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何和李治合葬在乾陵?

约定9521


她是李治的正妻,是李治的皇后,她曾经是李治父亲李世民后宫的才人(小老婆)。


跪射俑


作为我国唯一的女皇帝,雷厉风行、轰轰烈烈地执政了十多年之久的武则天,为什么死后却没有另外修建陵墓而是选择和她的丈夫李治合葬呢?我认为武则天之所以要和她的丈夫合葬有下面几个原因:


1、乾陵是一个风水宝地。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面大约6公里的梁山上,距离历史古城西安大约76公里。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夫妻两代帝王合葬的皇家陵墓。乾陵至今己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18座陵墓之中,乾陵没有被盗,是保存最完好的。

唐高宗李治在世之时下旨给他的舅舅长孙无忌和前朝遗老李淳风,要求他们两人寻找一处属于李治本人的风水宝地。于是长孙无忌和李淳风看上了离长安76公里的乾县梁山。因为这里的山势长相相当的特别,此处的三座山峰之中,北峰居高,很像一个发髻高耸的美女面首,离北峰不远处平行并排着一对酷似美女双乳的椭圆形山峰。远远望去,整个地势就像一个仰卧的美女。

更有山脚下乌水和漆水,顺着东西两面团团围绕着梁山,据说有水这样环绕是可以围住龙气的。那河中烟雾弥漫,山中云蒸霞蔚,一派气象万千、人间仙境的景象。更为难得的是,整个地势远看呈现“方平”之貌,这种地势形状五行上属“土”,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这可是帝王最为看重的一点。

当年李淳风向唐高宗李治上奏之后,把个李治兴奋得彻夜难眠,他在想,没想到我死后还能葬入美女腹中,我得到的真是旷古未有的大风水呀。却不料此事遭到袁天罡的的坚决反对,袁天罡认为,五行土生金,将来必然会被金格之人所控制,三年之后,必有女人取代唐朝。无奈李治贪恋风水宝地难得,再不听袁天罡的劝告。袁天罡只好长叹一声暗暗在心里说道:“代唐者,必武昭仪也。”过后没几天,袁天罡辞官隐居山林了。


所以武则天也心仪着这里的好风水。

2、武则天到晚年即使再想独断专行也并不能如愿以偿了。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已是桑榆暮景的晚年,身体已是大不如前了。在一次卧病在床之时,宰相张柬之等五人率领禁军包围了她的寝宫集仙殿,斩杀了武则天的两个宠男张易之和张昌宗,并且要求武则天传位于她的儿子李显。

在武则天退位后,此后将近9年的时间,她被迁往上阳宫居住,除了中宗李显几天一次的探望之外,很难再见到外人。失去皇权的武则天,就算武则天想大张旗鼓地为自己建造陵园也是不可能了。


3、晚年孤独的武则天想留个好名声传于后世。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留下什么样的名声在世上传播才是武则天晚年所考虑的心事。年青时候的武则天为了能够独断专行,能够使她的统治长治久安,没有少杀人。毛主席曾经就这样评论过武则天:

“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晚年的武则天开始学着行善积德,比如她还在主政之时就赦免了王皇后、萧淑妃两大皇族的所谓罪行;还开牢放了原先反对她的褚遂良、韩瑷、柳权三人的家属。还把她的儿子李显从房陵接到了神都,这一点可以看出,即使张柬之等人没有行动,也应该是李显即位。


4、武则天生前作恶多端,害怕死后有人报复她,也害怕死后进不了唐家宗庙。

但凡坏事做尽之人,失势之时常常会惶惶不可终日,害怕遭到报应。武则天杀人无数,害怕自己死后有人像伍子胥那样对她来个开棺鞭尸。所以她选择与高宗李治合葬,为的就是避免那种事情发生。当然她和高宗合葬,只要唐室江山不倒,就不会有鞭尸之事发生。

武则天生前杀了那么多的李唐后代,害怕死后进不了李家宗庙,不能像其他李氏祖宗那样享受子孙后代的祭祀。这也是她所担心的。所以她只要和李治合葬,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了。事实证明,武则天死后,果然有许许多多的王公贵族、高官名士跳出来反对把武则天和李治合葬,要不是她的儿子李显硬撑着,还真是有问题的。


另外武则天和李治的感情还是相当不错的,也许武则天恣情纵欲之后,忽然间觉得良心发现,对丧夫李治又来个柔肠百结也未可知。当她宣布和李治合葬,她就可以说,“你们看,你们不是都在骂我骄纵淫逸、气焰喧天、身为人妇,不守妇道吗?看!我还不是和我老公葬在一起吗?”

总之,武则天之所以选择和李治合葬,那是她的聪明之举,也是她为了自己而做出的自私自利表现。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四季养生密码苑


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活了82岁,死后和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在现陕西省咸阳市的乾陵,作为皇帝,只要自己愿意,可以生前就自己下令给自己修建单独的陵墓,为什么武则天选择和李治合葬在乾陵呢?其实这都是武则天生前就考虑好了的计谋,原因是这样的:

第一:武则天死前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武则天到底也是李唐家的儿媳妇,是李治的媳妇,即使自己可以自由选择单独陵墓,可还是愿意死后和李治合葬,因为如果单独自己设立陵墓,名不正言不顺,享受不到后人的香火,况且她当时死的时候,已经被夺权,已经恢复了皇后的身份,已经不是以皇帝的身份死的,作为大唐皇后,肯定要和李治合葬,这样可以继续得到李唐子孙的香火。

第二:武则天为自己身后打算

武则天留下遗言和李治合葬也是为了自己死后更有保障点,武则天为了夺取皇位,用尽了权谋手段,杀害了很多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古人比较迷信,李治的墓风水好,如果和李治合葬,就算再恨武则天,任何人都不会去动这个墓,因为皇帝陵墓不能开挖,会断了龙气,这样不担心有痛恨她的人去挖她的墓,避免死后被羞辱,这点全是为了自己的私心。

综上所述,武则天之所以选择死后和李治合葬,还是因为自己长久的打算,也许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选择和李治合葬还有其他原因,我们按照常理来推断基本是这样的,你们看后是怎么样认为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小聪历史客栈


 一是为了得到李氏子孙的香火。如果武则天给自己另建陵墓,不和丈夫李治葬在一起,就正儿八经的使自己死后成了孤魂野鬼,作为女人,武家人不可能在武家祠堂来供奉她,一来自古没有这个规矩,二来她又把皇位交给武家;对李家来说,她背叛祖宗,篡位夺权,以帝王身份进李家庙堂会名不正言不顺,没有人会祭拜她,给她上香添火。所以她才死后立下遗嘱,附庙,归陵,去帝号,以高宗李治皇后的身份合葬她,这样会名正言顺地得到李氏子孙的供奉,享受到李唐子孙的香火。

  其次,虽然是女皇帝,但武则天并没有改变中国古代社会的男权主导,她只是男权社会最高权力的女性代理人。正因如此,武则天晚年时才会决定立儿子李显为太子,还李唐神器。

  武则天很清楚李显登基之后必然会恢复唐朝,自己的“武周朝”自然也就一代而终了,自己死后也会恢复皇后的身份。既然要恢复皇后的身份,武则天自然在临终前要与唐高宗合葬。


古今历史观文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跟她性格办事风格雷厉风行,以及共同和李治打击关陇集团,铲除皇位威胁,集中朝权练就了治理朝政的能力,为篡位改朝打下了基础。

在李治去世后,武则天依然在给李治修建乾陵,在那时就有了葬此处的选择。乾陵是有长孙无忌和李淳风的选择的,卧以美女腹中地形的好风水,武则天也信风水这一套,最后又命袁天罡进一步勘侧,都认为是风水宝地。

到了晚年武则天无力于独断专断,又想给自己留个好名声,选择向传统观念低头回归李家宗庙。晚年做出一些向善的动作,大赦天下为冤案平反,为吴氏家族留一条后路。集于这些原因,武则天有意选择和李治合葬乾陵。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北面约六公里的梁山上,距离西安约七十六公里。乾陵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夫妻两代帝王合葬的皇家陵墓,有1300年历史。在唐朝十八座陵墓中,乾陵是保存最完整的,没有被盗过,离不开精妙设计建造,使用材料构成结实,也倾注了武则天修建陵墓的心血。

乾陵之地是有三座山峰环绕,北峰居高像美女面首,平排一双山峰似像美女双乳,远处看去,好似一个卧睡的美女。山脚下有水环绕,山峰云雾弥漫、透着仙气,好像巨龙盘卧在山间。李淳风上奏李治选址情况后,听到有这样的仙境兴奋不已,就选择这个风水宝地作为自己的皇陵地,这时的武则天也看好这片风水。

乾陵从683年开建,一直到唐高宗入葬时工程还没有结束,武则天继续在修建乾陵,这时的武则天还没有称帝,已经做了相应的计划。

其实武则天在选择乾陵到修建当中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当时武则天任命袁天罡和李淳分别选皇陵地址,后来两人选择在同一个位置,不能说是巧合,这片地域适合于建皇陵。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人率领进军包围集仙殿,把武则天的两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斩杀,让武则天传位于儿子李显。

不得不说武则天质聪慧,长洽久安、国力强盛,这就展现了她的治国之才,有毛主席曾评论:

“武则天确实是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口王,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武则天晚年时,经过回想自己一生,曾经从低层一路抗争到自己称帝登基,治政几十年真的不容易,做过很多理智的事情,也做过很多过失的事情。以前硬是一辈子想突破传统观念改变现状,她做到了。这时的她已经没有多少遗憾了,曾经的锐气早已磨光,是时候应该低下头进入到传统观念中去。接着把“则天大圣皇帝”改为“侧天大圣皇后”,也好以后死后和先皇葬在一起进入李家宗庙。

自己的日子也不多了,应该给自己后世留下好名声,开始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两个皇族的所谓罪行,释放了褚遂良,韩瑗、柳权的家属,把儿子李显从房陵接到成都。

武则天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不当给自己留下好名声,还给吴氏家族开脱保全,以后不会像遭到吕后全族诛灭的下场。武则天能在临死前做到这一系列的事情,不愧是有政治才华的女人。


斌哥居丹霞


武则天对于和李治合葬,其实是有自己的打算的:

  武则天称帝初期,任用贤才,整顿吏治,实施的一系列措施,让唐朝变得更强大、富庶。但她晚年沉迷男色,在后宫养男宠,任由张氏兄弟祸乱朝政,并逐渐出现懈政,李家的江山差点儿落入他人之手。

一、为了以后自己的香火

  为了得到李氏子孙的香火。如果武则天给自己另建陵墓,不和丈夫李治葬在一起,就正儿八经的使自己死后成了孤魂野鬼,作为女人,武家人不可能在武家祠堂来供奉她,一来自古没有这个规矩,二来她又把皇位交给武家。

  对李家来说,她背叛祖宗,篡位夺权,以帝王身份进李家庙堂会名不正言不顺,没有人会祭拜她,给她上香添火。所以她才死后立下遗嘱,附庙,归陵,去帝号,以高宗李治皇后的身份合葬她,这样会名正言顺地得到李氏子孙的供奉,享受到李唐子孙的香火。

二、自己身份的变化

  其次,虽然是女皇帝,但武则天并没有改变中国古代社会的男权主导,她只是男权社会最高权力的女性代理人。

  正因如此,武则天晚年时才会决定立儿子李显为太子。武则天很清楚李显登基之后必然会恢复唐朝,自己的“武周朝”自然也就一代而终了,自己死后也会恢复皇后的身份。

  于是,在她临终前嘱咐儿子李显:“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这个做法,不仅是她的聪明之举,也是她的无奈选择。


小珍爱出行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故后,太子李显即位,即唐中宗。

在李显在位期间,强势的武则天一直以皇太后的身份执政,导致李显没有一点话语权。

于是不满武则天的作为的李显决定组织自己的势力,他开始重用其皇后韦后的亲戚,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后又想将其提拔为宰相,但是后来被武则天发觉,怒气冲冲的武则天以强硬手段废了李显并被贬出长安,后立李显的弟弟李旦为帝,即唐睿宗。

(强势的武则天)

这李旦其实就一傀儡皇帝,手中没有半分权利,我觉得他不如李显,起码李显还有反抗武则天的想法,后在公元690年,武则天略施小计后,朝中文武百官、百姓、四夷酋长、道士等六万余人全部求唐睿宗李旦改唐为周,李旦也是没有一点办法,只有帝名没有帝权的他只能改为武姓,于是武则天在这年九月九日宣布改唐为周,十二日正式称帝,将李旦立为皇嗣。

那如此作为的武则天为何甘愿以妻之名与李治合葬在乾陵呢?

  • 没有李治就没有后面称帝的武则天

武则天其实一开始并不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

当年14岁的武则天被40岁的唐太宗李世民以貌美为由纳入宫中,并赐号武媚,后被封为才人。

但是由于武则天所表现的志向太过远大,李世民怕她作乱影响后宫秩序,所以并没有太过宠爱她,武则天也因此当了十二年的才人。

才人是宫廷女官的一种,通常兼作妃嫔。

后在唐太宗李世民死后,她和其他宫女依照旧制被送往感化寺去做尼姑。

(武则天、李治剧照)

武则天在感化寺时,李治因爱慕武则天,于是让她蓄发入宫侍寝,并封其为昭仪。

就是这样,武则天因为李治的缘故,才能在之后的朝政中混的风生水起,并称帝。

所以武则天为什么没有选择和李世民合葬肯定也是有这一层原因的。

  • 武则天知道自己的罪孽有多重

我认为这是武则天不重建帝陵而选择合葬的最重要因素。

她作为李家的媳妇,居然做出了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篡位一直是后人所诟病的一点,更何况武则天还是一个女人,这是前所未有的。

(武则天称帝)

正是因为武则天自己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她才会立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以此来希望祈求李家对她的原谅。

所以说,武则天她选择和李治合葬是有原因的,人都有七情六欲,谁也逃不过,与其做个孤魂野鬼,还不如世代接受李家的香火。


郁黎话史


我觉得武则天选择和李治合葬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感恩与爱情并存,还有老了之后对年轻时光的追忆。


一、知遇之恩

本来武则天是李世民的一个才人,就是属于并不被宠幸的后宫佳丽,按照传统,李世民死后作为才人就要去寺庙出家,并且不能再嫁。

可是武则天命比较好,在李世民最后的时光里,武则天在身边照顾李世民,恰好遇到也来照顾父亲的太子李治。



李治初见武则天就有好感,只是因为伦理道德,没有跨越红线。后来李世民去世后,武则天被带去感业寺,李治似乎忘记武则天。

直到后来李治把皇位坐稳后,再次去感业寺见到武则天,两人相见,良多感慨。这一切,刚好被王皇后知晓。

当时王皇后正在和萧淑妃争宠,两人势均力敌,王皇后想借此机会把武则天弄到身边帮忙一起收拾萧淑妃。

就这样,武则天再次回到李治身边,并且帮助王皇后铲除萧淑妃。只是王皇后低估了武则天实力以及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最终王皇后也被武则天陷害致死,武则天平步青云成为皇后。

李治晚年身体不佳,朝廷大事交由武则天代理。聪明的武则天利用此千载难逢的机会,把权利拿捏得当,最终李治死后控制实权,并且让李旦禅位于她,从此当上皇帝,走上人生巅峰,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


二、因为爱情

毫无疑问,武则天与李治之间除了政治利益之外,我觉得还是有爱情的,至少李治对武则天是有爱情的,要不然也不至于冒着危险将武则天留在身边。李世民生前已经告诫李治不要留着武则天,此人权利心重,可是李治因为爱情冲昏头脑不听李世民遗言。

再加上晚年李治将朝中政务交由武则天处理,也从侧面说明李治对武则天的信任与爱得深切。


三、晚年追忆

其实人都很有意思,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普通百姓,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喜欢回忆从前时光。

当武则天墓年经历神龙政变失去皇位之后,自己一个人在深宫独居,男宠张宗昌与张易之都死去,只剩下自己孤独寂寞冷。

人在孤独的时候,最清醒也最容易追忆往昔峥嵘岁月。也就在那个时候,武则天拿出当年在感业寺遇见李治那天穿的那条“石榴裙”,想起自己的一生,突然感慨万千。

这个时候,人脑袋才是清醒的,才容易做出明智的选择,我想武则天选择与李治合葬大概就是那个时候的决定。


结语

不管一生拥有多少权利财富,最终人还是一个凡夫俗子,逃不过七情六欲!



嗔痴历史观


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武则天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岁。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与李治合葬乾陵 。

武则天之所以和李治合葬乾陵,最少有四个理由。

享受后代子孙们的香火

天授元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

武则天称帝前后,利用酷吏罗织罪名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只要和李世民、李治有血缘关系,近枝的皇室子孙,除了武则天自己生的孩子,基本都杀的差不多了。

李家皇室的人杀的基本都剩武则天的后代了,他们都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子孙后代,他们其中无论谁后来当了皇帝,都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后代。如果武则天以大周皇帝的身份另建陵墓,对后代子孙来说算怎么回事。

后代子孙是要以李治为尊,还是要以武则天为尊,皇家祭祀时是要祭祀李治,还是祭祀武则天?

这个选择题根本不用想,大概率事件是李治,那武则天算什么?

就象狄仁杰就劝武则天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不是侄子时说的话:陛下如若传位于儿子,您仙去后自然而然太庙享受后代子孙们的香火,如若您传位给自己侄子,可是从古至今也没听说侄子会常去拜祭姑姑的。

仅这一句话改变了武则天传位于武家侄子的想法,还位于李唐。说明武则天虽然是一代女皇,还是有着儒家思想,还想着享受后代子孙香火的,所以她改变了想法,还位于儿子。

既然是“还位”于李唐,那么武则天只能是李家的媳妇,而不能是其他的身份。

既然是李家的媳妇,只能与丈夫李治合葬,不能有自己的陵墓。

为武家后氏留路

武则天既然还有着儒家思想,还想着享受后代子孙的香火,那么为后代子孙着想,为自己身后想,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李世民和李治的血亲,只要不是武则天生的孩子,都被武则天杀了,这孽造的有点大了。武则天的这种行为与吕后不相上下,吕后去世后,不仅吕后自己被人清算,吕氏后人也一样被清算,吕氏后人差一点被杀殆尽,这还不能成为血的教训吗?

后面登基的皇帝肯定会把账算在武氏后人身上,所以武则天生前做足了安排,主要是李、武两家联姻。

太平公主约16岁时,下嫁李治的嫡亲外甥,城阳公主的二儿子薛绍,薛绍因牵连到谋反被处死,于是武则天想把太平公主嫁给侄子武承嗣,有说是因为太平公主不喜欢武承嗣,有说是武承嗣生病作罢。

武承嗣不能嫁,开是武则天在690年把太平公主改嫁予武攸暨,无论如何都是武家人,中宗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就先后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

除了这些,被武则天安排的武家和李家的联姻有点象蜘蛛网,把两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除了这个,武则天要与李治合葬,并且以李治皇后身份葬入乾陵,那她就是皇家儿媳妇,皇家的人,是与李治是一体的。

以后有谁清算武家的人,就是在清算武则天,这样做也是保护武家的后代,其实她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武则天去世后,武家并没有被清算,李隆基最喜欢的妃子武惠妃,就是武则天的侄孙女,这个武惠妃的儿子就是杨贵妃的前夫。

爱情

武则天14岁进宫,成为李世民的才人,但是她只是李世中后宫众多女人中的一个,对李世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而武则天对于李治来说,不一样,她是李治最重要的人,而李治对于武则天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人。

武则天在李世民的后宫中苦熬日子十几年,一直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是他点燃了武则天的爱情,激发了她对生活的热情。既使后来在感业寺的日子,她一样没有绝望,而是充满希望。

如果没有李治,武则天可能要在感业寺青灯古佛一生,可是有了李治,她的生活开始丰富多采,她从那里了来,进了后宫,成了昭仪,成了皇后,成了天后,成为一代女皇。

所有的这些,都是李治给她的,是李治成就了她,可以说,如果没有李治,就不会有一代女皇武则天。

李治不仅是武则天的情人,爱人,更是她政治上的领路人。

在武则天内心深处,她是爱李治的,是感激李治的,她愿意死后与李治合葬在一起。


六月品读历史


武则天死后选择和李治合葬,个人感觉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因为爱情。从尼姑到昭仪再到的皇后天后,从辅政到参政再到二圣临朝,如果说纯属武媚娘的政治手腕所致谁也不信,因为李治本身就是一代名君。所以我认为这恰恰见证了一段宫廷少有的爱情。为了她,李治顶着悖伦的压力从感业寺接回来;为了她,李治休了王皇后;为了她,李治不惜和整个朝堂作对……对此,武后心知肚明,从公元683年李治驾崩到705年去世,武后在没有李治的世界里又独自生活了22年。这22年,武则天从来不缺男人,但却再未有过爱情,她只能通过弄权、杀戮甚至面首来排解心里的苦。所以,705年十二月,在仙居殿合上眼的那一瞬间,她应该在心里默默地喊着:李治,我来了。

二、落叶归根。天下还是李唐的天下,武媚娘还是李家的媳妇。十五年所谓“大周”,只是这个女人向男权世界抗争的一块招牌,是她为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一个平台。百年之后,她仍然遵随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古训,进入李家的祖坟。所以,在临终时颁诏“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虽然她曾经因为立储活动过心眼,虽然侄子武三思也一直在眼巴巴地等着。但是,她实际上一直知道“天命在李”——她可以逆天改自己的命,却改不了李唐的国运。在这里多讲一个小故事:圣历元年(698年)八月,突厥默吸可汗内侵,武则天下令募兵征讨。然而,一个多月过去,应征入伍的还不到千人。但是当武则天任命太子李显为河北道行军大元帅的时候,瞬间就有五万人前来(“先是,募人月余不满千人,及闻太子为元帅,应募者云集,未几,数盈五万”)。这件事对武则天的震动很大,因为此时的大周已经建立8年,加上她当“天后”的岁月,整个帝国早已印上了属于她的印记,结果仅仅是招几个兵,就让她发现天命仍然在李——相信伴随她的,还有一声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