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戰"疫"丨如何穩定居民消費?國研中心劉濤:當前可從四方面入手

經濟戰

經濟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 劉濤

經濟戰“疫”訪談(十四)

編者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備受各方關注。為全面評估疫情對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並對恢復生產、穩定經濟提出政策建議,證券時報記者採訪了來自科研院所、高校和市場機構的多位經濟學家。系列文章將陸續刊發,敬請垂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劉濤研究員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疫情防控期間人們的很多消費需求並沒有消失,只是推遲了消費實現的時間。考慮到這次疫情防控發展趨勢以及進入二季度節假日密集等因素影響,預計疫情結束後消費將有較強的補漲需求,旅遊、文娛、體育等服務消費以及汽車等耐用品消費增長將明顯反彈。同時,這次疫情也為網絡消費發展帶來了機遇,隨著人們消費習慣的養成和技術創新的發展,線上消費內容和場景將不斷豐富,也將進一步提高人們對線上渠道的粘性。

劉濤建議,在當前疫情防控新階段,穩定消費首先要穩定居民消費信心,特別是穩定就業和收入預期。同時,要積極動員城市配送、快遞等行業復工,支持商貿流通企業加強與生產企業、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對接,保障好外部物資向城市內部轉運和“最後一公里”配送。再有,要大力發展網絡消費,釋放新興線上消費潛力,支持基於真實消費場景的普惠型消費信貸發展。

過去一個月疫情對消費影響分為兩個時期

證券時報記者:這次疫情已經持續將近一個月了,請您談談疫情對消費產生了哪些衝擊,有沒有一些變化?

劉濤:近年來,消費已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19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7.8%。在此背景下,這次疫情的發生對短期消費造成很大沖擊,對經濟增長也構成拖累。

從啟動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到現在,差不多快一個月的時間。我認為,疫情對消費的衝擊大體可分為兩個時期。

第一個是春節放假期間。這一時期,居民各類假期消費需求釋放受阻,絕大多數商店、餐館、酒店、影劇院、旅遊景區等暫停營業,使得原本處於春節旺季的購物、聚餐、住宿、文娛、旅遊等消費出現銳減。同時,平時需求量低且較為平穩的口罩、消毒液等防護品需求激增,加之受相關企業春節放假或停產因素的影響,進一步加劇了供給不足並推高了市場價格。再有,持續多日確診和疑似病例的快速增長,引發居民的心理恐慌,出現排隊搶購防護品、藥品等非理性消費的情況。

第二個是陸續復工復產以後。除疫情嚴重地區外,全國其他地區在嚴格落實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開始有序復工復產。在供給加快恢復的情況下,居民生活消費品和防護品階段性短缺的問題逐步緩解,非理性消費現象也基本消除。不過,由於目前各地繼續實施限制人員流動和聚集等措施,居民多樣化消費仍受到較大限制。

這次疫情的影響更多是短期衝擊,當疫情結束後消費將有較強的補漲需求。這是因為,疫情防控期間人們的很多消費需求並沒有消失,只是推遲了消費實現的時間。根據“非典”疫情爆發前後消費市場變化來判斷,居民消費意願將在疫情結束後迴歸常態,被抑制的需求將快速釋放。另外,考慮到這次疫情防控發展趨勢以及進入二季度節假日密集等因素影響,預計旅遊、文娛、體育等服務消費以及汽車等耐用品消費增長將明顯反彈。

疫情進一步提高了人們對線上渠道的粘性

證券時報記者:本次疫情期間,出現一個新名詞是“宅家經濟”。這反映出,互聯網快速普及的背景下,老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的變化。您認為本次疫情能否像17年前一樣,成為互聯網發展的重大機遇。

劉濤:這次疫情的發生客觀上為網絡消費發展帶來了機遇。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消費特別活躍。很多人改用線上渠道“足不出戶”實現日常消費,生鮮、日用品等發展較為成熟的線上消費增長迅猛。從供給端看,根據螞蟻金服線上小微調研的數據,過去半個月有41%的餐飲和零售業小店選擇了外賣銷售來應對疫情的影響,其中20%的小店此前從沒有嘗試過外賣;在開通外賣銷售的小店中,外賣的佔比從49%提高到61%。

與此同時,一些新消費內容和新供給方式應運而生。例如,原本春節上映的電影《囧媽》撤檔後改為網絡免費首播,僅三天時間就獲得超過6億的播放量。同時,無人機送貨、無人車載人等相對成熟技術的應用,有效避免了人與人的直接接觸,獲得廣闊的市場空間。

隨著人們消費習慣的養成和技術創新的發展,線上消費內容和場景將不斷豐富,也將進一步提高人們對線上渠道的粘性。

當前可從四方面入手穩定居民消費

證券時報記者:您認為當前促消費關鍵要解決哪些環節的問題,有什麼政策建議?

劉濤:當前疫情防控仍處於膠著期,要著力穩定居民消費,發展網絡消費。為此,一要穩定居民消費信心,特別是要穩定就業和收入預期。這也是目前出臺援企穩崗政策的目的之一。要注重因業施策,對受疫情直接衝擊重、波及影響大的行業,加強一攬子的政策扶持,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二要支持商貿流通企業加強與生產企業、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對接,及時補充蔬菜、肉蛋等食品以及口罩、消毒液等防護品的供應,並根據市場供求情況,增加生活必需品物資庫存,適時投放儲備肉和儲備菜。有效運用進口手段保供穩價,完善緊缺農產品和防護品進口的綠色通道。

三要積極動員城市配送、快遞等行業復工,保障外部物資向城市內部轉運和“最後一公里”配送。

四要支持基於真實消費場景的普惠型消費信貸發展,為居民提供適度的流動性支持。引導商業銀行與互聯網平臺合作,更多采用線上作業模式,擴大消費信貸範圍,通過信貸聯營等方式,滿足居民短期的借貸需求。

證券時報記者:西貝董事長的一聲“吶喊”,引發了輿論對餐飲行業的關注。西貝獲得了逾4個億的授信額度。但不是每家餐飲企業都如此幸運。您認為,對於一些受影響較大的線下消費服務業企業,他們該如何自救?目前的政策支持夠嗎?

劉濤:在疫情衝擊下,企業間要加強互助互救和抱團取暖。一些互聯網平臺發起“共享員工”計劃、提供免息低息貸款、開放數字化服務產品以及實體商業企業為商戶減免租金等做法,就是很好的例子,值得提倡和推廣。

與此同時,企業還要順應發展趨勢,加強對原有組織形式、管理方式、商業模式等變革創新,積極拓展線上業務,培育新增長點。

在這過程中,相關鼓勵和配套措施還有待跟進。例如,要支持共享員工等靈活就業模式發展,完善社保、薪酬等政策的銜接機制;要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大力推廣面向中小企業的互聯網平臺服務等。

经济战

太瘋狂!一天狂賣1200億,神秘大客戶下單9億!陳光明睿遠基金又霸屏,最高95%可投A股,資金正在跑步進場

這件事非常重要!鍾南山再度發聲!保持下水道通暢極為重要,血漿治療對重症病人很有效

國務院再放大招!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三大措施穩企業!最高層半個月三次發聲促經濟,個體戶也有利好

一年暴漲11倍!多次腰斬後"起死回生"?13億資產"消失案"仍然無果,私募大佬實名舉報這家幣圈交易所

剛剛,"一行兩會一局"齊發聲!為疫情防控已提供超5300億信貸,將提高金融監管容忍度,不會出現大規模通脹

"K歌之王"大裁員!疫情籠罩之下,復工形勢究竟如何?實地探訪:車流、人流依舊稀疏,缺物資成最大難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