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路遙是80後,會因貧窮死去嗎?

王警之


不會的!作家路遙如果是80後的話,父母親歲數也不會很大,他至少可以謀個職業,或自主創業,還可以“啃啃老”,然後從事他從鍾情的小說創作。但是他的人生閱歷就有限了,加之生活的安逸,沒有什麼波瀾起伏,艱難人生,很難甚至根本不可能寫出《人生》這樣的激奮人心、發人深省、經典永恆的宏篇鉅著來了!


吳語聲聲


1949年12月3日,路遙出生於陝北清澗縣一個農民家庭,正值新中國建立之初,百廢待興,父母親皆是目不識丁的文盲,家裡有五個兒子,三個女兒,一家十口,全靠身高只有1.5米的父親來挑起重擔,生活極其貧困,經常揭不開鍋。

為了生存,在路遙七歲時,父親決定將他過繼給他的哥哥、遠在延川縣的王玉德。被送走那天,母親為他做了一頓豐盛的早飯,然後七歲的他和父親走了七十華里的山路,來到了伯父王玉德家裡。一路上穿著母親新給他做的鞋卻磨破了腳,到最後只得光腳走。還好父親給他撿了一雙舊草鞋,才得以繼續前行。

半路上父親用身上僅有的兩角錢給他買了碗油茶,自己卻什麼都沒吃,“我知道他已經再拿不出一分錢”。到了伯父家,父親託口說去趕集,實際上路遙知道,他就要被拋棄在這裡了。

路遙一直在伯父家度過了他的學生年代。但伯父家的情況也並沒有好太多,他時常為買不起幾分錢一支鉛筆而發愁。

當時,路遙衣衫襤褸,褲子破了不敢到別人面前,有人搞惡作劇,專門把他拉到人群裡,惹得鬨堂大笑。貧困艱難的生活給路遙留下了永生難忘的印象,他幼小的心靈受到極大創傷。

路遙故里清澗縣石咀驛鎮王家堡村

1961年,在馬家店小學上了四年初小的路遙考到城關小學高小部。而當時的陝北農村,仍處於極端貧困的時期,基本上是平均兩個村子才有一個上高小的孩子。伯父和伯母不想讓路遙上學升初中,路遙心裡明白,實在沒有能力供他上學了。但生性倔強的一定要證明自己,他參加了考試,結果從1000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

成績出來以後,每當路遙提起上學的事,養父總是打哈哈,直到開學那天才說了實話:“這學肯定不上,天王老子說了也沒用”。說完遞給路遙一把小钁頭和一條羊毛繩,要他上山去砍柴。路遙默默地接過小钁頭和繩子,一到山裡就掄圓了扔進溝裡,獨自進城了。

最後通過與家裡談判,勉強給每月25市斤糧票讓路遙去上學。不夠吃,學習完後,他就在野地裡找亂七八糟的東西吃。飢餓的經歷和苦難的生活,給路遙留下了非常強烈的印象,也促使他拿起筆,來反映這憂傷苦痛的一切,《在困難的日子裡》和《平凡的世界》裡,都有他自己辛酸的影子。

1966年高考取消,他和大學失之交臂,但卻成了風光的“革命分子”,擔任“紅四野”首領。參與革命的最大好處就是他可以放開肚皮的吃肉了。1973年,路遙作為工農兵學員被推薦上大學,因當過紅衛兵頭頭,很多大學都不敢要他,最後延安大學中文系的領導申沛昌冒著風險拍板,路遙才邁進大學校門。

大學裡,路遙的生活依舊簡樸。同學白正明說,一身灰的卡服是他的禮服,“老三樣”(白、黃、玉米發糕)吃飯後一碗開水衝菜湯是他很喜歡的美味佳餚。

路遙的養母李桂英老人說:“兒子上大學前靠家裡,上大學後靠的是林達,林達是北京人,家裡境況好,在經濟上給了兒子很多接濟,就連背到學校裡去的被子和褥子,都是林達給準備的。”

貧困伴隨了路遙一生,後來從事文學創作後,這種情況也並沒有改善,他的好友海波曾講述,1989年,路遙和中央電視臺《平凡的世界》劇組見面。見面後,對方沒說多少話,只是給了路遙一個信封,說:“這是你的著作權報酬”。路遙自己沒接,示意海波收起來。離開那裡後,他們到一個飯店裡吃飯,拿出來一數,總共680元。海波說:“就這一點?”路遙只是苦笑。

茅盾文學獎的獎金除了應酬文學界的朋友,就是還債。王天樂曾經回憶路遙獲得茅盾文學獎後的情景:“路遙在電話上告訴我,去領獎還是沒有錢,路費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請客,還要買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讓我再想一下辦法。”一個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人,沒有路費去領獎,更沒有錢去買自己寫的書!王天樂告訴他今後再不要獲什麼獎了,如果拿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找不來外匯。路遙只說了一句話:日他媽的文學。

其實路遙為改變自己經濟情況作過不少努力:為了賺錢,他還炒過股,甚至開價5000元給企業寫報告文學。但換來的5000元稿費,卻是在路遙病倒昏迷後才拿到的。去世後只留下1萬元的存摺和近萬元的欠賬。

苦澀的婚戀

路遙因在曹谷溪主編的《山花》上發表詩作,最後被借調到縣委通訊組,在好友曹谷溪撮合下,路遙在人生最為輝煌時刻與北京知青林紅展開了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戀情。但最後林紅因路遙的“農民身份”而提出斷交,愛上了一位支工的解放軍下級軍官。林紅的離開對他有重要影響,路遙一生都沒有走出這段戀情所帶來的幸福與陰影。

在他的成名作《人生》中,走進縣城變為城市人的高加林拋棄農村姑娘劉巧珍可能就是北京知青林紅拋棄路遙的翻版,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曉霞也有林紅的影子。

這之後,頗具文學才華的另一位北京知青林達走進了他的生活,用愛撫慰了他的創傷。路遙考上延安大學後,大多經濟來源是靠林達資助的,正是因為有了林達,路遙在延安大學能夠安心讀書和進行文學創作。

路遙和林達

1978年1月他倆結婚,1979年生下了他們的女兒路遠。遺憾的是,婚後生活並沒有起初想象的那般甜蜜,更談不上和諧、幸福。林達是一個具有“小資”情調的現代知識女性,而路遙的心裡想要的是一個能夠照顧他的生活的家庭主婦,在寫作《平凡的世界》時,路遙經常通宵達旦,過著二個蒸饃,一根大蔥,飢一頓飽一頓的無規律生活,幾年過後,生活習慣、性格上的差異越來越凸顯,林達多次提出離婚。

彼時,路遙因《人生》小說與電影轟動全國,他怕給自己造成負面影響,更怕給自己親愛的女兒帶來很大的傷害而一直是一拖再拖。在辭世前三個月,林達扶起病床上的路遙,在在離婚書上籤了字。

婚姻的不幸,也在他苦難屈辱的心靈深處埋下了絕望與無奈,苦澀的婚戀也影響著他的創作,在他的作品裡處處充滿著悲情的情感:如田曉霞在洪水中喪生,孫少平走進一個孤兒寡母家庭;秀蓮好日子剛開始就得了絕症;田潤葉對愛情苦苦守望併成了官場利益圈中犧牲品,最終守著李向前終其一生;郝紅梅一心想走入上層,卻婚姻不幸嫁給軟弱的潤生。

內心世界的孤獨與無奈

卑微的出身和少年時代的屈辱讓路遙產生了很深的自卑感,他性格孤僻,不願接觸社會。他曾對朋友海波說過這樣的話:“像我們這樣出身的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看不起自己,需要一種格外的張揚來抵消格外的自卑。”

可能因為不善交際和應酬,所以在文學屆,他也沒有什麼朋友, 在《平凡的世界》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中,路遙吐露了自己內心真實想法:

“文學圈子向來不是個好去處。……你沒成就沒本事,別人瞧不起;你有能力有成績,有人又瞧著你不順眼。你懶惰,別人鄙視;你勤奮,又遭非議;走路快,說你趾高氣揚;走路慢,說你老氣橫秋。這裡出作家,也出政客和二流子。在這樣一種機關……最不忙的就是文人先生,可以一杯清茶從早喝到晚。……這些地方雖然聽不見槍炮之聲,且有許多‘看不見的戰線’。”

四弟王天樂還曾說過這樣一件事,路遙骨灰在西安三兆公墓存放了三年後,必須重新安放,墓地選在了延安大學校園。於是第一天他和弟弟王天笑把路遙的骨灰搬到作協院裡,可悲的是沒有一個人前來為路遙送行。他說決不為路遙感到悲哀,主要是覺得這個院裡的儒士和名流們有失學者風度。是啊,路遙都去世三年了,作協大院裡的朋友們還不能放下心中的不快麼?

從這裡我們不難發現,心高氣傲的他無法融入當時的環境。路遙是鬱悶的,人們很難讀懂路遙。其實,坐在平房小院裡,不停地抽著煙仰望天空,若有所思,憂鬱、寂寞、孤獨的路遙,才是真正的路遙。現實的世界裡,沒有人與之同行,他的靈魂在孤獨與痛苦中游蕩。

路遙故去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時20分,年僅42歲的路遙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醫治無效,走完了他平凡而又悲壯的人生旅程。他活得太累了,非人般的勞動得到的全是苦難。他的內心的苦衷難以忍受,唯一能夠釋放的渠道和寄託只能是文學創作,可艱難跋涉的文學之路也是充滿荊棘。

一個作家能被記住的往往只有作品,而對於路遙的懷念更多的卻是他的人生、經歷、精神,尤其是那捨生忘死的創作方式,“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是他給自己的銘示,也是他的目標和精神支柱。

作家高建群曾經說過:“陝北,這塊焦土,北斗七星照耀下這塊蒼涼的北方原野,是產生詩詞的地方,是產生民歌和吟唱的地方,也是產生英雄的地方。”路遙是農民的兒子,他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愛著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平凡的人們。

儘管隔了25年,他和他的作品奉獻出的精神食糧,仍然在激勵著平凡世界裡的人們於逆境中自強不息,在苦難中搏擊人生!


乾坤書書


1949年12月,路遙生於陝西榆林市清澗縣一個貧困農民家庭,曾在延川縣立中學上學。1973 年, 被推選到延安大學中文系讀書。上大學期間,發表了他的短篇小說《優勝紅旗》。1980年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引起很大反響,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改編成同名電影后,獲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轟動全國。

1992年11月17日,路遙因肝硬化腹水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

當日,新華社陝西分社發出消息:新華社西安11月17日電:以小說《人生》、《平凡的世界》而享譽文壇的作家路遙,今天被無情的病魔奪去了年輕的生命。長期艱辛的創作使他積勞成疾,終因肝硬化、腹水引起肝功能衰竭,於今晨8:20在西安西京醫院猝然離世……

因為家窮,路遙小時候確實受了不少罪,九歲時父母把他過繼給了大伯。不過,他的早逝是因為疾病,而不是貧窮。





沙漠雨


路遙即便是80後,也會因貧窮死去的。

首要原因是他的基因決定他必須死去!路遙家族有遺傳病基因,他兄弟姐妹九人,大部分都有肝病基因,最少在五十歲前有四個兄弟姐妹都是肝硬化肝腹水死去。這是路遙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

其次,路遙自己的不良習慣是他死去的另一個主要原因。路遙的不良生活習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活不規律。因為寫作,他每天中午才起床,凌晨四點後才睡覺,嚴重透支了身體。

2抽菸太多。路遙特別能抽菸,尤其是遇到寫作瓶頸期,或者是創作高峰期,抽的更厲害,一天得三四包煙。他抽菸只抽好煙,八十年代他最多抽的是紅塔山,當時算是比較貴的煙了,普通工人的月工資也就能買兩條煙的水平,一個作家工資不會很高,即便是現在他的工資也就只夠抽菸罷了。

3路遙另一個不良嗜好就是特別愛喝咖啡,寫作的時候必須喝咖啡。咖啡並不便宜,喝多了對人體有害。路遙寫作大多是夜深人靜時候,為了提神就需要大量喝咖啡,這就進一步加深了他的貧窮和透支身體。

路遙的出身導致他一定會貧窮。路遙1949年出生在陝西省榆林市清澗縣的一個窮苦人家,他是家裡的長子,後面還有八個兄弟姐妹。路遙從小就和一般的孩子不一樣,母親覺得他將來會有出息,自己家裡沒錢供養他念書,在路遙八歲是過繼給了沒有生育能力的大伯(大伯也是因為王家窮倒插門到了延安市的延川縣,離清澗縣王家有一百多里),等路遙工農兵大學畢業後分到大城市西安並陸續向上爬到一定的官位後,王家的一大堆窮親戚就陸續找上門來,要求借錢或者是找工作。要不就是親戚們來西安需要他招待。路遙是個很講究家族觀念的,又比較重情感,所以來者不拒,就是窮死也要打腫臉充胖子,不能讓親戚們說長道短。這導致他徹底陷入了貧窮,從另一個側面導致了他和妻子林達的離婚。

  • 即便是路遙是八零後,現在的純文學已經幾乎無法養家餬口了。網絡上充斥著拜金性愛淫亂荒誕等等文學,路遙一個窮苦人家出來的人怎麼能寫得出來能讓當今社會熱愛的書呢?現在是金融時代,靠的是資金,用路遙經典的話叫:日他媽的文學!(這是他獲得矛盾文學獎卻沒有錢去領獎,路遙給四弟打電話借錢,四弟給他送過去錢後路遙感慨說的話)

培養一個貴族需要至少三代人的共同努力!這個時代是不屬於路遙的,所以即便路遙是80後也是枉然,照樣會窮死的!


格林代爾老宋


路遙是位有才華的現實主義作家,英年早逝,是中國文壇的一大損失!他的《平凡的世界》將永生!貧窮不是他早逝的主因,主因是過度勞累,他把寫作與發表視為生命,他的“早上從中午開始”,夜以繼日,不惜拼上了健康和生命,還有一個次因,據說有遺傳病史,也導致了早逝。設若路遙是八零後,當然結果會不一樣的,首先寫作方式會由累人的“爬格子”,變為輕鬆的電腦打字,也便於修改,能大大降低勞動強度,會有益健康。同時,時代在進步,老區經濟也在搞活,農民逐步擺脫貧窮。黨的文藝政策知識份子政策更寬鬆,更有利於路遙才華的展示,給他更多展示的平臺。他的疾病與健康,也會得到作協與地方政府的關心,因此,他絕不會四十多歲就去世的。


順和裡故事


如果路遙是80後,不會因貧窮而死去。你看那些80後作家,比如韓寒,郭敬明,哪一個不是掙得個滿盤金缽。更何況路遙的才華不是一般作家可比擬的!

在路遙那個年代,稿費是很低的,即便路遙寫了《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那麼經典的作品,他的生活依然很捉襟見肘。

比如路遙寫作的時候,經常吃便宜的路邊攤,有時候或者幾個冷饅頭就吃好幾餐……。長期寫作本是極其耗費體力的事情,路遙卻還吃得這麼差,對身體耗損肯定很大。

另外,據說當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獲得了茅盾文學獎,要去北京領獎。可是他卻連路費都沒有,後來還是找他的弟弟王天樂借的。

而且路遙當年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依然在努力爭取稿費,目的就是想盡可能留一些錢給自己的女兒。可見,路遙當時經濟上多麼困難。

而如果路遙是80後,縱觀現在的80後作家,哪怕是稍微有點才華的,都不會缺錢。更何況是路遙這樣偉大的作家。

不缺錢的話,路遙完全可以找一個保姆,再找個營養師好好搭配照顧自己的飲食。而且他的病也可以得到最好的最有效的治療。那樣路遙肯定不會在40多一點就早早去世。


許小萊


也許不會死去

但是也許就是一個普通人。

時勢造英雄,家境貧寒造就了他,成了寫好鉅作《平凡的世界》的一個砝碼,

我想他之所以成功,作品大氣蓬勃,應該感謝他的遭遇。

老天要想成就你,總會安排諸多苦難。

所以,我們在遇到不順時,應該感激和坦然接受,因為磨練了意志,學會了成長!




智悲禪心


這只是個假設,如果路遙是80後,就不是那位寫出《平凡的世界》的偉大作家。

雖說"苦難是人生的財富”這句話值得商榷,但苦難的確是路遙巨大的精神財富,路遙的作品甚至都可以看成是他的自傳。

路遙為文學而生,為文學而死,他短暫的生命只為照亮別人。

不說路遙是80後,假如路遙的生命不過早地終結,他會不會躋身中國作家富豪榜之列呢?路遙去世後不久,文學開始向金錢低頭,作家大多向世俗獻媚,應該相信路遙不會寫《廢都》,甚至不會賣字,但至少路遙不會"窮"死。

文學與金錢聯姻,改變了文人窮酸的窘境,作家再也不需要像路遙當年那樣借路費去領獎,但作家頭上那頂"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帽子早已黯然失色。

路遙之後,文壇依舊熱聞,可再也看不到一部像《平凡的世界》這樣震撼人心的力作了。


秋水長天H


假如路遙是80後,他還會因貧窮死去,即使是90後他也會是因貧窮死去。這是命運。

俗話說:一歲看小,三歲看老!即一個人的人生前三年基本上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民間迷信讓孩子週歲時舉行抓周儀式,就是看他將來命運走向。三歲時,其前三年的經歷已刻入他的骨子裡。貧窮已刻入路遙的骨隨,它像魔鬼纏著路遙,使他無法掙脫。

一、路遙像失已久的病人,即使再怎麼輸血,他也很難強壯起來。俗話說窮坑難填!路遙一直生活在物質的透支中,他沒有一點物質的底子。他的物質生活中像端著一個大篩子討生活,除非一次性裝滿一篩子,否則,裝著漏著,他掙著還著!

二、即使路遙突然擁有了財富,他的經歷使他還繼續過苦日子,他會把財富分給親人們,因為他想以自己的能力改變親人們的貧窮狀況是他的雄偉理想,再以一己之力改變一方人的生存狀況那是他夢寐以求的理想!苦死自己不能委屈別人是他這樣人的信念。

三、假如路遙是80後,他的思想觀念會受到新思想觀念的影響,但改變不了他吃苦我一人幸福一大家的根本信念。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大作家杜甫奮鬥了一生,結局和路遙差不多吧!小馬拉大車,粉身碎骨也難以成全!

四、富有和貧窮是相對來說的。現在的社會多少財富是富裕多少財富是貧窮?在路遙那個年代多少財富是富裕多少財富是貧窮?只能說過的生活比大多數人差就是貧窮,吃不飽穿不暖是赤貧。中國社會現在基本上消滅了赤貧,但一般的貧窮(生活比大多數人差的現象)永遠消滅不了。路遙不管他是幾零後,他忍心看著別人過得比自己差嗎?死在貧窮中是他的宿命。現在的明哪個沒錢?韓紅是大明星,為慈善她傾家蕩產,即使再給她幾個億,也不夠她使用,一些自私自利的小明星沒有韓紅收入多日子卻過得很滋潤!

人生要做好兩道題:我是誰?為了誰?





馬火蟻


路遙走了,當他耗盡了最後一絲氣力,倒下的時侯,就像一牛壯健的陝北老黃牛,那麼無奈地倒在它所依賴的黃土地上,從此生生息息。

國和國的同齡人,這個陝北男子,從此留給人的是思考與教育。研究者在不斷地深挖掘,像考古似的,不斷地在挖掘過程,波取他的人生價值,彷彿從他身上發現了新大陸,陝北這塊貧脊的土地上,怎競有如此溢光流彩的生命力量?這似乎是對土地的發現。從土地開始認識路遙。

有人問,假如路遙是80後,會因貧窮死去嗎?這似乎是一道哲學題,從社會背景與時代發展去認識路遙,分析路遙,思考路遙,從而更深刻地瞭解路遙。我想著這一深刻問題,又似乎覺得其間有點不對勁,似手不舒服的味道嚥住喉嚨,氣難暢通,細細品味著這種不舒服,晃然明白,原來是路遙早逝非窮為死因,他有堅強的意志力,強大的精神食糧,更不是衣不裹體,飢而無食。

路遙之死,乃病所致,肉體之病,或許也有精神折魔已入病體,時代世俗之汙侵入病體,交織而終英年早逝。

人依存於社會背景,一個作家更以社會背景作為作品生活依存的生命根基,路遙生在國建時期,長在國難時代,經歷社會的變革與發展,文學的步履蹣跚如早春剛剛破綠,傷痕文學與現實文學的爭鳴撞擊,文學是在思想熬煎的夾縫裡走路,時代鞭策了文學靈感,文學卻又是廉價的。

假如,路遙是八零後,已是衣食無憂的年代,繁榮的經濟已讓青年作家,少了生活之慮,不僅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生活,更有豐富文化滋養,樂在其間,讀書品書寫書。路遙又何不奢求?,可惜,沒有假如,路遙遊落在黃土地上的幽靈,只能靜靜地審視他的平凡世界,千古悠悠,嘆喟人生。

我寫路遙從這裡開始――

路遙是誰,是一個有良知的思想者,一個衣著襤褸窮困了倒的陝北漢子,倦縮在黃土高原的一角,流著淚,說著陝北痴語,吻著生他的土地,葬在這塊《平凡的世界》裡,訴他富有的愛情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