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插秧機沒得到普及?

土哥在鄉村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唯一出路。

就以水稻插秧為例,小農經濟的模式,每戶最多十畝八畝,有的還少,可以人工插秧,不僱人自已插還行,僱人人工費很多錢。

但在北方几百畝以及上千畝,沒有高效的插秧機。想種水稻想都別想,北方無霜期短直播根本不行,

在南方也是如此,插秧和直播,前者產量高好管理,如除草,中耕,施肥,抗倒扶,都強。農業發達國家水稻仍是插秧。

是不是國家農機部門研究一些小型適應南方小塊地的插秧機,收搳機,以減輕人們體力勞動。

農業必須機械化不能懷疑,農業才有出路,糧食成本才能降下來。


用戶遼河人家


來自農村的小夥,講講我對插秧機沒譜及的看法,農村各個地方的條件不同,生活水平不同,插秧機的普及情況也不同,像我家這邊,插秧機都普及到了,等到我兄弟媳婦老家那邊,基本就沒有,我認為沒譜及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地少

現在種地的方向是,地種的越多,買機械的補貼越大,我記得,在10年前,我們這有一批,農業大戶補貼,最高可達百分之五十,像我們買插秧機補貼後是68000元左右,大戶買就便宜更多。

我們這每家是30多畝地,好幾家合夥買一個,地再少的,基本就是僱,就不買了,有150畝地的農民,基本都是自己買,在閒暇的時候可以出去掙點錢,但總體而言,還是賠的多,買機械也不掙多少錢。

第二點,地勢不好

插秧機插秧是需要地方的,池子太小,拐不了彎的地,就是買了插秧機也沒用,像梯田這樣的地,插秧機也幹不了,無論是上去或者下來,都費力,弄不好還陷車。

插秧機插秧如果小於一畝地,必須是接近正方形的池子,讓插秧機能來回動,插秧機很少有倒車的,因為倒車出坑。

第三點,農民經濟不好

農民有錢了才能置辦機械,才能往高效率的機械上發展,沒錢的時候,都想湊合湊合得了,累點也沒關係,先進的插秧機太貴,買一個要好幾年回本,沒錢就不買了。

農民沒錢,連買衣服的都說今年的衣服,不好賣,飯店人吃飯的都很少,可見農民沒錢影響一大批人。

第四點,插秧機本身貴

一臺久保田四行插秧機,就要12000元左右,自己45畝地的話,要插5年才能回本,對地少的來說,時間太長,投資太大,就是國產的延邊六行,也要8000多元,對地的要求還太高,插秧質量也不如久保田。

以上就是我對插秧機沒有普及的觀點,希望可以幫到你,喜歡請關注田俊超白哦!


田俊超白


為什麼農村插秧機沒有得到普及?不是插秧機插得不好,也不是效率不高,而是農村特點造成了插秧機得不到普及。 第一是,農村地少,最多3,5畝地,地塊也不整裝。 第二是,插秧機成本也挺高,最低的六行老式插秧機也要六七千元,總共一年能掙幾個六七千元? 第三是農村勞動力相對比較充足,幾畝地自家人三五天就把秧插完了,也沒有僱插秧機插秧的,所以說插秧機在農村得不到普及是有原因的。象東北地區,土地面積大,地塊正裝連片,插秧機很是普及,特別是十幾萬的進口插秧機相當普及! 現在先進的插秧機在東北地區市場廣闊,側深施肥插秧機正在代替以前老式插秧機,不但省肥而且增產!


大型先進的插秧機,不但提高效率,而且插秧質量非常好,保質保量每天能插秧五六十畝地,肥直接施在稻苗下面,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節約了用肥的成本,還增加了水稻的產量!在東北地區水稻機械插秧全面得到了普及! 所以在部分農村插秧機得不到普及是條件制約或者沒有市場,也是農村特殊情況造成的!不足為奇的。


北國飄雪


農村的插秧機沒有普及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先來說一下旋耕機的普及情況。

之前農民種地主要是用牛犁田耙地,牛犁田耙地的效果,沒有手扶拖拉機犁田耙地的效果好。

因此,淘汰了耕牛,普及了手扶拖拉機。

現在手扶拖拉機也慢慢的要被旋耕機所替代。

1.人工插秧從古代一直延習到今天。人工插秧的最大優點就是:無論是田塊的大小或形狀怪異的,都能插的到邊到沿的。

2.插秧機普及慢的原因,也是因為插秧機不象旋耕機那樣,水田和旱地裡都能作業。

3.散戶水稻的種植也是制約,插秧機普及的一個因素。

一家一戶就分那麼幾畝水田,且又是零散、不是成大塊的,買臺插秧機也不合算。

4


.插秧機的價格也有點貴。象圖上的這臺插秧機,它的價格是25000元,除去國家的補貼,自己還要出15000元。

5.從目前田地流轉的情況看,插秧機有慢慢普及的趨勢。有很多種地大戶都買的有插秧機。

現在人工插秧的工資也增高了:前天有一農戶請人插秧,工錢是每個人130元一天,中午還管一頓飯。

圖上的這種用汽油的插秧機,插一天秧只用70塊錢的汽油。每天可以插二十多畝的秧,如果是大塊田的話,插的會更多。


豫南鄉農


如何在農村普及水稻插秧機

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在保障糧食安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力推廣使用水稻插秧機是落實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促進水稻增產增收,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也是鄉鎮農機管理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筆者作為一名鄉鎮農機管理工作者,在此簡要談談如何在農村普及水稻插秧機。

一、推動政策信息下鄉,調動購買水稻插秧機的積極性

加強與廣播電視部門溝通協調和配合,共同製作水稻插秧機有關新聞宣傳視頻;加強與電信運營企業合作,編輯發送水稻插秧機有關技術信息;製作水稻插秧機宣傳手冊,普及國家水稻插秧機有關政策;下鄉到村召開現場交流會,宣傳使用水稻插秧機的好處和優勢。通過以上途徑,將國家有關水稻插秧機政策信息傳達至“三農”工作第一線,覆蓋鄉鎮所轄行政村,惠及所有從事水稻生產者,增強農業大戶、農村合作社、龍頭企業購買水稻插秧機和種植水稻的積極性。

二、合理運用農機補貼,向購買水稻插秧機傾斜

圍繞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依據強農惠農有關政策法規,立足鄉鎮實際,科學合理,研究農機補貼向購買水稻插秧機發放的傾斜政策,鼓勵農業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購買和使用水稻插秧機,為想買而買不起水稻插秧機的購買者雪中送炭,使水稻插秧機在更廣範圍順利推廣使用。這既符合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建立現代農業產業經營體系,也有利於提高水稻種植效率,促進糧食增產增收。

三、組織開展技術培訓,提高水稻插秧機操作水平

深入農村組織開展水稻插秧機技術培訓,邀請技術能手講授水稻插秧機基本構造、機器性能和操作技巧等內容,使水稻種植者掌握水稻插秧機基本技術要領,會操作、懂技術,能排除一般技術故障。同時組織農業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開展水稻插秧機技術學習交流活動,暢談學習心得,交流操作經驗,實現共同進步。通過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交流,使水稻種植者逐步掌握和提高水稻插秧機技術水平,為在廣闊的農村市場全面推廣使用水稻插秧機奠定技術基礎。

四、完善售後服務體系,保障水稻插秧機推廣使用

根據水稻插秧機銷售和在農村分佈使用實際,引導農機企業建立覆蓋農村售後服務隊伍,不斷完善售後服務體系,提高售後服務水平,做好水稻插秧機質量保障、零部件供應、維修保養服務、維修技術培訓和諮詢及指導等方面的服務,督促農機企業用優質對路的產品和及時周到的服務,為推廣使用水稻插秧機提供保障。尤其是水稻插秧機在作業過程中,一旦發現機械故障,售後服務人員能在第一時間響應,並及時趕往現場,解決技術故障。這樣既不耽誤農時,影響水稻種植,又免去了農民使用水稻插秧機的後顧之憂,降低水稻種植成本。

隨著國家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的持續實施,水稻插秧機相關政策措施的落實到位,在鄉鎮農機管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們相信:水稻生產將逐步告別“面朝水田背朝天”的傳統種植方式,實現由人工種植到機械插秧的轉變;水稻插秧機一定會在廣闊的農村市場中普及開來,書寫促進水稻增產增收、保障糧食安全的新篇章


稻農鄒幸福


插秧機對水稻種植效率的提升,還是很有幫助的,可為什麼幾十年了,農村真正使用插秧機的還是很小呢?我覺得這是與我國的農村現象造成的,如農村人均耕地小、農村富餘勞動力多、南方水稻種植區梯田面積大、水稻育秧技術得重新改變等,這可都是造成水稻插秧機不能普遍實行的原因。

首先說農村富餘勞力多和人均耕地小造成的水稻插秧機難以普及。

像在我們那個村,水稻收割機自從20幾年以前,有人買了第一臺之後,很多的農民就會請這些擁有收割機的人來收水稻。既便是一些收割機很難進入的地方,人們也會想方設法幾戶農戶合計起來新開一條機耕路。只有那些實在很難進入的梯田就沒辦法了。

如此,經過幾年的時間,可說水稻收割機是基本普及了。而這水稻收割機能快速普及的原因,還是人力收割水稻太辛苦所造成的。

而到了水稻插秧的時候,因為相對水稻收割來說是很輕鬆的,一個人也能插田。再加上農民的耕地本就不多,很多家庭都是在三、五畝之間,又因為這些在家的農民本就算是閒置在家,像婦女、老人在家的時候本就沒多少額外的事情可做。

就使得大家本著節約開支的考慮,能自己動手做到的就儘量自己動手。要知道,請插秧機來插秧雖然價格不是很貴,但三五畝地還是需要幾百塊錢的。而自己本就閒置在家,雖說需要多出力氣,但自己能夠去插秧總算還是賺了。

這不得不說是很多農村插秧機難以得到普及的最主要的原因。再說,因為農民人均耕地小,買插秧機總得需要額外的錢財,農民就更是沒心思去使用插秧機了。


再就是水稻育秧的原因了。

水稻不像其它農作物,可以直接將種子播種在田裡,雖說如今也有了直播技術,可很多農村還是實行不了,所要求的條件太嚴格了,只能等以後看能不能大面積的普及。

水稻因為得先進行育秧,可插秧機所需要的育秧技術和材料,又與農民以前的育秧方式不同。這新的育秧技術雖說認真去學起來還是很容易,可畢竟得重新來過,再加上上面所說的節省開支的想法,就使得很多農民失去了興趣。

除非是種植大戶才可能去學習這新的育秧技術以便能夠節省開支,可這對大多數小農戶來說,請機插秧本就是增加開支。如此,農村插秧機想普及開來,其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最後,當然是與一些難以實行機械化的地形有關了。

在南方農村,不像大部分北方地區,山地是很小的,既便有山地,其上面種植莊稼的現象也不常見。可在南方許多的丘陵山區地方,如果不在山上種莊稼,可能就沒有地方能用來作種植的地塊了。

而在這樣地形下開墾出來的耕地,雖然也有在山腳下比較平坦的耕田,可其上面的梯田就各種各樣了。一些比較陡峭的地方,不說機械不能進場,既便是像犁田的小型機器,也得先拆散再用人力抬上去,或者是隻能靠牛來犁田。

像這樣的梯田,在南方農村可還是很多的,因此,插秧機不能普及也就容易理解了。因為插秧機不能做到全部的暢通無阻,也使得既便有部分耕地能用插秧機的機會,也因此而關閉了機械化的大門。


看來,農村插秧機不能普及,其原因還是很複雜的。而要想改變這種狀況,除非全部是種植大戶經營、或者是統一種植、或者是有人出大資金去改造農村的梯田才行。不然我國的農村想完全普及插秧機等機械化的道路還會很長!很長!


湘村小之草


為什麼農村插秧機沒得到普及?在我們這個鎮周圍百分之九十八都普及了,我本人用了近十年效果明顯省工增產,缺點就用種量比人插幾乎多出一半。還是很適用的。謝謝!





富水河畔一小玉米142


根據我在農村的實際調查和分析,現在的插秧機插秧未得到普及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機插秧對耕耙後的田塊必須要整個田塊整體平坦,不能有高低落差大,這樣也便於旋耙後泥漿的沉實,這也是由於機插秧苗秧齡短而苗小,以利於插秧機操作插秧不致淹沒秧苗,才能正常生長;

其次,機插秧苗早期生長,秧苗小,天氣氣溫高,土壤的水蒸發量大,因此,對水的需求只能是薄水勤灌,而丘陵山區水資源缺乏,機插秧用水量的要求,農戶之間有人工栽插秧苗,秧齡秧苗長,栽插時田塊可以多蓄水,這對機插秧後塘壩、當家塘沒有積存多少水,對機插秧灌溉很不利;



其三,機插秧田間化學除草,由於蓄水量少,秧苗弱小,封閉除草劑有可能受影響,除草劑效果低於人工栽秋後的化學除草,中後期還要二次化除或人工撥草。


以上的種種不利因素,加之農業的種植還沒有完全集中規模化,農村裡還有五十歲左右的婦女勞動力能栽插或直播自己家庭的承包地,也能節省了機插秧必須僱傭機插秧的勞動成本,機插秧未能全面地普及也就自然存在了。不過,我堅信,隨著農業的規模化,農村人口的老齡化,年輕的婦女也不願栽秧,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未來的農業機械化,機插秧將會逐步推廣和擴大,越來越被農村承包大戶和農村人所接受。


老農話三農


插秧機具有改善勞動強度,扦插速度快,省工省時的特點,可是推廣了這麼多年,為什麼還不能全面推廣呢?我分析存在如下幾種原因:

【1】插秧機育秧選擇性強:在農村,人們水稻秧苗育苗都是採取泥田育秧和旱地育秧,這兩種方法都不利於插秧機抓爪抓好秧苗,在扦插時經常會因抓爪抓秧放空而造成缺苗和少苗,這樣插秧機插過之後還必須人工補苗,而且人工補苗比較困難。插秧機只適合於工廠化育秧的秧苗,根系上不沾泥土,並且是用育秧盤做托盤的水育秧。

【2】田地平整度達不到插秧機的扦插標準:在農村,現在都是用機械化作業進行土地平整,而機械平整後的水田高低不平,這就對需要相對較平水面的插秧機來說是一個大難題,插秧機插秧過後,因為泥土表面凸凹不平,導致許多秧苗扦插不到泥土中而漂浮在水面上,這樣就造成缺苗。

【3】山區田間道路過窄,田地彎曲不利於插秧機插秧:平原地區利用插秧機還可以,但一到山區,插秧機根本無能為力進行插秧耕種。山區道路過窄,有的還是斷頭路,有的是梯田,而且梯田彎曲,如果採用插秧機來插秧,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因此,由於存在以上幾種原因,插秧機,特別是小型插秧機,在一定時期內在農村還是很難推廣,除非採取公司化經營,重新平整土地和實行工廠化育秧,否則,將是紙上談兵。


大別山鷹


不僅是“插秧機”沒普及,現在很多能用於農業生產環節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的農業機械都沒有得到普及。科學技術是在發展進步,但很多關係限制了機械等先進技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或者說是在阻礙結合:

1、土地制度不適合機械化。家家戶戶田地交叉、高低不平,又無法統一整治適合機械運作,在一小塊田地裡可能機械掉頭都是問題,或者機械還沒加速到正常速度就結束要搬到另一塊田去!

2、沒有專業的機手,給一家一戶實行“農機補貼”想的是家家戶戶都有機械,但就沒有實地調研靠不靠普!一家一戶擁有了所有的農機後,怎麼去維護保養?是否當個農民還得全部精通機械?安全不?

3、即使用了機械,減輕了勞動強度,但成本不降反增!一家人一臺機器,每斤糧攤下去多少成本?所謂的“農機合作社”,與農民兩“談生意”、講價格,都有理,往往談不攏。農民一畝田就算收1200斤稻穀,栽秧要用掉300斤;收穀子要用300斤;肥、種、育苗要用300斤……剩下多少,還有多少事要做要花錢?

就這三個問題。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