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城》奥古斯丁两座城的历史观


《上帝之城》奥古斯丁两座城的历史观


第三部分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奥古斯丁对历史的看法。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们可以说奥古斯丁开启了西方“历史哲学”的传统。

奥古斯丁是一位非常具有历史感的哲学家。这与传统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的历史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人希罗多德,他被称为“历史学之父”,之后出现过很多著名的历史学家,像希腊的修昔底德、色诺芬,罗马的李维、塔西佗,但是不管在希腊还是罗马,哲学家们通常都不关心历史,也就没有发展出系统的历史哲学。比如,柏拉图主义者根本不关心这个经验的世界,总是在追求永恒的理念。他们心目中的人类历史是一种循环式的历史,一个文明从发源到死亡,然后再重新发展起来。而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虽然更关注经验的世界,但是他们真正关心的是经验世界背后的原理,而不是历史事件本身。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说过“诗歌比历史更接近哲学”,因为历史里面都是单个的事件,带有偶然性,而诗歌和哲学关注的是普遍性。其他的古代哲学流派也都继承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种不大关心历史的态度。

但是,历史在基督教哲学里面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为《圣经》本身就是历史叙事,从第一篇《创世记》到最后一篇《启示录》,记录了从上帝创造世界到末日审判的过程。奥古斯丁根据《圣经》的记载,梳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不同阶段,也就是“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开端、发展和终结的历史。奥古斯丁主张一种线性历史观,他认为历史是从始至终单向直线运动的,不存在循环;而且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单个的、偶然的事件,奥古斯丁说,它们都是上帝意志的体现,上帝才是人类历史真正的掌控者。

我们在第二部分解读了两个城的开端。一部分天使堕落成为魔鬼,开启了两座城的区分。之后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人类的历史拉开了序幕,两座城的发展过程也就此开始。接下来,奥古斯丁用上帝六天创造世界作为线索,把人类的历史划分成六个阶段,分别对应着人生的婴儿、少年、青年、壮年、中年和晚年。在每一个阶段里都能看到两座城的意象。

第一个阶段从亚当到诺亚。在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受到了象征魔鬼的蛇的诱惑,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了禁果,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上帝把他们逐出伊甸园,惩罚他们和后代要通过辛苦的劳作维持生计,一生要承受很多痛苦和争斗,并且最终都会死去。在亚当和夏娃这里,还没有正式开启两座城的区分,这个区分是从他们的后代开始的。亚当夏娃生了两个儿子,哥哥叫该隐,弟弟叫亚伯。该隐自私、虚伪、嫉妒,充满占有欲和统治欲,他杀死弟弟亚伯,建立了人间的第一座城,这就是“地上之城”的起源。该隐的弟弟亚伯生性善良,丝毫没有政治野心,他在世上就像一位过客,什么也没有留下,但是因为一心崇拜上帝,成为“上帝之城”的公民。亚伯死了之后,亚当和夏娃又生了一个儿子塞特,他继承了亚伯的地位,成为“上帝之城”的象征。经过几代的繁衍,“地上之城”和“上帝之城”的人相互混杂,人类变得非常败坏。上帝非常愤怒,于是用大洪水杀死了所有人,只留下了塞特一系的诺亚一家,让他们在象征“上帝之城”的诺亚方舟里逃过了这场劫难。

这样人类历史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从诺亚到亚伯拉罕。诺亚的三个儿子里面,又出现象征“地上之城”和“上帝之城”的代表。在象征“地上之城”的一系里面,宁录建立了象征背叛和败坏的巴比伦城。宁录还非常狂妄地想要建造通天的巴别塔,与上帝为敌。结果上帝施加了惩罚,让曾经说同一种语言的各个民族说不同的语言,人们的沟通变得困难,也无法团结起来跟上帝对抗。在另一方面,诺亚的子孙里象征“上帝之城”的一系保持着相对纯洁的信仰,经过九代,来到了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

从此人类历史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从亚伯拉罕到大卫。从亚伯拉罕开始,人类得到了上帝的明确应许。上帝承诺亚伯拉罕会子孙成群,并且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建立自己的国家。这段“地上之城”的历史中包括了以色列人被劫掠到埃及,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再到以色列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让大卫做了国王。

人类历史的第四个阶段,从大卫到以色列人的巴比伦之囚。

这段时间,以色列的圣城耶路撒冷象征着“上帝之城”,而之前提到的由宁录建立的、代表背叛和败坏的巴比伦象征着“地上之城”。以色列人在大卫王、所罗门王等一系列国王的统治下,度过了一段繁荣和安宁的时光,但是后来的国王又开始败坏。公元前六世纪早期,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了耶路撒冷,毁掉了犹太人的圣殿,并且把大批以色列人押解到巴比伦,犹太人又一次流离失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

人类历史的第五个阶段,从巴比伦之囚到耶稣降临。以色人在巴比伦经历了大约六十年的囚禁之后,最终回到故土。但是之后以色列人不但没有悔改,反而愈发罪孽深重,连圣城耶路撒冷都成了一个“地上之城”。这个时候,奥古斯丁眼中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发生了:上帝出于对世人的爱,将自己的儿子耶稣送到人间,给信仰者带来救赎。在这里,我稍微解释一下,在基督教的观念里,耶稣基督的死怎么给人带来了救赎?在奥古斯丁看来,杀死耶稣的其实是与上帝为敌的魔鬼。他们驱使犹太人罗织罪名,杀死了耶稣,以为这样就可以战胜上帝,但是没有想到杀掉耶稣,反而成全了上帝对人的救赎。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而不是亚当的后代,因此他没有从亚当那里继承原罪,也不会受到魔鬼的诱惑而犯罪。也就是说,耶稣是人世间唯一一个无罪的人。这样,魔鬼本来没有任何理由杀死他,但是他们却用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了耶稣,这样魔鬼就逾越了自己的权限,也就给了上帝理由去彻底消灭他们。这样,上帝就利用耶稣这个“无罪的羔羊”作为诱饵,战胜了魔鬼。耶稣也就用自己的死,给信仰他的人赎了罪,让他们摆脱了魔鬼的束缚。

在奥古斯丁看来,从耶稣受难开始,人类历史就进入了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直到末日审判。前五个阶段都已经成为了历史,而第六个阶段是指向未来的,究竟要经历多长时间没有人知道,因为末日什么时候来临完全是上帝的意志。在这个阶段,那些真正信仰耶稣的人就结成了精神上的“上帝之城”,而那些假冒的耶稣和世俗政权都是“地上之城”的象征。

前面说到的这六个阶段,就是奥古斯丁总结出来的两座城的历史。那么两座城最终的结局如何呢?奥古斯丁说,这就要等到末日审判的到来了。那时耶稣基督会第二次降临人间,审判所有人。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两座城才会截然分开,“上帝之城”的成员会升到天堂,和上帝、耶稣以及善良的天使在一起享受永生;而“地上之城”的成员会下到地狱,和魔鬼一起遭受永远的惩罚。整个世界的历史将会终结,时间也将就此终结。

这就是奥古斯丁非常复杂的历史哲学。他把基督教信仰下整个世界的历史当作论述的线索,在其中容纳了神学、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的一系列哲学论题。从奥古斯丁之后,历史就开始成为西方哲学家们持续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走的最远的就是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确立了另一个用历史叙事囊括全部哲学的庞大系统。这个问题等到我们解读黑格尔的时候再跟你详细讨论。

结论

到这里,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就为你解读得差不多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本书的几个要点。

  • 首先,奥古斯丁写作《上帝之城》的直接背景是罗马被西哥特人攻陷,导致了罗马人的恐慌,很多人将这场失败归咎于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奥古斯丁写了这部鸿篇巨制为基督教辩护。
  • 第二,在奥古斯丁看来,罗马人的传统信仰导致了道德的败坏,也没有保护罗马人免受悲惨命运的打击,罗马的陷落不但不该归咎于基督教,基督教反而救了很多罗马人的命。
  • 第三,奥古斯丁用“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对立,强调了基督徒的精神家园和世俗生活之间的矛盾性,由此开启了教会权力与世俗权力斗争这个中世纪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
  • 第四,奥古斯丁围绕着“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开端、发展和结局,论述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开启了西方哲学对历史的关注以及“历史哲学”的传统。

最后我想说,《上帝之城》这本书其实带有一些悖谬的色彩。奥古斯丁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基督教辩护,证明罗马的陷落不是基督教的责任。但是这本书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反而证明了,罗马的灭亡确实是基督教造成的,是基督教信奉的那个上帝带来的惩罚。同时,奥古斯丁还想要证明,令罗马人骄傲的整个信仰和文化都毫无价值,应该用另外一套基督教的信仰和文化彻底重塑,这毫无疑问导致了比军事失败更加严重的精神危机。在这个意义上,伟大的罗马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他的名作《罗马帝国衰亡史》里认为,是基督教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也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撰稿:刘玮

转述:徐惟杰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