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倒逼科技升級,AI戰“疫”路在何方?

新冠疫情倒逼科技升級,AI戰“疫”路在何方?

在防疫戰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各大城市迎來返崗潮,據交通部數據,全國有超過1.6億人返崗。機場、火車站、社區、醫院、商超等公共場所遭遇前所未有的防控難題,“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協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2月4日,工信部向人工智能相關學會、聯盟、企事業單位發出倡議。

當口罩成屏障、接觸有風險,生物識別技術面臨全新挑戰

眾所周知,新冠病毒發生前,人臉識別技術早已在機場、火車站等重要交通樞紐廣泛應用,因其可以準確核驗旅客身份、提高通行效率而備受青睞。為防止病毒飛沫傳播,旅客需要全程佩戴口罩,摘掉口罩配合人臉識別安檢的風險巨大。日前,寧波市江北區一名男子因外出買菜未戴口罩,與另一名確診肺炎患者僅短暫接觸15秒後就感染了肺炎。無需摘掉口罩識別及口罩佩戴狀態的預警,對人臉識別技術提出新的考驗,技術升級迫在眉睫。

除飛沫傳播外,接觸也是新冠病毒的重要傳播途徑,曾有新聞報道,在廣州一名確診患者家中門把手上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在此非常時期,指紋、指靜脈識別等接觸性識別產品,在公共場所或多人同時使用的場景下,存在較大的接觸傳染風險。

“戴口罩”讓人臉識別技術一定程度上受阻,“非接觸”讓指紋、指靜脈識別技術遭遇瓶頸,當口罩成為屏障,當接觸引發風險,疫情防治發起對AI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一次錘鍊,生物識別技術或將面臨重新洗牌。

智能防與控多措並舉,多模態融合呼之欲出

有沒有一種生物識別技術,可以在識別人員不用摘掉口罩、護目鏡情況下精準識別,同時又能避免接觸式傳染?眼神科技技術負責人介紹:“單一識別技術中,虹膜識別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最精準的生物識別技術,並且可以做到無接觸,不受口罩、護目鏡影響。不過,虹膜識別技術主要應用於快速精準核驗人員身份,但對高熱人群的識別篩查,對病毒攜帶者的行為軌跡分析,以及對口罩佩戴狀態的預警等,還需要其他識別手段的輔助。疫情當下,單一識別技術的瓶頸尤為凸顯,多模態識別融合解決方案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智者避危於未形,安防“安”在“防患於未然”。可以預見,此次疫情的當下及疫情之後,“戴口罩”和“無接觸”將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根植於民眾潛意識中的習慣;而員工的遠程辦公,企業的遠程數字化管理,民眾的遠程消費都將迎來蓬勃的發展,進而也對身份認證、信息安全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如何平衡便捷性和安全性,如何同時兼顧快捷的檢測預警和嚴謹的認證授權都給當下的傳統識別認證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戰。因此,將多種生物識別技術進行融合應用的多模態生物識別,必將成為疫情當下及未來身份識別與認證領域的發展趨勢。

科技抗“疫”百家齊鳴,逆行求索AI之路

疫情爆發以來,國內科技公司、AI創企紛紛衝入這場疫情阻擊戰的防疫一線。百度推出AI體溫檢測技術,阿里聯合大華推出“AI防疫師”遠程識別體溫異常、不戴口罩的高危人群,京東開通“抗疫醫療物資採購+應急智能供應鏈平臺”,專注多模態生物識別的眼神科技打造了“‘視神’-多模態智能識別綜合防疫平臺”,通過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等多模態生物識別技術,結合熱成像測溫技術,非接觸地實現對未戴口罩、高溫人員的快速發現、識別、預警及追蹤。目前,AI防疫方案正陸續在各地應用上線,他們正用科技為當下疫情防控以及疫情之後的智能防疫建設貢獻力量。

科技向善!面對疫情,AI企業肩負使命,同舟共濟,共築科技戰疫防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