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是正宗职事官,北宋却离经叛道,浅谈元丰改制寄禄官体系

导读:在商周时期,侯、子、男、卫等都是长期行用的职官之称,而后经历了由官而爵的转变,这种转变便是早期职事官阶官化的表现,到了秦汉时期,类似的转变大多表现在武官的爵位上,这些爵位是由军官之称演化而来,而到了隋唐时期,文武官称谓与其字面上所表示的职务已无实际联系,所以在正式编制内的文武百官一般都具有职位、勋位等多重身份,这些身份虽与实际职务无关却牵涉待遇问题而变得具有实际价值,这其实是一种官职虚化的现象,而从官制史的角度来看,宋代的寄禄官便是起源于这种官制虚化的现象。

首先宋代的官分:阶官和职事官,比如北宋时期著名的宰相赵普,他曾任职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兵部尚书是阶官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职事官名,而阶官有名衔而无职事,只作为表述、升迁的依据,所以被称为寄禄官,但是这种体系却"离经叛道",与唐朝截然不同,所以本期话题我们谈一谈北宋的寄禄官体系,尤其在经过元丰改制后,北宋加强了官员管理,而北宋的强大提醒我们企业做好员工管理的重要性!

“官”本是正宗职事官,北宋却离经叛道,浅谈元丰改制寄禄官体系

赵普照

北宋吸取了唐代职事官阶官化现象

我们开头说,唐朝出现了官职虚化的现象,其实从唐初开始,朝廷编外设官现象层出不穷,像检校、员外等各类临时性设官如雨后春笋,这无疑加剧了原有职官体系的崩溃,而到了唐中后期,随着一些散官、勋官的泛滥,一些拥有多重身份的职官的特权被逐渐剥离,而原来用作叙阶的散官制度失去了作用,同时随着官员数量的日益增多,原本有职权的职官逐渐演变成了朝廷赏功不尚权的叙阶作用,并出现了职事官阶官化的现象。

比如贞观时期,定襄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以及交河行军大总管、吏部尚书侯君集,二人是唐朝南征北战的开国将领,总管和大总管武官职衔是他们当时实际的职务,而授予他们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的职衔并非实际职务,更多的是具有象征身份品阶的意义,特别是唐朝的官制体系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兵部无戎帐,户部无版图,金仓不司钱谷,著作不修撰"等局面日益严重,因此北宋建国以后,为了避免唐代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随即产生了一种体系——寄禄官体系。

“官”本是正宗职事官,北宋却离经叛道,浅谈元丰改制寄禄官体系

侯君集剧照

北宋寄禄官体系初步形成

"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宋史·职官志》

由上所述,官、职、差遣构成了北宋官制的特点,其中官就是本官阶,职是职事官,而差遣却是拥有实际职务的官员,于是在经过唐朝中后期的散官虚化、职事官阶官化的演化后,旧的职官体制遭到破坏,而北宋的这种机构职能分工的重新布局,这不仅否定了唐朝原有的官阶制度,还形成了官、职分离的现象。

其实宋代的官制实在是繁杂多变,令人眼花缭乱,比如在北宋初,文官入仕,从选人起步,选人是文官的基础,量最大,处于最底层;其次为京官,属于中下层官员,量较多;最后才是朝官,分为中上层、下层文官,而其中朝官的等差较大,又可细分为非侍从官、侍从官、宰执三个层次,但是不论哪个层次,从底层到上层,官如如吏部尚书、左右谏议大夫、秘书监等等职事官都成了本官阶,换句话说,就是本官阶变成了表述、升迁的官阶,而不掌管实事,于是本官阶的职能便演变成决定官禄的寄禄官,直到元丰改制后,形成了完善的寄禄官体系。

“官”本是正宗职事官,北宋却离经叛道,浅谈元丰改制寄禄官体系

王安石照

北宋寄禄官体系分为文官和武官两个系统

1,宋初文官寄禄官体系

宋初文官寄禄官分朝官、京官、选人,其中选人是由两使职官、初等职官、令录以及判司簿尉组成,属级别较低的县官。尤其宋代州县的文官选人入选京官,一般需要有朝官的推举,通过这一途径,地方基层文官得以入选京官,而翰林学士以及常参官负责推选京官入朝为朝官,而且宋初,京官、朝官的推举均附带连坐责任,从而保证了推举的公正性。

2,宋初武官寄禄官体系

宋初武官寄禄官来源于唐五代朝廷常参官、藩镇体系刺史、使臣等,分为高级、低级两个部分,高级的部分由藩镇体系中地方长官刺史以上至节度使等组成,低级部分则由内诸司、三班构成,而这种体系在历经宋太祖、太宗、真宗时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再加上宋朝重文轻武的思想影响,导致武官寄禄官体系未有太大的变化。

其实宋初以来,官、职名不副实的混乱局面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广泛批评,要求改革的呼声持续不断,而宋神宗时期,从熙宁变法到元丰改制,十数年间宋朝进行了全方位的官制体系改革,而以正名为目标的官制改革力度空前。

“官”本是正宗职事官,北宋却离经叛道,浅谈元丰改制寄禄官体系

改制前和改制后的宋代官制

元丰时期改制寄禄官体系

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领导的变法,虽然部分恢复了如司农司、大理寺、国子监等一些失权机构的职能,但官制改革的不彻底性未能改变久已存在的混乱局面,而这引起了宋神宗的不满,接下来他决定亲自领导官制改革,于是在元丰三年六月又设"详定官制局"。

两年后,宋神宗正式颁布《元丰官制格目》,施行"正官名"的改革,恢复了三省、六部、九寺、五监职事,罢去了领空名的官名,并恢复了唐宋旧有的部分散官职能,其中《元丰寄禄格》所定二十五阶文官寄禄官决定文臣京官、朝官的官品与俸禄,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恢复了唐代散官体制,保证了职务、官员的互不相扰与相对独立,堪称一次拨乱反正的改革。

我们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元丰改制后的寄禄官体系继承了唐代的散官制度,重新实现了官、阶、品三要素的统一,此外这个体系明显具有唐朝官制体系的痕迹,在恢复三省六部职官体制的同时,解决了宋初以来官职分离、品阶混乱的问题,而随后的元祐、崇宁、大观等制改,也只是对元丰官制的修补,本质上遵循了元丰体系。

“官”本是正宗职事官,北宋却离经叛道,浅谈元丰改制寄禄官体系

宋神宗照

元丰改制寄禄官体系的意义

1,循名责实,官复原职

元丰对于官制的改革,废除了原来以职事官作为寄禄、造成官制名实混淆的不合理制度,初步清除了北宋官制中的杂乱成分,在恢复三省六部职官体制的同时,解决了宋初以来官职分离、品阶混乱的问题,对于改变冗官冗费弊端起到了积极作用。

2,提高了行政效率

这套寄禄官体系对中央政府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我们从官制图中可以看到,罢去了中书、门下、三司等与省、部重叠的机构,使得北宋官制结构简化,能够有效的对官员进行管理,提高了官员任事的积极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3,节省了国家开支

改制中简省了重叠的官僚系统和结构,裁撤了一大批虚闲职务,还严格执行了磨勘制度,限制了恩荫的数量,对于减少冗员和限制冗官的不断增长,从而减少了国家的俸禄支出,缓和了北宋朝廷的财政危机。

“官”本是正宗职事官,北宋却离经叛道,浅谈元丰改制寄禄官体系

三省六部制

元丰改制寄禄官体系的弊端

由于封建制度本身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等种种原因,使得这次文官寄禄官改制很不彻底,还是有一些弊端存在。

1,没有解决职权分裂的问题

这套寄禄官体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职权分裂的问题,但是由于宋神宗坚持分裂相权的一贯方针,形成的二府三司制,导致枢密院与宰相分得文武权柄,尤其军政大权的分离,常常会造成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互相牵制和抵触,而在当时边事频繁,强敌压境的形势下,极不利于内部同心协力,这是改制中最大的问题。

2,重文轻武思想突出

我们从这次寄禄官体系中可以看出,这套体系大多是针对文官寄禄官进行改制,涉及到的武官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打击了武官的任事积极性,尤其涉及到对内对外的战事,自然大多失败,严重影响了边境的和平,和内部的稳定。

3,改制未推及到全国范围

"元丰改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冗官问题,减少了国家财政支出,但是这一成效毕竟是相对的,有限的,因为改制只限于中央机构之内,尚未推及到全国范围,所以职官差遣和重叠部门便没有彻底额废除。

“官”本是正宗职事官,北宋却离经叛道,浅谈元丰改制寄禄官体系

二府三司制

元丰改制加强了官员管理

而北宋的强大提醒我们企业中做好员工管理的重要性

我们从元丰改制后的寄禄官体系中不难看出,宋朝吸取了唐朝的经验教训,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却通过废除散官,调整官阶,完成了对官员们的严加管理,也难怪宋朝能够成为当时世界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高的王朝,不过这也提醒了我们,企业做好员工管理的重要性。

在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也要求企业跟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淘汰,而在企业中,有的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率无法满足企业的运营和发展需求,就像北宋时期的散官一样,是应该被淘汰的,而有的员工达到了企业的要求,为企业做出巨大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做好员工管理就至关重要,所以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机制,一方面激发员工工作动力和热情,另一方面对存在问题的员工积极地查找原因,合理的做出解决方案,并建立淘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相信有朝一日会像宋朝一样站在世界之巅。

文 | 结


参考资料:《隋唐使制度研究》——宁志新

《宋史·职官志》

《北宋前期“官与品轻重不相准涵义解释”》——赵冬梅

《北宋寄禄官制述论》——李福长

《宋代文官寄禄官制度》——龚严明

《试论北宋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秦邑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