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看见的美》:跟着熊逸品读名画

熊逸 著,12章,31.8万字,310页

每一个罗辑思维的听众(比较早期的那种),都一定听过熊逸这个名字,“思想隐士”这个称谓用的对与错暂且不论,单从《少有人看见的美》来说,我或许会选择在以后多看几本他的作品——简单,有趣,而又不失趣味。


《少有人看见的美》:跟着熊逸品读名画

去年年中读了《浪漫主义艺术》,年末读了《鲁本斯》,再往前还有一本《艺术,让人成为人》,虽然都是艺术史,但是已经不再是讲述XX作家画了XX画的那种“博物型艺术史”,必须承认的是吗,对于一个没有接受过系统艺术教育的人而言。

……

其实

……

读懂有点难……

倒不是因为书差,书都是好书,只是读懂的前置条件确实是有点多。


《少有人看见的美》:跟着熊逸品读名画


而《少有人看见的美》则解决了这个问题,作者非常通透地讲述着名画,讲述着艺术品如何欣赏,而更重要的是——手把手地拆解着欣赏的方式。

《少有人看见的美》摒弃了“前置条件”极多的对美学的分析,将欣赏的路径对准了艺术品其实是艺术家对外在世界的反应与理解,讲述艺术品中对世界的理解。

既然是理解,那么角度就各有不同,在这里作者并没有把角度对准“玄之又玄”的现代艺术,对准的内容还是比较具象的(就是那种“画得好像!”的层次的作品),比如讲述哲学概念的“灵魂的重量”,成为上帝的“理想的城市”,讲述雄心和谦卑的“巴别塔”……


《少有人看见的美》:跟着熊逸品读名画


当然,最舒坦的还是后边的宣传画,以及一个人的命运在大潮中起伏以及这个人的作品的变迁。

而脱离“玄之又玄”的美学领域之后,读懂一幅画的方式就成为一个“解码”的过程(巧了,有些博物馆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解释画作的)。而这个码就是画家在作品中的元素语言,比如新艺术运动的作者穆夏的作品《爱的时代》《理性时代》《智慧时代》就用颜色作为语言,从明媚到暗淡再到一种洞悉人世的剔透。


《少有人看见的美》:跟着熊逸品读名画


在比如14世纪的政治宣传画,为了保障城市的自治我,为了在神学的缝隙中表述自己的看法,作者用高度具象的手法展示着“好政府”与“坏政府”之间的对比,而其中用的元素自然是“魔鬼”与“天使”,明显的对比其实有着后世宣传画的神韵在了。

而艺术与科学和社会的互动则是具象之外更深一层的扩展。

后世以为艺术家是一群感性过剩而理性不足的群体,这可以说是一种十足的偏见,为了实现“美”或者说“协调”,艺术家在走向数学,艺术家刻画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太阳的礼赞,艺术家用自己的笔勾勒着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城市,艺术家的佳作中暗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好,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用自己的画笔书写着几何的语言,描绘着心中的理想——在画纸上,自己就是上帝。


《少有人看见的美》:跟着熊逸品读名画


与他们一样的,还有在纸上刻画自己理想的哲学家们——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在这里艺术家与哲学家们走到一起,让理念流行开来。

与《鲁本斯》类似,熊逸选择了一位艺术家讲述时代大潮对艺术家的影响,这就是雅克·大卫·路易,只是身处十八世纪晚期到十九世纪初期的法兰西的雅克·大卫·路易的一生比身处巴洛克时代,三十年战争时代的鲁本斯更加跌宕起伏——前后反差之大甚至能达到左右横跳的地步。


《少有人看见的美》:跟着熊逸品读名画


大革命之前的大卫是宫廷的御用画家创作了《贺拉斯兄弟之誓》讴歌贺拉斯兄弟的爱国情怀,而当法王被推翻,大卫又创作了《马拉之死》,为了事业而死的马拉被刻画得如同圣徒,自然这样的人会在热月中被波及。但是大卫的命运在后边的岁月中依然继续跌宕起伏——深谙宣传之道的拿破仑怎会放过他,《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都出自大卫之手,直到拿破仑倒台,路易十八复辟,终于大卫只能逃往国外,在这时,大卫才用《马尔斯被维纳斯与美惠三女神缴械》来吐露自己人生的感悟。


《少有人看见的美》:跟着熊逸品读名画


大卫回顾过自己的一生,这是一种从激情到沉静地过程,而经历大卫的作品,才能体会这种激情到沉静,更重要的是,在《少有人看见的美》中,我们可以学到如何才能体会到这种心境的变化,如何才能在欣赏艺术中得到更多趣味,学会如何欣赏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