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何用蘭亭序作陪葬,因他識破了其中一個隱藏千年的祕密

李世民為何用蘭亭序作陪葬,因他識破了其中一個隱藏千年的秘密

李世民為何用蘭亭序作陪葬,因他識破了其中一個隱藏千年的秘密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尤其喜歡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為了得到王羲之手書的《蘭亭集序》,曾派自己監察御史蕭翼喬裝改扮至紹興,利用欺騙的手段,將存於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的徒弟辯才和尚手裡的《蘭亭集序》真本騙入手中。

李世民得到《蘭亭集序》真本後,非常高興,每天觀賞、臨摹,並命自己手下的大臣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等人臨摹數十本贈與王公大臣。

公元六四九年,李世民去世時告訴唐高宗李治,自己死後一定要將《蘭亭集序》作為陪葬品與自己一起埋入昭陵。

那麼李世民為何指定要將蘭亭集序與自己陪葬呢?原來,李世民發現了蘭亭集序上的一個秘密。

李世民為何用蘭亭序作陪葬,因他識破了其中一個隱藏千年的秘密

東晉永和九年,在時任右軍將軍的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組織下,召開了一場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聚會,這就是流傳千年的蘭亭盛會。

而作為這次集會的發起人,王羲之在會上慨然提筆,寫下了千古名篇《蘭亭集序》。

王羲之,東晉軍事家、書法家,官至東晉右軍將軍兼會稽內史。永和八年春,偏安一偶的東晉為了收復失地,殷浩上表北伐,攻打許昌、洛陽。因降將張遇降而復返,導致北伐失敗,損失士兵一萬五千餘人。

公元353年正值東晉內憂外患的艱難時刻,北伐的失敗,會稽旱災連年。身為會稽內史的王羲決定借蘭亭雅集之名召集一場集會。

李世民為何用蘭亭序作陪葬,因他識破了其中一個隱藏千年的秘密

  蘭亭盛會總計四十二人參加,其中有侍郎謝瑰、鎮國大將軍掾卞迪、司徒謝安謝萬兄弟、行將軍羊模、行參軍事卬丘髦、恆溫子桓偉、參軍孔熾、參軍劉密、山陰令虞谷、孫統、孫綽兄弟;庾友、庾蘊兄弟;散騎常侍郗曇,行參軍王豐之、殷浩僚佐王彬之、殷浩手下的兩位將軍等。

從這些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出,參會的人中,軍方的將領佔了二十二人,其中的三個更是從前線專程趕來。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們放棄了緊張的前線而來參加這麼一場幾乎沒有文士的聚會?答案只有一個,就是這次聚會不是單純的文人雅集,而是一場針對東晉現階段的軍事會議。

李世民為何用蘭亭序作陪葬,因他識破了其中一個隱藏千年的秘密

“雖無絲竹管絃之盛”從《蘭亭集序》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推論出一點來,就是這次集會沒有讓人表演節目,自古文人雅集都會帶著樂器之類的物品來助興,而在這次集會上卻沒有任何的樂器,這在當時的文人雅集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而從這一句裡,我們則能看出當時王羲之對戰爭的憂慮。死生亦大矣,前線的戰事吃緊,時時刻刻都有士兵在戰鬥中失去生命,不得不讓人心痛啊。

李世民為何用蘭亭序作陪葬,因他識破了其中一個隱藏千年的秘密

​因此蘭亭聚會事實上應該是對352年第一次北伐失敗的一次總結,蘭亭雅集之後,殷浩立即開始了第二次北伐,但是非常不幸的是,第二次北伐也失敗了。直到三年後,桓溫收復洛陽,上表要求朝廷遷都。

在蘭亭聚會上,各大名仕、將軍慷慨陳詞,為北伐中原之事奮然作詩,而王羲之則將之記錄整理成冊,並最後為之做序。324個字藉著酒意一揮而就,最終成就了名傳千古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