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道德經》還分為傳世版和出土版,哪一版更接近老子的思想?

電影世間解


傳世本為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搞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產物,我們很慶幸看到了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版本,發現改動之處很多。今人有幸,能讀到原滋原味的老子五千言。因為流傳了一千多年,所以民間基礎深厚,改是不容易的。有緣人追求本源的東西,自然得到不同的收穫。





研幾


在學術界,要論版本之多之雜的古籍,《老字》堪稱天下第一,自古及今,到底出版了多少種版本的《道德經》無從稽核,但廣為流傳的傳世本大約不下300種,形成了四大體系即:河上公版、王弼版、嚴遵版、傅奕版。在這四大體系中,又以河上公版和王弼版最為流行。

四大體系之外,唐代的景龍碑本等也頗為讀者青睞。進入20世紀以來,長沙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郭店竹簡本、西漢竹書本等文獻資料相繼出土,為“老學”愛好者、研究諸提供了更加詳實可靠的新的參考座標。

《老子》注本四大體系

河上公《老子道德經章句》重訓詁以達原旨,充“氣”以實“道”,側重修身練氣

河上公又稱河上丈人,姓名無考,其生活時代有秦、漢、魏晉諸說,黃老哲學和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開山祖師。《老子河上公章句》分《老子》為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亦稱《道德經》,為現存最早的《老子》注本。該本用“氣”釋“道”,雜有神道意識,如注中常涉及 “養神”、“與道通神”等諸要領,具有鮮明的黃老思想特徵。

王弼《老子注》立足“名教本於自然(儒家的禮儀名教源於道家的自然)”之觀點,構築了玄學化“老學”體系

王弼,魏晉時期著名玄學家。他的《老子注》也分為81章,現在通行的傳本為後人在古本基礎上加工而成。該本與河上公本的註解接近,其不同之處在於:河上公本側重修身煉氣,王弼本側重談玄說虛;河上公力求通過文字訓詁以通達《老子》原旨,王弼則另闢蹊徑構築了一個玄學化的老學體系。

嚴遵《道德經真經指歸》融通《易》《老》,以“易”注“老”,使“老學”更加系統條理化

嚴遵,字均平,西漢蜀郡成都市人,道家學者,思想家,著有《老子注》二卷、《老子指歸》十四卷、《易經骨髓》等,使老子的道家學說,更加系統條理化,得以發揚光大。《指歸》的道論與哲學思想為揚雄、王弼、成玄英等人所繼承,成為魏晉玄學所提出的“貴無”、“自然為本”的本體論與重玄學的萌芽。

《道德經真經指歸》史籍多有著錄,然從《隋書》到《宋史》著錄多有差異。此書以《易》《老》互證之法研究《道德經》,以陰陽之數助解老子,以易理註解經文,旨在教化,勸誡君臣、父子尊道貴德,善行天下,守分無為,以玄通上下,天下太平。 

傅奕《道德經古本篇》

傅奕,唐初學者傅奕校定的《古本老子》,因其書北齊後主高緯開項羽妾冢所得,故稱古本,成書時間約與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接近。傅奕以9家著名注本為參考整理而成,與後來發掘的帛書文字有不少類同處。

該本多古句、古語、古字。但因該本所參照之舊本,多有訛誤,加之被後人多處改動,致使部分內容與篇次脫離《老子》原旨。

其他版本

除此尚書四大體系之外,還有一些相對獨立且流傳甚廣的版本,比如《老子想爾注》《道德經碑》《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等。因大同小異,故不做介紹。下面簡略介紹一下道教經典《想爾注》,給道友們提供一些參考。

《老子想爾注》是道教經典。是張魯託名想爾而作的(也有說作者為張魯祖父張陵,本文從明代《正統道藏》說),但已散失,且史書亦未記載。清末時於莫高窟發現了《想爾注》殘本,可惜於1905年失竊,現收藏於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

《想爾注》通過編譯註釋,將原本哲學範疇的“道”進行了人格化,神格化處理,把哲學著作改造成了道教經典,成為道家發展史上的重要的文化符號。

《想爾注》的思想內容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守道誡方得福慧圓滿。因為“道”是專一、真誠、清靜自然、好生樂善的,所以守之,便可康樂延年,福慧康樂,光明圓滿除災得福。 “道誡”,即“道”的戒律。“道”即“一”,道氣遍佈於虛空,不限於五臟之間,“守一”即是“守道誡”。“誡為淵,道猶水,人猶魚。魚失淵去水則死,人不行誡守道,道去則死。”

二是保精氣可得仙壽長生。《想爾注》主張和五臟、五行之氣,“和則相生,戰則相剋”;重房中之術:“精結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精自守”,自守,即是無為無名無思欲,此乃成仙之要訣。

三是帝王行道方得太平。《想爾注》認為行道之事。不唯臣民道士,帝王亦應奉道行道,失道之君,天命將降禍以戒。帝王應尊道貴德尤以守生道為上,不起戰端。

帛書、楚簡與漢簡

帛書是指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兩種抄本,被學界稱為甲本和乙本。該本雖是全本,但破損嚴重,書中衍文、脫字較多,也有不少誤字、誤句,且在使用借假字方面不夠慎重。它的珍貴之處在於抄寫時間早,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對訂正今本訛誤具有較高價值。

楚簡是指1993年荊門市郭店村楚墓出土的三種《老子》摘抄本。該墓主人入葬於前300年左右,屬戰國中期,距離老子生活的,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原始的《老子》文本。但郭店本的內容較少,僅為諸多傳世文本的40%左右。

漢簡指的是西漢時期的竹簡本,該版本大約謄抄於漢武時期,是北京大學於2009年1月接受捐贈的“海歸”系漢簡。該簡書在章節劃分方面與傳世諸本略有不同,它的意義在於,作為參考資料,為諸古本《老子》的分章提供較為齊備的佐證。


古今歷史觀文


《老子》一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典之作。如果你能正確解讀《老子》這本書,能夠領悟老子思想,對你在實際中的發展、進步將是有益的。但如果你錯誤地解讀《老子》這本書,不能正確領悟老子思想,對你而言又是有害的。如老子“無為”思想,就不能只從字面上理解,而應當從政治、思想、行為,以及人的心理上來體會和理解。如果你只從字面上理解,就會認為老子“無為”思想是消極的、不作為的,甚至主觀地批判老子,而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其實是偏激的、非理性的。

然而,古人用字,一字千意,傳世版,很多古字成了簡化字,意是以改後的意來思,也包括被歷史強逼更改與刪減的內容。

出土版則避開的歷史的折騰,反而因外界的參與少,保持了原意多。

但是從受眾來說傳世版,容易知道說的啥,

出土版,則,知之為知之,不知亦逍遙。



烏托邦遇上桃花源


出土本《道德經》與傳世本《道德經》不同,說明歷史上不止一本《道德經》。至於哪一本更接近老子思想,難以判斷,因為這兩個版本不能確定哪一個是老子原作。

傳世本《道德經》能廣為流傳,出土本《道德經》埋在地下不能流傳。為什麼呢?

秦始皇焚書坑儒。既然燒了,儒家的四書五經怎麼比任何家的書傳世的都多呢?


趙日金141


出土版更接近老子的思想。傳世版根據傳播的需要會進行適當的刪減,以符合當時社會統治和文化思想導向的需要。出土版因為有些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前,百家爭鳴的時代,更接近老子原來的思想。


元初牽


不管是傳世版還是出土版的老子《道德徑》,都不可能和歷史上真實的老子所寫的《道德經》是一模一樣的,因為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各種版本,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歷史和個人的各種因素的干擾。因此所以說,如果想要看到老子道德經的真實面貌的話,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我們某一個人能夠真正的穿越,回到兩三千年以前,到老子生活的那個時代,這樣才能夠和老子進行精神層面的交流,這樣我們才能看到老子所寫的著作的真實面貌。


長弓說史


不必糾結於此!兩事物那個接近?兩千餘年時光飛度,它們已經淪屬於專業考據學範疇啦,對於我們這些人來說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魯中居士


兩個版本都沒有太大區別。因為道德經不是一本書面知識。字面上能理解,意義不大。這部書是主要是要人們從認識後要去實踐的過程。如果我們只是簡單的理解了。就成了知道,但不等於得道。還差一半的路沒走。所以普通的人看道德經那個版本的都不可能知道,老子真正的思想觀。因為你到不了老子的高度,很多理解出來的都是錯的。


開悟者33老師


春秋戰國時期文字沒有統一,會有不同版本很正常!傳世本能一直流傳至今,也不能說有問題。同樣出土本也未必就是權威!


水月道人


熟讀以後,那篇不是老子的思想,注意力在分別上,不如走進書裡的天地,一探究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