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一樣黨性照亮英雄的土地 平和社區書記陳非和他支部的老黨員們

用火一樣的黨性照亮英雄的土地

——記平和社區書記陳非和他支部的老黨員們


錦州,這座英雄城市,用她世代傳承的昂揚正氣,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再次展示了英雄本色。不僅是錦州醫療隊馳援雷神山的“逆行戰士”,那些堅守在一線社區的新老黨員們,用自己的行為和認知,築起了疫情防控的“紅色城牆”。

80後的陳非,是太和街道平和社區的社區書記,也是太和街道社區書記中唯一的男性,他具備著所有80後的勇勁兒和拼勁兒,平時,幾個社區遇到難活累活也常會找他,提起他,無論是街道社區還是居民都挑大拇k讚揚他。

幾次聯繫他,他一直在忙。“身為社區書記,我知道自己的職責所在”,陳非一邊在寒風中啃著麵包一邊說道,此時已經晌午而他才匆匆忙忙的吃上今早的第一口飯,“平和社區是街道人口最多的社區,居住著一萬多戶居民,老舊小區佔社區的主要部分,我們每一位社區人員都有責任、有義務保護轄區內居民的生命安全,這個責任、這種覺悟也是身為一名黨員最基礎的認識。我做的也不過是最尋常的工作罷了。”

疫情的緊急哨吹響之後,陳非立刻意識到事情的緊急性,他接到命令後,當機立斷在平和社區的每一個小區都設下卡點,並用隔離網將各個非物業管理小區圍起,為了引導群眾出行,他將小區進出路線圖做成傳單發給居民,並以展板形式設置在隔離網前,使得平和社區以最快的速度成為全區卡點最嚴格,封閉響應最快的社區。

“老舊小區無物業,封閉的辦法想到了,但是居民的意識需要打通,因為我們的隔離網設置使得很多居民出行不便,而且,像這種老舊小區里居住的也大多是思想比較守舊的中老年人,他們可能對社交媒體運用不多,瞭解疫情的渠道比較單一,因此缺少對疫情嚴重性的認識,導致對我們的工作不是很理解”,陳非在勸阻一名想要進入小區的外來人員後,又一邊給小區居民發放出入卡一邊做登記,繁忙的工作間歇才能說上幾句話,“但是我慶幸,我們社區這面黨旗插的好,一聲疫情的緊急哨,衝在前的,不光是社區的工作人員,社區裡十幾名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的老黨員們,主動請纓參加防疫志願者隊伍,要在這場“戰疫”中再次展現出共產黨員別樣的力量。”

陳非所指的是社區黨組織登記的多名老黨員們,他們當中不乏有參加過新中國戰役的老英雄們,他們平日裡參與社區黨日活動很踴躍,與黨保持著最忠誠最緊密的聯繫。黨性在他們身上,得到了最佳的驗證。

“我們是黨員,隨時聽從黨的召喚,哪裡需要我們就去哪裡。”“我雖年紀大了,但我還能出點力,我還可以衝在前面。”“疫情在哪裡,黨員幹部就戰鬥在哪裡。”他們這樣說著,也是這樣做的。他們之中,黨齡最長的達50年,這群以80歲的閆老師為首的老黨員們,看到疫情如此嚴峻,工作如此繁重,社區人員應接不暇,便默默的在社區工作人員的身邊幫著忙…

“其實我們是看到陳非書記的付出,感受到了一名新生黨員的戰鬥力,他用自己的行為踐行了一名黨員應有的職責和擔當。那麼我們,就更要發揮好自己的老黨員的作用,為這些守護我們的孩子們做一點事情。”送來熱水的老黨員爺爺拒絕透露姓名,他說完此番話便匆匆趕往下一個卡點送水,他說看到卡點上的工作人員那麼辛苦,他們想在後方盡點兒綿薄之力,讓卡點工作人員們能喝上口熱水。

在此之前,由於看到社區卡點的工作人員忙得飯不應時,老黨員們自發捐款,用平日裡省吃儉用的錢,給工作人員買來了方便麵、香腸、牛奶、麵包。

面對居民對小區封閉工作的不理解和非議,他們又不約而同的加入到防控宣傳隊伍。“這個時候黨員還不站出來,什麼時候站出來?何況這裡是我們生活大半輩子的地方,是我們的家,我們在這個“家”很年長,說話也能有力度。”

他們利用自身“優勢”,資歷老,輩分高,威望高,對宅不住、勸不動的群眾“下命令”,對比老同志們的宣傳和勸導,那些相對比較“年輕”的後輩們意識到思想的不足,感到自愧不如。

正是有這些老黨員的宣傳和配合,平和社區的居民意識提升的非常迅速,社區工作配合度很高。

每一名黨員都是一面旗幟,初心和使命在疫情防控一線得到了檢驗。夜色已深,一場11年來最猛烈的降溫寒潮衝擊著錦城,在這皚皚的白雪裡,在這刺骨的寒風裡,千萬個陳非和老黨員們不畏風險守護著錦城人民,他們讓雪色掩映下的小區“崗哨”顯得熠熠生輝,他們用火一樣的黨性照亮了錦城這片英雄的土地!

齊心抗疫

與你同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