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糞便常規檢查識別疾病


血、尿、便檢查通常被稱為「三大常規」。糞便常規檢查對診斷腸道傳染病、腸道寄生蟲病、胃腸道及附屬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消化道腫瘤的篩選檢查及黃疸的診斷與鑑別均有一定應用價值。關於糞便常規檢查,消化科醫生一定要掌握以下這5點。

正常人的糞便是什麼樣子的?

正常人大多每天排便一次,量為100~300g,隨進食量、食物種類及消化器官功能狀態而異。攝食細糧及以肉食為主者,糞便細膩而量少,進食粗糧及多食蔬菜者,因纖維素多使糞便量增加。正常成人的糞便排出時為黃褐色圓柱形軟便,嬰兒糞便呈黃色或金黃色糊狀便。久置後由於糞便中膽色素原被氧化可致顏色加深。正常糞便因含蛋白質分解產物而有臭味,肉食者味重,素食者味輕。

送大便常規應該注意什麼?

用乾淨的竹籤或木片採集約蠶豆大一塊新鮮糞便,裝入專門留取標本的紙盒內,寫上姓名,立即送檢。如大便有膿血時,應留取膿血部分,水樣便要用容器留送,檢查寄生蟲時要在糞便各部分都留一點。無需禁食肉類及蔬菜等。

糞便隱血試驗檢查的原理是什麼?

CFOBT法是利用血紅蛋白的亞鐵血紅素具有弱過氧化酶活性可使過氧化氫釋放出新生氧將顯色劑(匹拉米洞等)氧化顯色,從而間接識別和判斷胃腸道的少量出血。此法特異性差,容易受食物中肉類、綠葉蔬菜、鐵劑等因素影響,且敏感性較低,在胃腸道出血達 4~5 ml/d 以上才能顯示陽性。

IFOBT的機制是特異性抗體與人糞便內血紅素中完整的球蛋白相結合,其結果不受飲食、藥物和動物血紅蛋白等因素影響,因此假陽性率低,其假陰性主要與血紅蛋白降解、貯存時間過長有關。但只要及時檢測送檢標本,上述因素可以避免。

因此免疫法在檢測結腸出血時有很高的敏感性,可檢出 0.3 mL/d 的出血量。而化學法則需 5 mL/d 的出血量。

對由於上消化道疾病而引起的出血,因血紅蛋白在經過胃、十二指腸、小腸時已部分被降解為卟啉、血色素,部分球蛋白也開始降解,因此,在糞便中出現完整血紅蛋白的概率降低。

糞便中的粘液是怎樣來的?

正常情況下,糞便中是有少量粘液的,但是由於其與糞便均勻的混合,所以肉眼是看不見的。病理情況下粘液可大最增多,所以若有肉眼可見的粘液,應該視為異常。小腸炎時增多的粘液被均勻地混於糞便之中;如為大腸炎時,由於糞便己逐漸成形,粘液不易與糞便混勻;來自直腸的粘液則附著於糞便表面;單純粘液便中的粘液為透明,稍粘稠;膿性粘液則黃白色不透明。

怎樣根據糞便識別疾病?

通過目測當發現大便異常時,可以做到對疾病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測包括辯色和辯性狀;

1.辨色

(1)正常糞便呈黃棕色(因糞膽素所致)。

(2)糞便異常時可呈現的顏色有:

?淡黃色:多見於乳兒便,表明對脂肪消化不良。

?綠色:幼兒腹瀉時大便呈綠色,但成人大量食用菠菜等綠色食品時也可呈綠色。

?灰白色:常見於膽道阻塞性疾病,如膽囊炎、膽道結石、膽道腫瘤、膽道寄生蟲等;膽道阻塞時,膽汁不能排入腸道,使糞膽素生成減少,致使糞便黃色缺失而呈灰白色,在食入大量脂肪、或鋇餐透視後也可呈灰白色。

?果醬色:常見於急性變形蟲痢疾;食入過多的桑椹、動物血製品也可呈果醬色。

?紅色:多因腸道下部出血所致,如大腸癌、急性痢疾、痔瘡。但痔瘡;出血多見於糞便末端,急性痢疾糞便為膿血便,即膿中帶血。若進食大量西紅柿也可呈紅色。

?黑煤焦色:可因腸道上部大量出血所致。如胃潰瘍出血、肝硬化所致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性出血、胃腸道惡性腫瘤等。

2.辨狀:

(1)正常人糞便為柱狀、軟便。

(2)某些疾病時可致糞便性狀發生改變:

?扁平帶狀便:可見於直腸或幽門狹窄。如患直腸癌時,糞便變細、變扁或不成形。有的排出粘液,常誤診為腸炎或痢疾。

?球形硬便:便秘時可出現。

?黏液便:正常糞便有時表面有極少量的黏液,若黏液大量出現,可見於腸壁受刺激或發炎時。如腸炎、痢疾和急性血吸蟲病等。患急性腸炎時,每次便量較多,水樣,可含少量黏液,有惡臭。

?膿性黏液並有血液便:多見於痢疾。糞便中混有大量膿血,粘液呈鮮紅色、灰白色或灰紅色,粘膠樣,無特臭。

?醬色黏液便:多見於原蟲病,其糞便帶血和黏液,常與糞便並存而不混合,有腐臭味。

?水樣便:可見於消化不良或腸滴蟲所致的腹瀉,如同時合併有黏液、膿、血,則見於急性腸炎;

?粥樣漿液性便:多見於霍亂、副霍亂等。

?泡沫狀或蛋花湯樣便:多見於嬰兒消化不良時,是由於對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