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因发热需隔离半个月,有什么实操方法能减少2岁孩子的分离焦虑,并表达妈妈的爱?

用户4474641449


有了孩子真不敢生病,特别是小一点的时候,肚子疼一会儿都害怕严重万一去医院,孩子没奶吃怎么办。何况这特殊时期,太理解此时当妈妈的心情了。

宝宝目前两岁,半个月见不到妈妈肯定会想妈妈甚至哭闹的现象,分享几个小方法缓解压力。

1.告知孩子

跟孩子说:“妈妈可能会不在家一段时间,因为妈妈发烧了,很难受,需要去看医生,妈妈会想你的,也知道你一定舍不得妈妈,但你也希望妈妈不生病快点好起来对不对?你每天乖乖跟爸爸吃饭睡觉,说不定第二天早上起来就看见妈妈啦。”

别低估一个两岁小孩的理解能力,她能懂的,多说几遍。也是让他心里有预知,不是突然间妈妈就消失了。

2.给孩子讲故事

可以讲一些动物医生类的绘本,让他缓解焦虑。

我家娃原先去扎预防针都鬼哭狼嚎,两岁开始就完全没反应了,是内心真的接受,不恐惧,还一直说不疼。

总结了一下原因就是讲了N本相关的绘本,像安东医生、猴医生、河马医生之类,孩子们现在还总拿出来让讲。

顺带着也可以说:“爸爸原先特别害怕去医院,其实妈妈也害怕,但是生病了就要去啊,像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去看过河马医生,喝点药就好了啊。我们相信妈妈也很快会好的。”

让孩子有代入感,缓解压力。

3.陪孩子玩

把他一天的时间安排满,孩子吗有的玩可能就会转移注意力忘记一些事情。跟孩子一起游戏的时候尽量投入一点,可以一起扔球、玩颜料、枕头大战等等,就是让他动起来别闲着。

4.孩子哭闹找妈妈的时候,别批评

这个时候的孩子是脆弱的,没有安全感的,可能会哭个没完,家长肯定也会心疼,同时也心烦,但把孩子抱到怀里,告诉她:“爸爸跟你的心情一样,特别想妈妈,想让她早点回家。爸爸现在抱抱你,你想哭就哭吧,哭完之后就舒服了。”

让她感觉被理解了,没有妈妈在爸爸也会保护你的。

5.每天跟妈妈视频

妈妈也要打起精神来,跟宝贝视频的时候不要哭,要开心点,告诉她妈妈爱你,妈妈很快就会回家了。

爸爸跟孩子说:“妈妈现在最需要你的鼓励,你要大声跟妈妈说加油,妈妈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6.保持原来的作息

正常给孩子洗漱吃饭,安排她午睡和晚睡。家里人也不要总是惆怅的表情,在孩子面前都正常的过生活,孩子睡了再去聊别的事。

特别强调一点,不要因为孩子妈妈不在家,看孩子总用可怜的眼神,或者因为觉得孩子可怜就什么事都开始纵容,比如哭了就给糖吃,这种起不到什么好效果,还可能会变本加厉。

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你可能会发现他并没有太多焦虑,适应能力很强,所以,大人别放大这件事,多观察多陪伴,适当引导,安全感十足的孩子都是父母平时很多高质量陪伴得来的。

最后希望孩子妈妈早点康复回家,加油!

我是一个混迹育儿圈10年终于得以自己施展拳脚的双胞胎宝妈,是朋友圈中的辅食达人,育儿小百科,爱生活爱分享,正能量爆棚的我期待与您一起同行,在育儿育己的路上共同学习成长哈。记得帮我点赞关注哦哈,谢谢!


帅帅育儿


其实我感觉你不必过分担忧,我走亲身体会,我家孩子也是不到3岁吧,还是2岁多,我去旅游大概5天,我以为离了我不行,结果走了哥她爸玩的挺好,也没找我,反而现在6岁多大点了,会不好弄,你安排好人,照顾好,祝你一切安好


裳恩


因为新冠状肺炎的影响,今年被称为“全民做月子年”,这个病传染过于严重,为了对自己和家人以及他人负责,跟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过、或者自己稍有症状都需主动隔离。

身在柳州的朋友小芸就有这样的烦恼,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出现了发烧症状,响应国家的号召,特殊时候特殊处理,需要隔离一段时间,这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两岁多的孩子了,因为孩子一直都是自己带在身边的,这个时候突然的离开,处理不好的话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2岁这个年龄的孩子特性。

我们都知道,在孩子生命之初,父母必须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这样孩子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去面对上幼儿园以后的生活。

科学表明,7-24个月的孩子,是属于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我们常常听到有些父母说:“我家宝宝以前谁抱都没有关系,现在不行了,认人了。”这是因为这个阶段婴幼儿已经和几个熟悉的人建立了相对固定的依恋关系,这就是宝宝进入到这个阶段的明显标志。宝宝内心已经和几个固定的人建立起依恋关系,宝宝已经知道和这些人在一起的时候是安全的。

其次,我们来说一说,2岁宝宝对妈妈的依恋表现在哪些方面?

1-2岁左右,宝宝的自我意识逐渐变强,宝宝处于依恋关系明确期。在此阶段,宝宝对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由于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会去主动接近亲近的人,也会主动探索环境,这时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从此点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当有安全需要时,又返回看护人身边,然后再进一步去探索。

然而,2岁左右的宝宝,对妈妈或看护人的绝对依恋其实也是分场合的,比如在家里,只要妈妈或看护人在宝宝认可的安全范围内,宝宝的表现就不明显。但是家里有陌生人来玩,或者在外面的时候,宝宝就会黏在妈妈身上。

所以,如果宝宝是待在他自己认为的安全区域(比如自己熟悉的家里),让爸爸和宝宝多玩玩多互动,让宝宝和爸爸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建立起宝宝对爸爸的充分信任。

当宝宝和爸爸建立起一定的亲密度的时候,宝宝就不会过于依恋妈妈了。

最后,妈妈必须要隔离,怎么减少宝宝的分离焦虑

  • 1.提前如实告诉孩子,告诉孩子你是爱她的,你的离开是必须的


孩子是最怕父母会突然的抛下自己,没有原由,突然的消失。这时孩子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最亲的人为什么会不要自己。孩子就会焦虑,就会哭闹,从而在心里埋怨,在下次见面时就会有意的拒绝,不再亲切。

然而在还没有出发时就提前告诉孩子,告诉孩子出发的地点和回家的日期,不是不爱他,只是情况特殊必须要这么做。孩子开始时可能会有抗拒,后来就慢慢的接受,有段时间的适应期,加上孩子知道你的地点,就不会说在心理乱想了。

其实孩子的分离焦虑就是不确定父母对自己的爱,在心里害怕会被抛弃,很不安,很难过。然而在家里人的配合下,孩子在心里知道父母的行终,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那么在心里就会得到安抚,有安全感,就会在心里期待下次见面的机会。

  • 2.让孩子和家庭其他成员多接触玩玩,和家人商量好,家人口径一定要一致

很多时候孩子有分离焦虑跟家人也有关系,例如妈妈出差了,孩子在找妈妈时,有些家人会吓唬孩子,告诉孩子妈妈是因为他不听话而走掉的。这时孩子会很难过,他们没有辨别的能力,就会当真,在下次看到妈妈时就会更加的黏,一刻也不愿意离开,害怕会再次抛弃。所以,家里的成员在孩子和亲人分离时口径一定要一致,告诉孩子是安全的,坚定而有爱的告诉孩子他是被爱的,不会被抛下。

孩子会觉得有爱的,家里的宠爱是没有变过的,父母亲人都是爱自己的,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也会感觉安全感十足,在有安全感的环境下,孩子也会是很愉快舒适的。

  • 3.在离开孩子前,要把照顾孩子细节和平常的要注意的事项交接好

孩子在感觉安全的环境下玩耍,这时孩子是很愉快的,也不会记得亲人的短暂分开,在有期待的日期里孩子也不会有大的情绪波动。然而在和人的相处感觉安全,和在感觉安全的环境下玩耍都会让孩子安心舒适。

然而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注意事项,是关于孩子生活细节的处理还是要注意,有些孩子会习惯了妈妈的照顾,在其它人的照顾时会有少许的不习惯。

这时想要孩子能好好的习惯,那么就得摸清孩子和妈妈相处的模式,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孩子该睡觉的,这些接手照顾孩子的亲人都要交接清楚,让孩子在没有改变的环境下生活,孩子会更加的安心踏实。

很多时候孩子在和亲人分开后的焦虑,是因为不习惯,在两个习惯不同的人照顾,在生活习惯也各不同,这时孩子就会感觉很慌乱,各种的不习惯各种的思念就会一涌而上,焦虑就不可避免了。然而当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下,熟悉的习惯下,那么就会更安心,更适应,不会有大波动。

其实我们成人也一样,在不习惯和陌生的环境下,我们也会感觉焦虑不安。所以说呢,想让孩子分离不产生焦虑,那么就要让孩子在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里生活,这样孩子就不会感觉不安心,不会感觉陌生。


陪宝宝写日记


身为一名妈妈和育儿作者,看到这样的消息,我心里真的很难过,祝福这位妈妈能尽快战胜病毒,早日康复。同时,也请你不用太担心和焦虑,相信自己和宝宝都可以克服面临的困难。

孩子1~2岁左右,他开始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产生害怕的情况,一旦妈妈从孩子的视线中消失,孩子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安且哭闹,这就是孩子的分离焦虑。妈妈怎样帮助孩子应对分离焦虑呢?

我家孩子2岁的时候,我也因为工作原因需要出差国外一个月,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孩子这么长时间,为了减轻孩子分离焦虑,我用了六个步骤去做。下面我分享出来,希望可以帮助你克服面前的困难。

1.给予宝宝分离缓冲期

妈妈需要和孩子分离前,应提前准备一段缓冲时间,一来方便做好和接替者的传递工作,让接替者了解孩子的各种习惯和对分离焦虑的反应程度;同时也有利于让孩子熟悉接替者,减少分离焦虑。二来妈妈也可以明确告诉孩子自己要去哪里,去做什么,尽可能多地安抚孩子,减少他面对分离时所产生的焦虑和不适应行为。


例如:妈妈准备到医院隔离前一天,妈妈温柔地告诉宝宝:“妈妈生病了需要到医院,请医生帮妈妈治病。妈妈病好了,马上就回来照顾宝宝。妈妈不在的时候,爸爸和爷爷奶奶会照顾你,我们全部人都很爱你!” 同时,妈妈在出发前一天,要告诉接替照顾宝宝的人员,宝宝日常生活习惯,兴趣爱好、需要注意地方等,以便他们能更好熟悉宝宝,安抚好宝宝的情绪。

2.避免偷跑行为发生

妈妈出发去医院隔离的时候,与孩子分开时,千万不要偷偷或强硬地与孩子分开,这样只会让孩子以后更加关注妈妈的一举一动,加重不安全感。与孩子告别后不要一步三回头,否则会让孩子觉得妈妈也留恋他,从而加重分离焦虑。妈妈可以平静自然地和孩了道别,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就出发到医院看病了。妈妈很爱你,很快就回来。

3.给孩子准备贴心物品

妈妈出发前,先为宝宝准备一些贴心物品,当宝宝情绪不好时,可以起到安抚的作用。例如:有些孩子有独爱的玩具,当妈妈与孩子分开时,可将他喜欢的玩具递给孩子,这些物品可以带给孩子安定、信任感,有助于缓解分离焦虑感。

我记得当时出差前,我给女儿准备了一只大白兔,并且告诉她,妈妈不在时,大白兔就会像妈妈一样陪伴着她。当你跟大白兔讲话时,妈妈就会听到。女儿很开心地接受了大白兔的陪伴,每天开心地和它玩,给它讲故事。

4. 增加爸爸陪伴时间

如果爸爸经常陪伴孩子,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通常比较乐观,对幸福较有把握,分离焦虑感较弱。因此,妈妈不在的时间,要增加爸爸的陪伴时间。爸爸可以在这段时间里,陪孩子玩亲子游戏,看绘本,讲故事。

5.父母要端正心态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经过时间的各种生活磨练。因此,爸爸妈妈不必于紧张孩子的分离焦虑,那只会加深孩子对妈妈的依赖。不要太刻意去加深离别的情绪,顺其自然,宝宝慢慢就会习惯了。

6. 多接触照顾的人

妈妈不在的日子,爸爸可以让孩子多接触其他人,如: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并且鼓励孩子主动与其他人交往,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感。

以上的六步,是我应对孩子分离焦虑的小经验,希望对你有用,也祝你早日康复,平安快乐!


小书虫妈妈


妈妈因发热需隔离半个月,有什么实操方法能减少2岁孩子的分离焦虑,并表达妈妈的爱?


从题目中可以看到,妈妈因发热需隔离半个月,孩子只有2岁,这个过程对于妈妈和孩子来说,心理上都是一种煎熬!不仅孩子会产生分离焦虑,其实妈妈来提问,也体现了内心深处的一种分离焦虑,对孩子的不舍与不安。

从孩子角度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伊利诺伊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劳拉·E·伯克,在毕生发展心理学中提到,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产生焦虑情绪,一般是“不安全感”的表现。这种不安全感,其实就是对于被依恋关系的依附,当发生改变时产生的焦虑,恐惧心理。


一、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幼儿和他的照顾者,普遍来说是自己的父母亲或者爷爷奶奶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幼儿与其照料者依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依恋主要有四个阶段,包括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

  • 0--6周时,前依恋期:也叫无区别依恋阶段,这时候的宝宝会对任何人都会出现相似的行为,用哭、笑等情绪来召唤照料者,并没有什么选择性;
  • 6周--8个月时,依恋关系建立期:宝宝会对照料者回报以甜美的微笑,也给照料者有更大 的满足感;
  • 8个月--24个月,依恋关系明确期:这个时期的宝宝,会更加依赖对自己照顾有加的人,当照料者离开时,就会大吵大闹明显的反抗。


当宝宝在自己成长早期,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时,也会有助于他成人之后形成良好健康的和谐关系,他会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他人,也会体现出相互信任等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

依恋的形式分为1.安全型;2.不安全型。

而这里不安全型依恋表现有焦虑型,逃避型,恐惧型。


从亲子依恋关系和宝宝依恋敏感期来看,如果平时主要是妈妈来照料宝宝的话,2岁宝宝离开母亲,会表现得焦躁不安,充满了焦虑,不安全感。

那么,妈妈因为发烧必须隔离的话,该如何安抚2岁宝宝呢?


1.从心理上妈妈首先要战胜自己的焦虑情绪,不要有焦虑,哭泣等外在表现

前面说到,其实不光是孩子有分离焦虑情绪,对于一直自己带宝宝,宝宝几乎没离开自己视线的妈妈来说,这种分离也是一种煎熬,而且在目前这种不确定的状况下,妈妈肯定也特别担心难过。妈妈要注意,这种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孩子其实很敏感,也很容易共情,会受到来自妈妈情绪的感染。


2.离开前先好宝宝沟通好:给宝宝塑造一个形象或者一个好玩的故事

在和宝宝说自己为什么要离开几天时,可以参照很多上一线的护士们,说:妈妈要去打怪兽啦,宝宝不是最喜欢奥特曼吗?妈妈体内也有个小怪兽,妈妈需要去把小怪兽打出去,所以这段时间要离开宝宝一段时间。

3.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描述这件事

如果宝宝不接受这种说法,也可以提及和宝宝平时玩捉迷藏的游戏,可以告诉宝宝,妈妈要和宝宝玩一个超级好玩的游戏,这个游戏需要妈妈,爸爸和宝宝都参与,妈妈要藏起来,不过宝宝表现很好的时候,妈妈就会通过视频出来找宝宝玩。


4.和宝宝商定好,宝宝这个游戏完成得好,很勇敢,最后获得他想要的大奖

电影《美丽人生》中,父亲圭多,虽然和儿子身处集中营,却告诉儿子这是一个很酷的游戏,游戏的奖品是一个大坦克,努力用自己的微笑为儿子营造了一个乌托邦。

每次看这部片子,都非常感动:即便是世界被拉上了黑幕,我们也尽力用爱去点亮光明。

可以和宝宝商定好,等这个游戏结束后,妈妈要大大奖励一下勇敢的宝宝,给宝宝买一套他平时最想要的礼物,奖励他能完成任务完成得那么好。

5.每日视频时给宝宝讲故事,玩游戏

可以和宝宝约定好,每天早上,中午,晚上定时和宝宝视频一下,告诉宝宝,妈妈昨晚藏起来了,听说宝宝表现得很勇敢,所以在视频里来给宝宝讲故事啦。最好讲一个宝宝喜欢,连续性的故事,让宝宝听得入迷,在下线时可以告诉宝宝,下面的故事,妈妈也不知道了,得抓紧去问问故事里的人物,看看他们又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然后下一个时间里,再讲给宝宝听。


6.也可以写点给宝宝的信

如果不方便视频,也可以给宝宝写点信,三两句话就可以,每天让家人给宝宝读上一段,告诉宝宝,读完了多少张纸条,妈妈就会回来啦,纸条可以多写点,妈妈不发烧了就可以提前回来啦。


2岁宝宝的心理建设,虽然是比较难,因为他听不明白那么多道理,不过,好在这时期的宝宝,好奇心强,爱听故事,也能够信任大人所描述的,只要把这次事件和他平时喜欢的人物或者故事联系起来,孩子也是可以接受的。


最后说一句,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多鼓励宝宝说“勇敢”,宝宝也会感受这个词的含义,变得勇敢,就像包贝尔的女儿小饺子,从小摔倒时大人都会告诉她,勇敢,所以她每次摔倒时都会一边大声说“勇敢”一边爬起来,特别可爱。这里,也建议宝妈不妨告诉宝宝“勇敢”:不哭不闹,安心等妈妈。


最后,祝福妈妈早日健康归来!

jason妈咪有办法,喜诗词,爱旅游,写有温度的文字,做灵魂有香气的妈咪。资深文案,多平台原创签约作者,育儿路上一路修行中。原创不易,请求关注点赞并转发!

jason妈咪有办法


2岁的宝宝,与妈妈一段时间的分离,会有相应的分离焦虑表现,宝妈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正常行为表现。

有的宝宝特别黏妈妈,是因为宝宝大多数时间是与妈妈在一起,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太少,这当这样的宝宝离开妈妈,会非常没有安全感,持续哭闹,这个时候其他家庭成员要作出积极的反应,抱起宝宝,安抚宝宝情绪,一定不能大声喝斥。可以给宝宝多提供一些玩具、画笔、绘本,带宝宝一起玩游戏玩玩具,这样可以拉近与宝宝的心理距离,还可以让宝宝觉得和你在一起玩耍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当宝宝专注于玩的时候,潜意识里,宝宝会逐渐淡化妈妈的形象,不会表现出过强硬的焦虑。

现在,鉴于手机强大的功能,视频聊天更多地应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是在妈妈与宝宝分开的时间里,我不建议过多地让他们视频见面,一旦激起宝宝见妈妈的愿望,宝宝较长时间的哭泣对宝宝的健康会有影响,既然妈妈发热,宝宝的健康家里人也要小心呵护,要让宝宝多喝水,多洗手,家中勤通风。

祝宝妈尽快恢复健康,与宝宝早日团聚!


零点客栈


朋友你好。这里是心理咨询师老友手札,很高兴回答朋友你的问题。


我想没有几个人拥有自己一两岁时清晰的记忆,那是因为在这个年龄,我们的个人意识还没有真正开始发芽、形成;行为多基于本能。

分离焦虑,也算是刻在我们本能里的东西。

它是生存本能的分支。也就是,我现在没能力独立生存,需要依赖你。

既然是基于本能,它存在缓解的可能,但并不大,并且也希望能够平和看待的是,分离焦虑,只是希望身边有一个人能被依赖,这个对象不一定必须是母亲。


不过,从现实生活中来说,这个年龄的孩子与母亲的互动要多于父亲,所以确实多了一些依赖。

但还是要明白的是,依赖的对象并不一定必须是母亲。可这个过渡时期,确实需要经历一些痛苦和折磨。

这里的痛苦和折磨,并不是单纯孩子自己遭受的,也包括成年人对孩子哭闹的不忍与心痛。

可我请你理解的是,孩子现在的哭闹,只是因为感觉缺乏关注、失去依赖而产生的本能反应,满足这两样,焦虑就会减少。

同时,这时候出现基于分离焦虑的哭闹,只是为了提醒,得到及时满足,就不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什么负面影响。


可以考虑的是:

1、增加父亲对孩子的陪伴;

2、借助网络,联系母亲;

3、多同孩子互动,转移注意力;

4、不要只联系母亲,还要联系其他家人;

5、给孩子讲故事,吸引注意力等。


眼前的状况,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并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是中间确实需要经历一个稍微“折腾”的过程。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老友手札


分离必然会焦虑,只是因人而异的程度不同,对于两岁多的孩子来说,处理分离焦虑,要注意两个方面:

1. 让孩子明白客体永存性;

2. 不挫伤孩子的安全感;

而同时,这一次为期半个月的隔离,妈妈也要做好自己的思想工作(分离是二元关系甚至多元关系,分离焦虑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这可以视为为孩子进入幼儿园前的演练,处理好了孩子入院的时候就可以轻松愉快很多,把这视为一次提前演练,妈妈心里同样会好受一些。

客体永存性

孩子可能尚不明白这一点,所谓客体永存性,就是指看不见的东西仍然存在。

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见不到母亲,会让他觉得妈妈从此消失了。

按原本的方式,这本应是循序渐进的方式,但因为这位妈妈的情况比较特殊,需要隔离,所以此时的处理方式也需要做一些调整。

原本的方式:妈妈可以和孩子玩躲猫猫等“瞬间消失”游戏,进而到短时间的离开孩子,再到长时间离开孩子,并且在重新“出现”的时候,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和安抚,让孩子知道妈妈暂时的消失并不是不爱他。但现在显然不适合给孩子拥抱,或者进行其他有亲密接触的行为。

调整的方式:同样的循序渐进,我们仍可以给孩子玩躲猫猫,但和孩子约定飞吻等“隔空示爱”的方式,让孩子体会到母亲仍然爱他。而且远程视频聊天工具就是最好的帮助。在重新出现在视频中时,可以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玩一些不需要接触的游戏,总而言之,尽可能地通过无接触的方式陪伴孩子,安抚孩子的情绪。

而当要挂掉视频之前,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明确的信号:妈妈要去忙什么,你可以做什么(例如和爸爸玩),多久之后妈妈会出现(例如吃完晚饭后、睡觉前);挂断之后若孩子哭闹,请保持镇定,相信你的亲人能照料好孩子,不要孩子一哭就视频,这样孩子就视哭为让妈妈出现的方式,进而养成不好的认知及行为习惯,同时妈妈也需要足够的休息。

不挫伤孩子的安全感

这一点需要家人的配合,尤其是孩子的爸爸或者其他主要监护人。

前文所述,妈妈不能在挂断电话后孩子一哭就重新出现,这样会让孩子更加焦虑,更难以面对分离。

而此时,增加其他陪伴人选及其陪伴时间就非常重要,这不单单是因为隔离才要进行的,常规的情况下也需要如此。

一方面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另一个方面则是让孩子习惯多个人选陪伴的状态,毕竟到了幼儿园也是处于类似状态下。

这就考究新陪伴人的陪伴技巧,即陪伴孩子的质量。多数而言,陪孩子做他喜欢的游戏、玩玩具都是一些不错的选择,但在我自己处理两个孩子的分离焦虑的时候,采用了一个场景模拟的游戏:过家家。

这是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以及集情商培养和模拟训练最好的游戏之一了。

在这个游戏里面,让孩子扮演妈妈,而爸爸扮演孩子,情节就是妈妈要离开了,“妈妈”要怎么样安抚孩子。很快孩子就能适应这个过程。

另外,由于这位妈妈是处于比较特殊的情况,那么请从一开始就跟孩子说明“妈妈生病了,不能亲亲抱抱宝宝(把亲密接触具体化,孩子可能听不懂亲密接触的意思),而且妈妈会好起来的,具体时间是...(可以在日历上做一个倒计时)”。

千万不要欺骗孩子或者以此来逗弄孩子(例如“妈妈不要你咯!”“妈妈不回来咯!”),孩子是真的相信你的谎言或者逗弄,进而情绪会更加激动。


最后,祝早日康复!


淅爸育儿记


妈妈生病需要隔离,2岁的孩子比较小,离开妈妈会感到不安和焦虑,但是对于两岁小孩而言,跟他说生病他是没有概念,无法理解的,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的办法是转移他的注意力,小孩子都很好哄的,多带他玩,多陪伴他,开心了几天下来他也就不那么依赖妈妈了,慢慢就能适应过来。



馨问生活记


您好,这个时间段,最重要的是保证宝宝的安全,妈妈近期穿过的衣服,用过的餐具,都应进行消毒。

平时代替妈妈多跟宝宝一起互动,玩耍,分散宝宝注意力,如果宝宝坚持找妈妈,可以尝试跟宝宝沟通:妈妈生病了不舒服,需要休息,宝宝长大了要保护妈妈,不要打扰妈妈休息,等病好了会回来陪宝宝玩耍等等,这一类的引导。

总之要保护宝宝的身体安全和心理健康是最主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