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為什麼提出“非攻”主張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仍,土地荒蕪,死者遍野,民不聊生。百姓們渴望彌兵息戰,休養生息。

墨家為什麼提出“非攻”主張

墨子體察到下層的民情,代表小生產者及廣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張。自古及今,不論什麼形式的戰爭,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百姓。

為什麼“非攻”,確立什麼樣的準則?採取什麼樣的對策才能達到目的?

從《墨子》一書中大致可以歸納出:

戰爭是殺人的機器,具有殘酷性。

戰爭之中,婦幼老弱一概難於倖免。《墨子·非攻中》記載:

“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殺人多必數於萬,寡必數於千。”

在《非攻中》篇裡,墨子連用八個“不可勝數”,揭露了戰爭直接殺人和間接殺人的殘酯性。他還指出,戰爭除“喪師多不可勝數,喪師盡不可勝計”之外,老百姓因戰爭貽誤農時。

“居處之不安,食飯之不時,飢飽之不節”。

凍餒、疾病等原因而死亡者,就更“不可勝數”。百姓在連年不斷的兼併戰爭中,欲生不得,欲活不能,這是多麼殘酷的現實。

墨家為什麼提出“非攻”主張

然而,當時的王公大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根本不顧百姓的死活,屢屢攻伐無罪之國。《非攻下》描繪了一幅慘景:

“人其國家邊境,芟刈其禾稼,斬其樹木,墮其城郭,以湮其溝池,勁殺其萬民,覆其老弱,遷其重器,卒進而柱乎鬥……”

面對嚴酷的現實,墨子大聲疾呼:

罪惡的戰爭,兼國覆軍,賊虐萬民,剝振神位,傾覆社稷,百姓離散,廢滅先王,這難道有利於上天嗎?有利於鬼神嗎?有利於百姓嗎?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不是為了權力,就是為了財物,它的掠奪性是顯而易見的。

發動戰爭的統治者,首先進攻的是他本國的百姓,因為要備戰,必須榨取更多的錢財,用以招兵買馬,置備武器。墨子揭露統治者要發動戰爭,必“厚作斂於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

而“奪民之用、廢民之利”,是墨子堅決反對的。因為墨子最擔心的是百姓飢不得食,寒不得衣,勞不得息。

墨家為什麼提出“非攻”主張

侵略性的戰爭是沒有國界的。古人云:

“春秋無義戰”。

據墨子言,天子開頭分封諸侯,萬國有餘。現在因為兼併的緣故,許多國家都已覆滅,只有楚、越、齊、晉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大國了。

當然“萬國”的說法可能是虛指,《春秋》所載,242年間,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這大概是可信的。

到戰國中期,諸侯國又從春秋時期的147個銳減到萬乘之國七個,千乘之國五個。戰爭攻戰之激烈的程度可見一斑。兼併戰爭的掠奪性,在《公輸》篇裡被赤裸裸地揭露出來。

“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

而楚王正是那種含其粱肉,竅取糠槽;舍其錦繡,竊取短褐;舍其文軒,竊取敝輿的“竊疾”之人。

墨家為什麼提出“非攻”主張

墨子批判道:

“此其為不利於人也,天下之厚害矣,而王公大人樂而行之,則此賊滅天下之萬民也,豈不悸哉!”(非攻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