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结束后报考医学的会变少吗?感觉吓跑的人比热血的人更多?

萌萌哒的甜甜酱


我认为疫情结束后对报考医学会有影响,也可能会变少,但是绝对不会影响大。你的感觉有点儿错误。

在我们这个英雄的国度,从来就不乏热血青年!


这让我想起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队伍接受改编的时候只有4万多人,抗战结束时达到90多万。明明知道战争危险,可是国难当头,很多热血青年踊跃参军,挽救危亡的中华民族。而国民党反动派那边就不行了,确实有吓跑的。相比之下,我们这个民族热血青年多得很啊!

抗美援朝,明明知道美帝国主义装备精良,我们也多少热血战士要参加?他们谁都没有被吓跑!

2003年,高考正值非典期,考生们被前辈英雄事迹所感动,有很多报考了医学院。

这些天常看新闻,各省市医学院专家教授及其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医生们踊跃报名参加医疗队驰援武汉,真是令人激动。我想,他们中的很多人应该就是03那时候报考医学院的吧?


热血青年多得是,他们有理想,有担当。现在高三的学生正在紧张的复习中。现在,不知道有多少热血青年在为报考医学院而努力拼搏,百日后接受祖国的挑选。

目前,我国有100多所医学院和200多所护理学校或专业。有3.3万个医院和100.8个医疗卫生机构。尽管每年的的毕业生到医院当医生的有编制的比较少 但这并不影响热血青年报考医学专业的热情。

再说了,报考医学院并非一定做医生,除了临床医学外,还有许多相关专业,都是不错的选择。

困难和危险,阻不住志者的脚步。我相信今年疫情过后,仍然有很多热血青年报考医学院!

朋友们,你有什么想法,不妨说出来交流。


徐福记1230下水诗文


儿子高考时曾经特别想学医,但是因为分数不是特别高,读最好的医学院走不了,一般的又不愿意去,最后阴差阳错学了工科。

后来他给我们谈起为什么想学医,我才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他小时候一直身体比较弱,最让人担忧的是曾经因为阑尾炎住了两回医院。第一次是六年级,在我们县城医院,打彩超没有任何问题,孩子肚子又痛,医生叫做手术。我们权衡后没有做手术,连夜转院到南充,诊断为阑尾化脓,根本不能手术,只能用保守疗法,输液,用中药加蒜泥敷。

第二次阑尾炎复发是初三,几个孩子跑去南充考试,乱吃了东西,试没考完就进了医院,直接割掉了阑尾。

这两次经历让孩子看到某些医生专业素质真的不高,于是他希望能当一名医生,对医疗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

虽然他没有选择医学院,但是对于医生,我们却心怀崇敬,毕竟大部分医生素质高,医德高尚。

结束语:经过疫情后,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热血青年选择医生这个职业,特别是那些在这次疫情中得到医生救护的病患, 他们会希望让孩子长大后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来回报社会。


语文教育杨柳依依


上初中的时候姥姥去世了,于是到了寒暑假,妈妈就会让我去个姥爷作伴。之所以老是我去,是因为姥爷的习惯别人受不了。

姥爷的作息时间优先于常人,怎么个优先法呢。不管冬夏春秋,姥爷早上三四点就起床了,然后就忙乎的开始做早饭,吃早饭,午饭时间大概是上午10点,晚饭是下午4点。

吃的早,自然睡的早,冬天下午5点半,夏天不超过7点,姥爷就开始睡觉了。

晚辈们没有一个受得了,就我适应了。

姥爷是个乡间赤脚医生,给人看病的口碑很好。姥爷手里有很多古中药方,尤其是对一些疑难杂症,更是一绝。

如果我没有读高中,上大学的话,那我肯定跟姥爷学医去了。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言归正转,聊聊正题。

此次疫情影响重大,这个不用我多说,大家都亲身经历了。

相信经过此次疫情,上到国家政府、科研专家,下到普通百姓、老弱妇孺,对医学、疾病、消毒、防护,都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升级

志愿填报,广大学子多数都忽视了生化医学类专业。

近些年来,广大高考学子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都优先选择经管类、计算机类专业,因为这样的专业比较有“前景”。

而生化医学类专业,很少被放在优先位置。

但是经历此次疫情,我们会发现,生死关头,还得靠如钟南山、李兰娟、张宏文等医疗专家,还得考广大的舍生忘死的医护人员。没有他们,我们连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得保障。

有句话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句话,那是因为学医的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

现在医学本科毕业,很难找到工作,因为即使是县里面的医院,在招医生的时候,最低学历也要硕士起。而三甲医学院则更是没有博士学历进不去。

弟弟有个关系很好的高中同学,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选择了学医,毕业后,家里没什么关系,最后转行学编程去了。

学医的人基本要去考研。

学医的人,因为本科毕业后工作不太好找,绝大多数都会选择考研,因为是现实所逼呀。

但是医学类考研有很强的壁垒性,主要有两点:

  • 学医的考研只能继续考医学类。我们知道其他的多数专业,考研是可以跨专业考的。比如我本科学计算机,我考研要考经管类的,没问题。但是绝对不可报学医类的。
  • 学医考研内部也不允许跨专业。学口腔的不能去考临床,学造影的不能靠护理。

同样学其他专业的学生要考医学类的研究生,那也是不可以的。


最后,我想说,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崇高理想要有,但也要考虑以后的就业问题。


晓晓笔记


我只能说我的运气不好吧?真没有碰上几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或者的的病本来就比较简单,我岳父因为食道癌走的,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咽喉出现和岳父说的差不多的症状,心理特别害怕,就到我们这儿还算有点档次の医院,做了喉镜检查,顺啥咽喉囊肿,需要住院做手术治疗,好吧,只要没说是食道癌,因为我还能吃下饭,做手术也全是小事,因此回来请好假以后吧,就准备住院手术!

后来还是想了想,我再到一家大型医院再做一次喉镜检查呢,这次检查,医生说没啥,开店药就好了,好吧,先不作手术了,吃药,中药(因为是所中医院),可是吃了一段时间没效果,我又怀疑是不是真改做手术啊?所有又去了旁边我们省全是数一数二的医院检查,没问题,只需要吃药,西药偏多,同一个医院差不多去了了4次,任然没效果,难道我的是疑难杂症?

(你们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

后来就逛上了头条,查找了一些我的症状的中医或者说一些用户的明间方子,也就这个时候对中医有所了解,自己开了一个方子,应该是:厚朴姜夏汤吧(原名记不起了),中医名叫梅核气,反正试一试的态度,居然神奇般好了,这期间我也自己熬制了芡实、薏仁、赤小豆等稀粥吃,到底是谁的作用虽然我也不清楚,没事了就好!


(新时代的英雄)

我的睡眠一直不好,看了名字,我们当地市级认定的中医大师,大师就是不一样,70多岁,摸脉只用了三秒钟(我后来一直在想,看着手上老茧很厚,三年能感觉到脉嘛),开药三副700多元,熬制以后就像绿豆汤一样,没一丝感觉,或许疗程不够,可是药太贵,不敢去了,我穷人一个!

还记得一次感冒,很严重,到一所医院去,检查下来还要打点滴,我几乎没有打点滴的习惯,500多元,吓得我直接走了,药店先买药吃了再说,力克舒,居然几元钱搞定了!



这或许只是我自己遇到的,但是我不怀疑有医术、有医德的医生,有时候可以和你聊上半个小以上关于病的问题,所以如果我要是再次参加高考,我一定会选择当医生的,因为我真的想靠医术为病人解除痛苦,或者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也能像白衣天使一样上前线!


杨锅来了


君子未死,人格未崩!疫情让我们明白:学医,不是为了争锋,而是为了守护。

我一朋友在本地三甲医院当业务副院长。有一次我问他:“现在医生这么吃香,每年一定有很多人想进你们医院吧?”他说:“现在真正打心眼里,想报考医学的学生越来越少了。“他又表示:”每年想进的不少,但能进的却少,尤其是名校毕业的更少。”

问其原因,他道出了个中原委:

1.医学专业的辛苦和医患关系的紧张,让部分考生不愿意选择本专业。

2.高学历或名校毕业的学生,都想进一、二线城市,对于三、四线城市的医院,很难引来这些凤凰。

3.医生的成长太慢,要在某个领域成为大拿,没有10——20年的沉淀很难出头。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困难,仍挡不住每年有无数的学子在报考医学专业。而此次疫情过后,我相信报考医学的考生,只会更多,不会更多少。

一、医生救死扶伤,是个崇高的职业,深受大家的尊敬和喜爱。

我们学校有一个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女老师,研究生学历,人长得很漂亮,但年龄已经27岁,本人不着急,但父母担心再不嫁人,就步入剩女行列了。后来经人介绍了一个外科医生,谁知两人一见面就来电了,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大家问她为什么这么快。她自我打趣:“王八看绿豆,对眼了!”私下里她说:“缘分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一直崇拜医生。”当然,从现实的角度看,医生+教师本就是理想的组合:一个负责健康,一个负责教育。

如果说这是人们对医生的喜爱,那此次疫情中涌现出的诸多事迹,则更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伟大。

84岁的钟南山,72岁的李兰娟,吹哨人李文亮、患渐冻症的张定宇……还有大量用生命与疫情争时间的护士们,他们用无私、果敢、技术,与死神赛跑,与病魔较量,把14亾中国人挡在身后,令人感到,令人敬仰。

二、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优秀医务人员。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医生会越来越受到亲睐,国家对医学的投入也会越来越多。

在我国,历来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中同济”的说法。他们分别代表了我国五个区域最顶尖的医类大学,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提升。在这五所大学的辐射和带动下,医学类院校遍地开花。

目前,国内有140多所医学院、医科大学,这其中,大部分比较好的“医科大学”都并入了985大学之中,例如北大医学部、上交医学院等,而仍旧以“医科”为名的大学还剩70多所,例如首都医科、中国医科、南方医科、天津医科、重庆医科等大学。

2019软科中国最好医科大学排名TOP10的有:


每一年报考这些大学的高考都很多,竞争相当激烈,录取分数也是逐年提高。所以,根本不担心没有生源。

三、疫情不会吓跑人,只会聚拢人。

人都有英雄情节,所以我们赞美英雄。

新冠肺炎发生以来,我们大都看到的救死扶伤、舍生忘死的信息,但也有在考验面前退缩的人。

我们不能用道德去绑架他们,也无法去谴责他们,毕竟生命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但我们应该看到,这样趋利避害的人只是极少数。

人活着,总是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因此,绝大多数人在灾难面前,都愿意付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疫情面前,只有医护人员才明白:生命固然重要,但守护比生命更重要!

综上:

个人认为,疫情过后,报考医学的人,只会更多,不会变少!


大家觉得呢?

关注“豆爸侃教育”,说教育事,解教育规,做教育人!

豆爸侃教育


“白衣天使” 崇高的职业

题主说,疫情结束后,报考医学的人会被吓跑。我很不赞成你的说法。我认为,报考医学专业的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多。

因为这次疫情,让人们认识到了“白衣天使”拥有精湛的医术是多么的重要。当一些人被感染新冠病毒以后,他们多渴望“白衣天使”,能用自己的医术把病给自己治好。医务科技人员经过夜以继日的研究,终于找到了有效的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有大量的患者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正是由于医务人员的精湛医术,才使众多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康复出院。

这次疫情还让人们看到了“白衣天使”的吃苦耐劳精神。他们为了抢救病人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地工作,有的一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困了就躺在地板上睡一会儿。有的医务人员穿上防护服连着工作6个小时,不吃不喝 ,像婴儿一样用尿不湿解决上厕所问题。有的医务人员因穿防护服,脸上被勒出一道道的疤痕。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这次疫情还展现出了“白衣天使”的牺牲精神。为了抢救患者,他们毫不畏惧,不怕牺牲。李文亮、宋英杰、徐辉等医务人员,都在这场抗击新冠病毒的斗争中牺牲了。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716名医务人员被确诊感染了新冠病毒,有6人牺牲。就在我正写这篇短文的时候,媒体发出一条消息说: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因感染新冠病毒而离世。

范仲淹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说明“白衣天使”,是一种崇高的职业。我相信,这场疫情过后会有更多的人会报考医学院校 ,学习医学专业,成为一名光荣的“白衣天使”,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闫老师教作文


你的说法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接下来学医的人数只增不减,理由如下:

1、在经历此次疫情之后,国家势必会进一步加大医学人才的培养力度,学医的人将会有更大更多的平台来发挥自己的才能。

2、医学人才的待遇将会越来越高,目前已经有多个地方都提出对本次参加一线防疫医护人员给予优待,我想这不仅仅是现在的激励政策,而是一种长久的认同。

3、医护人才的社会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在经历这次勇敢的逆行之后,全社会对医护人员都给予了高度的赞誉,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更因为他们的精神。

4、医学人才缺口很大,未来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现在大学生最大的难题在于就业,如果某个职业有着大量的就业机会,我想学生还是非常愿意报考的。

5、医护人员的权益和安全将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保障,很多人莫名的担忧医护行业的一些劣势,我们必须要向前看,国家卫健委已经多次表态必须要确保医护人员的各项权益,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



所以,我不认为接下来学医的人数会减少,我乐观的认为报考的人数反而会增多。在关键时刻,我们需要医护人员有勇敢的精神,但如果把医护看成一种普通职业的话,我们还是应该以平常心来对待,而不能所有的行为都用热血来支配,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更多有趣的话题,请给我个关注哦


美蛙英语


上高中时,我对于很多专业感兴趣,唯独没有填报医学类的专业。今天想来,那时的想法幼稚得有些可笑:害怕当了医生以后,给病人开错药怎么办,那可是性命攸关的事,我负不起责任。

直到前天看了上海“网红”医生张文宏的一个讲座,我的想法得以改变。他说到他所在的传染病学和防疫学,举了大量的例子,说明人类和细菌病毒在共存,现在人类已做好准备,来面对很多疾病。

他判断清晰准确,能从病人的描述和症状以及皮肤上,确定是哪一种病毒而对症开药治疗。

看了这个讲座后,我突然觉得做一名医生真好,至少可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解我们自身,治病救人,多么伟大。今天的我,对医学有一种向往,对学医的人有了一种敬仰。



今年的新冠肺炎,让全国人民都在家待着,也让很多有高三学生的家庭很担心,担心他们在家时间待得太久而复习效果不好。

还有人想,这次疫情,让人们见证了做医生的责任和担当。在遇到突发状况时,是做一个置自己的生死不顾而勇往直前的医生,还是做一个明哲保身的普通医务人员?

这次疫情中有1716位医护人员被感染,有6位去世。有一些医护人员的亲人感染没有床位,自己在工作岗位不能离开,眼睁睁见自己的亲人离去而悲痛不已。

但是,疫情终究会过去,大家的生活一定会很快步入正轨。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的热血高三学生,将来的高三学生,报考医学专业。



年轻的一代,除了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他们自我意识也很强。这次疫情后,社会的价值导向也许会有很大转变,人们对医生,科学工作者,有更深的认识,也会有更多的尊重。

所以,我认为,只要宣传工作到位,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将来报考医学专业,从事医务行业,成为最美的白衣天使。



人类只要对自然界,对自我的认识足够多,足够深刻,认真去面对,用专业去对抗害怕,那将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英语老师Minnie


我认为报考医学院的人数不会减少,反倒会增多。

一.这次疫情会让坚定一部分人的学医热情。

国难当前,面临生死考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观念便会激励有志之士奋起,五四时期是,抗战时期也是,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这次疫情中也同样涌现出一批逆行者,他们奋战在一线,为守护他人安全,将自己置于最危险的境地,这会对热血学子,特别是有身边亲友就感染了病毒的孩子们来说,会有很大的触动,是榜样,更是激励,让他们坚定学医热情。

二.也可以促使一部分本来对医学的态度不明确的同学进行分化,从而明确选择。

任何时代都不缺乏投机者,有些考生会为了投机一个学校或者城市,而选择自己一个谈不上喜欢的专业,但是经历了今年的生死考验,他们会理性考量,从而让这一部分投机者进行分化,有一部分会坚定报考医学院,有些人则会彻底打消念头。

三.对本来就坚定不报考医学院的那一部分学生也可能出现动摇。

一些本来没有打算报考医药相关行业的优秀学子,也有可能因为今年的疫情而选择报考医学院,因为在关键时刻,从事高科技和金融行业,虽然赚钱,但在最关键的时间不能直接救命。而在灾难面前,人们的愿望其实很朴素,活下来而已。

总体上医学应该会变得更受欢迎吧。


慧慧亲子阅读教育群


我不认为疫情结束后,报考医学的人数会变少,更不认为疫情会让打击报考医学考生的积极性。有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疫情是暂时的,而职业是终生的,相比较而言,重大疫情是小概率事件。

最近在网上有人形容2020年的高考生,说这一茬孩子生于非典,考于肺炎,真够难为他们的了。要知道非典发生于2003年,而这次肺炎疫情是相隔17年之后发生。虽然疫情很重,但是举全国之力抗击非典和肺炎,几个月时间便可以宣告胜利。如此说来,疫情是暂时的,而医学专业却是终生的,相比较而言,重大疫情对于职业人生来说,只是小概率事件。

二、中国人在大灾大难面前,勇往直前是我们的国格,越难越能激发我们的勇气。

从来不畏惧于艰难险阻,如果你去翻阅中国的历史,你会发现每一次大灾大难面前,中国人从来都没有选择消极逃避,而是迎难而上,正是因为中国人在特殊时期更能报团取暖,更能团结一致。这次肺炎疫情也不例外,尤其是很多医护人员都纷纷请战,要求到第一线去,要求到疫情最重的地区去。这样的职业精神正在激励与感染新一代年轻人,他们以学医为自豪,以从医为骄傲。

三、在任何时代下,当逃兵的职业人只是极少数,这次肺炎战疫医护人员少有逃兵。

一个人从事任何一项职业,都应具备职业道德与操守,都应追求精湛的专业技术,都应拥有职业勇气。从非典到这次肺炎疫情,那些奋战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让我们看到了高尚的职业品质,他们都以舍身忘死的精神在抢救患者,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正是这些英雄激励着新一代年轻人,因为他们都有英雄情结,因此,不会被吓跑,而是更坚定选择医学的信心。

结束语:如果你了解中国人的性格,不应该把自己置于一个卑微者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因为你的心态注定会让你成为胆小怕事者,注定你不可能担起社会责任,又怎能有勇气去参与抢难救灾,亦或是治病救人呢?因此,我可以断定,通过这次肺炎疫情,报考医学专业的考生绝不会少,只会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