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不合格的爹媽,都該跟孩子說句對不起

有人說: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孩子的調色盤,想把孩子畫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不可否認:兩個人之間只要存在接觸,特別是長期的接觸時,那麼兩個人之間就會產生影響和被影響。

而哈佛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史蒂芬·平克在他的著作《白板》中指出“孩子不是一張白紙,出生就有自己的天性,他們天生攜帶著自己的傾向。”

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人表現時,很難判斷哪些部分是源於這個天性,哪些部分是源於父母的養育方式。

《原生家庭》:不合格的爹媽,都該跟孩子說句對不起

甚至很多時候,父母的教養方式會與孩子本身的天性衝突,偶爾的衝突沒有關係;而日積月累的衝突往往會導致內心創傷。因為人在幼年時的經歷是自我不可控的。

這些創傷隨著人的成長一起步入成年,對一個人成年後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很多時候,成年後的人們很難區分自己遇到的問題究竟是來自問題本身,還是來自原生家庭帶來的內心衝突?比如人們往往內心掙扎,搖擺不定,弄不清究竟自己是受到了言語暴力還是隻是過於敏感。

《原生家庭》:不合格的爹媽,都該跟孩子說句對不起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寫到,那些創傷對成年子女所表現的症狀驚人的相似:自尊心受損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我毀滅式行為。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而且一無是處。

而那些孩子在父母有毒的教養方式下,都缺少了正常的童年生活。

這些成年人存在著一個情感盲區:不會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同自己的父母聯繫起來。人們很難意識到,與父母的關係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

我們談原生家庭不是為了批判,而是為自己的情感問題、行為問題、性情不定等找到問題的根源——早期的行為模式、早期的自我認知,然後超越,重塑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陷在對原生家庭的批判上無法自拔。

《原生家庭》:不合格的爹媽,都該跟孩子說句對不起

蘇珊·福沃德是一位從業18年的心理醫生,不論是在個人診所,還是在醫院,她都接觸過大量的諮詢者。她認為心理療法僅治療身體上的症狀是不夠的,還必須解決引發這些症狀的根源。雙管齊下,才能徹底的治癒精神創傷。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是一部振聾發聵的心理療傷經典之作,蘇珊·福沃德引用了大量的真實案例,分析了七類有毒父母的所作所為,並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幫助那些受過或仍在承受父母傷害的人們獲得勇氣和力量,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模式中解脫,得到自由和幸福。

《原生家庭》:不合格的爹媽,都該跟孩子說句對不起

或許你我的父母沒有那麼“有毒”,但他們也依然給你帶來了一些“灰暗的感受”。這些感受是我們認知世界的一部分,並構成了我們早期的行為模式和早期的自我認知。

在有毒的原生家庭裡,因為不同的情感糾葛,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情感問題。這些問題存在著很多的共通點,以下三個典型的特徵,幫助人們自省和自檢。

《原生家庭》:不合格的爹媽,都該跟孩子說句對不起

1、錯誤的表達“愛”。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很多的父母卻打著愛孩子的名義,在情感和身體上對孩子暴力相向,以至於很多孩子在長大成人後不理解什麼是愛。

“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成為了父母對子女身體暴力和語言暴力最合理的解釋。如果你的父母因為你的錯誤狠狠地打了你,那是他們在親近你,幫助你改邪歸正;你的父母不斷的用語言侮辱你,指責你的錯誤和不足,那是因為他們愛你。

《原生家庭》:不合格的爹媽,都該跟孩子說句對不起

《原生家庭》中寫道:

“孩子擁有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權利——犯個錯而已,又不是世界末日。這是他們嘗試新事物並建立自信心的途徑。”

而且,孩子犯了錯不需要無止境的去彌補。很多的父母會不斷的舊事重提、抓住孩子犯過的錯誤不肯放手,他們像壞掉的唱片機一樣,對孩子喋喋不休,孩子的情感被無形的摧殘和虐待。他們忘記了孩子是需要被保護的。沒有人喜歡別人一直抓著自己的錯誤不放,因為人都渴望進步,這是人類的本能,也是本質。成人都有犯錯的權利,孩子為什麼不可以?

《原生家庭》:不合格的爹媽,都該跟孩子說句對不起

很多父母打著愛孩子的名義,將孩子逼到了“雙輸”的境地,將自己人生的失敗以及不作為歸結到孩子的身上,讓孩子的美好人生產生了惡性循環,陷入自我責備的怪圈。

《小歡喜》中的宋倩是無數父母的縮影。她因為英子的成績下滑而憤怒,這種憤怒讓英子自我歸因:因為我沒考好,所以媽媽才不高興。試問,是誰規定孩子必須在每次的考試中都考好?英子因為自責而不開心,因為不開心所以厭學,因為厭學成績會再次下滑。這種惡性循環把很多好孩子逼成了壞孩子。孩子應該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不是活成父母刻畫的模子。

《原生家庭》:不合格的爹媽,都該跟孩子說句對不起

中國社會孝道紮根太深,以至於我們經常以“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為自己的父母辯解,將父母對孩子的各種行為理解為:他都是為我好,他這麼做是為了激勵我,他這樣是為了讓我不受傷害……

宋倩以情感虐待的方式表達對英子的愛。她把自己失意的人生歸結為自己為女兒的付出上,並認為英子應該理解她、應該聽她的話,否則她就養了個白眼狼。英子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聽從媽媽的話,自己不甘心,不情願;不聽從媽媽的話就是白眼狼、不孝順,對不起媽媽。這種雙輸的境地不斷的內耗著她的精力,讓生活在單親環境下敏感的她變得心力交瘁。

《原生家庭》:不合格的爹媽,都該跟孩子說句對不起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蘇珊·福沃德寫到:

“愛不僅僅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行為方式。愛的行為並不會折磨你,也不會讓你失控,更不會讓你產生自我憎惡。愛並不會帶來傷害,愛是一種令人幸福的感覺。愛的行為會滋養你,讓你擁有健康的情感。當有人愛你時,你會感到被接受、關懷、珍惜和尊重。真正的愛帶來的是溫暖、愉悅、安心、穩定和內心的平靜。”

那些打著愛的名義的語言虐待、身體虐待、情感虐待,不是真正的愛。

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真正愛父母的孩子懂得在適當的時候選擇退讓,而不是一味的逼迫、操控孩子;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懂得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正確引導,而不是暴力改正;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尊重孩子是一個人,也懂得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原生家庭》:不合格的爹媽,都該跟孩子說句對不起

2、父母與子女的角色倒置。

角色倒置指的是父母和孩子的角色發生顛倒,父母放棄了他們身為父母原本應承擔的責任,並將這種責任轉移到孩子身上。

角色倒置在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有的父母從孩子的身上尋找情感安慰,把孩子當做情感的垃圾桶;有的孩子很小就用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擔,頂替父母養家餬口……

《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在幼年時期屢次被自己的二哥欺負,父母不會保護她的安全,以至於她在長大後一直對母親充滿著怨恨。《小歡喜》中的宋倩動不動就用“你考慮我的感受了嗎”來脅迫喬英子,讓孩子在孩子的角色上混淆不清,以至於選擇跳海來表明自己的立場。《歡樂頌》中的樊勝美頂替父母,賺錢養家餬口,成年的生活異常艱辛。

《原生家庭》:不合格的爹媽,都該跟孩子說句對不起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寫道

“孩子擁有最基本的、不可剝奪的權利——衣食住行的需求要得到滿足,安全要受到保護。但是,除了這些物質方面的需求外,他們也有權獲得情感上的撫慰,有權要求自己的感情得到尊重,要求家長正面積極的對待,從而形成正確的自我價值感。”

父母作為成年人,當他們感到受傷時,需要找到安慰自己的方式,這是他們的責任,而不是將孩子置於父母的角色,讓孩子不斷地體諒父母、保護父母。孩子年幼時,看不到父母語言上的漏洞,他們在角色的置換中,會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權,把父母的感受當做自己人生決定的基礎。

《原生家庭》:不合格的爹媽,都該跟孩子說句對不起

孩子有做孩子的權利。他們需要在童年時嬉戲玩鬧,率性而為,並且不必擔心因此受到責怪。當然,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也會讓他們分擔一些家務並承擔一部分責任,但這些絕不能以犧牲童年生活為代價。

《原生家庭》:不合格的爹媽,都該跟孩子說句對不起

3、生活中的強迫性重複行為。

強迫性重複指的是每個存在著童年方面心理發育缺陷的人,都會不自覺地、強迫性地在心理層面退回到遭受挫折的心理發育階段,在現實中重複童年期的情節和關係。

一個人早期的觀念、規矩、感受和行為,都是從父母那裡繼承而來的。而這些觀念、規矩、行為、感受也不是父母所發明,是父母繼承了自己祖輩的行為習慣,加上自己的自我理解不斷髮展得來。這些行為觀念決定了你是誰,該如何與人相處。所謂的輪迴,不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嗎?

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在談到父親對她的影響時,說道:“在父親的觀念裡邊,人不刻苦就不能成功,如果沒過過苦日子,以後就不會有好日子”。這是父親的生命哲學,也一直影響著董卿。而董卿也曾說道父親的教育方式也來自於他自己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不合格的爹媽,都該跟孩子說句對不起

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會讓人產生強迫性重複的行為、感受。比如一個人的生活中會接連出現相同的人、相同的事。梅勒尼成年後找了很多男朋友,但這些男人都存在著一些共性的問題:窮困聊倒又以自我為中心,而梅勒尼認為自己只要去付出、去愛、去擔憂、去幫助,他們總會愛她並改正,結果都以背叛和離開而終結。她選擇伴侶的標準反映了她和父親之間的關係,這種竭力拯救落魄男人的行為模式其實是她與父親關係的強迫性重複。

現在有很多人能夠理性的看待自己的強迫性重複行為。這種重複舊有情感模式的需求,雖然痛苦,但因為熟悉所以讓人倍感安全。人們潛意識認為重現這一切是讓一切變得更好的機會。這種強迫性重複會影響親密關係的建立、造成自我傷害性行為的重複。

《原生家庭》:不合格的爹媽,都該跟孩子說句對不起

董卿的父親經常逼著兒時的董卿反思自己的錯誤,所以成年後的她總會強迫性的讓自己反思自己一天的過錯。她說:“當別人在花前月下,陪男朋友吃個飯,自己還坐在沙發的地毯上,反思自己一天的過錯。”

父親對董卿的嚴苛曾讓她懷疑自己是不是親生的,她變得非常沒有安全感。她說“我要做的必須比別人好很多很多,才會覺得踏實,如果我跟別人差不多,或者好一點點,我就會覺得很沒有安全感,會覺得自己不行。所以我要付出很多很多,我要拿命去博,把事情做好。”這是典型的安全感缺失的強迫性重複。

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是成年後的我們同別人交往並建立關係的基礎。如果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比較健康——父母充分尊重我們的權利和自由,並給予我們情感上的慰藉,我們長大後就會希望別人也用這種方式對待我們,這種正面的預期使我們在成人的關係中更為坦誠且內心柔軟。

《原生家庭》:不合格的爹媽,都該跟孩子說句對不起

人在成年後,依然會受到自己童年的舊有認知、行為模式的束縛,當你開始審視內心的感受時,才會理解帶來這些感受的觀念和由這些感受所導致的行為。瞭解《原生家庭》,學會將內在的東西外化,成為情感上的獨立者,學會在對他人奉獻的時候有所保留,學會尊重自己的權利、需求和情感。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成年後的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活法,而不是被幼時的問題牽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