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了該不該扶?問題的本質不在於“扶”與“不扶”

導語:我們不扶孩子,是希望能給孩子足夠的空間來探索這個世界和自己能力的極限;我們扶起孩子,是希望孩子知道,難也沒關係,媽媽在這裡。在你有足夠的能力面對世界之前,媽媽都在這裡。

育兒 | 孩子摔倒了該不該扶?問題的本質不在於“扶”與“不扶”

育兒 | 孩子摔倒了該不該扶?問題的本質不在於“扶”與“不扶”

倩倩今年三歲了,是全家人的“心肝寶貝”,活潑可愛,總是給家裡人帶來無數的歡聲笑語。爸媽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可是,最近發生了一件事情,讓媽媽和倩倩奶奶之間產生了劇烈的爭執……

原來啊,今天媽媽和倩倩奶奶帶著倩倩逛公園。倩倩在前面高興的跑著跳著,看著路邊的花花草草,玩兒的不亦樂乎。忽然,一個不小心,“撲通”一聲,倩倩摔倒了。走在後面的媽媽和倩倩奶奶一看,趕緊跑到倩倩的跟前,奶奶作勢準備將倩倩扶起——這個時候,被媽媽阻止了:

“媽,別扶她,讓她自己起來,不要把她慣壞了。”

“孩子都摔了你還不扶,你怎麼這麼狠心啊。”

育兒 | 孩子摔倒了該不該扶?問題的本質不在於“扶”與“不扶”

邊說邊扶起了哇哇大哭的倩倩,拍了拍倩倩的屁股,緊張的說到:“乖乖哦,都怪這個大石頭,把我們倩倩絆倒了,打它打它!”說完,便一把抱住倩倩,讓倩倩伏在自己的胸前,不停的安慰她。略顯憤怒的媽媽只有能在倩倩後面踉踉蹌蹌的跟著,當倩倩媽準備和倩倩說話時,倩倩卻賭氣似的一把把頭扭了過去,讓媽媽心如刀絞…..

“又不是摔得很嚴重,我只是想培養她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堅韌的品格,難道錯了嗎……”媽媽又困惑又傷心,欲哭無淚……

育兒 | 孩子摔倒了該不該扶?問題的本質不在於“扶”與“不扶”

其實,對於孩子摔倒了“扶”與“不扶”問題,爭論由來已久。基本上形成“兩大派系”:“堅決不扶派”和“焦急安慰派”。這兩大派系向來是水火不容,並且好像都“各有道理”。

以“倩倩媽”為代表的“堅決不扶派”認為,孩子摔了堅決不能扶,必須讓他自己站起來,不能讓他產生遇到困難就依賴他人的心理,這樣才能讓孩子記住教訓,變得勇敢獨立。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摔倒了之後哇哇大哭,甚至衣服都被“擦破了”,媽媽仍然在遠處“觀望”,面無表情的說道:“我說了,自己起來,我數三聲,你不起來我就走了,一、二……”當孩子聽到媽媽數到“二”的時候,哭成淚人的她終於跌跌撞撞的自己撐起,搖搖晃晃的站了起來……媽媽似乎很滿意,說了句“過來”,孩子順從的走向媽媽,一隻手牽著媽媽,一隻手擦著充滿委屈的淚水……

育兒 | 孩子摔倒了該不該扶?問題的本質不在於“扶”與“不扶”

“焦急安慰派”則不然,她們把“孩子摔倒”看成了天大的事情,第一時間飛奔過去,嘴裡叨唸著“哎呀媽呀,怎麼了怎麼了”,然後迅速的抱起孩子,露出焦急又自責的神情,把孩子全身上下都檢查一遍,嘴裡咕噥著一大堆的“安慰話”,“寶寶摔疼了沒?有沒有受傷?不哭不哭,”孩子本來沒哭的,也沒摔疼,但是看見媽媽這麼著急,於是配合的“大哭”起來……

兩大派系看似都有自己妥帖的理由,其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矯枉過正”。幫助孩子獨立克服困難,培養其堅忍不拔的品格固然是好事,但是在無視孩子真正需求的基礎上“強行教育”,只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而一旦孩子在最需要爸媽幫助的時候沒有得到爸媽的幫助和支持,孩子的關於“親子之愛”的情感會迅速流失,如若長期得不到父母的回應,孩子將會與父母產生疏離感,形成冷漠、孤僻甚至好強的性格特點。

育兒 | 孩子摔倒了該不該扶?問題的本質不在於“扶”與“不扶”

讓孩子體會到父母之愛,保障其安全,與孩子建立信任,雖然無可厚非,但是,不論實際情況的“過度關心”,同樣會適得其反,讓孩子過於依賴他人,影響孩子的自信心,那麼在今後的生活中,孩子遇到有風險的事情,會本能的拒絕嘗試,形成軟弱、膽小的性格。

育兒 | 孩子摔倒了該不該扶?問題的本質不在於“扶”與“不扶”

其實,問題的本質,不在於“扶”與“不扶”,而是我們是否有真的觀察孩子,正視孩子的需求。解決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視情況而定”。

那麼,究竟如何“視情況而定”呢?

1、把“摔倒”看成一件很正常的事

孩子“摔跤”,是和不會穿衣服,刷牙不乾淨等等一樣,很正常的事情,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除了要注意是否真的“受傷了”等生命安全之外,“摔跤”充其量,只是一件小事。自然對待“摔跤”這件事,孩子就不會覺得“摔跤”是什麼大事件。

育兒 | 孩子摔倒了該不該扶?問題的本質不在於“扶”與“不扶”

他會像對待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樣,在磕磕絆絆、跌跌撞撞中自己學著長大。孩子怎麼學會穿衣吃飯,怎麼學會刷牙洗臉,他就能自然而然的學會怎麼不摔跤,怎麼安全走路。而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儘量為孩子營造一個可能的“安全區”,使之不出現生命安全的隱患。

把孩子生命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賦予教育意義,把每一件平常的事情都當成培養孩子的契機,恰恰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生命力的頑強和美麗恰恰在於他的“自然”。因此,收回父母的大驚小怪與驚慌失措(生命安全的事情除外,這裡是說正常的“走路摔跤”),讓孩子迴歸最自然、最本能的反應。

育兒 | 孩子摔倒了該不該扶?問題的本質不在於“扶”與“不扶”

2、參考孩子當時的情緒狀態,決定“扶”與“不扶”。

每個孩子“摔跤”後的情緒狀態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與其他小夥伴玩兒的興奮,即使摔跤了也沒注意到,呼啦啦的爬起來就跑開來,面對孩子這樣“被其他更有興趣的事情所吸引”的情緒狀態,就讓他去吧。如若被家長大驚小怪的過分關注,反而讓孩子重視起來;有的孩子摔跤後“懵懵的”,一時間自己都不知道怎麼處理。他在等待父母的反應。

這個時候,我們大可以平靜的走過去,拍拍他的背:“倩倩摔倒了,還好嗎?”;面對孩子真的摔疼了的嚎啕大哭,我們需要察覺到,孩子此刻需要我們,我們這個時候,就應該扶她起來,給予她愛的抱抱。一切的一切,都以孩子的實際情況為主,以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為第一要義,重視孩子的同理心,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期望媽媽怎麼做”,再來決定“扶”與“不扶”。

育兒 | 孩子摔倒了該不該扶?問題的本質不在於“扶”與“不扶”

3、詢問寶寶的情況,讓寶寶“自己說”

在寶寶摔倒後,不要急著替孩子做決定。不是我們來決定孩子“一定會疼”、“一定可以站起來”。因此,在關注寶寶的情緒狀態之後,可以關切的詢問孩子的想法,問他需不需要我們的幫助。在寶寶摔跤之後,我們不妨問一句:“你還好嗎?”不要讓自己的過分關切或者過分冷漠影響孩子的判斷。這裡的“你還好嗎”是讓孩子知道,媽媽在關心她,媽媽是愛她的。

孩子可能不會正經的回答我們,如若孩子猶猶豫豫,家長判斷問題不大,適時的給予恰當的鼓勵讓孩子勇敢的站起來是可以的,孩子聽了媽媽的鼓勵,咬咬牙,自己就爬起來了。如若是伸開小手要抱抱,這個時候,我們就該及時的給予幫助了。所有的“扶”與“不扶”都是在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的情況下做出的。

育兒 | 孩子摔倒了該不該扶?問題的本質不在於“扶”與“不扶”

4、別安慰“不哭”,別提醒“慢點兒”

每當孩子摔倒後,媽媽最喜歡說道的一句話就是“不哭不哭”,等孩子平復情緒之後掙開媽媽的手出去玩兒時,媽媽又會強調“慢點兒”。其實,“不哭不哭”往往是最無力的安慰,“慢點兒”也是最無用的提醒。

孩子如若真的摔痛了,一定會有情緒宣洩的過程,並不會因為媽媽的“不哭”而立刻制止,相反,強制性的讓孩子“不哭”,只會讓孩子無法釋放自己的情緒,而會對下一次“摔跤”而產生的痛心懷牴觸。而長時間的提醒“慢點兒”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沒有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在生活中,我們相信孩子的第一步就是少一些提醒,多一些尊重。

育兒 | 孩子摔倒了該不該扶?問題的本質不在於“扶”與“不扶”

結語:古代的“中庸”思想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凡是不可矯枉過正,既不看輕又不執著”,恰到好處的“中庸”才是我們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我們不扶孩子,是希望能給孩子足夠的空間來探索這個世界和自己能力的極限;我們扶起孩子,是希望孩子知道,難也沒關係,媽媽在這裡。在你有足夠的能力面對世界之前,媽媽都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