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朱高炽死后皇后为什么没殉葬?

郭先常


针对题主这一问题,必须要强调一点,张皇后肯定不用殉葬,朱瞻基的生母,谁敢让他妈殉葬,除非他自己不想见到明天的太阳了!

说到这个地方,就要特别强调一下殉葬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殉葬制度自古就有,明朝朱元璋开始这一残忍的制度又再度兴起,一直到明英宗时期才被废除。而清朝初期又再度兴起,多尔衮的生母就是被殉葬的。直到康熙年间才被被彻底废除。

在明朝有三种情况是不用参与殉葬的!

明朝女子进入皇帝后宫,总会面临皇帝生老病死,那老皇帝死后哪些妃子要被殉葬呢,哪些可以幸免呢?

第一类:生育子嗣,有后代封藩王的

女子进入宫中后,第一件事就是想要想方设计让 皇帝喜欢自己宠幸自己,再努力生下儿子,而且儿子还必须得养大成年,这样成年的皇子即使不被封为太子,那也是要封为藩王的,将来随儿子去就藩到封地,做一个王太后,让儿子养老送宗,虽比不上皇太后地位崇高,倒也是一方霸主,那日子过得也会是很爽的。

如果生下儿子,并且被立为太子,那将来就是皇太后,就更没有人敢让新皇帝生母殉葬了。

然而此事,也无绝对,如朱瞻基继位后,他在决定明仁宗的殉葬名单时,其中有一位贵妃,她生育了3个儿子,也一样被殉葬了,

第二类:无子嗣,但地位高

一般后宫殉葬的名单,除了极个别嫔妃属于老皇帝亲自点名要求殉葬的外,都是由新任皇帝确定的。殉葬的嫔妃中,都是从妃以下,封为贵妃级以上的,就不用殉葬了,即使没有子嗣,也可以在宫中安享晚年了。

所以入宫后,和太子搞好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太子可是决定殉葬名单的人。

第三类:恩免

所谓恩免,就是获得皇帝特批的可以不用殉葬,一般王公,功臣的后代都会得到恩免。但也有例外,如:明仁宗的郭贵妃,生育了二个儿子,而且还是开国功臣郭英的后代,并被封为贵妃,也一样出现在殉葬名单中。

张皇后不仅是朱瞻基的生母,她还有两个儿子,所以谁敢让她殉葬啊。


雨霁视角


前言

公元1425年5月29日,明仁宗朱高炽驾崩于宫内钦安殿,终年47岁。朱高炽驾崩之后,他的嫡长子朱瞻基继位为帝,是为明宣宗。

朱高炽驾崩之后,后宫五位嫔妃为他殉葬。



后话→朱高炽的殉葬嫔妃中,为何没有皇后呢?

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是诚孝张皇后,也是朱高炽的结发妻子。

张皇后最早时是燕王世子妃,也就是朱棣的儿媳妇,后来朱棣成为皇帝后,册立了当时的张皇后为皇太子妃,这种册立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态度、一种认可,而且张皇后本身就很得明成祖与徐皇后的欢心,还有一点就是,朱高炽和张皇后的孩子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也是很得朱棣喜欢的。



朱高炽继位之后,当时的张皇后被册立为皇后,两人的儿子朱瞻基被册立为皇太子。

由这些可以看出一件事,就是张皇后在宫中不是无关紧要的,是有着绝对地位的。

古代王朝,皇后为皇帝的后宫主位,皇帝驾崩之后,就算有殉葬嫔妃,也少有皇后殉葬,况且在朱高炽的后宫中,张皇后本身地位就很独特。



朱高炽的身后事,自然有人操办,而国不可一日无君,朱高炽驾崩之后,继位为帝的是明宣宗朱瞻基,而朱瞻基是朱高炽和张皇后的儿子,这又是一个原因,朱瞻基怎么会把自己的亲生母亲送去殉葬呢。

历史上的张皇后,历经数代,是明朝第一位皇太后,也是第一位太皇太后,在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崩逝。


說与山鬼聽


殉葬,源于奴隶社会时期的一种陋习,到春秋战国时期,殉葬这种陋习已经逐渐被陶俑取代,汉代之后,这种陋习直接被废除,毕竟殉葬过于残忍。然而,随着朝代的更替,到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后,朱元璋驾崩之前,再次下令开启殉葬这一陋习。根据《大明会典》记载,朱元璋死的时候,除了两个妃子以外,其余三十八个妃子殉葬了。这一陋习沿袭到明英宗才被彻底废除。

至于明仁宗朱高炽驾崩后,张皇后为何没有殉葬

,这其中原因众多,包括:张皇后有子嗣,嫡长子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张皇后掌控后宫一切大权,作为国母,代表着大明朝脸面;明仁宗向来仁慈,张皇后作为发妻,自然感情深厚;张皇后识大体,顾大局,在朝廷上声誉非常高,深受明成祖喜爱。

<strong>

其一,母以子贵。

封建王朝,皇室贵胄最讲究母以子贵,有子嗣,就代表者在后宫之中占据一席之地。

张皇后,作为明仁宗朱高炽的发妻,一生生育三子一女,其长子朱瞻基,除了作为大明朝的嫡长子,在永乐朝时期,就已经被确立为皇太孙,仁宗继位后,升至皇太子,而仁宗在位仅仅不足一年就驾崩。朱瞻基继承大统,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

母以子贵,张皇后身份自然从皇后,升至为皇太后,身份自然高贵。因此,这是不用殉葬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张皇后掌控后宫一切大权,作为国母,代表着大明朝脸面。

张皇后作为明仁宗的皇后,根据封建王朝的封建等级职责划分,皇帝掌控国政,皇后掌控后宫一切大权,协助皇帝统御六宫的职责,身份地位自然重要,言能轻易赴死。

其次,张皇后作为仁宗朝皇后,作为大明朝的国母,代表这大明朝脸面,除了要接受百官的朝拜之外,还要接受番邦以及与大明朝贸易往来的海外友邦的朝拜,焉能轻易殉葬。

其三、明仁宗向来仁慈,张皇后作为发妻,自然感情深厚。

明仁宗,仅仅从谥号:仁。就足彰显出朱高炽一生的政绩。无论使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还是在真实的明史当中,明仁宗朱高炽一生性格仁慈宽厚,日夜勤于政事,是位贤明的君主。

张皇后作为明仁宗的发妻,在洪武朝时期,就嫁给朱高炽,之后陪伴明仁宗历经靖难之役的战火,永乐朝时期,陪伴朱高炽作为太子妃,相伴二十余年,一直到明仁宗继位,自然,张皇后在明仁宗心中的地位自然非常高,感情十分深厚。以明仁宗朱高炽仁慈性格,焉能让张皇后殉葬。

其四、张皇后识大体,顾大局,在朝廷上声誉非常高,深受明成祖喜爱。

张皇后本身作为太子妃时期,就深受明成祖喜爱,由于明仁宗朱高炽身体肥胖不善骑射,政治上主张以仁治国方针,多次劝导明成祖不要大规模对外用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子不类父”,因此不得成祖喜爱,明成祖执政后期,有心废太子立汉王。

而张皇后,孝谨温顺,侍奉成祖夫妇尽心周到,深得明成祖与徐皇后的喜爱,张皇后本身除了平时协助朱高炽操持家务,又能协助好徐皇后处理好皇室内部家庭事务,而张皇后,虽然位高权重,却识大体,顾大局,对自己娘家人非常严格,从不允许其家族亲人参与国事。这也是明成祖未废朱高炽太子位置原因之一。

因此,张皇后在朝廷上的声望非常高,朝廷大臣焉能同意张皇后殉葬。

贝勒说:殉葬,本身就是一种十分残酷、野蛮的方式,自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张皇后,作为大明朝第一位皇太后以及第一位太皇太后,在任职太子妃以及皇后期间,她尽职尽责辅佐明仁宗处理家务,作为儿媳,她全心全意照顾明成祖与徐皇后,尽职儿媳本分,养育子嗣;作为皇后,她公私分明,事事以国事为重,从不安插自己的家族势力参与国政。

<strong>


梅花三弄说历史


明仁宗唯一的皇后是诚孝张皇后,她是朱高炽的原配,生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墉、朱瞻墡、嘉兴公主。仁宗死后她没有殉葬,被宣宗尊为皇太后,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英宗即位后更是太皇太后,且是实际摄政者。除了张皇后外,仁宗其他几个妃子就比较惨了。

为明仁宗殉葬的有:恭肃贵妃郭氏、恭僖顺妃谭氏、贞惠淑妃王氏、惠安丽妃王氏、恭靖充妃黄氏五人。

恭肃贵妃郭氏又称恭肃皇贵妃,是明仁宗的宠妃,明朝开国功臣之一郭英的孙女,生朱瞻垲、朱瞻垍、朱瞻埏三子。郭贵妃出身显赫,最得仁宗宠爱,有生有三子,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按理说不应该殉葬,但她却是第一个被殉葬的。所以,有人猜测,可能是张皇后逼迫郭贵妃殉葬。

谭顺妃不得朱高炽宠爱,也没有子嗣,朱高炽即位后被封为昭容,殉葬后追谥“昭容恭禧顺妃”。

淑妃王氏明仁宗在太子府的姬妾,生有一个公主,明仁宗登基的时候册封她为淑妃,谥号贞惠(一说贞静)。

丽妃王氏是明仁宗还未登基时的姬妾,后被封为昭容,殉葬后加封丽妃,谥号“惠安”。

充妃黄氏是明仁宗末期的妃嫔,殉葬后封为充妃,谥号“恭靖”。

此外,贞静敬妃张氏因为出身高贵,是英国公张辅之女、明成祖的昭懿贵妃之侄女,所以她以勋旧之女特恩免殉葬。



清水隐士


其实不止朱高炽的皇后张氏没有殉葬,连他儿子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孙氏也没有殉葬,不说说朱重八同志恢复了后宫殉葬的制度吗?怎么还能有人逍遥法外呢?其实这事儿不复杂,既然有殉葬制度,自然就有免殉条件。

明朝免殉的第一个条件——职务

后宫妃子里第一个可以免除殉葬的自然就是工作职务,你要知道妃子也是有级别的,级别高到一定程度那是可以吃国家俸禄的。这样有职务的妃子大抵就相当于内宫里的重臣,殉葬是不可能殉葬的。

你只要在后宫位高权重,皇帝老儿死就死了,根本没人敢跟你提陪着一块入土的事儿。相反下一任皇帝还拿出私房钱供你吃喝,不时还得找你请安拜望,生怕落下个不孝的名声,江湖地位高的没边儿。

明朝后宫的惯例一般是贵妃以上不用殉葬,所以朱棣的昭懿贵妃张氏一直活的挺好。那么答案很明显,皇后的级别比贵妃还高,某种程度上地位和皇帝持平,张皇后没殉葬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

明朝免殉的第二个条件——有后

后宫妃子的第二个免殉条件是生了儿子,而且儿子没有夭折。在明朝不是有皇子就藩的制度嘛,如果妃子生了儿子又去就藩了,那自然就不能杀掉。好歹人家也是有名有号的王爷,老娘被宰了都没辙,那还混个屁啊?

这些有后的妃子一般在皇帝死后会被打发到藩王的封地,接受儿子的孝敬,称为王太后。级别上自然和皇太后没法比,好在落个逍遥自在,在地方受的约束会小很多,而且好歹小命保住了不是?

这一条张皇后自然也是符合的,人家生的儿子还是下一任皇帝,把皇帝亲娘给宰了,大抵下手那货绝壁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而且张皇后不止生了朱瞻基一个儿子,还有越靖王朱瞻墉和襄宪王朱瞻墡,谁敢让她殉葬试试?

明朝免殉的第三个条件——恩免

所谓的恩免其实说白了就是皇家网开一面,只是通常情况下皇家没那么好心,这个待遇不好淘弄。光靠妃子自己一般行不通,你把皇帝伺候再舒服,可人家崩了就没用了,你提前去和太子搞好关系......额.....或许死的更快.....


所以这份恩免一般是针对妃子的娘家,举个栗子,明仁宗的贞静敬妃张氏就顺利拿到了恩免,因为她的祖父是靖难第一功臣张玉,追封河间王的狠爷!在当时张家的势力可以和徐达的双国公一脉掰手腕,人家的孙女你杀一个试试?

其实还有其他方式拿到恩免,只是方法没有固定成例,过程比较复杂,没有可复制性。还是拿明仁宗的妃子举例子,他的恭懿惠妃赵氏就拿到了恩免,这女子的生平不太详细,但从封号看她可能来自朝鲜或者越南(大概率是越南),考虑当时的局势,她幸运的被恩免了。


总结起来吧,人家张皇后压根就不需要殉葬,即是皇后又有儿子成年,题主这问题问的有点多余.......扯淡完毕。


历史吐槽机


引言:

殉葬,盛行于奴隶社会,秦汉以后减渐少,辽之后复燃。辽太祖死后,有100多名大臣被强迫殉葬。关于殉葬,从殷商流传到了大明,肯定有一套制度,皇帝死后,哪些人该殉葬?有什么例外?三少以为,这些条条匡匡都是人为的,谁可以不给皇帝殉葬与这个人本身有直接的关系。

张皇后不一班的皇后

1425年5月29日,在位仅仅十个月的仁宗皇帝朱高炽在宫内猝死。

当时的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朱高炽的二弟三弟早就对这个皇位虎视眈眈。为了避免更大的骚乱,张皇后和大臣商议后密不发丧,直到太子赶回北京。

之后,朱高炽的葬礼也很简单。但是,安排给明仁宗殉葬的也有七个妃嫔。

那么,殉葬的里面怎么张皇后呢?这个与张皇后本人有莫大的关系!

当初,朱高炽作为燕世子以及后来的太子,帮助父亲朱棣在北京监国20年,他的太子之位一直摇摇恍恍。朱高炽生性仁厚,在阴谋诡计上,哪里是自己二弟三弟的对手呢?

张皇后当时还是太子妃,她以女人特有的敏睿,协助自己的丈夫在大臣面前树立了非常正面的太子形象,使朱高炽得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拥护,基本稳定了太子的位置。

张皇后本人在日常的生活中,行为端正,对朝中的大臣以礼相待。所以,朝中的大臣对张皇后非常尊敬。

张皇后还是个有心的人,她在朱高炽监国的20年中,因为朱高炽的身体一直不怎么好,在处理大事的时候,张皇后在一旁学习了很多。在朱高炽犹豫不决的时候,朱高炽有时还会参考她的看法。

26岁的朱瞻基继位之后,张皇后就成为了皇太后,这个皇太后就从后宫走向了前台。《明史·后妃传》说:

“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确实,26岁的年轻皇帝匆忙即位,在朝政上还没有经验,更谈不上得心应手。

所以,即位之初,每每有国家大事,明宣宗朱瞻基都会先禀明皇太后,听其裁决。正是因为有了皇太后有力的坐镇,在朱高炽猝死之后的暗流汹涌中,朱瞻基才得以顺利地接过父亲留给他的大明皇旗。

朱瞻基是祖父棣亲点的皇孙,资质聪慧,对朝政日渐熟悉之后,张皇太后全权放手,不再过问。直到朱瞻基因病离去,9岁的朱祁镇即位,祖母太皇太后又一次走出后宫,再次辅佐自己的孙子,成为明英宗政权早期的摄政者。

古今往来,对于权利尤其是皇位,多少人打破了脑袋,割断了喉咙!可是,当有人建议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时候,太皇太后张并没有这样做,她说:

“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

于是,她任用了"三杨"、张辅、胡濙等五大辅臣和自己一起帮助管理国家,再次顺利地完成了大明王朝政权交替的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太皇太后在世的时候,乱臣王振一直夹着尾巴低头做人,不敢有任何不轨的行为。

其实,无论是在明英宗时期,还是明宣宗时期,还是明仁宗时期,她在朝廷中,不论在礼仪上和事实上都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

由此看得出,在她的生命后期,张的身份更多的是执政的角色。在她陪伴朱高炽的时期,虽然没有执政,确是一个难得的贤惠与智慧并存的女人!这样的一个人 ,又是皇后,哪个大臣敢开口要她去给一个死人殉葬呢?

张皇后不是一班的母亲

张皇后没有给仁宗皇帝殉葬,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张皇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亲生母亲。

朱瞻基在小时候就很受爷爷朱棣的喜欢,朱棣不仅给这个孙子请了的德高望重的老师,还经常亲自教导。

在北征的时候,朱棣带着朱瞻基,教他战场上阵杀敌的经验,又让皇太孙了解农民的艰辛,教导朱瞻基要做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

所以说,朱瞻基从年幼的时候开始,就接受仁爱的君主思想。而且,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一辈子学儒学,遵守儒家思想,践行儒家的为人处事,给朱瞻基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在《大明风华》中可以看到,不管是朱高煦,还是朱高燧犯了什么错,惹父亲朱棣生气了,太子朱高炽都会替弟弟向父亲求情,请求父亲的饶恕。同样的,朱瞻基也对自己的这个二叔三叔的不轨行为,都是一忍再忍。

在治理国家大事上,朱瞻基继承父亲的风格,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

对于农民的辛苦,他亲自下田体验,并在制定农业政策时,设身处地为农民的利益着想。宣德七年,八年的时候,有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旱灾,水灾,蝗灾,朱瞻基主动为这些地方的百姓减免了赋税。

因此,史学家用"仁宣之治"的社会景象,来赞颂朱高炽朱瞻基父子在历史上的勤政爱民。

这样一个爱百姓的皇帝,自然也非常爱自己的母亲,何况母亲在朝是那么受人尊敬。

史书有记载,每次有万国来朝的使者贡献给皇帝的礼物,哪怕很小的东西,朱瞻基都会先送给母亲。点滴的小事,折射出了皇帝一颗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心。

所以,作为新登基的皇帝,朱瞻基决不会让母亲去殉葬,也决不会同意母亲去殉葬!

三少说:

张皇后没有给明仁宗殉葬,因为她不是一班的皇后,也不是一班的母亲。我想,她应该是二班的皇后,三班的母亲。

三少最后要说的是,在明英宗时期,朱祁镇结束了这个丑陋的殉葬制度。


三少yun


人殉就是用活人陪葬死人,这是一种残忍、野蛮的陋习。

此制度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在奴隶制社会最为盛行,考古发现,在商朝达到了顶峰。

从春秋末期和战国开始,这一制度就开始了衰弱,到了汉朝基本上就绝迹。在隋唐时期,基本上见不到人殉的事情。

但到了朱元璋时,却又开了这个恶例。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薨,朱元璋下令朱标的妃子陪葬。

后来,朱元璋临死的时候,下令其皇位继承人皇太孙朱允炆,在其死后把他四十六位妃子全部殉葬。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遵照遗嘱,仿照古制,凡是没有生育过的的后宫嫔妃,皆令殉葬,另有若干宫女从死。

到底多少人殉葬,哪些人殉葬,葬在了哪里,这些事史书都没有具体的记载,都是专家们在揣测。

据明末毛奇龄所著的《彤史拾遗记》记载: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毛奇龄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朱元璋下葬之后,朱允炆对这些生殉宫女的家属,进行了表彰和封赏。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以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等,由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本所千、百户,其官皆世袭。以诸人皆西宫殉葬宫人父兄,世所称朝天女户者也。”

这个推断是很有道理的,可见朱元璋的人殉确实是史实,对于究竟有多少人是另一回事。

但具体哪些嫔妃是殉葬了呢?看一下朱元璋后妃的情况。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马皇后病逝,享年五十一岁。

洪武十七年(1384年),马皇后丧期结束,李氏被册封为淑妃,因为明太祖誓不再立后,由李淑妃代替过世的孝慈高皇后掌管后宫。

不久,李淑妃逝世,,后宫由郭宁妃掌管。

朱元璋除了马皇后之外,有史料记载的妃嫔共二十一位。只有成穆贵妃孙氏病逝于1374年,有具体的记载,其他所有妃嫔死亡时间都无从查考,是否全部殉葬不得而知。

从朱允炆遵照朱元璋遗嘱,处置朱元璋妃嫔来看,主要是没有生育的全部殉葬,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准则。

朱元璋之所以再次施行这个残忍的制度,有史学家的说法是朱元璋由于相貌的问题,得不到女人的欣赏,即便做了皇帝,许多女人也不感冒,于是,对女人特别仇视。

但豹眼认为,或许是朱元璋看到前朝许多帝王秽乱宫闱之事,父王死了,儿子淫乱其父王后妃,做出大逆不道的事,直接把他们殉葬,一了百了,图个清静。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病逝于北征途中,遗诏明确说明,“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朱棣虽然没有具体说要人殉,但按照朱元璋的遗制,这就是少不了的事。

国内没有资料记载这事,在朝鲜资料《朝鲜李朝世宗实录》里,记载了朱棣死后殉葬的情况:

“帝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朱棣的皇后徐氏死于1407年;昭献贵妃王氏死于1420年;昭懿贵妃张氏死生卒年不详,其他的妃嫔大多都是殉葬。

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炽病逝,终年四十七岁。

从能够查阅到的一些资料来看,朱高炽有十一位后妃。除了皇后张氏及贞静敬妃张氏,其余妃嫔除了早亡,全部殉葬。贵妃郭氏以下共五人,无一赦免。

从朱瞻基处置其父皇后妃的情况来看,是极度残忍的。他除了没有把他的亲生母亲张皇后为其父殉葬之外,仅仅留下了一个敬妃张氏。敬妃张氏因其勋旧之女,特恩免殉葬。

像恭肃贵妃郭氏,生有朱瞻垲、朱瞻垍、朱瞻埏三子,也一同被殉葬了。

从朱元璋、朱棣二位帝王殉葬的情况来看,基本还是没有生育子女、地位较低的妃嫔,但到了朱高炽这里,朱瞻基除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其她几乎全部殉葬,不管有无儿子,不管地位贵为贵妃,除了一个敬妃张氏恩免,其余全部殉葬。

照此看来,如果皇后张氏不是朱瞻基的亲生母亲的话,恐怕也要殉葬。

人殉制度本就是野蛮残忍、毫无人性的制度,就说不上合理与否。朱元璋实行人殉制度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哪些人可以恩免,哪些人必须殉葬。这根本而言,恐怕就是出于政治的需要,打击敌对势力,巩固自己的政权。这与子幼母壮必须处死还不同,朱瞻基即位时已经成年,足可以掌控局势。

但朱高炽死后,如此处置妃嫔,的确太残忍,无论是出于朱高炽遗诏,还是妃嫔们出于自愿,朱瞻基如此处置都违背了人性、天理。

朱瞻基死后,其贵妃以下也是全部殉葬,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才废除了这一制度。

朱祁镇在位没啥成就可言,但废除这一制度也算值得称道的事。


豹眼看历史


明清两季,一般决定前任皇帝的功过总结以及殉葬的嫔妃人选的,通常是下一任皇帝。

比如朱元璋驾崩后,给他殉葬的那些嫔妃就是朱允炆挑选的;朱棣死后,殉葬的嫔妃人选就是朱高炽挑选的;朱高炽死后,自然是朱瞻基定殉葬人选了。


妃嫔殉葬制度,说白了,被殉葬的是妃嫔,皇后自然是不在其列的。因为继任皇帝是不可能把自己母亲给父亲殉葬的。

因此殉葬人选,通常会在未有生育的妃嫔中去选择;甚至从民间去选“朝天户”。这在明朝的殉葬制度中是主流。

比如《明史·后妃传》中记载,谁家女儿被选中殉葬了,不但给予这些殉葬女子名分和待遇,还给她的家人世袭锦衣卫千户或者百户的待遇补偿。

“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朱高炽死后,恭肃贵妃郭氏、恭僖顺妃谭氏、贞惠淑妃王氏、惠安丽妃王氏、恭靖充妃黄氏五人都被朱瞻基定了给朱高炽殉葬。这里除了恭肃贵妃郭氏,其他都没儿子,甚至没生养。

这其实有一个不合常理之处。也让我们看到了宫廷斗争的残酷性。

因为恭肃贵妃郭氏不但是郭英的孙女,而且她生了3个儿子,分别是第8子朱瞻垲、第9子朱瞻垍和第10子朱瞻埏。

很显然这破坏了原来“有出不殉”的原则,究其原因,原本郭妃的地位和母族势力就要远远高于张皇后的,加之有3个儿子,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后宫势力,生前应该是比较受宠。这或许也是她被殉葬的主要原因。


所以后明朝宫的女人其实真的挺可怜的,可谓危机重重。

首先,被选进宫后,必须努力得到皇帝的宠信,一定要有所出,要生儿子。否则皇帝一死,被生殉的概率很大;

其次,即便有所出,你也不能保证自己不被生殉。要争取往上爬,最好能够成为皇后,即便不能成也皇后,也尽量让儿子受宠,变成太子;

再次,如果进阶无望,一定要搞好和继君的关系,至少不能让他认为你能够威胁到她或者让他又不爽的地方,否则命运极有可能和恭肃贵妃郭氏一样。


炒米视角


大家先了解殉葬是个怎样的制度,可能知道明朝皇帝死了,是要有人殉葬的,那么哪些人需要殉葬,那些人又可以免除呢!

  • 凡被册封为贵妃等高等名号的,生过儿子且儿子被封藩的,或者娘家原有功勋的也可“恩免”。意思大家都理解,就是官大的,权力大嘛,影响力也就大,或娘家后台硬的,再不然生的儿子能耐大,儿子有出息嘛,被封为了藩王,那你要叫人家母亲陪你殉葬,还不的造反,再说皇帝都死了,还不是要考虑到新皇帝好巩固自己地位,殉葬多少新皇帝也能干预些,一般殉葬的都是些妃嫔,或者宫女地位比较低的,社会舆论也不会太大。
  • 朱高炽的皇后是谁?那是下一任皇帝朱瞻基的生母张皇后,张皇后对儿子朱瞻基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从后来对朱瞻基登帝初期,朱瞻基每当遇到重大的军士政要时,都要问过张皇后才下决定,母子关系非常融洽,那么张皇后当然不会殉葬了。

总结:明朝残忍的殉葬制度,一直到1465年明英宗朱祁镇死前才得以废除,明英宗死前下遗照说:“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这件事应从我这里废止”,这也使得明朝后期没有殉葬制度。


九月笑佛


不知题主这个问题从何而来,因为朱高枳死后被殉葬的嫔妃多达5


人,虽然他只当了10个月的皇帝。



朱棣死后,朱高枳继位,由于本身就身体虚弱,再加上操劳国事,还有跟后宫嫔妃“互动太多”,他的年号洪熙,也只存在了不到一年。仁宗死后,张皇后升为太后,她的儿子朱瞻基对其唯命是从。虽然朱棣把江山传给朱高枳是看在这个有能力的儿媳妇面子上,但张氏首先是个女人。


皇帝驾崩妃子活殉,是朱元璋立下的规矩,洪武皇帝死后,他生前宠幸过的46个妃子全部被活活勒死殉葬,朱棣也有多个妃子惨死。到了朱高枳,虽然时间短,但后宫并不缺人,那侍宠骄纵的郭贵妃,虽然生了三个儿子还都封王,也一样第一个被活殉,而且美其名曰自己主动要求的,“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耶”。


与郭贵妃一起被杀的,还有王淑妃、王丽妃、谭顺妃和黄充妃五人。按惯例没有生子的嫔妃可以不殉葬,但只有20多岁的张敬妃因为是辅国公张英的女儿,也免除殉葬,也就是说,谁死谁活孙太后说的算,跟她之前关系好的李贤妃、赵惠妃和王昭容都活了下来,郭贵妃既然仁宗爱你,你也不把皇后放在眼里,那就跟仁宗一起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