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孩改掉爱哭的毛病?

鲁冰


小孩生病了,没日没夜的哭,是向你传递信息,告诉你他病了,尿湿了也会哭,告诉你该换了,这些不能改。

该改掉的是娇惯的坏习惯:

1.她一哭,你就抱,抱惯了不能放手,你连自己吃饭上厕所的空闲也没有,在你确认她无病吃饱不尿湿的情况下,尽量别理他,久之,就不喜欢哭了。

2.依赖感的哭,刚学走路,摔在地上,自己不爬起来,眼睛看着你哭个不停,你把头转过去,别理他,他哭一会儿,自己会站起,笑着用手扯你的衣服,拿不到的东西,别帮他拿,哭也不用理他,他会想办法的,现在的小孩很聪明,久之,小孩遇到事情不会哭,大多会自己解决。

3.不要给小孩太多的满足感,要各种玩具,要吃肯德基,各种损坏肠胃的冰镇冷饮……不满足就又哭又闹,甚至在地上打滚,先别喝斥他,让他哭够后,再慢慢和他讲道理,用童话故事,用孩子般的语气和他讲道理,聪明的孩子会明白的。

……

现在的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家中的小皇帝,难伺候,但是,聪明的父母们,还是有良策的。


墙角的红玫瑰


哪个孩子不爱哭呢?


也许做父母的我们,也可以去问问自己的父母,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哭。


面对孩子哭,大人会觉得心烦很正常,因为哭闹比较吵,而大人还会有一种挫败感。


理解了这个,再去看孩子的哭,就会平和很多。


我记得我家大宝小时候也蛮爱哭的,他还是男孩子呢,当时老公每次看到大宝哭,就会制止,不准他哭 ,但是越制止越没用。


后来我学了心理学,才发现,每一个抱怨背后都藏着一个诉求。


孩子的哭,其实也是抱怨的一种形式,但是因为他语言表达能力还跟不上,所以只会哭。


我学会了在孩子哭的时候,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他本来就可以哭的现实,然后再去问他到底想要什么,想达成什么目的。


如果他的诉求是合理的,我会满足他。如果是不合理的,我会跟他解释原因,再拒绝他。如果他还是不接受非要耍赖索求,我会随他耍赖,不急不躁,但是坚持自己的原则。


时间长了,大宝学会了不是靠哭闹来表达诉求,而是用语言。


圆宝的元宝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关于如何让小孩子改掉爱哭的毛病?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孩子爱哭的原因有:

  1.孩子先天多愁善感

  以天生气质来说,就是“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遭遇不如意时,通常会以负向的情绪,如哭闹、发脾气等来表达。这是他的个性倾向,但家长不了解,就容易跟着孩子闹脾气,以致于亲子之间经常闹得不愉快,而无法心平气和地教导。

  2.哭只是获取的手段

  现在的家长孩子生的少,太过宝贝孩子,怕孩子哭,所以,从小只要孩子哭,大人总是满足他、妥协,让孩子感觉到“用哭来得到想要的”或“避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是很有效的。

  3.语言表达能力不够

  由于家长或带孩子的人照顾太周到,从小孩子不必说话,只要用哼的或用哭的、用指的,大人就知道他要什么,使孩子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无法成长,于是惯用哭闹动作来表达。

  4.父母的态度过严厉

  大人太凶,一点小事就对孩子疾言厉色,吓坏了孩子,使得孩子成了好哭的“小媳妇”以博取同情。

  5.常常被父母所忽略

  父母连孩子的基本需要都不能完全满足。如:父母不常陪伴、接近的孩子或者大人总忙着照顾小的或忙着自己的事。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如被爱或安全感等不满足,就会显得焦虑、不安,表现出来的是爱哭或不快乐的神情。

  孩子哭闹时家长的表现:

  1.急着让孩子不要哭闹,不惜以打骂来阻止孩子哭闹。

  2.急着给孩子讲道理,试图从理性上压倒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接受现实,停止哭闹。

  3.把孩子晾在那里,不闻不问,坐等孩子自己情绪平复。

  小孩子老是爱哭怎么办呢?

  1.倾听理由。对于特别爱哭的孩子,作为家长要鼓励孩子说明哭的理由,不要训斥。通过沟通的方式,能够较好的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增加亲子关系更为融洽,所以要听孩子诉说理由,这也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会减少孩子哭闹。

  2.正确引导。当孩子为了达到某种需求,或意见不同时出现哭闹,家长正确的做法是做好引导。应告诉孩子只是哭并不能解决问题,要将事情摆在桌面上探讨解决,才是处理事情的较好方式。并且绝不能养成,只要哭就能达到需求这种不良习惯。

  3.理解为本。同时作为家长还需要理解孩子,毕竟孩子还小,所以使用哭的方式对于孩子来说,达到目的较为直接。所以家长一定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要及时了解孩子想法,当孩子诉求或需求无法表达时,家长也要以孩子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则更能理解孩子,从而也能更好的做出引导,也就会减少孩子因此而哭闹。








慕小乔


无助感是孩子哭泣的核心。

很小的孩子哭泣的出发点,是为了寻求帮助。但很多时候,父母为了省却麻烦,会直接代劳,最终就会导致幼儿遇上“习得性无助”的问题。

“习得性无助”总结起来原因有以下几种。

1.1 溺爱、包办代替了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很多父母怕孩子被同伴欺负,一是不让孩子出去跟别的小朋友玩,二是遇到孩子跟同伴出现纠纷时,就马上介入。帮孩子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过度的保护、过多的照顾实际上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们一遇困难就退缩,生活自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也无法积累经验,过度依赖父母,在面对新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用哭来寻求父母或老师来代为解决问题。

1.2 严厉、否定抹杀了幼儿的自信 有的父母一方面过于代劳,另一方面又对孩子过于严厉、缺乏关爱和赞许肯定。当孩子哭泣时,将孩子的事完全代劳过后,反过来又指责孩子:你怎么那么笨啊,这点事情都做不好。

针对以上导致幼儿习得性无助的种种原因,解决方法看上去比较简单:放手孩子,适当地引导。

根据孩子天性喜欢亲历亲为的特点,父母和教师一定要克服过度保护、过度照顾的溺爱思想,有意识地给孩子创设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让孩子充分动手、动脑。当遇到困难时,成人不包办代替,也不劝其放弃,而是多引导、多鼓励,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克服困难、体验成功。在孩子情绪失控时,或发生错误时,成人不能大声训斥,应鼓励多安慰。

而往往大人要放手,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克服自己的焦虑和恐惧。






皖北浪子


无助感是孩子哭泣的核心。

很小的孩子哭泣的出发点,是为了寻求帮助。但很多时候,父母为了省却麻烦,会直接代劳,最终就会导致幼儿遇上“习得性无助”的问题。

“习得性无助”总结起来原因有以下几种。

1.1 溺爱、包办代替了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很多父母怕孩子被同伴欺负,一是不让孩子出去跟别的小朋友玩,二是遇到孩子跟同伴出现纠纷时,就马上介入。帮孩子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过度的保护、过多的照顾实际上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们一遇困难就退缩,生活自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也无法积累经验,过度依赖父母,在面对新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用哭来寻求父母或老师来代为解决问题。

1.2 严厉、否定抹杀了幼儿的自信 有的父母一方面过于代劳,另一方面又对孩子过于严厉、缺乏关爱和赞许肯定。当孩子哭泣时,将孩子的事完全代劳过后,反过来又指责孩子:你怎么那么笨啊,这点事情都做不好。

针对以上导致幼儿习得性无助的种种原因,解决方法看上去比较简单:放手孩子,适当地引导。

根据孩子天性喜欢亲历亲为的特点,父母和教师一定要克服过度保护、过度照顾的溺爱思想,有意识地给孩子创设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让孩子充分动手、动脑。当遇到困难时,成人不包办代替,也不劝其放弃,而是多引导、多鼓励,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克服困难、体验成功。在孩子情绪失控时,或发生错误时,成人不能大声训斥,应鼓励多安慰。

而往往大人要放手,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克服自己的焦虑和恐惧。


鍹鍹真迷人


先找出小孩子爱哭的原因,在慢慢的通过教育、引导孩子的乐观心灵改掉孩子爱哭毛病。小孩刚出生,见新的世界,就是用自己哭和笑两种方式来表达对事、物的喜爱。小孩经过年幼的成长,受父母的引导,受社会环境的照射对小孩自身心里形成了受外坏境影响,产生了用哭和笑方式来对喜爱的表达。有的小孩喜欢玩具,大人不买就哭,有的小孩学习成绩好,在校老师表扬,回家父母赞美,买好的学习及生活用貝给孩子,孩子高兴笑。带孩子去健康的环境玩,多观察孩子自身的好奇心,自制力。给孩子心灵受一些外在环境注入改变,使孩子形成一种乐观而有自控力的心态健康成长,成为一个爱笑乐观的孩子!




冬哥异乡


不能烦,哭就是有诉求没有满足,找到诉求,看看究竟在哪里!

要么就是依赖性太强,安全感太差,一天到晚粘着,有点不对就喊爸爸妈妈帮忙,一起玩,一点困难就解决不了就哭,希望能引起家长的注意和帮助。

解决办法:多陪陪孩子。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打断孩子。给予孩子的是辅助支持和协助,能不动手尽量不动手,一定要动手的话,可以选择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引导,重点是让他参与和完成。

孩子知道家长会一直在,并且能够很好的沟通,他就不会有什么顾虑了。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自信心就有了,孩子的尝试,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

还有一种就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哭。不论是要什么东西,还是在一件事情上杠上了,家长没有原则或者是对原则进行摇摆不定,就会导致孩子和闹不断的来测试底线而达到目的,其实他自己也累,但是他习惯了。

制定规则,温柔而坚定的执行,打不要骂,不要吼。没有特殊情况,尽量不要通融。否则就是鼓励孩子闹,闹的越来越严重,哭的断气一样,他在坚持,就是为了让你们难受然后投降,他就胜利了,享受这种过程,结果更让他们心旷神怡,犹如战神!发展严重就是自残,用伤害自己的方式让别人难受和妥协!


中国式家教


有些孩子很敏感,也很容易激动,哪怕一点点的小事都会让他们伤心地大哭一场。这样的性格往往会让他们的父母感到烦恼,很想趁着宝宝还未“定型”的时候,快点纠正,这时父母该怎么做呢?

我们常听人家说:这个人的泪腺很发达,那个人的泪腺不发达,其实说的是这个人是否爱哭。爱哭说得好一点是多愁善感,说得不好是情绪管理不佳。实际上,无论是成人或小孩,“哭”有它正面的意义。想想我们每个人刚出生时,如果不哭,接生人员都要想办法让我们哭,哭表示健康、生命力,但从那一刻以后,我们却要想尽办法阻止孩子哭泣,似乎有点违反常理。

当然,我们并不赞成孩子没事乱哭,一点小事就用哭来表达,这是情绪表达不适当,不纯粹是哭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教导的不是叫孩子不哭,而是教他: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哭,而且不该哭的时候不要哭。那么,我们也要了解:为什么孩子总是哭得不是时候?才能够适当协助他们管理情绪孩子爱哭的原因一般来说,孩子爱哭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孩子先天多愁善感

以天生气质来说,就是“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遭遇不如意时,通常会以负向的情绪:如哭闹、发脾气等来表达。这是他的个性倾向,但家长不了解,就容易跟着孩子闹脾气,以致于亲子之间经常闹得不愉快,而无法心平气和地教导。

2、哭只是获取的手段

现在的家长孩子生的少,太过宝贝孩子,怕孩子哭,所以,从小只要孩子哭,大人总是满足他、妥协,让孩子感觉到“用哭来得到想要的”或“避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是很有效的。

3、语言表达能力不够

由于家长或带孩子的人照顾太周到,从小孩子不必说话,只要用哼的或用哭的、用指的,大人就知道他要什么,使孩子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无法成长,于是惯用哭闹动作来表达。

4、父母的态度过严厉

大人太凶,一点小事就对孩子疾言厉色,吓坏了孩子,使得孩子成了好哭的“小媳妇”以博取同情。

5、常常被父母所忽略

父母连孩子的基本需要都不能完全满足。如:父母不常陪伴、接近的孩子;或者大人总忙着照顾小的或忙着自己的事。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如:被爱或安全感等不满足,就会显得焦虑、不安,表现出来的是爱哭或不快乐的神情。

找出问题原因,你的孩子爱哭是属于哪种原因呢?找出来才有办法协助他。

对待爱哭的孩子,家长怎么办好呢?

每当孩子哭泣时,父母首先应弄清楚是怎么哭的,是真哭还是假哭,是大哭大闹,还是一般的小哭小闹,哭的原因是什么?确定后就可采取措施使其停止哭泣。有一点家长要明确,不能一哭就抱。如果你清楚你的孩子很爱哭,也确认在没有发生什么危险情况下,孩子遇到点事就大哭不止,你可以说一句“没关系”继续干自己的事,或者一开始就不理他。孩子哭往往是向大人“求援”,见你不理他,哭一会儿,便也觉得没有意思,自己就会平静下来。如果你很专注地干自己的事,就会给他一个暗示“你的事并不严重”。他也许会走过来看看你正在干什么,或者对你说点什么。总之,这样就使他那种强烈的情绪变得平缓些。孩子安静下来了,你再讲什么也就容易听进去了。

如果你一开始就大呼小叫地表示“同情”,孩子会以为自己真的遇到什么严重的事了,老的一套又开始了。所以,不要一哭就 “哄”,那只能加重孩子爱哭的习惯。

爱哭的孩子,往往是遇到事不知该怎么办,以“哭”声告急。作为家长应常给孩子讲些处理问题的方法,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比如:“你想干什么吗?先问问大人行不行,”“你想用别人的东西,要和人家打招呼,不能上来就抢”“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才是好孩子”。渐渐地你就会发现,孩子在干什么的时候,会跑过去问你:“我想要骑车行吗?”“我可以出去玩一会吗?”养成这种商量的口气和别人讲话,孩子的心情要平静得多。如果你的孩子非要拿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并且泪汪汪地又向你求援时,你可以提醒他,“妈妈平时怎么给你讲的?如果想要别人的东西应该怎么办?”一般的孩子受到这种暗示,会收住要涌出的眼泪,走过去和小朋友商量。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他就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了。

家长要引导孩子有什么事要说清楚,告诉孩子只有说话,大人才明白,甚至可以告诉他如果只哭不说话,大人就不理睬。当然,最好是家长多和孩子说话,看看孩子有什么要求,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使孩子渐渐地用语言表达请求与愿望。如果孩子明白了道理之后,有时还会出现爱哭的现象,最好用鼓励的方法告诉他“你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好哭了”。

虽然在周岁前,哭是孩子的一种需要,但孩子长大了,仍然爱哭哭啼啼,无疑是懦弱的表现。哭闹是由于父母的溺爱迁就所形成的一种不良习惯,是孩子用来“要挟”父母的一种武器。因此,防止孩子哭闹的主要方法是,注意早期优良行为的培养,正确运用德育的一般原则,切忌溺爱、娇惯、迁就。

利用孩子喜欢听故事、看画书、看电视、电影等特点,经常对孩子进行教育,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引导儿童学习摹仿他们心目中的主人公,培养孩子坚强,勇敢,克服困难的品质,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约束自己情感和欲望的能力。

只要作父母的能有意识有计划地训练孩子,严格要求,孩子的哭声就会逐步减少。








功夫茄子


爱哭是伴着小孩成长一个不好的习惯,小孩的成长其实是通情不通理,首先与小孩要建立浓厚的感情,平时不溺爱,不骄宠,不冷落,把建立“教”与“做”放在第一位,以教为乐趣,以做为榜样,鼓励勇敢坚强,遇事当课题,首教当榜样。这样小孩会潜移默化的感染到你正确的教化,不哭且坚强。





杨纯


我家邻居有个小男孩,就特别爱哭,而且只要一哭,眼泪哗哗的就流下来。他家因为妈妈要了二胎,他妈妈说这个小男孩一开始不是这样的。我看在外面小男孩要是哭起来,妈妈就开始给他耐心的讲道理,我感觉孩子哭的时候,应该什么也听不进去。孩子哭肯定有原因。

第一性格原因:有些孩子天性性格比较胆小,对于人际关系的敏感度高,可能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都能碰触到他的敏感地,遇到问题和挫折,更多用“哭”的形式来表达。因为哭是孩子本能去解决问题的第一反应。先先天的性格因素可能是成因之一,这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

第二心理原因:“哭泣”是孩子内在情绪的表达,在家庭中夫妻关系不好、亲子关系不良、或者家庭中有其它不良情绪,孩子不能用别的方式表达,才选择用“哭”来表达内在情绪。比如:家里突然来个小弟第,他感觉自己爸爸妈妈不再像以前那么爱自己了,哭可能就是为了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