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时是铜钱鼠尾头,他们有剃头匠吗?

人生驿站15


答案是必须的,有需求就有相应的服务。

剃头匠这个词是理发行业在特殊时期的称呼,出现于清朝。

但是剃头有很久的历史,历史上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剃头的。所以那个时候剃头的概念和现在不同。在以前剃头可是刑罚中的一种,髡刑是上古五刑之一,要将受刑者头发部分或者全部剃掉,后来在民间逐渐演变成剃头,至于剃头一次成型于何时已经不可考,但是剃头存在的历史确实是非常悠久的,我国建国后还有剃阴阳头的惩罚,可见在民间流传已久。

清朝的剃头匠与中国传统的理发师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更准确点以前叫理发。理发一词最早见于宋朝的书籍记载中,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而诗经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存在的历史非常久远,可见理发在我国也是有悠久历史的。

所以我国古代理发并不会破坏人的整体形象,而是根据需求进行修剪,让头发看起来更整齐干净。

但是清代不同,满清是马背上的民族,与草原民族的很多习俗相同比如剃头,如果像汉族一样留长发不利于放牧和战争,可以脑补下马景涛的样子。

所以开始修剪头发,最开始头顶只有金钱大小一片头发,蓄做手指粗细的小辫子,须得能穿过铜钱的方孔,也叫金钱鼠尾辫。样子是比较丑的。

后来下达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自然催生很多人上街剪头发,毕竟是一笔生意可以赚,就像现在的风口。清朝四亿多的人口,统治了二百七十多年,在这些年里每个人每月都要剃一次头,剃头匠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有写高级的剃头匠还能给一些权贵剃头,那收入更是不菲,不得不说这个行业的兴起确实是清朝带动起来的。


岩芋


普通女真老百姓其实是没有专门的剃头匠的,他们家里都有一把木头把的小直刀,一共长9厘米左右。非常非常普通的一把刀,这把刀平时就放在厨房的窗户台上。早上起来在厨房大灶台上先烧一锅水,拿葫芦做的水瓢在水缸里瓢水倒到黑铁锅里用干树枝当柴火也有用苞米杆的。水烧开后都盛到一个大铜壶里,这是用来洗脸的水。接着烧第二锅水,这第二锅是用来喝的。很多女真人当时用的锅是朝鲜那种深锅,大部分用的和汉族一样的大铁锅。男的洗脸时候把脸盆放到墙角地堆上,墙上挂着圆的铜镜子和几个铁钩子。铁钩子上挂着擦脸布。开始洗脸,发现辫子周边头发长出来,就用搽脸布沾湿头发用小刀刮下去。平时都是自己动手刮头发。在八几年去村里的满族人家他们的老人还保留着一些这样的习惯。他们特别善于用水梳头,能用水把头梳的一丝不苟的。


一直向前走在路上


(“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这是对满清发型的直观写照。不过,到了清朝中后期发型的变化又有了显著的变化,由最先的鼠尾辫,到蛇尾辫,再到牛尾辫。)图为晚清男子发型侧面照,如同假发一般。

图为晚清男子睡觉时把辫子垂到炕沿上。后金时期,满人男性的传统发型是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仅后颅留下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而后颅部分,刚开始只有一个金钱大小。

晚清男子发型侧面照。满清入关后,实行严格的剃发令,“时剃头令下, 闾左无一免者。 金钱鼠尾,几成遍地 腥膻。

清代后期,男子的发型逐步演变为将顶发四周边缘只剃去寸许,而中间保留长发、分三绺编成辫子一条垂在脑后,名为牛辫。

晚清露天理发摊位。由于辫子太长,自己无法打理,当时这样的理发摊位随处可见。


保罗皮尔斯34


理发这个事呢,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但是在清朝以前都只能算是理发,不能说是剃头,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都是修理头发和面部。清朝入关时为了表示让你们归顺,所以要求百姓都剃他们的头,最开始是由军兵插个旗子充当剃头匠,后来要剃头的人太多了,就开始征召民夫来当剃头匠。所以以前剃头的,都会立个杆子,挂着毛巾,下面有个盒子,放圣旨的,表示奉旨剃头[呲牙][呲牙][呲牙]


文史小学生


开始由士兵当剃头匠,后也招募民夫,扬言"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剃头挑子上的长杆就是用来悬挂反抗者的头颅的。


卓辉随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