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插秧机没得到普及?

土哥在乡村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唯一出路。

就以水稻插秧为例,小农经济的模式,每户最多十亩八亩,有的还少,可以人工插秧,不雇人自已插还行,雇人人工费很多钱。

但在北方几百亩以及上千亩,没有高效的插秧机。想种水稻想都别想,北方无霜期短直播根本不行,

在南方也是如此,插秧和直播,前者产量高好管理,如除草,中耕,施肥,抗倒扶,都强。农业发达国家水稻仍是插秧。

是不是国家农机部门研究一些小型适应南方小块地的插秧机,收搳机,以减轻人们体力劳动。

农业必须机械化不能怀疑,农业才有出路,粮食成本才能降下来。


用户辽河人家


来自农村的小伙,讲讲我对插秧机没谱及的看法,农村各个地方的条件不同,生活水平不同,插秧机的普及情况也不同,像我家这边,插秧机都普及到了,等到我兄弟媳妇老家那边,基本就没有,我认为没谱及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地少

现在种地的方向是,地种的越多,买机械的补贴越大,我记得,在10年前,我们这有一批,农业大户补贴,最高可达百分之五十,像我们买插秧机补贴后是68000元左右,大户买就便宜更多。

我们这每家是30多亩地,好几家合伙买一个,地再少的,基本就是雇,就不买了,有150亩地的农民,基本都是自己买,在闲暇的时候可以出去挣点钱,但总体而言,还是赔的多,买机械也不挣多少钱。

第二点,地势不好

插秧机插秧是需要地方的,池子太小,拐不了弯的地,就是买了插秧机也没用,像梯田这样的地,插秧机也干不了,无论是上去或者下来,都费力,弄不好还陷车。

插秧机插秧如果小于一亩地,必须是接近正方形的池子,让插秧机能来回动,插秧机很少有倒车的,因为倒车出坑。

第三点,农民经济不好

农民有钱了才能置办机械,才能往高效率的机械上发展,没钱的时候,都想凑合凑合得了,累点也没关系,先进的插秧机太贵,买一个要好几年回本,没钱就不买了。

农民没钱,连买衣服的都说今年的衣服,不好卖,饭店人吃饭的都很少,可见农民没钱影响一大批人。

第四点,插秧机本身贵

一台久保田四行插秧机,就要12000元左右,自己45亩地的话,要插5年才能回本,对地少的来说,时间太长,投资太大,就是国产的延边六行,也要8000多元,对地的要求还太高,插秧质量也不如久保田。

以上就是我对插秧机没有普及的观点,希望可以帮到你,喜欢请关注田俊超白哦!


田俊超白


为什么农村插秧机没有得到普及?不是插秧机插得不好,也不是效率不高,而是农村特点造成了插秧机得不到普及。 第一是,农村地少,最多3,5亩地,地块也不整装。 第二是,插秧机成本也挺高,最低的六行老式插秧机也要六七千元,总共一年能挣几个六七千元? 第三是农村劳动力相对比较充足,几亩地自家人三五天就把秧插完了,也没有雇插秧机插秧的,所以说插秧机在农村得不到普及是有原因的。象东北地区,土地面积大,地块正装连片,插秧机很是普及,特别是十几万的进口插秧机相当普及! 现在先进的插秧机在东北地区市场广阔,侧深施肥插秧机正在代替以前老式插秧机,不但省肥而且增产!


大型先进的插秧机,不但提高效率,而且插秧质量非常好,保质保量每天能插秧五六十亩地,肥直接施在稻苗下面,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节约了用肥的成本,还增加了水稻的产量!在东北地区水稻机械插秧全面得到了普及! 所以在部分农村插秧机得不到普及是条件制约或者没有市场,也是农村特殊情况造成的!不足为奇的。


北国飘雪


农村的插秧机没有普及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先来说一下旋耕机的普及情况。

之前农民种地主要是用牛犁田耙地,牛犁田耙地的效果,没有手扶拖拉机犁田耙地的效果好。

因此,淘汰了耕牛,普及了手扶拖拉机。

现在手扶拖拉机也慢慢的要被旋耕机所替代。

1.人工插秧从古代一直延习到今天。人工插秧的最大优点就是:无论是田块的大小或形状怪异的,都能插的到边到沿的。

2.插秧机普及慢的原因,也是因为插秧机不象旋耕机那样,水田和旱地里都能作业。

3.散户水稻的种植也是制约,插秧机普及的一个因素。

一家一户就分那么几亩水田,且又是零散、不是成大块的,买台插秧机也不合算。

4


.插秧机的价格也有点贵。象图上的这台插秧机,它的价格是25000元,除去国家的补贴,自己还要出15000元。

5.从目前田地流转的情况看,插秧机有慢慢普及的趋势。有很多种地大户都买的有插秧机。

现在人工插秧的工资也增高了:前天有一农户请人插秧,工钱是每个人130元一天,中午还管一顿饭。

图上的这种用汽油的插秧机,插一天秧只用70块钱的汽油。每天可以插二十多亩的秧,如果是大块田的话,插的会更多。


豫南乡农


如何在农村普及水稻插秧机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力推广使用水稻插秧机是落实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水稻增产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乡镇农机管理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笔者作为一名乡镇农机管理工作者,在此简要谈谈如何在农村普及水稻插秧机。

一、推动政策信息下乡,调动购买水稻插秧机的积极性

加强与广播电视部门沟通协调和配合,共同制作水稻插秧机有关新闻宣传视频;加强与电信运营企业合作,编辑发送水稻插秧机有关技术信息;制作水稻插秧机宣传手册,普及国家水稻插秧机有关政策;下乡到村召开现场交流会,宣传使用水稻插秧机的好处和优势。通过以上途径,将国家有关水稻插秧机政策信息传达至“三农”工作第一线,覆盖乡镇所辖行政村,惠及所有从事水稻生产者,增强农业大户、农村合作社、龙头企业购买水稻插秧机和种植水稻的积极性。

二、合理运用农机补贴,向购买水稻插秧机倾斜

围绕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依据强农惠农有关政策法规,立足乡镇实际,科学合理,研究农机补贴向购买水稻插秧机发放的倾斜政策,鼓励农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购买和使用水稻插秧机,为想买而买不起水稻插秧机的购买者雪中送炭,使水稻插秧机在更广范围顺利推广使用。这既符合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也有利于提高水稻种植效率,促进粮食增产增收。

三、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水稻插秧机操作水平

深入农村组织开展水稻插秧机技术培训,邀请技术能手讲授水稻插秧机基本构造、机器性能和操作技巧等内容,使水稻种植者掌握水稻插秧机基本技术要领,会操作、懂技术,能排除一般技术故障。同时组织农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水稻插秧机技术学习交流活动,畅谈学习心得,交流操作经验,实现共同进步。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使水稻种植者逐步掌握和提高水稻插秧机技术水平,为在广阔的农村市场全面推广使用水稻插秧机奠定技术基础。

四、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保障水稻插秧机推广使用

根据水稻插秧机销售和在农村分布使用实际,引导农机企业建立覆盖农村售后服务队伍,不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做好水稻插秧机质量保障、零部件供应、维修保养服务、维修技术培训和咨询及指导等方面的服务,督促农机企业用优质对路的产品和及时周到的服务,为推广使用水稻插秧机提供保障。尤其是水稻插秧机在作业过程中,一旦发现机械故障,售后服务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响应,并及时赶往现场,解决技术故障。这样既不耽误农时,影响水稻种植,又免去了农民使用水稻插秧机的后顾之忧,降低水稻种植成本。

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持续实施,水稻插秧机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在乡镇农机管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相信:水稻生产将逐步告别“面朝水田背朝天”的传统种植方式,实现由人工种植到机械插秧的转变;水稻插秧机一定会在广阔的农村市场中普及开来,书写促进水稻增产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的新篇章


稻农邹幸福


插秧机对水稻种植效率的提升,还是很有帮助的,可为什么几十年了,农村真正使用插秧机的还是很小呢?我觉得这是与我国的农村现象造成的,如农村人均耕地小、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南方水稻种植区梯田面积大、水稻育秧技术得重新改变等,这可都是造成水稻插秧机不能普遍实行的原因。

首先说农村富余劳力多和人均耕地小造成的水稻插秧机难以普及。

像在我们那个村,水稻收割机自从20几年以前,有人买了第一台之后,很多的农民就会请这些拥有收割机的人来收水稻。既便是一些收割机很难进入的地方,人们也会想方设法几户农户合计起来新开一条机耕路。只有那些实在很难进入的梯田就没办法了。

如此,经过几年的时间,可说水稻收割机是基本普及了。而这水稻收割机能快速普及的原因,还是人力收割水稻太辛苦所造成的。

而到了水稻插秧的时候,因为相对水稻收割来说是很轻松的,一个人也能插田。再加上农民的耕地本就不多,很多家庭都是在三、五亩之间,又因为这些在家的农民本就算是闲置在家,像妇女、老人在家的时候本就没多少额外的事情可做。

就使得大家本着节约开支的考虑,能自己动手做到的就尽量自己动手。要知道,请插秧机来插秧虽然价格不是很贵,但三五亩地还是需要几百块钱的。而自己本就闲置在家,虽说需要多出力气,但自己能够去插秧总算还是赚了。

这不得不说是很多农村插秧机难以得到普及的最主要的原因。再说,因为农民人均耕地小,买插秧机总得需要额外的钱财,农民就更是没心思去使用插秧机了。


再就是水稻育秧的原因了。

水稻不像其它农作物,可以直接将种子播种在田里,虽说如今也有了直播技术,可很多农村还是实行不了,所要求的条件太严格了,只能等以后看能不能大面积的普及。

水稻因为得先进行育秧,可插秧机所需要的育秧技术和材料,又与农民以前的育秧方式不同。这新的育秧技术虽说认真去学起来还是很容易,可毕竟得重新来过,再加上上面所说的节省开支的想法,就使得很多农民失去了兴趣。

除非是种植大户才可能去学习这新的育秧技术以便能够节省开支,可这对大多数小农户来说,请机插秧本就是增加开支。如此,农村插秧机想普及开来,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最后,当然是与一些难以实行机械化的地形有关了。

在南方农村,不像大部分北方地区,山地是很小的,既便有山地,其上面种植庄稼的现象也不常见。可在南方许多的丘陵山区地方,如果不在山上种庄稼,可能就没有地方能用来作种植的地块了。

而在这样地形下开垦出来的耕地,虽然也有在山脚下比较平坦的耕田,可其上面的梯田就各种各样了。一些比较陡峭的地方,不说机械不能进场,既便是像犁田的小型机器,也得先拆散再用人力抬上去,或者是只能靠牛来犁田。

像这样的梯田,在南方农村可还是很多的,因此,插秧机不能普及也就容易理解了。因为插秧机不能做到全部的畅通无阻,也使得既便有部分耕地能用插秧机的机会,也因此而关闭了机械化的大门。


看来,农村插秧机不能普及,其原因还是很复杂的。而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除非全部是种植大户经营、或者是统一种植、或者是有人出大资金去改造农村的梯田才行。不然我国的农村想完全普及插秧机等机械化的道路还会很长!很长!


湘村小之草


为什么农村插秧机没得到普及?在我们这个镇周围百分之九十八都普及了,我本人用了近十年效果明显省工增产,缺点就用种量比人插几乎多出一半。还是很适用的。谢谢!





富水河畔一小玉米142


根据我在农村的实际调查和分析,现在的插秧机插秧未得到普及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机插秧对耕耙后的田块必须要整个田块整体平坦,不能有高低落差大,这样也便于旋耙后泥浆的沉实,这也是由于机插秧苗秧龄短而苗小,以利于插秧机操作插秧不致淹没秧苗,才能正常生长;

其次,机插秧苗早期生长,秧苗小,天气气温高,土壤的水蒸发量大,因此,对水的需求只能是薄水勤灌,而丘陵山区水资源缺乏,机插秧用水量的要求,农户之间有人工栽插秧苗,秧龄秧苗长,栽插时田块可以多蓄水,这对机插秧后塘坝、当家塘没有积存多少水,对机插秧灌溉很不利;



其三,机插秧田间化学除草,由于蓄水量少,秧苗弱小,封闭除草剂有可能受影响,除草剂效果低于人工栽秋后的化学除草,中后期还要二次化除或人工拨草。


以上的种种不利因素,加之农业的种植还没有完全集中规模化,农村里还有五十岁左右的妇女劳动力能栽插或直播自己家庭的承包地,也能节省了机插秧必须雇佣机插秧的劳动成本,机插秧未能全面地普及也就自然存在了。不过,我坚信,随着农业的规模化,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年轻的妇女也不愿栽秧,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未来的农业机械化,机插秧将会逐步推广和扩大,越来越被农村承包大户和农村人所接受。


老农话三农


插秧机具有改善劳动强度,扦插速度快,省工省时的特点,可是推广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还不能全面推广呢?我分析存在如下几种原因:

【1】插秧机育秧选择性强:在农村,人们水稻秧苗育苗都是采取泥田育秧和旱地育秧,这两种方法都不利于插秧机抓爪抓好秧苗,在扦插时经常会因抓爪抓秧放空而造成缺苗和少苗,这样插秧机插过之后还必须人工补苗,而且人工补苗比较困难。插秧机只适合于工厂化育秧的秧苗,根系上不沾泥土,并且是用育秧盘做托盘的水育秧。

【2】田地平整度达不到插秧机的扦插标准:在农村,现在都是用机械化作业进行土地平整,而机械平整后的水田高低不平,这就对需要相对较平水面的插秧机来说是一个大难题,插秧机插秧过后,因为泥土表面凸凹不平,导致许多秧苗扦插不到泥土中而漂浮在水面上,这样就造成缺苗。

【3】山区田间道路过窄,田地弯曲不利于插秧机插秧:平原地区利用插秧机还可以,但一到山区,插秧机根本无能为力进行插秧耕种。山区道路过窄,有的还是断头路,有的是梯田,而且梯田弯曲,如果采用插秧机来插秧,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因此,由于存在以上几种原因,插秧机,特别是小型插秧机,在一定时期内在农村还是很难推广,除非采取公司化经营,重新平整土地和实行工厂化育秧,否则,将是纸上谈兵。


大别山鹰


不仅是“插秧机”没普及,现在很多能用于农业生产环节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的农业机械都没有得到普及。科学技术是在发展进步,但很多关系限制了机械等先进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或者说是在阻碍结合:

1、土地制度不适合机械化。家家户户田地交叉、高低不平,又无法统一整治适合机械运作,在一小块田地里可能机械掉头都是问题,或者机械还没加速到正常速度就结束要搬到另一块田去!

2、没有专业的机手,给一家一户实行“农机补贴”想的是家家户户都有机械,但就没有实地调研靠不靠普!一家一户拥有了所有的农机后,怎么去维护保养?是否当个农民还得全部精通机械?安全不?

3、即使用了机械,减轻了劳动强度,但成本不降反增!一家人一台机器,每斤粮摊下去多少成本?所谓的“农机合作社”,与农民两“谈生意”、讲价格,都有理,往往谈不拢。农民一亩田就算收1200斤稻谷,栽秧要用掉300斤;收谷子要用300斤;肥、种、育苗要用300斤……剩下多少,还有多少事要做要花钱?

就这三个问题。

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