗虫群,其飞行能力也随之改变。我们都知道,蝗虫在正常气候条件下,通常是处于散居状态。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状态,如果某地出现旱情,而另一地食物充足,饥饿的蝗虫便会在短期内聚集起来。聚集后的蝗虫,因接触会激发出特殊信号素。

当这种信息达到一定量时,蝗虫的习性和特性就会发生改变,继而由独居开始结群,身体颜色也会发生改变,翅膀也会变硬,随后便会开启长途迁飞模式。

蝗虫群通常是随风迁飞的,风向、温度、湿度及食物量都会影响蝗虫的飞行路线。东非的沙漠蝗群也是随风向逐食物而飞,有一部分沿红海西岸向北迁飞。

这部分蝗虫可能会从埃及东北部越过苏伊士运河到达阿拉伯半岛。还有部分蝗虫向红海沿岸聚集,其中一些从苏丹跨过红海到沙特,其余则从阿曼湾飞越。

那么,结群之后的沙漠蝗虫,能飞越近三百公里宽的红海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对沙漠蝗虫来说,简直是轻而易举。沙漠蝗有令人震惊的长途飞行能力。

可能大家都不相信,沙漠蝗有过从非洲飞到中北美洲的经历。要知道,这可是5000多公里跨越大西洋长途飞行。当时非洲也是蝗灾,粮食和植被丧失殆尽。

断了顿的蝗虫群,开始大规模聚集,部分体能较好的蝗虫决定飞越大西洋,前往中北美洲觅食。在中北美的加勒比海岛屿上,人们惊奇的发现了非洲沙蝗。

那么沙漠蝗是如何做到的?蝗群在陆地上是边吃边飞,飞行、进食、休息轮番进行。据研究,蝗虫群在达到一定规模后,会出现连续飞行五天以上的能力。

经分析,当时飞到加勒比海的蝗虫,时速达到了惊人的40公里。这个速度已经超出了人们对蝗虫的认识,蝗虫之所以能有这样的速度,与高空风关系密切。

据专家分析,沙漠蝗虫远距离飞行的高度通常为1500米。这个高度上,风向对蝗虫的影响非常大,如果突变风比较多,则沙漠蝗群很难到达预定的目的地。

从蝗虫迁徙的气象图可知,当时大西洋正盛行东风,蝗群是从非洲西部的毛里塔尼亚地区起飞的。蝗虫群通常与风向呈一定角度逆风飞行,且会调整高度。

长途飞行时,蝗群的最低高度为300米,最高可飞到3000米左右。五十多年前,同样是非洲蝗灾,沙漠蝗虫曾在二十天内从苏丹飞五千多公里到达摩洛哥。

由此可见,沙漠蝗虫的长途飞行能力是惊人的。小小的30公里海峡,强壮的沙漠蝗岂会放在眼里?下面再来看看红海和霍尔木兹海峡,对于蝗群影响几何。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总体呈现狭长状。其西北端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南端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连,是盐度最高的海。

红海最宽处为300公里,最窄处是曼德海峡30公里。冬季的红海主要是西南季风,正好适合蝗虫长途迁徙。蝗虫每天能飞160公里,可连续飞行三天左右。

即便是红海最宽处,沙漠蝗也是轻而易举可飞越,更别说是窄窄的曼德海峡。就算体力最弱的蝗虫,掉到水里也不会马上淹死,成年蝗虫能游24小时以上。

从地图来看,曼德海峡中间是有岛屿的,距非洲东岸20公里,距阿拉伯半岛10公里。这个岛屿可作为老弱病残蝗虫的歇脚地,我觉得绝大多数蝗虫用不上。

再看霍尔木兹海峡,最窄处仅有50多公里,蝗虫也是轻而易举能飞越的。因此,沙漠蝗飞越红海是很轻松的一件事情。如果说奇怪,那是不了解蝗虫习性。

由此可见,沙漠蝗虫被称为“飞行健将”,并非浪得虚名,其飞行天赋确实值得研究。


野史也是史


蝗虫有多种类型,近期在东非、南亚肆虐的蝗虫是沙漠蝗虫。
(沙漠蝗虫)


沙漠蝗虫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和其它蝗虫不一样:它们是最善于飞行的蝗虫;是最喜欢群居的蝗虫;是食谱最广的蝗虫。

由于沙漠蝗虫几乎什么植物都吃,甚至连树皮都不会放过,所以,它们的体格强壮,性格凶猛,这都为它们长距离飞行打下了基础。而且,喜欢合群的沙漠蝗虫聚集的越多,性格变得也更为暴躁,飞行的也更远更高!

沙漠蝗虫每天飞行距离可以达到100到200公里,最高可以飞到2000米的高空。当然,它们还可以飞得更高,只是再高就太冷了。这里要提一下沙漠蝗虫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怕冷不怕热,怕湿不怕干,因此,它们基本上无法翻越喜玛拉雅山,高不是主要的,关键是太冷了。

既然沙漠蝗虫有如此强的飞行能力,跨越红海当然不在话下了。红海最窄处为30公里,就是比这宽上2倍、3倍,又岂能难住沙漠蝗虫呢?所以,当也门出现沙漠蝗虫,世界粮农组织向东非国家发出预警后,这些国家还没怎么当回事,不经意间这里已经遍地都是蝗虫了。

当然,蝗虫不可能只会经过红海最窄处飞到东非。红海最宽的地方超过300公里,蝗虫又是怎么飞越这么长的距离的呢?实际上,沙漠蝗还有借助风力飞行的特点。如果风力很大,沙漠蝗将飞行的更远。从去年底到现在,西亚、东非、南亚已经多次出现了比较强的气旋,这让蝗虫飞行起来更省力,飞行的也更远。所以,沙漠蝗不仅为害东非,还翻山越岭,跨过海湾,飞到巴基斯坦和印度继续肆虐,疯狂吞食农作物。

看到这里,大家领教到沙漠蝗虫的厉害了吧。沙漠蝗虫是世界公认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由于这种蝗虫飞行高,迁徙快,防治起来难度相当大。从去年年底发生沙漠蝗虫以来,东非和印巴两个国家,都分别有数十万公顷的农田被毁,损失惨重,很多地区可能会颗粒无收。如果这次沙漠蝗虫得不到有效控制,东非、南亚将因为缺粮而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高山流水116820061


本次的蝗虫首先非洲东部聚集,然后飞跃红海,到达阿拉伯半岛,然后持续飞行,到达印度和巴基斯坦。从蝗虫迁徙的路线地图上看,其跨越红海最窄的曼达布海峡也有30公里,这些蝗虫是怎么过去的。

跨越红海不是事儿

其实,单只蝗虫的飞行能力有限,祸害能力也极其有限,但是一旦聚集成巨大的蝗虫群以后,不仅破坏性增强,蝗虫群的巨大规模,和风结合以后,就会产生奇特的效果。蝗虫群借助风力,不用自己费力,就可以随着气流持续飞行几个小时,每天可以飞行150公里,跨越红海对它们来说不值一提。

跨越大洋的蝗虫群

1988年的非洲蝗灾爆发,随后蝗虫群完成了一个创举,让世人咋舌称叹,原来人们在美洲发现了它们的踪迹。这些蝗虫群们只用10天时间,就跨越了大西洋,到达了数千公里之外的美洲。

当蝗虫的种群数量达到上几千亿只时,跨越浩瀚的大洋对它们也不是啥难事。依靠庞大的数量,借助风力滑翔,蝗虫群体可以连续飞行9个小时,每天飞行150公里。即使有蝗虫在飞行过程中死亡,残骸聚集漂浮在大海上,其他的蝗虫就轻功水上漂一样会踩着他们同类的尸体,稍作休息,然后继续不断飞行。


量子实验室


上世纪60年代,一艘外国货轮(忘了哪个国家的)在印度洋上空发现一片乌云,因为飞累了,雨点一样落到船甲板上,叠压的无法清除……

它们是非洲大陆的蝗虫。发现地与非洲大陆已300多公里。那时学者已经证明一些蝗虫远徙是靠上升气流和大气环流来完成的,它们不需要很费劲。

我们可以看看非洲蝗虫的迁移路线,呈北东向约40°方向一直延伸,似乎不带拐弯的,遇山过山,遇海过海。

但天然屏障喜马拉雅山是隔断气候带的,气流更多的是从北部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分流,这里地处高山屏障气候恶劣,没有植被(饿死它们)。另一少部分南下至印度,缅甸,泰国等。在这里有很多变数。因为沙漠蝗不喜欢潮湿雨林气候带(食谱不对应),不喜欢山区,喜欢丘陵平原。所以它们适应的食谱主要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带。历史上也是这样,沙漠蝗在那里转来转去。



落地的果子


近段时间以来,东非、西亚和南亚等10多个国家先后爆发了罕见的蝗灾,而此次蝗灾始于东非一角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然后飞越红海并以阿拉伯半岛为“跳板”迅速向西亚、南亚传播开来,现已蔓延至中国的邻国巴基斯坦和印度,蝗虫所经之地肆虐成灾,给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作物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这里不禁有人会问,东非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的红海最窄处大约有30公里宽的曼德海峡,那么小的沙漠飞蝗是如何飞过去的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沙漠飞蝗的生活习性及其迁入地的气候环境等角度展开分析。

沙漠飞蝗的基本特点

沙漠蝗虫是蝗虫科一种主要栖息在北非、中东、西亚和南亚热带沙漠附近的短角蝗虫,体重大约为2克,长度在10公分左右,主要以枝叶、花果以及茎、树皮为食,几乎所有农作物和非农作物都是这种蝗虫馋食的对象。

沙漠蝗虫的繁殖能力特别强,是一种难以控制的害虫,平均每代的存活期约为三个月,且每代的繁殖能力大约为2至5代,如此算来蝗群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可增加20倍,这很显然是一个足够吓人的数字。

一般情况下沙漠蝗虫可以在独居和群居两种状态之间切换,并且独居的沙漠蝗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破坏力,然而遇到持续干旱导致食物匮乏时,为寻找新的食物,沙漠蝗虫就会从独居状态切换为群居,聚集在一起一同迁飞,而群居模式开启的沙漠蝗虫一旦遇到连续降雨或湿润气候时,可出现爆炸性繁殖,因此群居的沙漠蝗虫危害非常的大。

蝗群是如何飞越红海的?

相信很多人看过沈石溪创作的小说《斑羚飞渡》,讲的就是斑羚在遇到危险时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的个体来挽救另一半个体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充分表现了斑羚在危机面前所表现出的智慧、勇气以及自我牺牲精神。

那么沙漠飞蝗在面对宽达近30公里的曼德海峡时,是如何飞越过去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种方式。

其一是蝗虫群有随风飞翔的“本领”,并且速度与风速大致相等。红海两岸的东非和阿拉伯半岛所处的纬度较高,终年高温炎热,特别是白天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迅速上升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蝗群可以借助这种上升气流实现“撑杆跳”,不需要消耗太大的能量就能飞越红海抵达彼岸的阿拉伯半岛西南端。

其二是铺天盖地的蝗群在红海沿岸的厄立特里亚、吉布提境内集结并迁飞,在飞行的过程中难免有一部分飞蝗受各种因素(上升气流减小或自身缺陷等)而掉落到红海里,而这种溺亡的个体无意间却成为了其它个体的“垫脚石”,有利于种群的顺利迁飞。

值得一提的是,鉴于沙漠蝗虫超强的繁殖能力,可以肯定的说此次在西亚、中东和南亚等国蔓延的蝗群,并非全部都是从东非迁入的,很多都是第一批飞越红海的蝗群的后代,

沙漠蝗灾进入中国的概率有多大?

目前,沙漠蝗群正在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肆虐(其中印度的蝗灾基本得到控制),至于蝗灾是否会影响到中国,相关专家表示,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飞蝗虽然与沙漠蝗有着相似的迁飞习性,但属于东亚飞蝗,与沙漠飞蝗是不同的生物种。并且在中国的史料中未曾有过发生沙漠飞蝗危害的记载,但专家推测在中国西藏自治区的聂拉木和云南省的个别边境处附近有沙漠蝗的分布。

同时我国西南边境地形相对封闭,多为一些东西走向的高大山系(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等),蝗虫很难越过这些高海拔的寒冷地区。不过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和云南省西部边境与尼泊尔和缅甸沙漠飞蝗发生区仅一步之遥,而且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西南季风即将盛行,不能完全排除沙漠飞蝗随季风迁入中国的可能,但受尼泊尔、缅甸等国地形和气候等的影响,迁入中国的数量不会太大,产生危害的概率很小。

并且虽然沙漠蝗群的迁飞能力特别强,在一天之内可以覆盖天空飞越100~200公里,而且曾经还有非洲沙漠蝗虫穿越大西洋飞抵大洋彼岸的加勒比海沿岸。但由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不利于热带沙漠蝗虫的生存,因此沙漠蝗群的飞行高度一般不超过2000米,故而蝗群难以“翻越”亚洲的阿特拉斯山脉和非洲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等山脉进入中欧和非洲中西部的热带雨林区,就更别说平均高度在7000米以上,宽度约为宽200~350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了。

尽管此次蝗灾对中国产生的影响非常小,但仍然需要高度警惕,因为这种飞蝗来势汹汹且繁殖能力非常强,一旦蔓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而并非像“键盘侠”或“评论侠”想象的那样靠烧烤来解决。因此要时刻监测南亚蝗群动态,以便提前布置预防。

地理那些事


曼德海峡最窄的地方,大概只有26公里左右,再加上中间还有几个小岛,沙漠蝗虫能越过红海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沙漠蝗虫非常善于随风飞行,一天飞个100到150公里是没问题的,只要有一小波的沙漠蝗虫越过曼德海峡,就可以繁衍出数以亿计的子孙后代,所以沙漠蝗虫之所以泛滥成灾,和它们强大的繁衍能力是分不开的。目前沙漠蝗虫已经入侵到巴基斯坦和印度,至于会不会进去我国,我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我国和印度中间隔着喜马拉雅山,沙漠蝗虫不可能越过寒冷的山川,另外我刚才上面说了,沙漠蝗虫之所以能从非洲一直蔓延到印度,风的作用是很大的,而冬天的东南亚地区是吹东北风的,沙漠蝗虫从东南亚入境的可能性非常小。



至于北上从新疆入境,我觉得也不太可能,因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北面也有很多的高山,地形的复杂程度几乎堵死了沙漠蝗虫迁徙的路线,总之此次爆发的沙漠蝗灾,止步在印度的概率达到99%,退一步说就算有一小波蝗虫入境,我国相关的部门已经做好准备了,绝不会出现和造成严重的后果。

最后从网上看到很多的网友调侃,说蝗虫一点都不可怕,大不了派一些鸡鸭去吃,不行人吃也可以,但我告诉你,群居的蝗虫最好不要吃,因为群居的蝗虫体内有氢氰酸,这东西不仅有毒,而且毒性还不低,虽然高温可以使氢氰酸挥发掉,但大量食用蝗虫还是有中毒的可能性,所以蝗虫这个东西人类不宜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