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写近体诗,是否应该受到平头、四平头、上尾和三仄尾的约束?

孤舟钓翁1234


问题:现代人写近体诗,是否应该受到平头、四平头、上尾和三仄尾的约束?

写近体诗必须遵守近体诗的格律,避免犯失律,失粘对,孤平,落韵,撞韵,踩脚,三连平等毛病,但如果受限于象平头,四平头,上尾,三仄尾等约制,是否会损害诗的意境?

因为题主将“失律,失粘对,孤平,落韵,撞韵,踩脚,三连平”和“平头,四平头,上尾,三仄尾等约制”做了区分,原意应该是区分大忌和不是大忌的近体诗病吧?不过这种区分不大准确。

何谓“失律”?是指诗词中有不符合平仄关系的句子,这不就是“失粘对”?所以应该是“失替”,指一个句子本身的平仄出现问题。这和“失黏”、“失对”、“孤平”、“落韵”、“踩脚”一样都是绝对不能出现的。

举例子说明这些现象吧,相对理解起来简单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失替

指近体诗中单句中重要位置的平仄失去了两两替换的顺序。我们知道,正常的格律诗的平仄,在单句中的“二四六”位置是交替出现的。比如“随风直到夜郎西”,“风、到、郎”三字为“平、仄、平”,所以这就是个律句。咱们改个字,“随风直飞夜郎西”,意思上还是说得通,但是关键位置上变成了“平、平、仄”,这就是失替了。

失对

我们看李白这首诗的前两句。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关键位置字为“花、尽、规”,平仄为“平、仄、平”,那么第二句就必须和首句平仄相对,才合律。所以我们看到“闻道龙标过五溪”,关键位置“道、标、五”平仄为“仄、平、仄”,所以这两句是没问题的。我们改成,“忽闻老友过长溪”,关键位置为“闻、友、长”平仄为“平、仄、平”,虽然句内没有失替,却和首句平仄一样,这就失对了。

同时,这也就是犯了题主提出的平头之病,这种音律上的平头就是失对,即出律了,所以一定不能犯。

失黏

格律诗的第三句和第二句的平仄关系是相同的。“闻道龙标过五溪”,“仄、平、仄”,第三句“我寄愁心与明月”,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但是这里“与”字和“明”字的平仄对调,是一种变格,是格律诗所允许的,叫做“鲤鱼翻波”。这句诗的平仄正格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关键位置是“仄、平、仄”,实际上是相同的,这就是格律规则中的“黏”。假如我们把这句诗改成“我将愁意交明月”,关键平仄变为“平、仄、平”,这样与第二句变成了相对关系,即是失黏。

而如果第四句和第三句又相对,整首诗只是失黏,并没有失对和失替的现象的话,我们称之为“折腰体”。就是腰断了的格律诗,形象吧。

孤平

是指一句诗中除了韵脚,也就是最后一个字之外,其他字只有一个发平声,这也是格律诗大忌。比如“闻道龙标过五溪”咱们把“龙标”换成“老友”,“闻道老友过五溪”,好像也能念得通,实际上平仄已经变成了“平仄仄仄仄仄平”,这就是孤平。也是出律的。

落韵

就是不押韵。这个好理解,就不举例了。

撞韵

何为撞韵?我们把“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明月”改成“彭蠡”,“我寄愁心与彭蠡”,这个“彭蠡”是个湖的名字,蠡字发第三声,上声 (lǐ),是仄音,但是和整首诗的韵脚字同属平水韵“八齐”部,这个就叫做撞韵了。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但是撞韵并不是格律诗的规则之外,只是念起来不顺畅罢了,属于格律诗的小毛病,咱们尽量避免就行了。

踩脚

踩脚是指第三句尾字用了平声。因为第三句或者首句不押韵的首句尾字都应该是仄声结尾,这些不押韵的字称为“白脚”,一旦白脚用了平声字,就叫做“踩脚”。如果将“我寄愁心与明月”改成“我寄愁心与冰轮”,虽然“冰轮”也是指月亮,但是“踩脚”了。这是格律诗绝对不能出现的现象。

我们再来看问题补充里面提到的几种现象。

平头

刚刚讲过了,格律平头实际上就是失对,是大忌。

四平头

四平头是指律诗中有四句或六句用词意思重复,挤占发挥空间,是律诗文法的不当,但是并非大忌,比如陆游的《雪中二首其二》:

春昼雪如筛,清羸病起时。

迹深惊虎过,烟绝闵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寒鸟哢迟。

西窗斜日晚,呵手敛残棋。

其中颌联、颈联的起头两字“迹深”、“烟绝”、“地冻”、“林寒”就是“四平头”。这个并非什么不得了的毛病,只是在写法上重复,变相地局限了内容的丰富表达,所以“碍格”。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碍格”并不出律。也就是说还是格律诗,只是写得不尽如人意。

上尾

上尾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出句和对句不能为同声字,即上下句必然是“仄收、平收”或者“平收、仄收”,但是在仄起押韵格式中,首联出句、对句就是“平收、平收”的,而在其他联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肯定是出律。


另一种说法就是一首诗所有的出句虽然是仄收,但都是同声字,这个问题不大,并不违背格律,只是念起来怪怪的,大家尽量避免就好了。其实这种上尾的说法就是鹤膝。比如:“拨棹金陵渚,遵流背城阙。浪蹙飞船影,山挂垂轮月。”“渚”和“影”都是上声(第三声),如果有一个换成入声字或者去声字(第四声),就避开了这种问题。

但是在我们如今统一用仄声来代替三四声字的情况下,这种问题并不怎么严重。

三仄尾

至于三仄尾,本人在前几天专门写了一篇回答“三平尾”和“三仄尾”的问答,个人的结论是三仄尾不是问题,具体分析就不在这里重复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我前面那篇文章。

以上算是对题主问题比较详尽的回答了。


匆忙打字,难免错漏,

欢迎指正,拒绝鄙视。


梧桐树边羽



黄宇芬


格律诗四平头或平头的说法,没有任何人为之下定义,只能说是只可意会,判断格律诗四平头(五律、七律)病,仅限于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广义地说,只要四句中每句头部的词性结构雷同,就算犯四平头病。

但不是犯四平头病就一定不是好诗,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有真情、有诗意、有生活、有深度的诗,即使出律也不失为优秀作品,我对诗歌不大懂,充其量就是打油,写出自己的意思,从不受什么格律约束。

谢谢伱、新年快乐!


谦卑不醉


我认为,写诗还是主题,内容优先,世界上只有失败的艺术,没有艺术的失败。这就是说如果严格遵守格律规则,写出来的诗未必有可读性,连李白这样的大师也不一定严格遵守规则。比如:举头邀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里头字连续用了两遍,不妥吧!

写诗是个技术活,用事实说话吧,今天有这么场景,水面上有一叶扁舟捕鱼,两边是青山,要求写诗记之,我这样写到:

一汪碧水涟漪生,

双浆划船飘渺行。

青山树繁两岸鸟,

玉手网尽一河春。

阿哥豪放唱白云,

小妹娇羞理红裙。

世外桃源风景好,

青山绿水爱情深!

我写的虽不和符规则,但是意境还是有的。如那位大侠意见相佐,就严格按照格律要求就此题目亲自示范一首指教。


老张35536


问题:现代人写近体诗,是否应该受到平头、四平头、上尾和三仄尾的约束?

写近体诗必须遵守近体诗的格律,避免犯失律,失粘对,孤平,落韵,撞韵,踩脚,三连平等毛病,但如果受限于象平头,四平头,上尾,三仄尾等约制,是否会损害诗的意境?


前言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与现代人古代人没有什么关系,其中有一些是要避免的,有一些在古人的格律诗中也是常见现象,完全不需要避免。

下面就用唐诗来作例子,说一说以上的这些“问题”

一、必须要避免的

1、孤平

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一个字是仄声,就是孤平。

这首《牧童》(唐·栖蟾)的第六句犯孤平,月明抚掌归,仄平仄仄平。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孤平补救的方式是五言第三字和七言第五字改平声。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显然“月明抚掌归”中的“抚“是仄声,没有救孤平。

救孤平的方式是,仄平【平】仄平。第三个字改平声,例如“月明携酒归”。

关于孤平,还有其他说法,“没有两个连续的平声叫做孤平”,例如:仄平仄平仄一类。总之,格律诗的孤平是大忌。

2、平头

平头和四平头不一样,出现“平头”就不是格律诗了。最早介绍平头的文献是空海的《文镜秘府论》,平头是永明体诗人总结的“八病”之一。

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平头诗曰:“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如此之类,是其病也。)

空海解释到:第一句诗前两个字是平声“芳时”,第二句诗前两个字不能也用平声“提壶”,这就是平头之病。空海也说了另一种说法,平头第一个字无所谓,第二个字是“巨病”

我们看格律诗的四种诗体头两句: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第一句的第2个字和第二句的第2个字,平仄永远不一样,格律诗的形成就是基于避免“平头”的理论。所以格律诗不能出现平头。

3、唐朝人的上尾

上尾也是空海记录的南北朝永明体“八病”之一,唐朝人的“上尾”和后来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的上尾不一样。

先看看唐朝人的上尾: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 名為上尾。詩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文镜秘府论》

理解了平头,就不难理解上尾。近体诗四联除了首句用韵的诗体外,上句是仄收,下句是平收。齐梁以后的古体诗也多是如此,上句是平收的话,下句是仄收,不懂这个道理的文人会被瞧不起,“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

唯連韻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是也。《文镜秘府论》

空海说的联韵就是这诗的首句押韵,所以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押韵,因此前两句当然是同声,例如近体诗首句押韵的诗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唐朝人说的“上尾”也是“巨病”,出现上尾就不是格律诗了。

二、不是大毛病,但是尽量避免

1、四平头

四平头不是大毛病,是指句法结构尽量要富于变化的意思。例如:

迹深惊虎过,烟绝悯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深鸟哢迟。 —陆游《雪中二首之一》

开头两个字都是主谓结构:迹深、烟绝、地冻,林深。名词+动词(形容词)。还有: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开头两个字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怪禽、落日、初月、边烽。

2、王力《汉语诗律学》中的上尾

王力记录的上尾引用了仇少熬清朝的仇兆鳌(1638年-1717年)的两种说法,其中一种引用了文镜秘府论中的上尾。上面讲过,是巨病。

另一种其实是《文镜秘府论》八病中的“鹤膝”,避免鹤膝的意思就是,句脚(出句的最后一个字)不可同声,那么看看唐朝诗人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1)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翠、外、日、醉,分别是去、去、入、去,王维的这一首没有特意避免鹤膝。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杜甫《春日忆李白》:敌、府、树、酒,分别是入、上、去、上,很明显,杜甫这首诗非常注意避开了鹤膝。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关于鹤膝,文镜秘府论中引用了沈约的一段话,说沈约自己也搞不清“前人”关于鹤膝与蜂腰的定义。可见八病也是沈约等人总结前人的理论。

总之,四平头和王力记录的第二种“上尾”不是巨病,但是因为缺少变化,所以还是要避免为好。

三、不需要避免

1、三仄尾

三仄尾(平平仄仄仄)和鲤鱼翻波(平平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的常用变格,在唐朝的格律诗中比比皆是,几乎被当作正格使用,所以不需要避免。

三仄尾在初盛中晚唐都很普遍。

  • 盛唐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第一句三仄尾:端居不出户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 中唐大诗人刘禹锡的《岁夜咏怀》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第一句,弥年不得意,得,是入声字,这句是三仄尾。

  • 晚唐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第七句惆怅无因见范蠡, 中仄平平仄仄仄。

结束语

关于四声八病可以看看老街诗词闲话,第137-142五篇文章都是说四声八病。

《老街诗词闲话137-诗词创作不可不知四声八病 10分钟搞懂平头上尾2018-10-05 00:22》

《老街诗词闲话142-四声八病 您知道哪些要避免哪些不必太在意吗?》

关于三仄尾可以看看我的这篇文章:《喜欢诗词创作的你 知道唐诗中有这么多的三仄尾吗?2018-09-15 13:04》

在重复一遍,题主说的这些问题与是否现代人没有什么关系。当然,现代人可以用新韵作诗,不过近体诗的规矩还是要遵守的没有什么变化。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写格律诗您基本按格律写就行了。

至于起承转合、意境、三仄尾、四平头、孤平、合掌、撞韵、修辞手法、谋篇布局……规矩很多,您不可能一下子都精通。因此有初学者、老手和高手等之分。

好诗不厌百回改。

多修改诗词,多推敲,多听诗友意见,多听老师教诲,多鉴赏诗词,多写,日积月累,您的诗词水平会不断提升的。

其中多积累素材,多写是关键。这样你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不写,写的少,一切是枉谈。

要刻苦学习,要虚心。即便别人砸诗不合您的口味,你也要警惕一下,问自己,诗是否真的有问题。要好好研究一番。

这样,您提出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花草健身


我认为通畅上口就好什么平仄我真不会


刘来兴104


既然叫近体诗,不管现代人还是古人,就必须受格律约束!不懂可以学,水平会慢慢提高。否则,你可以写,但请别标注为律或冠上词牌!毕竟有些诗的要求是没那么严格的。


平安阿敏


当然。无规矩不成方圆!


珊125950790


我50后初小文化。近期常和明友词句来往,什么四平头,二婚头,什么都不懂。连字经常写错。前期他们抬举我,我这样写道,你乃诗仙和诗怪,我本打油和买菜。你们抬举,你们所爱,受之有愧,慢慢再来。.打油啊,打油。买菜啊,买菜。我看这也过是地沟油,但我们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