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內地上怎麼可能會有霜?

蔣新國


關於這個問題一直有爭議,大致有這麼四種說法:有人說詩中的“床”就是我們平時用來睡覺休息的床;有人說是這個“床”應該是個通假字,通“窗”;有的人說是井臺或井欄;還有的人說此“床”指的是胡床(可摺疊的板凳馬紮)或可坐可臥的臥具(我以自己分析的結果現將“井臺”和“井沿”歸為一種,將“胡床”和“臥具歸為一種)。

我個人經過分析更傾向於最後一種,即”胡床“或”臥具“,但是就問題中提到的矛盾所在,確實有這種矛盾的說法,不過我並不認同如果詩中所寫的”床“是在室內,那麼就與後一句”疑是地上霜“矛盾的說法。<strong>

首先我先解釋一下為什麼我不認為室內的“床”與地上的“霜”相矛盾。“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這裡“疑”是好像的意思。那麼不管翻譯成看上去好像,也就是將灑在地上的月光比作霜,還是說李白睡夢中醒來迷迷糊糊中將地上的月光誤當作霜其實都是解釋得通的。但我更傾向於李白是用了比喻,而不是說將月光誤當作霜。兩點理由如下:

  • 首先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他不是現實主義詩人,將地上的月光比作霜更合乎情理和他的寫詩風格。
  • 由對霜的疑問引起的對詩中”床“的解讀,我認為”床“並不是用來睡覺的床,理由會在後文加以說明。也就是說李白在寫下這首詩的時候並不是在床上睡著後轉醒,那麼自然也就不存在睡醒後迷濛中誤將地上月光當作霜的情況。

接下來我們回到原本的問題,也就是從詩詞愛好者到專家學者們至今都對詩中的”床“所產生的爭議問題,大致有四種理解,開篇我已經說過通過分析我認為最後一種解釋起來更為合理,理由如下:

  • 這首詩是李白於九月十五在揚州旅舍所寫。雖然當時的曆法與如今的農曆還有差異,但這個偏差並不大。也就是說當時已是深秋,深秋的夜已經有著濃濃的涼意,此時將窗開到月光灑在地上、抬頭就能看到月亮的幅度,那是很容易著涼的。如果說李白不是在專門開了窗戶後寫下這首詩的話,那麼很有可能他原本並沒有睡覺。他坐在室內的胡床或其他稱之為床的臥具上,或許在讀書或許在寫文章,也或許在飲茶或飲酒,月亮漸漸高升、接著月光灑進屋子,李白扭頭一看,見到了地面上如霜般灑進的月光,他接著抬頭去看那滿月,靜靜地掛在天上,深秋的滿月寂靜的陪伴著他,一種深切的思鄉之情油然而起。這便是我認為這首詩合理的解釋,”床“解釋為胡床或可坐可臥的臥具更為合理。

對於“床”通“窗"的說法基本已經被證實不合理,從全詩的銜接連貫性來看,就算窗戶是李白打開後寫下了詩,也應該是在寫詩之前,而不是寫詩寫到一半再開窗戶,也就排除了月光灑在窗戶上像霜一般,然後詩人再打開窗戶去看到明月的可能性。再者,如果“床”通“窗”,詩人並沒有特別得必要用“床”代替古詩詞中常出現的”窗“字。

而對“床”指井沿或井臺的說法,我認為就整首的思鄉意境來說,詩人將所見所思由屋內延伸到屋外的可能性更大,單純寫屋外不管是情景描寫還是表達感情起伏方面都似乎單調了些,所以不太認同被許多人支持的這個說法。
這是我對《靜夜思》中“床”一字的理解,通過分析我更傾向於“床”指可以摺疊的胡床或可坐可臥的臥具。

對於詩中這個“床”字的解釋到現在並沒有一個確定無誤的結論,我只是以自己的分析理解去做了心裡認為最有可能性的選擇。如果或許李白就是睡醒後開了窗戶呢,或許他這首詩就是單調的寫了屋外呢,也或許他就是因為某種原因就用了通假字呢,之所以存在爭議是因為這些都有可能。短短几字詩文,跨越千年依然讓人們在探討爭論,這也就是古詩詞最大的魅力。



<strong><strong>


聽雪話詩詞


小時候對這首詩的描寫總是很好奇,很難理解。後來我在新疆生活了好多年,記得有一次在連隊房子的地上撒了水,在地裡忙完我就回團部了。過了幾天的一個晚上我從地裡澆完水,因為太晚了就在連隊房子裡住下了。當時太困就睡了,半夜裡不知怎麼醒了,一輪月光從窗子裡照進來,地上一層白白的霜,一閃一閃亮晶晶的發光,我把燈打開一看原來是地上泛出來的鹼。

從上面的經歷我明白了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詩句。我的理解是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不是在大西北有鹽鹼地的地方?———詩人在塞外遊玩大西北的美景,晚上住在塞外小鎮,第一次見到這樣的情景,才有感而寫出這樣的名句。



玉墨1968


睡蒙了唄。睡蒙了一睜眼,看什麼都邪乎。我曾經半夜醒來,看見床邊站著一個紅衣女鬼衝我笑了笑,轉眼間就不見了。

有一次看見一個頭插在天花板裡的小女孩,然後她又慢慢從上往下笑嘻嘻地鑽到了樓下。

還有一次我一睜眼看見窗外有個小男孩在那玩,一瞬間又不見了。要知道我可是住四樓。

對了還有,我在醫院值班,半夜睡覺的時候,經常在半睡半醒間跟剛剛死的人交談。

睡蒙了一切皆有可能發生


玉狐仙傳


李白作為文人當時非當落魄,以乞討過日子,晚上以木板當床睡在廟門邊,看看現狀,就想在老家不愁吃穿的日子,於是有感而發呤詩一首用木炭寫在廟門邊的牆上,後來他朋友救濟他並當上了縣令的書記員,他才把那詩收到自已的詩集裡。


靈魂有處安放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內地上怎麼可能會有霜?其實這個矛盾是由於歷史發展,古今文化差異和缺失造成的。

靜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一首看起來公認非常簡單的古詩,簡單到入選小學低年級的課本。意思就是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我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關鍵是“床”,不是“霜”

從中可以看出,矛盾解決的關鍵點不是在“霜”,因為李白其實給出答案了,他後來認出地上的只是月光,所以寫詩是用“疑是”,這是描述他當時一個思維過程而已。而且李白當時是在南方城市揚州,下霜的時間不多。

關鍵是在於“床”。要是這個“床”在房間內,那明月怎麼照得到室內呢?其實古代的“床”和我們現在的“床”並不是一回事。


第一,李白當時應該是在室外

現在我們課本收錄的《靜夜思》並非流傳的唯一版本,在和唐朝相近的宋朝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還有宋代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所收錄的《靜夜思》的第一句均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舉頭望山月”。

既然是“望山月”,那李白應該就是在室外才有如此開闊的視線,如果在室內那是不大可能看到山月的,起碼也要走到院落才行。

而且由於宋朝和唐朝相隔時間短,收錄的版本更有權威性。至於“望明月”版本是直到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裡才改“望明月”的。我們選這個版本入課本,估計是《唐詩三百首》名氣大,也為了呼應第一句的“明月光”吧。


第二,古代“床”可能是胡床,或者是竹床等在室外的床。

這個可能性很大,因為現在很多農村的地方把一種半臥的竹椅叫“竹床”。我自己本人在小時都坐過。農村人喜歡把這種竹床放在室外,乘涼或者休息。一邊拿著葵扇,一邊半躺在竹床,甚是寫意。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中秋之夜室外並不寒冷,他完全有可能躺在這種竹床上,賞月懷鄉,月光灑在竹床前面的空地上,好像鋪上一層白霜。


第三,“床”有可能是井欄

古代井欄為了防止人跌入井內,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高有數米。這方框形像古代的床,所以也有“床”的稱呼。

例如古詩“君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說的就是這個井欄,因為不可能兩個人圍著我們現在的床來玩竹馬吧?

如圖所示,這個就是一個古代井欄。

這個可能性也很大,我現在還記得我小時候的農村,水井就是在村頭的一塊空地上。那時候還沒有通電,大人們經常在夜裡在水井邊上的空地上乘涼聊天。有時候月色好,婦女還一邊聊天一邊在月下洗衣服。

李白當年很有可能就在這樣子的一個井欄旁邊賞月,從而寫下流傳千古的《靜夜思》。


還有說法,“床”和“窗”是通假字

有人說,“床前明月光”實際是“窗前明月光”,“床”“窗”是通假字借用了。這樣也就能解釋了,李白是明月夜不成寐,起來窗前踱步,看到了窗前的空地月光如霜,因而寫出了《靜夜思》。

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從唐朝來說,“床”和“窗”都是常用字,而且床和窗都是明確意義的東西,沒有必要假借。


總而說之

總而說之,“床前明月光”的“床”應該不是我們現在室內的床,而是室外的某個物件,所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不存在矛盾的。

就眾多專家的認為,“床”很大可能是說“井欄”。

就我個人認為,“床”最大的可能是“竹床”。當然,我人微言弱,和專家沒有辦法相比。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我自己就曾經跟隨大人們,坐在“竹床”上賞月,對於南方來說,這是很常見的事情。


文藥書生


大概,李白也不知道,千年後,他這首詩,會被後人拿來如此討論吧!不知道你們怎麼想,我說一下我的想法吧!

這首李白的《靜夜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很小就會背了,是經典中的經典,無論什麼時候讀,都有畫面感,和淡淡的憂傷,很貼切的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你提出的這個問題,我不明白是什麼意思,感覺像是無事的人做了無用的事。

這首詩如果直接翻譯過來,大意是:”我站在床邊,看見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難道詩中的霜,就真的是地上結了一層霜嗎,不好意思,這個理解能力可能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對詩人來說,用比喻難道不是很常見的事,再說,古人的房子基本都是平房,地是泥土的,也不會像現在的水泥地,如此平整,當月光從窗口灑落在地上,一層白色的月光,看起來難道不是像霜一樣嗎?

也有可能床是通假字,李白詩中的“床”不是我們理解的通俗意義的床,比如“井”等,對此,不想多加談論,這麼多回答,早有人說了許多遍了!

討論這個問題有意義嗎?嗯,我不知道,李白估計也不知道,後人會來如此討論,他可能只是一時的感慨,看見月亮思念起家鄉,寫了這首靜夜詩,過去已千年的事,誰又說的清呢!

這些都不重要,不同的人讀這首詩會有不同的心情與感悟,我們能體會到詩的純淨與優美,藉此表達我們的思念之情,這對我來說,便足以!








阿餘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詩人李白的這首《靜夜思》流傳了幹百年,它的原意是這樣的:在深秋的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詩人李白坐在床邊,看見床前的明月姑娘脫了個精光,明月姑娘的肌膚象霜一樣白,詩人抬頭望著明月姑娘,然後低下頭想起了遠在家鄉的妻子。

這首詩充分的表達了詩人在他鄉嫖娼時的矛盾心情。



湖北恩施的


先回答問題:床前的地上霜,不一定是在室內,也就是說,當時的床,不一定非要放在室內,也可以放在室外的。所以,床前是有可能看到霜的。

要想搞明白這個問題,就得先搞明白中國傳統的床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尤其是唐宋時期床的樣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靜夜思

李白這首詩中的“床”,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五種結論,分別是:

一、井欄說。

二、井臺說。

三、現代床鋪說。

四、通假“窗”字。

五、胡床說,即現在常說的小型坐具:馬紮。


以上五種說法,網上可查到詳細資料,此處不再贅述。持某說者,或引經據典,或因事說理,各有各的依據,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終究沒有確鑿的實物證據。


我在這裡給大家提供一件物證,而且是實證:五代北齊時期楊子華所作繪畫《校書圖》的宋代摹本。一幅繪畫作品,距離李白所處時代不遠,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如下圖:

在這幅畫中,有兩件重要傢俱:

其一,是圖畫正中央的大床。

其二,右側一組人物中,坐著的那位長鬍子老頭兒,他屁股底下坐著的那件小型傢俱,是胡床,也叫馬紮。

至此,在一幅畫中同時畫出了“床”和“胡床”這兩件傢俱,如此直觀,如此形象,自不必多言。


先仔細看看這張大床:

這才是真正的中國傳統的床,就是這樣的大型傢俱,就是這樣霸氣穩定的造型。

從這樣的造型可以看出,古人自然有古人的氣魄,這可不單純是拿來睡覺的,這分明是另一個時空好不好。

現代人的床,也不單是用來睡覺的,在床上打遊戲、吃東西,做些其他的活動也是常有的。

古代的床,那功能就更多了,有此畫為證,尤其是唐宋時期,床的造型決定了其功能絕不會侷限於睡覺。這不,本來畫的內容是校勘圖書,多嚴肅的事情啊,可是這哪裡像在進行嚴肅的文化事業,分明是在吃喝玩樂大聚會,玩耍是主要內容,好像校勘那只是隨手的事兒,玩夠了,隨手校幾個字幾句話而已,你可以說他們不認真,但也可能,對他們來說校書本身就是小菜一碟兒。

看看床上的各種器物:隱几、古琴、投壺、果盤、多足硯等等,這不就是直接在床上轟趴的節奏嘛,校勘圖書也好,吟詩作畫也罷,吃喝玩樂也不耽誤,彈琴投壺的活動也可以同時進行啊,這都畫著呢。

在這張床上,所有的活動完全不受拘束,抬頭看看月,低頭瞧瞧腳丫子,即便探下頭去看看床底下,又算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嗎?


數一數畫中這張床上坐多少人?四個,四個人可以同時坐在床上開展活動,讓我看,再坐上兩個人也完全不是問題。


這樣的床,可以在室內,也可以放在室外,如果在室外,床上的人看到霜或看到霧,也很正常。放在室外也有圖為證,比如《宋高宗書馬和之繪孝經圖》中就有兩幅。看圖:

這是其中一幅。畫中的床,就放在室外,而且在水邊,松樹下,這有什麼問題嗎?古人的日常就是這樣的。看到霜,只是日常小意思而已。至於畫的什麼內容,自己搜搜看。


注意,《校書圖》和《孝經圖》這兩幅畫,圍繞著床一圈的,不少人呢。


回來再看看《校書圖》中圍繞著這張床的人,可以這麼說,其他所有不坐在這張床上的人,是不是都應該算是圍繞著床的?所以,李白詩中那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又有什麼不好理解的呢?這樣的床放在室外,想怎麼繞怎麼繞,想繞幾圈繞幾圈,是不是?如果床在室外,別說騎著竹馬繞,就是騎著真馬都能繞,完全沒問題,畫的左邊不是真的有兩匹馬嗎?


即便到現在,這種形制的大床其實也並沒消失,還能在生活中見到,傳世的有,新制作的也有。大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就有一張和這種形制大床的合影照片,還有他的學生田家青一起,這張照片在田家青先生的《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書中,網上也有圖片,自己搜來看。一些喜歡研究古代傢俱的朋友,也早就製作出了這種傳統的大床,不過只在小範圍內玩耍,大眾不常見到罷了。

關於這種中國傳統大床,若有時間,我會再寫一篇文章進行更詳細的圖文介紹。


下面是《校書圖》的另一個局部,長鬍子老頭身下坐的就是胡床。這個造型就是現在常見常用的馬紮,一模一樣,實在沒必要多說。


有這兩件東西在同一幅作品中,其他關於井欄、井臺、通假等等的爭論,我認為已經沒必要了,浪費時間浪費生命,不如多讀書讀畫,所以,對李白這首詩中的關於“床”的討論,可以休矣。

3000多的回答,都累了,先歇會兒吧。

不要迷信哥,哥也就是瞎瞎說……


書殿堂


我是文星洲,我來回答。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

李白歷來廣為傳誦流傳的五言絕句《靜夜思》四句詩,也至少有50種不同版本,

李白寫《靜夜思》的時候,年僅26歲,也就是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具體地點是揚州的一家旅舍。

有人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裡的地上怎麼可能會有霜呢?

其實,此詩中的“床”字,可能不僅僅是我們現在休息睡覺的床,而是有很多爭論和爭議,主要的觀點有五種:

一是指井臺。

二是指井欄,古代井欄又叫銀床。

三是“床”是“窗”的通假字。

四是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

五是為胡床,一種坐具。

我認為這首詩大概率描寫的是室外的景象,無論是井臺和床前都非常貼切。

作者旅途孤寂,更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月自古就是代表思念,九月十五的秋月是分外光明,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因此,地上霜正是秋月灑落的月光,恍惚之間,月光照地,恍疑霜白,更好的烘托了作者迷離恍惚的思鄉之愁。


文星洲


李白的《夜靜思》自然是在夜深人靜時的思鄉情懷之作。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全詩言簡意賅,瀟灑飄逸,且朗朗上口,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為絕世精品而傳承千百年,為世人推崇,聞名中外。

有人不知是不懂詩,還是故作矜持文雅,賣弄哲理之酸氣,竟戲言此詩很矛盾。如果是在床前,屋內地面上怎麼可能有霜?

是蔫非蔫?

又有人說,李白所指之床是馬紮類胡床,是窗的通假字,是指井上圍欄或者根本就不是指現代意義的床等等。

也有說詩仙可能潦倒到住的破屋爛房,月光可以自然射入。

說來說去,還是根本不瞭解詩人,或者不熟悉詩仙的詩情畫意。

咱們首先說床,春秋既有之,三國劉備託孤亦有記載。南方人室外乘涼有竹床和躺椅等。所以,床前之床是明確無誤的。

其次講床前的月光。所述竹床可在室外納涼,這樣也可以符合詩情畫意了。

最後,我們再重新瞭解詩人的歷史風貌、借題借酒發揮和眾多作品的豪邁風格,如“飛下直流三千尺…”等,是否也會有”天作被,地當床”的誇張比擬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