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發兩起山體崩塌地質災害,貴州地質環境監測院緊急處置

山體崩塌,情況危急!緊要關頭,貴州地質環境監測院的地質專家和技術人員獲取地災信息後,緊急出動,疫情防控與地災防治雙統籌、兩不誤。連日來,貴州地質環境監測院系統的專家、技術人員,成功處置了省內兩起連發的地質災害。


連發兩起山體崩塌地質災害,貴州地質環境監測院緊急處置

緊急求助:梵淨山旅遊公路發生崩塌

2月12日夜晚,銅仁武陵景區人員打電話向環境院銅仁分院求助,稱在梵淨山旅遊公路黃泥坳與二道拐之間發生了崩塌地質災害,希望環境院能派地質技術人員前來地災點進行應急調查處置。

銅仁分院院長杜方哥接到求助後,杜方哥與技術人員當夜立即收集研究當地地質資料,為現場調查作好相關準備。次日一早,兩人從銅仁市趕往梵淨山景區災害發生點。考慮到疫情防控工作可能導致交通不便,杜方哥先前往江口縣自然資源局開具了工作證明,並與江口自然資源局地災中心主任許軍強同往。


連發兩起山體崩塌地質災害,貴州地質環境監測院緊急處置

經過一路多次的攔截檢查,最終到達地災點。杜方哥一行立即投入緊張的應急勘查,當時崩塌處還不時有碎石滾下,現場塌方量約200立方米左右,大部分堆積於觀光車道上,導致梵淨山山門至索道下站的唯一交通被阻斷,觀光車道路被損壞。慶幸的是景區已封閉,無人員傷亡。

出於疫情防範安全考慮,地災勘查現場出現了從未有過的一幕,幾位戴著口罩的地在技術人員,與景區管理人員之間相隔數米“喊話”,扯著嗓子大聲進行交流。通過地災專家對崩塌山體及其周邊進行勘查,掌握了垮塌斜坡體周邊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垮塌規模等基本特徵。

初步分析了垮塌的形成機制後,杜方哥等人研判出地災發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早期的進山公路開挖及公路擴寬時,在公路內側形成高陡裸露巖質邊坡,不利於邊坡穩定且會加速巖體的風化破壞;二是該巖性為變質岩,且處於陡峭的山脊位置,受地質應力作用及重力作用導致巖體節理裂隙發育,不利於坡體整體穩定;三是崩落體下部存在一層一米左右厚的相對軟弱基礎,而上部巖體錯斷軟弱層即發生了崩落。再加上梵淨山地區氣候潮溼,岩石長期處於溼潤狀態下力學性能降低,坡頂表層傾斜生長的喬木帶來的偏心以及植物根劈作用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下,導致了此次崩塌發生。

同時,杜方哥等人還判斷,在已經發生崩塌的上部,受卸荷裂隙及軟弱基座影響,仍存在近150方的危巖塊體,在降雨等其他作用下可能發生再次崩落。為此,杜方哥對景區地災的防治工作提出建議:一是景區要設置警示標誌,封閉交通;二是要立即組織技術單位對整條旅遊公路進行隱患再排查,確保景區開放時的安全;三是建議考慮控制削方與邊坡保護相結合的方案進行邊坡治理,禁止爆破削方操作,確保施工質量及施工安全。

目前,該地災點還在進一步處置中。

情況危急:邊坡垮塌威脅30戶群眾

無獨有偶,有災必應。2月12日,位於黔西北的納雍縣董地鄉聯合村與進新村公路,突然發生邊坡垮塌,嚴重威脅斜坡下方30戶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連發兩起山體崩塌地質災害,貴州地質環境監測院緊急處置

防災就是責任。接畢節市地災防治指揮部災情報告後,儘管還處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的嚴防嚴控期,環境院畢節分院院長鬍財源當機立斷,組織技術人員立即奔赴地災一線進行應急調查。

胡財源一行佩戴口罩,到畢節市自然資源局開具通行證,一路接受各卡點體溫檢測,趕到現場已是中午。他們吃點隨車帶的乾糧,就立即會同當地相關部門人員組成應急調查組。

大家在瞭解邊坡垮塌過程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踏勘並結合無人機攝影成圖等技術,初步查明垮塌斜坡體周邊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堆積形態等基本特徵,分析了此次邊坡垮塌的形成機制。

接著,畢節分院加班加點,形成應急調查報告,為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治理災害及防治隱患提供決策參考。目前,該地災點還在進一步處置中。

都市新聞記者 賈華

校對 章虹

編審 羅瑋 石雲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