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入關時是銅錢鼠尾頭,他們有剃頭匠嗎?

人生驛站15


答案是必須的,有需求就有相應的服務。

剃頭匠這個詞是理髮行業在特殊時期的稱呼,出現於清朝。

但是剃頭有很久的歷史,歷史上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不剃頭的。所以那個時候剃頭的概念和現在不同。在以前剃頭可是刑罰中的一種,髡刑是上古五刑之一,要將受刑者頭髮部分或者全部剃掉,後來在民間逐漸演變成剃頭,至於剃頭一次成型於何時已經不可考,但是剃頭存在的歷史確實是非常悠久的,我國建國後還有剃陰陽頭的懲罰,可見在民間流傳已久。

清朝的剃頭匠與中國傳統的理髮師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更準確點以前叫理髮。理髮一詞最早見於宋朝的書籍記載中,朱熹在註疏《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裡說明:“櫛,理髮器也。”,而詩經成書於西周至春秋時期,存在的歷史非常久遠,可見理髮在我國也是有悠久歷史的。

所以我國古代理發並不會破壞人的整體形象,而是根據需求進行修剪,讓頭髮看起來更整齊乾淨。

但是清代不同,滿清是馬背上的民族,與草原民族的很多習俗相同比如剃頭,如果像漢族一樣留長髮不利於放牧和戰爭,可以腦補下馬景濤的樣子。

所以開始修剪頭髮,最開始頭頂只有金錢大小一片頭髮,蓄做手指粗細的小辮子,須得能穿過銅錢的方孔,也叫金錢鼠尾辮。樣子是比較醜的。

後來下達剃髮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自然催生很多人上街剪頭髮,畢竟是一筆生意可以賺,就像現在的風口。清朝四億多的人口,統治了二百七十多年,在這些年裡每個人每月都要剃一次頭,剃頭匠的收入是非常可觀的。有寫高級的剃頭匠還能給一些權貴剃頭,那收入更是不菲,不得不說這個行業的興起確實是清朝帶動起來的。


巖芋


普通女真老百姓其實是沒有專門的剃頭匠的,他們家裡都有一把木頭把的小直刀,一共長9釐米左右。非常非常普通的一把刀,這把刀平時就放在廚房的窗戶臺上。早上起來在廚房大灶臺上先燒一鍋水,拿葫蘆做的水瓢在水缸裡瓢水倒到黑鐵鍋裡用幹樹枝當柴火也有用苞米杆的。水燒開後都盛到一個大銅壺裡,這是用來洗臉的水。接著燒第二鍋水,這第二鍋是用來喝的。很多女真人當時用的鍋是朝鮮那種深鍋,大部分用的和漢族一樣的大鐵鍋。男的洗臉時候把臉盆放到牆角地堆上,牆上掛著圓的銅鏡子和幾個鐵鉤子。鐵鉤子上掛著擦臉布。開始洗臉,發現辮子周邊頭髮長出來,就用搽臉布沾溼頭髮用小刀刮下去。平時都是自己動手刮頭發。在八幾年去村裡的滿族人家他們的老人還保留著一些這樣的習慣。他們特別善於用水梳頭,能用水把頭梳的一絲不苟的。


一直向前走在路上


(“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這是對滿清發型的直觀寫照。不過,到了清朝中後期髮型的變化又有了顯著的變化,由最先的鼠尾辮,到蛇尾辮,再到牛尾辮。)圖為晚清男子髮型側面照,如同假髮一般。

圖為晚清男子睡覺時把辮子垂到炕沿上。後金時期,滿人男性的傳統髮型是把前顱、兩鬢的頭髮全部剃光,僅後顱留下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而後顱部分,剛開始只有一個金錢大小。

晚清男子髮型側面照。滿清入關後,實行嚴格的剃髮令,“時剃頭令下, 閭左無一免者。 金錢鼠尾,幾成遍地 腥羶。

清代後期,男子的髮型逐步演變為將頂發四周邊緣只剃去寸許,而中間保留長髮、分三綹編成辮子一條垂在腦後,名為牛辮。

晚清露天理髮攤位。由於辮子太長,自己無法打理,當時這樣的理髮攤位隨處可見。


保羅皮爾斯34


理髮這個事呢,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但是在清朝以前都只能算是理髮,不能說是剃頭,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都是修理頭髮和麵部。清朝入關時為了表示讓你們歸順,所以要求百姓都剃他們的頭,最開始是由軍兵插個旗子充當剃頭匠,後來要剃頭的人太多了,就開始徵召民夫來當剃頭匠。所以以前剃頭的,都會立個杆子,掛著毛巾,下面有個盒子,放聖旨的,表示奉旨剃頭[呲牙][呲牙][呲牙]


文史小學生


開始由士兵當剃頭匠,後也招募民夫,揚言"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剃頭挑子上的長杆就是用來懸掛反抗者的頭顱的。


卓輝隨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