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逗你玩儿小破儿孩


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是有着很大的胜算的,不管是兵力上还是后勤资源上,袁绍都要比曹操占据着更大的优势。

官渡之战中郭嘉的重要作用

01.郭嘉做“十胜十败论”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已预料到自己和袁绍必有一战,此时的袁绍拥有冀州和青州、并州的部分,其实力远远在曹操之上;曹操询问郭嘉应付袁绍的方法,郭嘉为曹操做了“十胜十败”,从各个方面分析做了对比,增强了曹操对抗袁绍的信心和决心,也分析了袁绍必败的原因。

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

《三国志》

02.建议曹操先取吕布解决后顾之忧

在袁绍征伐公孙瓒的时候,郭嘉建议曹操先攻去吕布,以防和袁绍决战的时候,吕布在后方骚扰攻击,陷入夹击之中;曹操听取了郭嘉的建议,征伐吕布;曹操打败吕布后,军队疲惫,想率军班师,郭嘉说服曹操继续进攻,最终擒住了吕布。

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不先吕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

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三国志》

03.郭嘉料到刘表、孙策不会出兵

曹操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担心刘表从后方偷袭,而且袁绍也派人联络刘表;郭嘉为曹操分析了刘表不会出兵,而是会坐山观虎斗两不相帮;果然刘表虽然口头上答应了袁绍的请求却没派兵,手下的谋士都劝他,可刘表就是不听,两不相帮,保持中立!刘表谁都不想惹,只想守住荆州这一亩三分地,这都被郭嘉看透了。

表,坐谈客耳!

《三国志》

曹操和袁绍相持的时候,孙策想北上攻击许都,所有人都很害怕,郭嘉却说:“孙策刚平定江东,又杀了很多豪杰,孙策又自侍勇武,出行不带护卫,必会遭到暗手。”果不其然,在五月,孙策被许贡的门客杀死。

不仅如此在官渡之战的时候郭嘉为曹操出谋划策,在曹操猜疑的时候,给曹操合理的建议,郭嘉不仅增强了曹操击败袁绍的信心,更稳定了军队的军心,对于官渡之战胜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郭嘉是军事奇才,他总能料敌于先,可以说是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其谋略直指人心。

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的原因

01.袁绍内部严重失合

不光谋士之间不合,就是家里也是不合。袁绍有三个儿子,自己最喜欢小儿子,想让小儿子接自己的位置,废长立幼自古就是混乱之源,袁绍又优柔寡断,他将自己的地盘一分为四,他的三个儿子和外甥各负责一个州;他的三个儿子为争夺继承人的位置斗的不可开交,自相残杀。

袁绍手下有五大谋士,田丰因反对袁绍出兵被关在监狱里,而各谋士之间相互窝里斗,只要沮授有什么建议,审配、郭图会立马提出相反的意见,而袁绍又优柔寡断,不能果断决策。最后窝里斗的结果就是许攸带着大量的军事机密叛逃曹操,让官渡之战发生了转折。后郭图又进谗言,逼的张郃等将领投降曹操。

02.袁绍用人失当、指挥失误

袁绍阵营不缺谋士良将,许攸虽然贪婪,但才智极高,谋略也相当厉害,数次建议袁绍,袁绍不听;田丰、沮授也不是等闲之辈,都给了袁绍很多正确的建议,袁绍也都没听,那袁绍听谁的呢,听郭图的,郭图没多大本事,溜须拍马、窝里斗是好手。

乌巢是袁绍的屯粮之地,何其的重要,袁绍派淳于琼这个酒囊饭袋去守,被曹操轻松就得手了。

袁绍在官渡之战的时候犯了好几个错误,可以说是致命的

  • (1)袁绍不守白马而救延津。袁绍在攻下白马后,曹操大张旗鼓的进攻延津,派骑兵绕道支援白马,袁绍看到曹操进攻延津,派人支援延津而没有守白马,中了曹操声动击西之计,大将颜良、文丑被斩。
  • (2)挺进官渡拉长了自己的补给线。曹操在取的初次胜利后,全部撤退到官渡,这是曹操的以退为金额的策略,是为了缩短自己的补给线,而拉长袁绍的补给线;袁绍却以为曹操胆怯,率军挺进到官渡,实际上拉长了自己的补给线。
  • (3)没有救乌巢而是直接攻打曹操大营。接到乌巢被袭的消息,袁绍没有听张郃等人的建议立马救援乌巢,而是听了郭图的建议直接攻打曹操的大营,结果丢了乌巢,曹操的大营也没攻下来;如果袁绍率军全力救援乌巢,不至于粮草尽失,反而会让曹操陷入险境。
  • (4)没有听取许攸的建议奇袭许都。许攸建议袁绍兵分两路,一路与曹操继续对峙相持,另一路绕过官渡,直接袭击曹操的大后方许都,使曹操首尾不能相顾,不管那一路能取胜,都将是胜利。可以袁绍不听。许攸的建议是非常可行的,此时的许都只有几千守兵,拿下许都,那曹操全线将崩溃,即使拿不下,也让曹操不得不回援,陷入被动。

03.袁绍师出无名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在名义上曹操所在的朝廷是汉室的正统,袁绍讨伐曹操就是不义之师。

在起兵前,袁绍最重要的两位谋士田丰和沮授都反对袁绍出兵,建议袁绍先将击败公孙瓒的事向朝廷报捷表功,然后不断地袭扰消耗曹操,然后在征讨曹操。

绍将南师,沮授、田丰谏曰:“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萸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做舟船,缮治械器,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去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三国志》

汉献帝刚刚在许都稳定下来,这会袁绍去讨伐曹操,实在是师出无名,而田丰和沮授对袁绍的建议是正确的。可惜袁绍执意要攻打曹操。

结语

袁绍既师出无名,又用人失当指挥连连错误,内部又严重不合,组织松散,怎能不败。

反观曹操一方,虽然兵力、粮草远远不及袁绍,但曹操是背水一战,早在袁绍攻打公孙瓒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准备,况且曹操集团退无可退,内部上下齐心,曹操指挥上不说出神入化,但没有像袁绍那样连连失误。所以官渡之战本不被看好的曹操一方以弱击强,最后赢得了胜利。


小任浅谈史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於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

1. 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时,袁绍下令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使曹 操军心动摇。 其后,刘晔献上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

2. 曹操於黎阳与袁绍杷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大破袁军。

3. 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於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於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於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我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爱剪辑nice


官渡之战曹操战袁绍的基本原因主要条是,曹操能够多谋善断,既能广泛听取自己谋士的意见,又能作出果断的决策;而袁绍出身望族,四世居三公位,在封建士大夫中威信很高,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兵强马壮有几十万军队,号称长戟百万,胡骑千群。但是他却少谋武断,既不能听取自己谋士的意见,又没有果断的决策,这是曹操胜袁绍的重要原因。也可以从中看出曹操不愧乃军事家的称号

第一,曹操善于掌握人的心理,他抓住了袁绍遇事行动迟缓的特点;白马之役,他声东击西,分散了敌人的优势,也是由于掌握了袁绍胆小怕事的特点,袁绍如果分秒必争地强渡黄河,同颜良会师,曹操未必能在白马之役中打胜仗。特别在最后的决战中,由于许攸的到来,曹操摸清了袁绍的底牌,看准了袁绍的薄弱环节,才能作出一举战胜袁军的决策。

第二,曹操善于用兵。在官渡之战中,我们看到了曹操善于充分运用自己兵力的许多好例。他的一万人马在东征中既打了刘备又防卫了袁绍。一个兵可以当三个乃至十个的巧妙利用,在最后决战中五千人马北打淳于琼的护粮部队,南打袁军大营。

而袁绍呢?在曹操东征、后路空虚的情况下,他的十万人马基本没动窝,一个兵顶不了半个用,被敌人牵住鼻子来回折腾,形同疲劳游行,后头打了一个追击战还失败了,也是一个兵没顶半个用;最后决战中,他的主力部队放弃了曹操的主力不去打,等于没起作用。荀彧说,袁绍是庸人中的雄杰,只会集聚人众,而不会运用。这个批评,真是一针见血。

第三,曹操多谋善断。官渡之战中的曹操是多谋而又是善断的。有时在决策战略上干脆而又很果敢。在官渡之战最后决战的关键时刻,我们甚至看到了曹操一往无前毫无犹豫的性格。他不反复也不退缩。在决战的进行中,他的左右害怕袁绍的援军到来,要求分兵抵御。这个建议受到了他严厉的斥责。

为什么?因为战斗已经到了生死的紧要关头了,曹操觉得拖延解决战斗的时间,弄不好甚至会全盘失败。这种情况下如果拖延时间,打不下淳于琼,敌人的援兵一到,两面夹击,就是分兵抵御也很困难,而且根据—一般推算,从曹操向淳于琼发起攻击到袁绍的援兵来临,有一个时辰的间隔,敌人援兵未到跟前就分兵,等于白白浪费自己的战斗力,减少自已战斗胜利的可能性。

第四,曹操有粮可依。军队的后勤供应特别是粮食问题的尖锐性官渡之战双方的困难都尖锐地表现在粮食供应问题上,这个情况再一次说明了个古老的军事原理的正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徐晃对袁绍运粮队的第一次轻袭是曹军由相持中的被动转入主动的开始,曹操对袁绍运粮队的第二轻袭则引起了袁军的混乱,直接导致了袁绍集团的全面崩溃。粮草问题作为影响全军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官渡之战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第五,曹操有后台有智囊团,在战争问题中,他在战争中的些重要决策,几乎没有一条不是与自己的智囊团反复商量的结果,从战争开始的决策东征,到许攸献计,最后决战,我们都可以看到他这种善于用人的能力。

而官渡之战的失败者袁绍呢?他阵营中足智多谋的人才很多,例如沮授、田丰都是当时谋士中第一流的人才,但是他不能用。各种好的意见也不少,但是他不能听。他怀疑这个、怀疑那个,矜忌自恃,有的谋士甚至因为意见不合,还被他囚禁、赶跑,直接导致了袁绍集团的失败

大家观后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楚汉文化


看郭嘉当时做的十胜十败SWOT分析就够了,毛主席都很推崇的: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骚遥游




首次,曹操善于指挥。官渡之战前,曹操主要一条就是抓住了袁绍遇事迟钝行动迟缓的特点;白马之役,他声东击西,分散了敌人的优势,也是由于掌握了袁绍胆小怕事的特点,袁绍如果分秒必争地强渡黄河,同颜良会师,曹操未必能在白马之役中打胜仗。特别在最后的决战中,由于许攸的到来,曹操摸清了袁绍的底牌,看准了袁绍的薄弱环节,才能作出一举战胜袁军的决策。   其次,曹操善于用兵。在官渡之战中,我们看到了曹操善于充分运用自己兵力的许多好例。他的一万人马,在东征中,既打了刘备,又防卫了袁绍。一个兵当了两三个的路上又打了文丑,也是一个兵当了两三个用;在最后决战中,五千人马,北打淳于琼的护粮部队,南打袁军大营,也是一个兵当了两三个用。而袁绍呢?在曹操东征、后路空虚的情况下,他的十万人马基本没动窝,一个兵顶不了半个用;白马之役中,上当受骗,被敌人牵住鼻子来回折腾,形同疲劳游行,后头打了一个追击战还失败了,也是一个兵没顶半个用;最后决战中,他的主力部队放弃了曹操的主力不去打,等于没起作用。荀彧说,袁绍是庸人中的雄杰,只会集聚人众,而不会运用。这个批评,真是一针见血。   

第三,曹操多谋善断。官渡之战中的曹操是多谋的,但同时,他又是善断的。有时在决策战略的大间题上表现得很犹豫,但是确定之后,却又很果敢。在官渡之战最后决战的关键时刻,我们甚至看到了他一往无前毫无犹疑的性格。这时他一点也不反复,一点也不退缩。在决战的进行中,他的左右害怕袁绍的援军到来,要求分兵抵御。这个建议受到了他严厉的斥责。为什么?因为战斗已经到了生死的紧要关头了,曹操的士兵不比淳于琼的多,分兵势必减弱进攻能力、拖延解决战斗的时间,弄不好,甚至会全盘失败。这种时候,每一分钟都是关键,只要尽快打垮淳于琼,就是袁绍的援兵来了,也没有关系;而拖延时间,打不下淳于琼,敌人的援兵一到,两面夹击,就是分兵抵御也很困难而且根据—一般推算,从曹操向淳于琼发起攻击到袁绍的援兵来临,有一个时辰的间隔,敌人援兵未到跟前就分兵,等于白白浪费自己的战斗力,减少自已战斗胜利的可能性。

 第四,曹操有粮可依。军队的后勤供应特别是粮食问题的尖锐性官渡之战双方的困难都尖锐地表现在粮食供应问题上,这个情况再一次说明了个古老的军事原理的正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徐晃对袁绍运粮队的第一次轻袭是曹军由相持中的被动转入主动的开始,曹操对袁绍运粮队的第二轻袭则引起了袁军的混乱,直接导致了袁绍集团的全面崩溃。粮草问题作为影响全军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官渡之战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最后,曹操有后台。官渡之战的胜利者曹操所以能打胜仗就是他善于运用自己的智囊团,在战争问题中,他在战争中的些重要决策,几乎没有一条不是与自己的智囊团反复商量的结果,尤其在进的决定。从战争开始的决策东征,到许攸献计,最后决战,我们都可以看到他这种善于用人的能力。官渡之战的失败者袁绍呢?他阵营中足智多谋的人才很多,例如沮授、田丰都是当时谋士中第一流的人才,但是他不能用。各种好的意见也不少,但是他不能听。他怀疑这个、怀疑那个,矜忌自恃,有的谋士甚至因为意见不合,还被他囚禁、赶跑,直接导致了袁绍集团的失败。


经典影视资源精选


官渡之战中,夜袭乌巢、火烧粮草是打破僵局的关键一棋,也是曹操战胜袁绍的基本原因。

在官渡,曹操约三万兵力,袁绍约十五万兵力。在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曹操若选择正面对战几乎是无取胜可能的。

《孙子兵法》: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不竭如江河,无穷如天地。就是说,凡是打仗,都要用大部队跟敌人正面厮杀着,同时搞一支奇兵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善于使出奇兵,自己方面的潜力才会像江河、天地一样无穷无尽。而火烧乌巢的粮草就是出奇制胜。

都知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在行军打仗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粮草的话,军心浮动,人心不稳,直接影响军队战斗力,甚至有可能哗变。曹操这边就是如此,所带来的粮只够吃数日,天天急得他天天写信催促远在许昌的荀彧征粮、送粮过来。手下武将、士卒对于决战能否取胜也是半信半疑、底气不足。在此情况下,曹操的决心、信心也有所动摇,想退兵回许昌。只有荀彧在许昌写信鼓励他:老大,顶住啊,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哎,等着你回来,看那桃花开~没办法,硬着头皮在官渡撑着,等待战机。战机,战场上稍纵即逝的时机,在哪里呢?

与曹操这边的焦虑不同,袁绍春风得意。不仅在兵力上碾压对手,且粮草充足,都屯在离官渡不远的乌巢。乌巢,不是鸟巢,举办不了奥运会,但它是曹操苦苦寻觅的战机。

战机很快来了。不知何事,袁绍责罚了许攸。许攸心生不满,连夜投奔曹操。曹操也很给力,一听老熟人来了,连鞋都没穿就跑出来迎接许攸。许攸见曹操这么重旧情义,感动得热泪盈眶,把袁绍的粮草屯于乌巢,且只有五千人把守的事一股脑全部告诉了他,提议火烧乌巢,动摇袁绍军心,继而夺取胜利。

曹操行事雷厉风行,当即亲率人马夜袭、火烧乌巢,顺便搬回不少粮草,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局势彻底被逆转!火烧乌巢无异于釜底抽薪,是出奇制胜的大招,曹操方面军心大震,乘胜追击,袁绍则全军溃退,彻底失败。

至于楼主问题中所提到的郭嘉,他在官渡之战中没有起到多少作用,他的十胜十败论,只是起鼓励作用,于事无补。

许攸投奔献策、曹操火烧乌巢是官渡之战中战胜袁绍的基本原因。



追逐孔方兄


官渡,位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之北,黄河之南,是从河北进军河南地界的军事要冲之地,因为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官渡大战而闻名。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 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扬 、 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 曹 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 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 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 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 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 ,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 主 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 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 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 难 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 ,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昌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昌,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操,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 速占领沛县 ,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儿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 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 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颜良仓促应战被斩杀,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600,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 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 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 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荀地道.曹操方面决心坚持危局,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 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徐晃、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困难。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降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衔枚缚马口,每人带一束柴草,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又作出错误处置,只派一部兵力救援乌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军营垒。哪知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并烧毁其全部粮草。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袁军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后曹操北征乌桓消灭袁绍之子袁熙袁尚,并于碣石山上写下《观沧海》。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

曹操在政治上抑制豪强,得到中小地主阶级的拥护;“挟天子以令诸侯”,使自己处于有利的政治地位;注意网罗人才,得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拥护;经济上实行屯田,不仅较有效地解决了后勤供应,且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社会生活,赢得了民心。除此之外, 作战指导上的高明也是他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曹操根据敌强己弱的具体情况,采取后退一步,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在防御作战中,能从被动中力争主动,指挥 灵活;面临危局,坚定沉着;善于捕捉战机,果断施行;善于听取部属意见,紧紧抓住 奇袭乌巢这一关键环节,终于取得胜利。反观袁绍,政治上纵容豪强,兼并土地,任意搜刮,因而遭到人民反对。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 属的正 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


夏天扎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曹操出身豪族,但他的家族发家很晚。东汉末年有宦官和外戚两大势力。曹操的父亲投靠了大宦官,给宦官当干儿子,曹家从此发家。到了曹操这一辈,他们家立足不过两代,根基尚浅。说曹操是门阀还不够格,他充其量只是地方上的小豪族。曹操成年后,在朝廷里谋得个不大的官职,他家的势力也就只能帮他到这里了。一开始,曹操想老老实实地为国家效力升官,干到一半的时候,天下大乱,各地群雄并起。曹操意识到,在这个年代里给汉朝打工是没有前途的,必须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于是他回到老家,开始建立自己的事业。

曹操和夏侯两家属于同乡豪族,多年来关系十分亲密。曹操便以曹家和夏侯两家的资源,起兵割据。正好这个时候青州爆发黄巾军之乱,曹操打败黄巾军,收编了三十万降卒中的精锐,这批青州军就成了曹操武装割据的资本。

曹操是个全面型人才,他的领导、外交、军事和治理能力都很强。有了青州军,曹操四处征战扩张。与他北方接壤的是同样四处征战的袁绍。曹操和袁绍之间因为地盘的冲突,必然会有一场大战。

袁绍的出身要比曹操好太多了,袁绍号称“四世三公”,家里世代都是朝廷大员,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和他家关系良好的门阀世家更是数量众多。在朝廷失去约束力后,袁绍立刻到处扩大地盘,在与曹操交锋前,袁绍的实力在全国已经是数一数二。此时的曹操实力已经不弱,但是和袁绍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如果单纯按照国力对比,曹操必输无疑。但是由于采用了正确的策略,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奇迹般地反败为胜,最终战胜了袁绍。

官渡之战只是袁曹之争里诸多战争中的一场。在官渡之战之前和之后,曹操和袁绍还发生过很多战争,不过这些战争都没有改变大局。真正扭转大局的,就是官渡之战中烧乌巢这场战斗。

古代粮草辎重的运输非常困难。打仗时,军队的机动性很重要,所以军队不会随身携带所有的粮草,大部分粮草要囤积在和军营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在和袁绍对峙的时候,曹操得到情报,说袁绍的粮草都储存在乌巢,并且防守薄弱。于是曹操亲自带领一支奇兵半夜偷袭乌巢,烧掉了袁绍的粮草。没有了粮草的袁军无法再继续作战,再加上袁绍错误的指挥,导致袁绍了一方军心涣散,一部分部队还投降了曹操。内外交困,使得袁绍的军队很快崩溃,从而输掉了战争。

因为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准确地抓住了战机,才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曹操如果和袁绍正面作战,用全军的力量也打不赢。但情报告诉他乌巢的兵力不强,曹操全力进攻乌巢,就可以在局部形成优势。而且乌巢的粮草又是能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以曹操就抓住了最重要的战机。反观袁绍,他有好几次对战机的处理都失败了。在官渡之战的前期,曹操去进攻刘备扫除后患。袁绍的谋士建议应该趁虚进攻曹操的大本营,袁绍却以孩子生病为由拒绝了,气得那位大臣用拐杖敲击地面,大骂:“好好的机会竟然被小孩生病耽误了!”

另一个失误是,在袁绍得知曹操偷袭乌巢的时候,派了主力部队去进攻曹操的主营,却只派了一支轻骑兵去援助乌巢。结果袁绍对曹营和乌巢的防守能力都估计不足,曹营没打下来,乌巢也没有救下来,从而导致了自己的失败。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在烧乌巢的当夜,袁绍派兵来救乌巢。此时曹操还没有攻下乌巢,曹操的属下报告说:“敌人的援兵快到了,请快点分兵阻击!”可是曹操偷袭的部队太少,连打乌巢守军都不够,所以曹操拒绝分兵,对属下说:“等敌人到我背后了再报告!”在千钧一发之际,曹操攻破了乌巢,从此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照此来看,曹操赢得官渡之战有很多侥幸因素:假如曹操没有得到烧乌巢的情报,假如袁绍把乌巢看守得严一点,假如烧乌巢当夜曹操的动作慢一点,曹操都有可能会输掉战争,甚至被袁绍杀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曹操各方面的能力都超过袁绍,如果能给曹操足够的发展时间,他的实力一定会强过袁绍。

袁绍身世显赫,这是他的资本,也是他的负担。他出身太好,对创业的态度就不够认真,不愿意多动脑筋,在很多事情上墨守陈规。曹操却不同,曹操的家业基本上是自己一刀一枪干出来的,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能最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曹操就是一个特别务实的人。他发表过一篇著名的《求贤令》,里面说,只要你有能力,哪怕你是坑蒙拐骗的坏人我都重用你。这在重视道德的古代简直是大逆不道的言论,可见曹操重视实用主义到了什么程度。

因为这种实用主义,曹操招揽了大批人才,最大可能地团结了各地门阀。他努力发展领地内的经济,还采用了“屯田制”,让长期驻扎的士兵平时种田养活自己,解决了部队吃粮难、运粮难的问题。有了这些长处,从长远的角度看,曹操一定会强过袁绍。因此,曹操官渡之战的获胜,在偶然性的背后还有一定的必然性。


天香引


这个问题,壹零壹肆来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曹操的谋士以及袁绍的谋士都有深刻的分析。

曹操的谋士荀彧认为曹操有四个方面比袁绍强。第一,袁绍这个人,表面上宽宏大量,实际上嫉贤妒能,既要使用人才,又不能给予充分的信任;而曹操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能够给予人才最大的信任,并且把他们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这是气度胜过袁绍;第二,袁绍这个人,反应迟钝,优柔寡断,决策总是慢半拍;而曹操总是能够当机立断,而且变化莫测,这是谋略胜过袁绍;第三,袁绍这个人,治军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人马虽多,其实没有用;而曹操执法如山,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言必信,行必果,军队虽然不多,但将士们都争先恐后拼力死战,这是英武胜过袁绍;第四,袁绍这个人,凭借“四世三公”的家族势力,装腔作势,沽名钓誉,所以那些自命清高的人都投靠了他,可惜他们徒有其表,其实没有真才实学;而曹操以诚待人,不玩虚套,自己的生活很简朴,奖赏有功之人却毫不吝惜,所以那些既忠诚又能干的人都来归顺,这是仁德胜过袁绍。荀彧说,有此“四胜”,再加上曹操尊奉天子,匡扶正义,师出有名,堂堂正正,岂有不胜之理?

郭嘉的说法就更夸张,一口气说了“十胜”: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与之相对应,袁绍则有“十败”。

袁绍的谋士沮授和田丰倒没有对曹操和袁绍作全面的比较,但是,他们却提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发动这场战争是否正义,沮授和田丰对袁绍说,战争连年不断,民众疲惫不堪,国库空无一物,税费有增无减,这是国家最大的忧患。因此,应该发展生产,安定人民,派使节向天子报告我们的成就。如果去不了,就公开状告曹操阻碍尊王之路,破坏统一大业,然后用运动战、游击战和持久战对付他。不出三年,“事可坐定”。

沮授说,平定动乱,诛灭残暴,叫做“义兵”。穷兵黩武,仗势欺人,叫做“骄兵”。义兵是战无不胜的,骄兵则是必败无疑的。现在,天子在许,“举兵南向,于义则违”。何况曹操法纪严明,士卒精锐。以骄兵战义兵,已是不利;以无名伐有名,更是失理。如果再不讲究策略,一心只想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失策了。所以沮授说:“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兵,窃为公惧之!”

沮授这话,是说到根本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因此,战争的胜败,并不仅仅在于军事力量的强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也不能只考虑实力,更应该考虑政治上是否正确,道义上是否在理。像袁绍这样,兴兵不义,师出无名,岂有不败之理?可惜袁绍不懂这个道理,听信郭图等人的强词夺理,结果在政治上和道义上就先输给了曹操。在战略上,又急功近利,务虚名而不顾实际,当然会碰个头破血流。可以说,政治上失利,道义上失理,战略上失策,是袁绍失败的首要原因。

袁绍指挥上也失误。战争之初,中曹操声东击西之计,不守白马,驰援延津,是一误;曹操还军官渡以后,不知曹操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挺进官渡,是二误;相持阶段,派刘备和刘辟在许县周边骚扰,却不接受许攸的建议劫持天子,是三误;曹操奇袭乌巢时,接受郭图的意见,派轻兵救援乌巢,派重兵攻打官渡,是四误。袁绍指挥这场战争,可以说是一误再误。

指挥失误的根本原因是袁绍并不具备帅才。荀彧就说袁绍的特点,是“迟重少决,失在后机”,也就是见事迟,反应慢,优柔寡断,总是错过时机。相反,曹操则“能断大事,应变无方”,也就是能够当机立断,随机应变。指挥失误的另一个原因是用人失当。说起来,袁绍手下是有些人才的。颜良、文丑有勇,田丰、许攸有谋,沮授、郭图多智,审配、逢纪尽忠。不可否认,这些人都是人才,但这些人都有毛病:“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刚而犯上,计谋就难被采纳;贪而不治,忠诚就没有保证;专而无谋,决策就难以周全;果而自用,做事就难免霸道。荀彧预料,如果许攸的家人犯法,审配和逢纪这两个尽忠之臣一定会不讲情面,执法如山,许攸也一定会叛变。至于颜良、文丑,则不过匹夫之勇,“可一战而禽也”。结果完全如荀彧之所言,田丰被囚,许攸叛逃,颜良和文丑丢了脑袋。

袁绍的谋士窝里斗,袁绍自己则闹家务。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他最喜欢的是袁尚。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袁尚长得漂亮。袁绍一死,袁尚兄弟就祸起萧墙,谋士们也分为两派。审配、逢纪拥护袁尚,辛评、郭图拥护袁谭,最后在争权夺利中同归于尽。

袁绍政治失利,道义失理,战略失策,指挥失误,用人失当,组织失和。有此“六失”,袁绍不败,那才是天理不容。


壹零壹肆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击众、以劣势击败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这全在于接纳能人之言。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对于战胜袁绍没有信心,为了鼓舞曹操,打消曹操对自身的怀疑,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

在战争初期,曹操听从荀彧的声东击西之策袭击白马,解白马之围。战争相持阶段,前方兵少粮缺,士兵疲惫,后方不稳,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写信给荀彧商议退回许都,荀彧回信以楚汉相争为例,认为曹操以少挡多,使袁绍不得前进已经半年,很快会发生重大转变,不可错失出奇制胜的时机。于是曹操坚定信心,一方面继续坚守待机,加强防守,保证后勤补给,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增加袁军的补给困难。后来,“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许攸投奔曹操,透露出袁军的囤粮之所——乌巢,献计奇袭乌巢,烧其粮草。曹操采纳其言,深夜袭击乌巢,烧毁袁军粮草最终战胜袁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