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先開悟了才生智慧,還是智慧了才開悟?

觀山悟


智慧:有根本智,所得智,成所作智等,智慧又稱智慧之光。開悟:如撥雲見日,見智慧光芒。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定慧等持。凡夫智慧暗淡,如雲遮日月。聖賢菩薩佛智慧之光如億萬太陽亦是比喻,倒不如說是同時開啟了眾生心燈之智慧光明。





淨心行者無相無念無嗔


當然是先開悟了,才會有大智慧。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只是許多人對真正的“開悟”不瞭解,導致對兩者的前後混淆不清。

首先具體說說下什麼是開悟? 開悟不是哲學上的一種概念,也不是衡量人類學識程度的一種稱號。它是一個動詞! 是指真正的修煉者,在一生或多世苦修,走到他修行之路的最後,他身體所有的鎖和百竅在一瞬間全部震開,他所修煉的功和神通全部釋放出來,打開了他生命本源的先天記憶;天目也達到了他所在層次的最高點,能縱觀他以下層次的宇宙各層各界與萬事萬物,和各種生命都能夠溝通上;看到了宇宙一定境界的本質,知道了宇宙在他以下層次的真理。 這才是開悟,上面說的這種情況,是屬於走丹道的。

當年釋迦摩尼開悟的時候,有山崩和海嘯,那一下子釋放出來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絕不是現代人理解的那回事。

而且注意這個前提,只有對在修者才有開悟的這個說法的存在,而且還必須走到頭,才會開悟,非常的不容易的,比世界上任何一個事情都要難的。

說道智慧呢,有點刺痛人心。人類的智慧天生就是被限制的,人自己也知道,大腦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不上的,相比高層生命而言,人類這點智慧啥都不算。 就是橫向比較一下,其他很多地方的外星人,它們智商都比人類高,比你還聰明呢,因為它們不受限制。

只有開悟之後,達到那麼高的層次,生命所有的枷鎖的擺脫,人生命本源的智慧開會開啟,那個時候,你聰明的了不得。宇宙以下層次的一切,你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懂,都盡在眼底,看得清清楚楚。 當然開悟也有高有低,只有得正果開悟才是最高的。

很高層次的神,有一個狀態,就是什麼都知道,什麼都能做,但什麼都不想做。就像一個大學生,讓你去玩幾塊很簡單的積木,你會玩嗎?你會想,就這點東西,一望即知,有啥好玩的呢? 只有在很高層次開悟,在那個境界,才是真正無所不能的大智慧。 解開更多宇宙和歷史的奧秘 w,,.., tianji ,.,,cool


化身雷霆


智慧每個人都有,就好像練氣功的氣,其實每個人都有一樣。智慧有大有小,有這個方面,有那個方面,所以不要高看自己。

開悟是後來的,人的一生有九次開悟機會,開悟就是大腦發育的層次提升。這種提升是一下子的,但是也是量變達到質變的產物,開悟有六個途徑也叫六度,但這是從沒有人知曉的真正六度:一,挫折。二,佈施。三,持戒。四,忍辱。五精進。六,最重要的就是慈悲,也叫善良,也叫仁義,也叫禮,也叫智,也叫信,智一般不理解,智是經驗的積累,經驗即是智,開悟之後就變成慧。開悟是把資本變現。把一切行,一切智,變成慧。孔子沒有說,所有聖人都不說,按他們的做能開慧,也叫開悟。但是如果你做了,堅持了,定然智慧等身。

慧是啥東東?慧就是不用學,你就會了。很簡單,就是沒人知道或者知道了不想說。梁武帝問達摩:“我建寺廟無數有何功德?”達摩說“實無功德”。因為有目的的做是有為法,無目的才是無為法。一字之差,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有為法是世間法,無為法是出世間法。有為法掙取的是功名利祿,世人所求之資。無為法是通往道體之境。

所以儘管聖人和佛把一切修行法門都告訴了眾生,眾生也放棄不了帶著目的做事。最後兩手空空怨恨而終。修佛不是求財,求財可得,求佛一無所得。


破譯國學密碼


說到開悟與智慧,總是容易讓我們聯想到人生的意義,多少有點哲學的意味。人生一世,除了追求洞房花燭和金榜題名之外,能夠證悟自性並擁有智慧,應該算是精神追求的一種高尚境界吧。


什麼是開悟呢?佛祖在一次法會上,給弟子們講了一個故事。有一位富商共娶了四位老婆,第一個老婆聰明伶俐,整日陪伴著他,寸步不離;第二個老婆是個大美女,是他見色起意搶回家的;第三個老婆是個賢妻良母,每天照料家裡的日常生活;第四個老婆勤勞活潑,整天東奔西走,但是富商經常忘記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富商要出遠門,為了避免旅途寂寞又能夠有人照顧,他想讓一位夫人陪他一起出行。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四位夫人後,第一個老婆說:這次路途太遠,我身體不好,你還是自己去吧;第二個老婆說:我從來就沒有心甘情願的當你老婆,我才不去呢;第三個老婆說:我雖然想陪你去,可是家裡有還有這麼多事離不開,我就送你到城外吧;第四個老婆說:別看平時你不想著我,可我是你老婆,無論你去哪裡我都陪你。於是,商人帶著第四位老婆開始了他的旅行。

故事講完了,弟子們面面相覷,不明白佛祖的意思。佛祖笑著說道:你們知道嗎?那個商人就是你們自己,長途旅行就是死亡。第一個老婆是你們的肉體,死後註定會消亡;第二個老婆是名利,人的一生巧取豪奪,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第三個老婆是現實生活中的妻子,活著時相依為命,死後還是要分道揚鑣;最後一位陪你的老婆才是你們的自性真心,雖然平時你們忽視了她的存在,但她卻生生世世和你們在一起。



釋迦摩尼真是一位故事大王,他講的故事總是恰到好處、直指人性。不知各位看完上面的故事對自己有沒有重新審視一下,內心有沒有點感悟呢?其實,開悟沒有那麼複雜和神秘,我們在生活中明白了一個道理、瞭解了一件事物的本質都叫開悟。小學生懂得了一個數學解題方法叫開悟;長大知道地球上有很多神奇的現象叫開悟;年老了體會到人生無常也叫開悟。所以,開悟是一個人的思想與心靈成長的過程;開悟是我們思考問題的角度發生了變化;開悟是我們看清楚了世界的本來面目;開悟純粹是我們內心與思想的覺悟,與外界無關。


什麼又是智慧呢?我們再講一個小故事。有一次,一位武士來到著名的一休禪師的房間,他手裡握著一條魚,對禪師說道:一休師父,我想和您打個賭,您能知道我手裡這條魚是死的還是活的嗎?一休禪師明白,如果說這條魚是死的,武士肯定會鬆開手;反過來如果說是活的,那麼他一定會暗中用力把魚捏死。於是,一休禪師說道:是死的。武士馬上把手鬆開,哈哈大笑道:一休師父,您輸了,這條魚是活的。一休禪師淡然一笑,說道:是的,我輸了。一休輸了,但是魚卻活了。

這個小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呢?就是面對一個兩難的選擇,一定要用智慧的方法來解決。聰明人也許會直接拆穿武士的小花招,可是結果呢?要麼小魚死了,要麼武士會很沮喪。一休和尚沒有那麼做,反而是承認自己輸了,他是不是有點傻?答案肯定不是。事實上,一休禪師用智慧輕鬆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即救了小魚兒一條性命,也讓武士感到心情愉悅,至於自己的輸贏,其實是無所謂的。所以,智慧就是慈悲、就是利他、就是無我。

回到這個問題上來,到底是先開悟了才生智慧,還是有智慧了才會開悟呢?我的答案是:智慧本自具足,開悟不分先後,悟慧相輔相成。

開悟與智慧都是屬於精神層面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是外在的表現因層次高低而有差別。開悟與智慧不是像我們吃飯,先吃哪盤菜後吃哪盤菜的問題。即使用吃飯作比喻,您說是第一口飯讓您吃飽了,還是最後一口飯讓您吃飽的呢?

從佛法來說,眾生平等。這個平等的東西就是與生俱來的自性,這個自性就是我們的根本智慧,這個智慧是不以我們的自我意識為轉移的。世界上聰明人很多,為人處世精於算計、左右逢源,也能夠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這都不是大智慧,因為靠聰明得來的東西都不長久。紅樓夢裡有一首曲子叫聰明累,就揭露了八面玲瓏的王熙鳳的命運,歌詞是這麼寫的: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盪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



智慧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像一面鏡子,我們看到什麼,什麼就映照在鏡子當中。由於受到酒色財氣外物的汙染,年紀越大,時間越長,鏡子上面積累的塵垢就越來越多,到最後什麼也照不見了。開悟就好比我們不斷擦拭鏡子的過程,時時常拂拭,莫使惹塵埃。當然,這個比喻還沒有達到六祖本來無一物的境界,到了那個境界,又怎麼會有這些問題,我又怎麼會寫這些囉嗦的文章呢。

知道了自性本足與開悟的功用,自然就明白了開悟與智慧是不分先後的。對於已經開悟的人來說,更不會用世俗的功利心和眼光看待別人和處理問題。所以開悟的早晚不重要,智慧原本就在那裡不生不滅,不會因你開悟的早晚增加或減少,關鍵是在這個證悟修行的過程中要與智慧相得益彰,從而找到我們的自性真心。



開悟也好,智慧也罷,悟與慧都和心有關。了知這個不變的、平等的、一塵不染的心,自然就會悟,自然就會生慧。人生一世,不敢奢求成佛作祖,但求內心平安快樂,這就是開悟,也是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就像蘇東坡詩裡寫的一樣: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祝各位早日開悟,擁有一個充滿智慧的快樂人生!


盛世南迦



快樂年華152733629


真法不可說,智慧不可惜。普提即煩惱,般若生智慧,心性之法門,頓悟也,才能生智慧。

智慧無處不在,關鍵在於悟,過日子,生活中,看起來平淡無奇,處處大學問。在於靈性,靠心,實事求是。一天十二時辰,二十四小時,白天,黑夜。一個輪迴。吃飯,睡覺,很簡單,但講究很多,四時,四季,二十四節氣。吃飯,如何做,如何吃。治大國如烹小鮮,文化是吃出來的。日子一天一天過,生活在繼續。人立天地間,要面對擔當,這是做人的條件。義務,責任這是原則。是故性命,生命,使命,狗命。指不同人的生活方式。而性命之悟自孔子始,從道引佛,兩千多年來,我們在路上。

心性之門,悟也。只有悟了,才生智慧。







隴右行思見聞錄


佛經有言,六度波羅蜜,五度如盲,般若如導。

般若就是智慧,智慧不同於聰明。比如郭靖、黃蓉,郭靖雖顯笨拙但有智慧,黃蓉雖聰明卻不夠智慧。聰明來自意識,智慧來自心性。

開悟一定需要智慧引導。那什麼是智慧呢?

智慧是全信、大勇、秉從(秉命遵從)、決絕。

全信就是不疑。大勇就是不怯。秉從就是不違。決絕就是不退。不疑不怯不違不退,世人中這號人萬中無一。黃蓉不是,而郭靖恰恰就是。

開悟的其他表達方式即同義詞,佛家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道家叫心死神活、死去活來。有人包括一些有字號的,在網上教人開悟,說什麼開悟離不開意識,始終讓人在意識上打轉,人家出離了意識他還給拉回來,他自己不過是個守屍鬼,還誤人慧命,後禍不淺呀。

所以擇師很重要,跟著明師常生智慧,跟著邪師再再輪迴。跟著明師不疑不怯不違不退,開悟並非難事。若是自己熟讀般若經,不疑不怯不違不退,做到放下,開悟也是自然。

放下就開悟,開悟就放下。

放下就是智慧。跟著明師不疑不怯不違不退,是聽師父的話而放下。熟讀般若經,不疑不怯不違不退,自己也可以放下。

微斯人!其誰與歸?

🙏🙏🙏


柒道友


仔細品味是因為開悟了才生智慧還是因智慧才開悟,本人覺得智慧就是悟,悟就是智慧!不分先後,就是一回事,同一時完成。

開悟是什麼,禪宗講明心見性。而如何能明心見性,靠慧,慧從何來,戒生定,定慧等持。慧至極處是何境界?開悟。

所以,開悟離不開慧,慧極即悟。

悟了就是看一切都了了分明,內心如如不動。極慧又何嘗不是呢?真正的大智慧者,是有智者的眼光和高度來看待一切人事物,能看清事情表像背後的實質,能看清一切實質者,就是對一切了了分明。能看清一切實質者,就是心不隨好去歡喜,不隨不好去悲傷,心不隨境走,這就是內心的如如不動。

所以開悟不離慧,至慧即開悟!大悟大慧一如。



茶入真知


首先從方法上來說,開悟是一種方法。用悟的方法來了解人與天地宇宙萬物的規律。當你選擇了這個方法,悟的現象就會經常產生。

再次說開悟,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因為佛是究竟覺。佛有無量的智慧妙的,你所悟的與佛所說的相應嗎?

這種智慧的方法與訓練的系統存在,這已經存在上千年。

這種訓練的系統非常適應,我們這個時代人,有三個特性:模式化、修證性、應用性。

模式化,能夠在這個時代進行大規模的訓練,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可以進行大規模的集訓。

修證性,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能夠看到智慧方面的書, 但是我們很難進入智的領域,因為我們用的是意識的分別性來了解的。能夠轉識成智,這就具備了修證性。

應用性,通過這種智慧的訓練,開啟了智慧之門,智慧可以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每一個方面來應用。如果我們不走修真的道路,他們很容易把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文化對立起來。但是你真正開了智慧,就能來觀察進行融合的觀察,觀察萬法歸源歸一。

當你用之中方法來訓練,自己開啟了智慧之門,你就能夠用智慧來觀察我們這個時代的每一個方方面面。

聞道而後悟道,悟道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此常途之規律也。

瞭解我們的心,瞭解我們心的運作規律,瞭解我們人與萬物與宇宙的關係,這就是悟門。

我們現在的人只知道科學的方法能夠了解萬物的規律。但是很少知道,我們中華古老的文化,裡面有智慧的方法,來了解我們的人與宇宙萬物的規律。

我們丟棄了古老的智慧,不知道里面的奧妙,所以無法用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文化進行融合的觀察。




圓拙


佛法的核心是“戒、定、慧”,“戒能致定,定能生慧”。“戒”是修行,就是戒掉不好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定”是目的,就是通過戒,達到一心不亂的狀態;“慧”是產物,即在“定”的狀態中智慧自然產生。在精進修行的過程中,智慧都在源源不斷產生,表現在修行人說話越來越像一個哲學家,旁邊人覺得深奧難懂。開悟是修行量變到質變的一個節點,修行人突破了自己的諸多障礙,智慧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廣度,已不是凡夫所能企及。但是修行人修心為上,也不要執著於開悟這些現象。即使修行有成之人,也要防走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