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为什么提出“非攻”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百姓们渴望弥兵息战,休养生息。

墨家为什么提出“非攻”主张

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自古及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百姓。

为什么“非攻”,确立什么样的准则?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才能达到目的?

从《墨子》一书中大致可以归纳出:

战争是杀人的机器,具有残酷性。

战争之中,妇幼老弱一概难于幸免。《墨子·非攻中》记载:

“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

在《非攻中》篇里,墨子连用八个“不可胜数”,揭露了战争直接杀人和间接杀人的残酯性。他还指出,战争除“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之外,老百姓因战争贻误农时。

“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

冻馁、疾病等原因而死亡者,就更“不可胜数”。百姓在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中,欲生不得,欲活不能,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

墨家为什么提出“非攻”主张

然而,当时的王公大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屡屡攻伐无罪之国。《非攻下》描绘了一幅惨景:

“人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卒进而柱乎斗……”

面对严酷的现实,墨子大声疾呼:

罪恶的战争,兼国覆军,贼虐万民,剥振神位,倾覆社稷,百姓离散,废灭先王,这难道有利于上天吗?有利于鬼神吗?有利于百姓吗?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不是为了权力,就是为了财物,它的掠夺性是显而易见的。

发动战争的统治者,首先进攻的是他本国的百姓,因为要备战,必须榨取更多的钱财,用以招兵买马,置备武器。墨子揭露统治者要发动战争,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

而“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是墨子坚决反对的。因为墨子最担心的是百姓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劳不得息。

墨家为什么提出“非攻”主张

侵略性的战争是没有国界的。古人云:

“春秋无义战”。

据墨子言,天子开头分封诸侯,万国有余。现在因为兼并的缘故,许多国家都已覆灭,只有楚、越、齐、晋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国了。

当然“万国”的说法可能是虚指,《春秋》所载,242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这大概是可信的。

到战国中期,诸侯国又从春秋时期的147个锐减到万乘之国七个,千乘之国五个。战争攻战之激烈的程度可见一斑。兼并战争的掠夺性,在《公输》篇里被赤裸裸地揭露出来。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而楚王正是那种含其粱肉,窍取糠槽;舍其锦绣,窃取短褐;舍其文轩,窃取敝舆的“窃疾”之人。

墨家为什么提出“非攻”主张

墨子批判道:

“此其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厚害矣,而王公大人乐而行之,则此贼灭天下之万民也,岂不悸哉!”(非攻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