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战"疫"丨如何稳定居民消费?国研中心刘涛:当前可从四方面入手

经济战

经济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 刘涛

经济战“疫”访谈(十四)

编者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备受各方关注。为全面评估疫情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恢复生产、稳定经济提出政策建议,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市场机构的多位经济学家。系列文章将陆续刊发,敬请垂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刘涛研究员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的很多消费需求并没有消失,只是推迟了消费实现的时间。考虑到这次疫情防控发展趋势以及进入二季度节假日密集等因素影响,预计疫情结束后消费将有较强的补涨需求,旅游、文娱、体育等服务消费以及汽车等耐用品消费增长将明显反弹。同时,这次疫情也为网络消费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养成和技术创新的发展,线上消费内容和场景将不断丰富,也将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线上渠道的粘性。

刘涛建议,在当前疫情防控新阶段,稳定消费首先要稳定居民消费信心,特别是稳定就业和收入预期。同时,要积极动员城市配送、快递等行业复工,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加强与生产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对接,保障好外部物资向城市内部转运和“最后一公里”配送。再有,要大力发展网络消费,释放新兴线上消费潜力,支持基于真实消费场景的普惠型消费信贷发展。

过去一个月疫情对消费影响分为两个时期

证券时报记者:这次疫情已经持续将近一个月了,请您谈谈疫情对消费产生了哪些冲击,有没有一些变化?

刘涛:近年来,消费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7.8%。在此背景下,这次疫情的发生对短期消费造成很大冲击,对经济增长也构成拖累。

从启动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到现在,差不多快一个月的时间。我认为,疫情对消费的冲击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是春节放假期间。这一时期,居民各类假期消费需求释放受阻,绝大多数商店、餐馆、酒店、影剧院、旅游景区等暂停营业,使得原本处于春节旺季的购物、聚餐、住宿、文娱、旅游等消费出现锐减。同时,平时需求量低且较为平稳的口罩、消毒液等防护品需求激增,加之受相关企业春节放假或停产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供给不足并推高了市场价格。再有,持续多日确诊和疑似病例的快速增长,引发居民的心理恐慌,出现排队抢购防护品、药品等非理性消费的情况。

第二个是陆续复工复产以后。除疫情严重地区外,全国其他地区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开始有序复工复产。在供给加快恢复的情况下,居民生活消费品和防护品阶段性短缺的问题逐步缓解,非理性消费现象也基本消除。不过,由于目前各地继续实施限制人员流动和聚集等措施,居民多样化消费仍受到较大限制。

这次疫情的影响更多是短期冲击,当疫情结束后消费将有较强的补涨需求。这是因为,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的很多消费需求并没有消失,只是推迟了消费实现的时间。根据“非典”疫情爆发前后消费市场变化来判断,居民消费意愿将在疫情结束后回归常态,被抑制的需求将快速释放。另外,考虑到这次疫情防控发展趋势以及进入二季度节假日密集等因素影响,预计旅游、文娱、体育等服务消费以及汽车等耐用品消费增长将明显反弹。

疫情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线上渠道的粘性

证券时报记者:本次疫情期间,出现一个新名词是“宅家经济”。这反映出,互联网快速普及的背景下,老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变化。您认为本次疫情能否像17年前一样,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重大机遇。

刘涛:这次疫情的发生客观上为网络消费发展带来了机遇。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消费特别活跃。很多人改用线上渠道“足不出户”实现日常消费,生鲜、日用品等发展较为成熟的线上消费增长迅猛。从供给端看,根据蚂蚁金服线上小微调研的数据,过去半个月有41%的餐饮和零售业小店选择了外卖销售来应对疫情的影响,其中20%的小店此前从没有尝试过外卖;在开通外卖销售的小店中,外卖的占比从49%提高到61%。

与此同时,一些新消费内容和新供给方式应运而生。例如,原本春节上映的电影《囧妈》撤档后改为网络免费首播,仅三天时间就获得超过6亿的播放量。同时,无人机送货、无人车载人等相对成熟技术的应用,有效避免了人与人的直接接触,获得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养成和技术创新的发展,线上消费内容和场景将不断丰富,也将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线上渠道的粘性。

当前可从四方面入手稳定居民消费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当前促消费关键要解决哪些环节的问题,有什么政策建议?

刘涛:当前疫情防控仍处于胶着期,要着力稳定居民消费,发展网络消费。为此,一要稳定居民消费信心,特别是要稳定就业和收入预期。这也是目前出台援企稳岗政策的目的之一。要注重因业施策,对受疫情直接冲击重、波及影响大的行业,加强一揽子的政策扶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要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加强与生产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对接,及时补充蔬菜、肉蛋等食品以及口罩、消毒液等防护品的供应,并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增加生活必需品物资库存,适时投放储备肉和储备菜。有效运用进口手段保供稳价,完善紧缺农产品和防护品进口的绿色通道。

三要积极动员城市配送、快递等行业复工,保障外部物资向城市内部转运和“最后一公里”配送。

四要支持基于真实消费场景的普惠型消费信贷发展,为居民提供适度的流动性支持。引导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更多采用线上作业模式,扩大消费信贷范围,通过信贷联营等方式,满足居民短期的借贷需求。

证券时报记者:西贝董事长的一声“呐喊”,引发了舆论对餐饮行业的关注。西贝获得了逾4个亿的授信额度。但不是每家餐饮企业都如此幸运。您认为,对于一些受影响较大的线下消费服务业企业,他们该如何自救?目前的政策支持够吗?

刘涛:在疫情冲击下,企业间要加强互助互救和抱团取暖。一些互联网平台发起“共享员工”计划、提供免息低息贷款、开放数字化服务产品以及实体商业企业为商户减免租金等做法,就是很好的例子,值得提倡和推广。

与此同时,企业还要顺应发展趋势,加强对原有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商业模式等变革创新,积极拓展线上业务,培育新增长点。

在这过程中,相关鼓励和配套措施还有待跟进。例如,要支持共享员工等灵活就业模式发展,完善社保、薪酬等政策的衔接机制;要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广面向中小企业的互联网平台服务等。

经济战

太疯狂!一天狂卖1200亿,神秘大客户下单9亿!陈光明睿远基金又霸屏,最高95%可投A股,资金正在跑步进场

这件事非常重要!钟南山再度发声!保持下水道通畅极为重要,血浆治疗对重症病人很有效

国务院再放大招!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三大措施稳企业!最高层半个月三次发声促经济,个体户也有利好

一年暴涨11倍!多次腰斩后"起死回生"?13亿资产"消失案"仍然无果,私募大佬实名举报这家币圈交易所

刚刚,"一行两会一局"齐发声!为疫情防控已提供超5300亿信贷,将提高金融监管容忍度,不会出现大规模通胀

"K歌之王"大裁员!疫情笼罩之下,复工形势究竟如何?实地探访:车流、人流依旧稀疏,缺物资成最大难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