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籠罩下,要注意成年人的“逆反”,避免給疫情防控添亂

01丨“非理性”亂象

“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一種奢望。”

這句話出自電影《流浪地球》,是國際空間站人工智能機器“莫斯”,被劉培強中校(吳京 飾演)用火焚燒時所發出的。

病毒籠罩下,要注意成年人的“逆反”,避免給疫情防控添亂

在一年前的電影裡,聯合政府最後決定“選擇希望”。劉培強做出駕駛空間站衝向烈焰的“非理性行為”,結局是犧牲自己而拯救了地球。

在一年後的現實裡,人類再次面臨巨大危險。雖然“敵人”從太陽爆炸變身為新型病毒,但不管是電影還是現實,沒有改變的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團結精神。

病毒籠罩下,要注意成年人的“逆反”,避免給疫情防控添亂

同樣發生在春節期間,同樣湧現一大批逆行者,恍惚間讓人有種“電影變成現實”的錯覺。

要注意的是,跟劉培強不聽機器人建議而捨己救人的“非理性”不同,現實中總有些人不理解不遵守防控要求,做出害人害己的衝動行為

近日,黑龍江一女子想出小區買菜,因沒有通行證被工作人員阻攔後,不僅把口罩摘下還對工作人員惡語相向。即使民警到達現場後,該女子還是拒不配合,甚至將自己上衣脫掉,並對民警大喊:我犯什麼法。最後,該女子被強制帶離。

病毒籠罩下,要注意成年人的“逆反”,避免給疫情防控添亂

無獨有偶,廣東一女子沒戴口罩卻要強衝檢查點,被檢疫人員阻攔後竟然翻過欄杆跳河。所幸她只是掉到河堤上,最後同樣被民警帶走。

病毒籠罩下,要注意成年人的“逆反”,避免給疫情防控添亂

更有甚者,同樣是被阻攔不能通行,湖北一女子竟撿起石頭威脅防疫人員。之後她卻突然用石頭砸了自己的腦袋,緊接著就躺在了地上。

病毒籠罩下,要注意成年人的“逆反”,避免給疫情防控添亂

如果說上述拒不配合的胡鬧只是個人情緒的失控,那麼故意隱瞞病情/旅行史/接觸史、故意往電梯按鈕塗抹唾液、趁機天價倒賣口罩大發疫情財、肆意造謠引起社會恐慌……則直接是謀害他人生命或錢財、危害社會的惡行

病毒籠罩下,要注意成年人的“逆反”,避免給疫情防控添亂

在疫情防控的緊要關頭,種種亂象卻總是屢見不鮮,不禁讓人疑惑思考:

對於防控一線作戰人員來說,普通大眾聽話宅在家,不添亂就是最大的幫忙,為何還有人偏要在這關鍵時期無理取鬧?


02丨成年人“逆反心理”

要求戴口罩卻不戴、說了不能通行卻要闖、明知高價倒賣違法卻還做……這些病毒籠罩下的亂象,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像不像青少年在青春期所表現出來的叛逆行為?

其實,不管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之所以會做出不聽勸的魯莽行為,並非都是因為素質低或脾氣差,而是受到了“逆反心理”的影響

什麼是逆反心理?《心理學大詞典》這樣定義:

“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 inversion),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

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即帶有強烈的牴觸情緒。”

簡單來講,逆反心理就是“我不能做”與“我想做”的矛盾衝突。它也是一種常見的心理活動,會出現在人們的認知、情感或行為上。

病毒籠罩下,要注意成年人的“逆反”,避免給疫情防控添亂

在《趣味心理學》一書的前言中,作者普拉圖諾夫

特意提醒讀者請勿先閱讀第八章第五節的故事。結果大多數讀者並沒有聽作者的話,首先翻看的正是第八章的內容,你會不會也這樣?

另外,有種逆反心理要注意,叫“超限逆反”,指的是人被同樣刺激物長時間、高強度地連續作用下,就容易會做出“反其道而行之”

比如現在這個特殊時期,防疫高壓態勢讓大多數人被迫長時間宅在家裡面。要是難得出一次門卻受到了阻攔,常人難免就會出現牴觸情緒,控制力差的更可能會做出過激行為。

既然如此常見,誘發逆反心理的因素又有哪些?

首先,個人主觀因素有三種:

1.好奇心

它是人類獨有的一種高認知需求,人皆有之。但在某事物被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釋的情況下,神秘感就會極易引起人們的好奇心,讓人猜疑揣度,甚至不顧禁令地尋根問底或以身試法。

病毒籠罩下,要注意成年人的“逆反”,避免給疫情防控添亂

2.個性

有些人會通過否定權威和標新立異,來求得心理上的自我肯定和滿足。喜歡在網上造謠或刻意抹黑他人的,大部分就屬於這種。

3.自由選擇受阻

心理學家傑克·佈雷姆指出,人們都有一種維護既得利益的強烈願望。所以每當人們的自由選擇受到限制或威脅時,維護這種自由的願望就會更加強烈,逆反心理隨之產生。

另一方面,外部客觀因素也有三種:

1.公信力不足

信任是人與人打交道的基礎,更是公眾與媒體傳播者的橋樑。而使公眾信任的力量(公信力)是難建立卻易摧毀,最經不起虛假欺騙。所以媒體需要確保傳播信息的真實性,一旦失真而得不到足夠的公信力,就會有人不願再“聽話”。

病毒籠罩下,要注意成年人的“逆反”,避免給疫情防控添亂

2.網絡監管不足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信息傳播者。而法律監管的滯後性,卻間接造就了一些灰色真空地帶,使某些人產生“網絡是法外之地”的錯覺,從而肆意在網上興風作浪。

3.傳播形式不足

試想下,如果你想出門或做某事,被阻攔卻沒有得到對方的解釋,會不會生氣抓狂?沒有人喜歡被簡單粗暴地說教,所以當信息傳播的形式得不到受眾的喜歡,逆反心理就會隨之而來。

總而言之,人的逆反心理,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任何人都有可能做出“非理性”行為,而保持“理性”也不能僅靠個人的努力


03丨該如何保持“理性”

理性是什麼?網上這樣定義: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維狀態下時為了獲得預期結果,有自信與勇氣冷靜地面對現狀,並快速全面瞭解現實分析出多種可行性方案,再判斷出最佳方案且對其有效執行的能力。

通俗來講,理性就是“正確地做正確的事”,而理性的覺醒源於人類對世界的理解。因此要形成理性之風,就需要個人與社會的共同努力。

病毒籠罩下,要注意成年人的“逆反”,避免給疫情防控添亂

首先,提高文化素養、廣聞博見是人們克服逆反心理和保持理性的治本之道

一方面,對於普通個人來說,只有保持自我學習新事物的習慣,才不會在重大事件面前驚慌失措和無理取鬧。正如2003年鍾南山院士接受採訪時指出,民眾的恐懼,是來自於對疾病的無知

比如稍微學習下關於新冠肺炎的介紹,就會明白出門為什麼要戴口罩,從而少點無理取鬧。

病毒籠罩下,要注意成年人的“逆反”,避免給疫情防控添亂

人打噴嚏時的飛沫軌跡

另一方面,對於傳媒工作者來說,要持續加強自我職業道德教育,不能為吸引眼球而拋棄職業操守,應該力求報道的真實全面。

其次,改進傳播方式、加強公眾傳媒教育是政府官方重獲公信力的重要途徑

縱觀重大歷史事件,總會發現比天災更要命的是“人禍”,特別是對政府官方的能力考驗。而具體到此次疫情,造成病毒快速擴散的重要原因,就是官方信息傳播的滯後以及公眾傳媒教育的缺失。因此政府官方要及時瞭解公眾的需求,不斷改進傳播的方式,減少公眾非理性恐慌。

病毒籠罩下,要注意成年人的“逆反”,避免給疫情防控添亂

最後,嚴厲打擊違法行為、加強網絡輿論監督是剋制非理性行為的必備手段

一方面,任何違法犯罪行為一旦沒有得到及時的嚴厲打擊,它們也就會像病毒一樣蔓延開來,所以發現一起必須處理一起。另一方面,對於民眾的網絡吐槽,則要以監督為主、教育為輔,適當給予網民必要的自由選擇空間。

總而言之,社會理性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來,需要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的雙向努力


04丨正確對待“謠言”和“非理性”

時間拉長,你會發現“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就拿“謠言”來說,它並非是這幾年才出現,而是早在二戰就開始大行其道。比如在1942年,就出現關於希特勒死亡的小道消息,比他真正自殺的1945年還要早三年。

也正是從二戰,美國心理學家開始關於謠言的科學研究,發展到現在可用一個公式定義謠言:

謠言=相關性x不安x不確定性/個人判斷力

病毒籠罩下,要注意成年人的“逆反”,避免給疫情防控添亂

看完這個公式,你就會明白為什麼一有重大事件發生(容易產生不安),它越涉及公眾切身利益(相關性)且官方信息傳遞不及時不明確(不確定性),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謠言。

反過來講,“謠言”這東西是無法完成根除的,因為只有當它被闢謠後才能定性,所以我們唯有不斷提高個人判斷能力,鍛鍊抗壓能力以減少不安感,才能真正做到不信謠不傳謠

最後,再簡單聊聊理性與非理性的關係。

理性是人類對待自身自然屬性的基本態度,而非理性則反映了生命的自然慾望和衝動。因為生命是精神存在的根源和動力,所以非理性是理性的根源和動力,兩者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馬克思說:“人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

病毒籠罩下,要注意成年人的“逆反”,避免給疫情防控添亂

所以說要消除“非理性”行為,同樣是不可能的。而且社會的創新發展,有時候往往需要某些人感性衝動下的“靈光一閃”。

如今在疫情狙擊戰的緊要光頭,最需要的是眾志成城的理性團結,唯有如此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代價戰勝病毒

因此,希望大家都能控制好自己的“逆反心理”,儘量不要再給防疫工作添亂。

參考文獻:

1.論大眾傳播中的受眾逆反心理,董秀成

2.非理性因素研究,陳小慧

【床頭讀物:希望我的文字,讓你伸手可拿,溫暖陪你每一晚……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