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发动灭国战争,为何对魏国使用独特战法?保险做法,一举两得

导语:秦国发动灭国战争,为何对魏国使用独特战法?从地缘政治和兵力分配角度入手分析,秦国这样做法很保险,一举两得,既可灭魏又可为以后农业发展

战国风云,诸侯争霸,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强大,崛起自公元前203年开始,进行兼并六国的统一战争,先后分别灭掉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进行了六场大规模的灭国战争,秦王嬴政带领着秦国一统天下,整个中原地区也重新成为了一个自周朝以后的又一个统一的王朝,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的春秋战国时代。

秦国发动灭国战争,为何对魏国使用独特战法?保险做法,一举两得

秦朝的建立,使我国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制社会,中华文化的传承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基本政治制度的演变,也从分封制度到了君主制度,可谓是开启了统治的新篇章。结局是美好的,可是战争的过程却是极其残酷的,每一场重大灭国战争的爆发都会死伤无数,两国军队的交战即是生死存亡的较量,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不过在消灭这六个国家的战争当中,大多数都是两军对峙的硬碰硬打法,只有在消灭中原大国魏国的战争当中采取的是水攻的方式。

秦国为何采取水淹大梁作战方式灭魏国?

那么为什么偏偏对魏的作战要采取与众不同的方式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秦国对魏国的灭国战,看一看在对战魏国的战争当中,为什么没有采取普通作战方式,而是采取水淹大梁的方式?在这其中又有着什么样的缘由?

魏国的地缘政治,地理战略位置十分关键

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魏国的地缘政治、地理位置战略地位,魏国是中原地区的大国,也是占据着中原核心地段的国家,被称为天下之腹;除了燕国之外,其它各大诸侯国都与魏国有相邻的领土,可以说是真正具有战略地位的大国,所以秦国在与魏国的对抗当中必须要一击必胜,只有在占领魏国之后才能够接触到东部的齐国,也才能够有着监控其它诸侯大国的基础。

秦国发动灭国战争,为何对魏国使用独特战法?保险做法,一举两得

再者,因为魏国与秦国相邻的土地面积十分广阔,而且当时秦国的门户其中之一便是函谷关,而且函谷关自古以来就是秦国和魏国竞争十分激烈的领土,如果秦国在对战魏国的战场上僵持太久,如同长平之战当中与赵国的对抗,或者在灭亡楚国的战争当中与楚国的对抗那样的话,那么就很容易丧失魏国地处中原核心的战略地位,所以必须选择出奇制胜。

魏国实力强大,秦国必须采取保险的打法

第二个原因,是魏国强盛的国家实力让秦国不得不选择保险的打法,魏国虽然在战国末期并没有什么大的行动,也没有过多的吸引其它国家的注意力,但这个国家却是整个战国时代唯一与秦国一样实行过法治变法的国家,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诸侯强国。

曾经秦国在与魏国作战的过程当中,就吃过不少的苦头,甚至在发动灭国之战之前,魏国的信陵君,还曾经带领着六国合纵的部队打赢过秦军两次,因此采用硬碰硬的打法并非是首要的选择,它们必须寻找一种胸有成竹万无一失的手法,才能保证在这场战争当中能够取得胜利。

秦国发动灭国战争,为何对魏国使用独特战法?保险做法,一举两得

因为魏国并不像燕国或者是韩国那样弱小,虽然它国内的发展循环并不如秦国良好,也不如秦国持久,但这样的一个国家却是极其容易死灰复燃的,因此硬碰硬的打法可能不容易将其一举击溃。

同时,魏国的国家面积又非常的广阔,如果一旦发生混乱,战争不能够彻底的进行的话,那么秦国在这场战争当中所受到的损失就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要想彻底的打败魏国,必须寻找其它的方式。

秦国兵分三路,在兵力上捉襟见肘

第三个原因,是当时的秦国在兵力上实际上已经捉襟见肘了,在发动灭国之战的时候,秦国的对手并不是某一个国家,而是山东六国,所以它需要将它整个国家的部队分成好多部分,共同抵抗来自各方面的危机和不确定因素,除去山东六国之外,秦国还需要监视北方的匈奴,防止匈奴趁中原地区发生混乱而南下,导致文明的崩溃和中原地区更加的混乱。


秦国发动灭国战争,为何对魏国使用独特战法?保险做法,一举两得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候的秦军大体上是分了三部分的:一部分由蒙恬带领着阻止匈奴南下,哪怕中原地区发生再大的战争,这支部队也要稳稳地驻扎在帝国的北方,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匈奴的行动。

  • 王翦部队对付赵国,监视燕国,阻止与匈奴联合

第二部分则是由王翦带领的部队,消灭赵国的残余势力,以及监视燕国的行动,赵国是一个非常有血性的国家,虽然在长平之战当中就已经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军事实力,但赵国没像韩国那样低头,最后一任赵王带领着残余的势力北上重新建立了代国。

代国秉承赵国的遗志,继续抗击秦国,给了秦国一统天下非常大的阻碍,为了防止这个新兴的国家对灭国之战产生重大的影响,也为了防止燕国与代国和匈奴人进行勾结阻止秦军的东进,所以当时王翦肩上的责任也是非常重的。

  • 王贲部队对付魏国,所能支配的秦军数量很少

最后的一部分,才是由王贲带领着消灭魏国的军队,但那时秦国举国之兵也不过60万,山东六国能够联合起来的军队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更何况秦国的60万军队还要分成好几个部分去应对来自不同势力的压力,所以可攻王贲支配的军力是少之又少的。而魏国又是一个中原大国,它能够集结起来的部队比赵国的残余势力和燕国、韩国这样的国家要多出许多,更何况这个国家还是一个曾经出现过魏武卒,这种无往不利无坚不摧的部队的国家,所以对抗它并不是十分简单的事情。

秦国发动灭国战争,为何对魏国使用独特战法?保险做法,一举两得

  • 灭魏战争和灭楚战争,秦国面临压力不同

在这里也就有人要问了,楚国也是一个强国,秦国还不是选择了与之硬碰硬吗?事实确实是这样的,但我们也要知道灭魏战争和灭楚战争的不同;在消灭魏国的时候,东部的齐国、南部的楚国、北方的燕国和代国以及有着死灰复燃迹象的韩国都是秦国的威胁。

但灭亡楚国的时候,中原地区的各个国家几乎都已经被全部消灭了,就是所剩的齐国和燕国也无力在与秦国对抗,那个时候的齐国选择了“置身事外”,现在是唯秦国之命是从,而燕国也已因为荆轲刺秦而招来的战争被逼到了辽东地区,本就弱小的燕国变得更加的没落,领土面积大幅度缩小,国家实力迅速的跌落,已经不足以对秦国造成威胁。

而北部的代国也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蒙恬抗击匈奴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韩国的叛乱已经被阻止,所以秦国可以拿出举国之兵60万南下灭楚,但是在灭魏的时候,秦国能够支援的力量也只有十数万,比起魏国这个庞然大物来讲是少之又少的,所以不得不寻找另一种战争之道。

秦国发动灭国战争,为何对魏国使用独特战法?保险做法,一举两得

水淹大梁作战方式,在理论上很成熟

第四个原因,是因为水淹大梁的作战方式并不是需要冥思苦想的,而是已经有前人提出过的,可以说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并且提出水淹大梁灭魏方式的人还曾经是战国时代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位是曾经的纵横家苏代,而另一位则是战国末期赫赫有名的信陵君。

  • 苏代曾提出水淹大梁灭魏

苏代是著名的纵横家苏秦的弟弟,与苏秦学习的是同一种鬼谷之术,在战国中期的时候曾经游走在燕国和齐国这两个国家,对中原地区局势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虽然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是褒贬不一的,但他的鬼谷之道也算是比较精辟,对于一些事情有着独到的见解,甚至齐国被乐毅攻破之后的复国也可以看到他的影子,所以此人提出来的计谋还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

  • 信陵君也曾提出过水淹大梁

信陵君就更不用多说了,他的军事才华是大家都看在眼里的,窃符救赵事件,就不需多说了,这是耳熟能详的故事;单纯说他后来带领合纵的军队多次打败秦军的战绩,就已经很有威慑力了,所以连他都认可的计划自然有着自身的道理。

秦国发动灭国战争,为何对魏国使用独特战法?保险做法,一举两得

只不过信陵君提出这样的计划本意,是让魏国能够有所作为,能够在还不危急的情况之下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不过可惜的是,当时的魏王与信陵君曾经有过王位上的争夺,所以对信陵君所说的话并不愿意去执行,以至于后来秦军真的采用水淹大梁的方式来灭魏的时候,魏王还在叫嚣着不可能。

所以,当时王贲通过查阅古籍就能够得到这种奇特的作战方式,在结合苏代和信陵君的过去的看法,水淹大梁的作战方式,可以作为经验论的,在理论上很成熟了;同时也就解决了军力不足的缺点,不至于再让他在战争当中兵行险招,同时采用水淹大梁的方式还能够更快的取得战争的成果,由此一来,消灭魏国的战争也就有着更大的把握了。

讨论

笔者认为,秦国之所以采用水淹大梁灭魏国,更多的是出于自身的考量;水淹大梁计划当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当时的大鸿沟,只不过鸿沟在那个时候已经不是一个基础的水利设施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鸿沟逐渐地被人们遗忘,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

秦国发动灭国战争,为何对魏国使用独特战法?保险做法,一举两得

  • 秦国水淹大梁能够一举两得,灭魏更是为了以后农业发展

而秦国有意将它进行修整,重新投入到农业的生产当中去,因此,水淹大梁的计划不仅能够达到消灭魏国的目的,还能够借此机会重修大鸿沟,给后来的农业经济生产带来更大的好处,这其实是一种一举两得的行为。

再者,以水为兵的方式不至于造成大面积的人员伤亡和城市的破坏,不像那种硬碰硬的战争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这样一增一减,水攻所带来的好处就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了。而鸿沟的作用,在后来的发展进程当中确实展现了出来,它与都江堰、灵渠、郑国渠等等都是秦朝的基础水利设施建设,也都为秦国的农业经济生产带去了很大的好处。因此在那场战争当中,秦国的眼光其实非常的长远,不仅是为了攻破当时的魏国,更是为之后的农业发展也做出了奠基,因此才用水攻的方式,对于秦国来说是事半功倍的。

  • 魏国固守不出,没有阻止秦国修整鸿沟,加速灭亡

说到这里,我们也不得不提一句当时的魏国,事实上,秦国在重整大鸿沟的过程当中,魏国的军队不是没有发现,也不是不能阻止,只不过是在魏王当时的政策引导之下,魏国的军队全部都固城不出,想像曾经的即墨城一样进行坚守,所以任由秦国的部队在城外为所欲为,这才导致了秦国的重修鸿沟计划进行的顺风顺水,最终引来了茫茫大水,淹没了曾经风华的大梁王城,魏国也在被大水浸泡三个月之后选择了投降。

秦国发动灭国战争,为何对魏国使用独特战法?保险做法,一举两得

魏国的灭亡可以说是山东六国当中寿终正寝的典型,没有一点波澜,也没有楚国灭国之前的轰轰烈烈,更没有代国想要恢复统治的意志和决心,就这样轰然倒塌了。事实上,如果它不选择固守不出,而是选择死守当时魏国城外的水道的话,相信秦国的水攻计划不会进行得那么顺利,魏国也就不至于在大水面前毫无办法,也就不会灭亡的那么窝囊了。

可是历史不允许我们进行假设,我们也没有办法将过往的事情做出些许的改变,只能从曾经发生的悲剧当中汲取一些教训,避免这样的故事再一次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综述

笔者认为,秦国之所以选择水淹大梁的方式灭魏国,是有着自身的考量,其实在灭国战争当中,秦国面对各个国家所采取的战争计划都是不同的,只不过水淹大梁的方式更加的独特而已,它是以水为兵而并非是以人为兵,解决了当时秦国的军力捉襟见肘情况,因此显得更加的独到一些。

秦国发动灭国战争,为何对魏国使用独特战法?保险做法,一举两得

但在其它的灭国战争当中,所实行的战法也是各有各的特点,比如说消灭楚国的战争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对峙,有历史学家曾说,那场对峙是整个冷兵器时代规模最大的,也是最后的一场对峙,在此之后,再也没有那种百万军队旷日持久较量的场面。

灭亡燕国的战争,也不是秦国一贯的重型部队作战风格,而是采用轻兵武装的方式,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不同,那么采用的方式也就会有着些许的不同,在战争当中,并非只有人才能够发挥出自这样的实力,懂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才能够收获更大的利益。

有时候以自然为兵,比以人为兵能够更有效果,就像秦国水淹大梁的灭国之战一样,在大水的攻势之下,魏国很快就臣服了,而当时如果王贲没有选择水淹大梁,而是选择了以军队来硬碰硬的话,那么我们现在的历史课本上将会是一场别样的故事了,秦国所付出的代价将是比灭楚之战更大的,而统一的时间也会因此而推后,甚至战争最终的结果也不得而知,所以水淹大梁的计划还是有着非常多的实际价值的,也是非常值得后来人们思考的。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吕氏春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