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病倒在抗疫一线的县医院急诊医学科女医生马素林

记病倒在抗疫一线的县医院急诊医学科女医生马素林

一切还是那样熟悉。白大褂、匆匆的步履、消毒水的味道、听不太清的各种混杂声音,体征监测仪、呼吸机、晃着的吊瓶、各种连接身体的管子……

还是医院,还是病房,好像是她30多年一直战斗的环境,好像又不太像。

从2月4日至今,53岁的女医生马素林,一直静静躺在阳煤集团总医院重症监护病房里,一动不动。

护士挪动她,凑到她跟前,使劲拍拍她肩膀,贴近她耳朵呼唤她。原来紧闭的双眼,像被什么东西硬撑着似的,慢慢慢慢张开,可是,不左顾,不右盼,不言,不语,就那样木木地瞪着,眼睛泛着可怕的空洞的黯淡的光。

以前那么一个生龙活虎,像铁打的人,这么多天来,就像被按下“暂停键”一般,就这么躺着,躺在她既熟悉又陌生的病房。

30多年了,马素林,这位县医院急诊医学科唯一的女医生,像陀螺一样,从家转到医院,从医院转到家,永不停歇。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战争打响以来,白天晚上连轴转,她太累了!或许上天是想让这位永远不知疲倦的医生,好好歇一歇吧。可是,以脑干梗塞这种与病床“结合”的方式,让年仅53岁的她休息,也太残忍了!

正月初一,她被门诊患者“包围”,诊治41个患者,一晚几乎难合眼

53岁的马素林从医30余年,病人是她接触最多的人,医院是她停留最久的地儿。

原先在五官科,2006年,她来到县医院急诊医学科。记不得她救治过多少患者,同事们只清楚地记得,马素林像“长”在急诊科一样,从不舍得请一天假,误一天工,再忙再累,没言没语。

据急诊科医生介绍,急诊科平时工作量就大,每逢到春节期间,工作量更是平时的3到4倍。今年疫情形势严竣,急诊科工作量更是猛增。别人避之不及的发热病人,都将先通过他们的手,转运进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被称作是“前沿哨兵”。

正月初一、初四和初七,马素林连续值守3天,每天从8:00值守到次日8:00。值班期间,她不仅要和同班医护人员,一起进行急诊救治,还担负着发热病人预检分诊、120出诊和护送病人等任务。

正月初一一早,同班郗医生随救护车出诊。郗医生一走,当时急诊科门诊的所有病人,便只能交给同班医生马素林一人诊疗。

那天,诊疗室、大厅里乌泱乌泱挤满人。病人大都危急险重,且病因不明。马素林和护士们戴着口罩,在危机四伏中,如蜜蜂般穿梭不停。问诊、检查、开单、检验……一个患者接着一个患者,穿插诊治,一直到中午两点多,马素林还没顾上吃饭。

可有的患者和家属不理解,患者这边哼哼唧唧呻吟,家属那边叽哩呱啦催喊、谩骂。看到有人不戴口罩,马素林和护士好意提醒,对方反而翻白眼,爆粗口。护士说:“马医生何尝不委屈?可她从不还口,自始至终和言悦色,温柔以待。”

正月初一,马素林一人诊治急诊患者41人。如此这般辛苦值完班,次日晨,有护士看到,“马医生还没回家。她坐在电脑前,猫着腰,瞪着眼,一个字一个字敲病历,一干,两三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又没了!”

正月初七晚,她随车40多公里去岔口接发热病人,饥肠辘辘返回时,已是21:20

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七。

傍晚五点,急诊科接到40多公里外的岔口打来急救电话,称有发热病人,马素林和护士小崔穿好防护服,匆匆出诊。

马素林身高一米六,体重160多斤,胖胖的身子,被闷不透气的防护服、口罩和手套,捂得严严实实,坐着车子,一路颠簸行进,马素林事后和护士说:“实在不舒服。”

到达岔口村时,村子封路,救护车进不去。马素林只得穿着笨重的防护服,戴着布满雾气、模糊不清的护目镜,拎着足有30多斤重的医药箱,和护士小崔深一脚浅一脚,在昏暗天光中,踩着坑坑洼洼的小路,气喘吁吁问寻到患者家。

患者是个老太太,有武汉接触史,需要隔离观察。护士小崔负责量体温,年轻的她,多少有些发怵。马素林仔细检查了她的防护措施,不断叮嘱鼓励她。

不料,老太太执意不去医院,马素林只得苦口婆心相劝,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思想工作,老人和家属总算同意配合。待返回医院,已是21:20左右,马素林已饥肠辘辘。

可即便这样,晚上依然患者不断。偶遇难得的空当,马素林才蜷缩着胖胖的身子,挤在门诊室一张小床上,稍微休息了片刻。

据急诊科统计资料显示,春节期间,马素林值守的三天,和同班郗医生共接诊221人,其中120出诊29次。仅大年初一这一天,便接待门诊患者78人,出诊10次。正月初七,是马素林发病前,站的最后一班岗。

15年坚持倒班,53岁还值夜班,3年几乎没休息过,就连有了小外孙,都舍不得请假去看

马素林现在躺在病床上,神智不清,四肢瘫痪,不能言语。她的同事们,七嘴八舌,给记者讲起马医生的故事。

“马医生53岁,又是个女人,长时间、高强度奋战在急诊一线,任劳任怨,真心不易!”他们说。在急诊科15年来,马素林一直坚持倒班。从2017年始,因人手短缺,马素林和年轻人一样,坚持3天值守一个24小时班,3年来几乎没休息过。同事们看见她,“精神大不如前,可她从不叫苦喊冤,也从不要求特殊关照……”

“马医生有个神奇的小本……”他们说,以前没电脑,医生手写病历。为最大限度避免开错方,马素林便利用业余时间,把药房常备药的剂量、规格、药名等,逐一誊写在小本上,装在口袋中,需要时随时查看,“工作相当认真。”

“马医生体恤患者……”他们说,马素林开药,向来根据患者病情,什么药经济实惠效果好,她开什么。而且她对病人不管高低贵贱,一视同仁。出诊时,帮助抬担架、拎行李是常有的事。

“马医生心肠忒热,总想着照顾别人。若别人照顾点她,急得呀,总得快还了人情……”他们说,急诊科同事有点啥事,委托马素林替班,马素林一准痛快答应。而马素林若请别人替了班,她便着急的,总想着快点还回去。

马素林女儿在大连,年前刚生了小孩,她惦记得不得了。同事们劝她请假快去看看小外孙。可马素林说,“现在都忙抗疫,咱人手本就少,我一走,你们不更忙?”后来,马素林没请一天假,而是采用和别人换班的方式,挤出时间,匆匆去看了看孩子。

正月初十发病。住院前唯一托付丈夫的是:“快帮我请假,以免影响工作!”

转眼,2月3日(正月初十),又轮到马素林值班。

这一天,马素林身体严重不适,呕吐得厉害,可她挣扎着还想上班。最后,在丈夫执意劝阻下,才无奈和同事换了班。即便这样,马素林还对丈夫说:“明天轮我值班,能去的话我怎么着也得去,要不别人都在防疫一线,我却躺在家,别人以为我当‘逃兵’啦!”

谁知,这天傍晚,她便嘴歪了,说话也不利落了,丈夫一看着了急,连忙叫救护车送到医院。马素林尽量保持镇定,唯一托付丈夫的事是:“明天赶紧帮我请假,让科室早点安排替班人员,不要影响工作……”

可身为医生的马素林怎么都想不到,这一去,她便直接住进了重症监护病房。医生告诉她丈夫:“她血糖非常高,自己不知道,加上临床一线压力大,过度劳累。现在脑干梗塞,眼睛只能上下动,四肢瘫了……”

“素林,这是一个一年到头连片感冒药都不吃的‘铁人’啊,怎么说倒就倒了呢?”消息传来,家里人觉得,“天,一下子塌了! ”

马素林是医生,是女人,还是她家的“顶梁柱”。

马素林的丈夫下岗多年,靠打零工为生。家里的经济,基本靠马素林主力支撑。一家人至今蜗居在小小出租屋内。一件100多元的衣服,马素林一穿就是10多年,任凭同事说样式老旧,她愣是舍不得更换。

同事们说,马素林不会打麻将,不会玩微信,没啥特别爱好,仿佛她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照顾别人了。工作时,照顾患者,照顾同事;回家后,照顾家人。唯独不知道照顾的,是自己!

曾经,父亲脑梗,她下了夜班,顾不着休息,跑娘家照顾完父亲,再接着回医院上班。后来老公外出打工,家中尚有七旬体弱婆婆。每次值班,回不了家时,马素林都要提前把饭菜做好,准备到婆婆跟前,她自己带饭去上班。每次下班,马素林回家第一件事,便是钻进厨房,开始做饭。哪怕此时自己累成纸片人,她也没法先休息。

这个忙着照顾别人,一直没时间好好休息的她,现在,终于躺下了,以这样残酷的方式!

祈愿她的梦中,春暖花开,“疫魔”不再!

马素林住院的消息传到县医院,领导和同事们犹闻晴天霹雳。

“马医生,正月初七那天,你分明还和我们说,防疫任务这样紧,咱再累也得硬硬顶住的啊!你怎就先倒下了呢?”

“马医生,你不是说,天天忙工作最对不起的是女儿。再熬两三年,等你退休了,要帮助照看小外孙,好好弥补对女儿的亏欠吗?……”

亲人和同事们都非常难过。市、县各级领导也都来看望她,盛赞她是“战斗在防疫一线的医生”,希望“能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挽救她;希望全市医务工作者,以马素林为榜样,齐心协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慰问也好,盛赞也罢。马素林,这个在同事眼中,一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医生,第一次赢得这么多人的关注。可惜,现在的她,不能再拼再搏了,只是悄悄躺着,一如她2019年被评为县医院“优秀工作者”时一样,静默无语。

也许,马医生只是累了,暂时入梦了吧。祈愿她早日康复!祈愿她的梦中,春暖花开,“疫魔”不再!(苏玲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