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後報考醫學的會變少嗎?感覺嚇跑的人比熱血的人更多?

萌萌噠的甜甜醬


我認為疫情結束後對報考醫學會有影響,也可能會變少,但是絕對不會影響大。你的感覺有點兒錯誤。

在我們這個英雄的國度,從來就不乏熱血青年!


這讓我想起抗日戰爭時期,我們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隊伍接受改編的時候只有4萬多人,抗戰結束時達到90多萬。明明知道戰爭危險,可是國難當頭,很多熱血青年踴躍參軍,挽救危亡的中華民族。而國民黨反動派那邊就不行了,確實有嚇跑的。相比之下,我們這個民族熱血青年多得很啊!

抗美援朝,明明知道美帝國主義裝備精良,我們也多少熱血戰士要參加?他們誰都沒有被嚇跑!

2003年,高考正值非典期,考生們被前輩英雄事蹟所感動,有很多報考了醫學院。

這些天常看新聞,各省市醫學院專家教授及其醫學院附屬醫院的醫生們踴躍報名參加醫療隊馳援武漢,真是令人激動。我想,他們中的很多人應該就是03那時候報考醫學院的吧?


熱血青年多得是,他們有理想,有擔當。現在高三的學生正在緊張的複習中。現在,不知道有多少熱血青年在為報考醫學院而努力拼搏,百日後接受祖國的挑選。

目前,我國有100多所醫學院和200多所護理學校或專業。有3.3萬個醫院和100.8個醫療衛生機構。儘管每年的的畢業生到醫院當醫生的有編制的比較少 但這並不影響熱血青年報考醫學專業的熱情。

再說了,報考醫學院並非一定做醫生,除了臨床醫學外,還有許多相關專業,都是不錯的選擇。

困難和危險,阻不住志者的腳步。我相信今年疫情過後,仍然有很多熱血青年報考醫學院!

朋友們,你有什麼想法,不妨說出來交流。


徐福記1230下水詩文


兒子高考時曾經特別想學醫,但是因為分數不是特別高,讀最好的醫學院走不了,一般的又不願意去,最後陰差陽錯學了工科。

後來他給我們談起為什麼想學醫,我才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他小時候一直身體比較弱,最讓人擔憂的是曾經因為闌尾炎住了兩回醫院。第一次是六年級,在我們縣城醫院,打彩超沒有任何問題,孩子肚子又痛,醫生叫做手術。我們權衡後沒有做手術,連夜轉院到南充,診斷為闌尾化膿,根本不能手術,只能用保守療法,輸液,用中藥加蒜泥敷。

第二次闌尾炎復發是初三,幾個孩子跑去南充考試,亂吃了東西,試沒考完就進了醫院,直接割掉了闌尾。

這兩次經歷讓孩子看到某些醫生專業素質真的不高,於是他希望能當一名醫生,對醫療事業盡一點綿薄之力。

雖然他沒有選擇醫學院,但是對於醫生,我們卻心懷崇敬,畢竟大部分醫生素質高,醫德高尚。

結束語:經過疫情後,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熱血青年選擇醫生這個職業,特別是那些在這次疫情中得到醫生救護的病患, 他們會希望讓孩子長大後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來回報社會。


語文教育楊柳依依


上初中的時候姥姥去世了,於是到了寒暑假,媽媽就會讓我去個姥爺作伴。之所以老是我去,是因為姥爺的習慣別人受不了。

姥爺的作息時間優先於常人,怎麼個優先法呢。不管冬夏春秋,姥爺早上三四點就起床了,然後就忙乎的開始做早飯,吃早飯,午飯時間大概是上午10點,晚飯是下午4點。

吃的早,自然睡的早,冬天下午5點半,夏天不超過7點,姥爺就開始睡覺了。

晚輩們沒有一個受得了,就我適應了。

姥爺是個鄉間赤腳醫生,給人看病的口碑很好。姥爺手裡有很多古中藥方,尤其是對一些疑難雜症,更是一絕。

如果我沒有讀高中,上大學的話,那我肯定跟姥爺學醫去了。

說了這麼多題外話,言歸正轉,聊聊正題。

此次疫情影響重大,這個不用我多說,大家都親身經歷了。

相信經過此次疫情,上到國家政府、科研專家,下到普通百姓、老弱婦孺,對醫學、疾病、消毒、防護,都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升級

志願填報,廣大學子多數都忽視了生化醫學類專業。

近些年來,廣大高考學子在填報志願的時候,都優先選擇經管類、計算機類專業,因為這樣的專業比較有“前景”。

而生化醫學類專業,很少被放在優先位置。

但是經歷此次疫情,我們會發現,生死關頭,還得靠如鍾南山、李蘭娟、張宏文等醫療專家,還得考廣大的捨生忘死的醫護人員。沒有他們,我們連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得保障。

有句話說——勸人學醫,天打雷劈。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句話,那是因為學醫的畢業後很難找到工作

現在醫學本科畢業,很難找到工作,因為即使是縣裡面的醫院,在招醫生的時候,最低學歷也要碩士起。而三甲醫學院則更是沒有博士學歷進不去。

弟弟有個關係很好的高中同學,高考志願填報的時候,選擇了學醫,畢業後,家裡沒什麼關係,最後轉行學編程去了。

學醫的人基本要去考研。

學醫的人,因為本科畢業後工作不太好找,絕大多數都會選擇考研,因為是現實所逼呀。

但是醫學類考研有很強的壁壘性,主要有兩點:

  • 學醫的考研只能繼續考醫學類。我們知道其他的多數專業,考研是可以跨專業考的。比如我本科學計算機,我考研要考經管類的,沒問題。但是絕對不可報學醫類的。
  • 學醫考研內部也不允許跨專業。學口腔的不能去考臨床,學造影的不能靠護理。

同樣學其他專業的學生要考醫學類的研究生,那也是不可以的。


最後,我想說,我們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崇高理想要有,但也要考慮以後的就業問題。


曉曉筆記


我只能說我的運氣不好吧?真沒有碰上幾個醫術高明的醫生,或者的的病本來就比較簡單,我岳父因為食道癌走的,可是過了一段時間我咽喉出現和岳父說的差不多的症狀,心理特別害怕,就到我們這兒還算有點檔次の醫院,做了喉鏡檢查,順啥咽喉囊腫,需要住院做手術治療,好吧,只要沒說是食道癌,因為我還能吃下飯,做手術也全是小事,因此回來請好假以後吧,就準備住院手術!

後來還是想了想,我再到一家大型醫院再做一次喉鏡檢查呢,這次檢查,醫生說沒啥,開店藥就好了,好吧,先不作手術了,吃藥,中藥(因為是所中醫院),可是吃了一段時間沒效果,我又懷疑是不是真改做手術啊?所有又去了旁邊我們省全是數一數二的醫院檢查,沒問題,只需要吃藥,西藥偏多,同一個醫院差不多去了了4次,任然沒效果,難道我的是疑難雜症?

(你們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人)

後來就逛上了頭條,查找了一些我的症狀的中醫或者說一些用戶的明間方子,也就這個時候對中醫有所瞭解,自己開了一個方子,應該是:厚朴姜夏湯吧(原名記不起了),中醫名叫梅核氣,反正試一試的態度,居然神奇般好了,這期間我也自己熬製了芡實、薏仁、赤小豆等稀粥吃,到底是誰的作用雖然我也不清楚,沒事了就好!


(新時代的英雄)

我的睡眠一直不好,看了名字,我們當地市級認定的中醫大師,大師就是不一樣,70多歲,摸脈只用了三秒鐘(我後來一直在想,看著手上老繭很厚,三年能感覺到脈嘛),開藥三副700多元,熬製以後就像綠豆湯一樣,沒一絲感覺,或許療程不夠,可是藥太貴,不敢去了,我窮人一個!

還記得一次感冒,很嚴重,到一所醫院去,檢查下來還要打點滴,我幾乎沒有打點滴的習慣,500多元,嚇得我直接走了,藥店先買藥吃了再說,力克舒,居然幾元錢搞定了!



這或許只是我自己遇到的,但是我不懷疑有醫術、有醫德的醫生,有時候可以和你聊上半個小以上關於病的問題,所以如果我要是再次參加高考,我一定會選擇當醫生的,因為我真的想靠醫術為病人解除痛苦,或者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我也能像白衣天使一樣上前線!


楊鍋來了


君子未死,人格未崩!疫情讓我們明白:學醫,不是為了爭鋒,而是為了守護。

我一朋友在本地三甲醫院當業務副院長。有一次我問他:“現在醫生這麼吃香,每年一定有很多人想進你們醫院吧?”他說:“現在真正打心眼裡,想報考醫學的學生越來越少了。“他又表示:”每年想進的不少,但能進的卻少,尤其是名校畢業的更少。”

問其原因,他道出了箇中原委:

1.醫學專業的辛苦和醫患關係的緊張,讓部分考生不願意選擇本專業。

2.高學歷或名校畢業的學生,都想進一、二線城市,對於三、四線城市的醫院,很難引來這些鳳凰。

3.醫生的成長太慢,要在某個領域成為大拿,沒有10——20年的沉澱很難出頭。

但是,在我看來,這些困難,仍擋不住每年有無數的學子在報考醫學專業。而此次疫情過後,我相信報考醫學的考生,只會更多,不會更多少。

一、醫生救死扶傷,是個崇高的職業,深受大家的尊敬和喜愛。

我們學校有一個剛參加工作一年的女老師,研究生學歷,人長得很漂亮,但年齡已經27歲,本人不著急,但父母擔心再不嫁人,就步入剩女行列了。後來經人介紹了一個外科醫生,誰知兩人一見面就來電了,很快確立了戀愛關係。大家問她為什麼這麼快。她自我打趣:“王八看綠豆,對眼了!”私下裡她說:“緣分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一直崇拜醫生。”當然,從現實的角度看,醫生+教師本就是理想的組合:一個負責健康,一個負責教育。

如果說這是人們對醫生的喜愛,那此次疫情中湧現出的諸多事蹟,則更讓人感受到了他們的偉大。

84歲的鐘南山,72歲的李蘭娟,吹哨人李文亮、患漸凍症的張定宇……還有大量用生命與疫情爭時間的護士們,他們用無私、果敢、技術,與死神賽跑,與病魔較量,把14亾中國人擋在身後,令人感到,令人敬仰。

二、社會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優秀醫務人員。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醫生會越來越受到親睞,國家對醫學的投入也會越來越多。

在我國,歷來有“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中同濟”的說法。他們分別代表了我國五個區域最頂尖的醫類大學,在國際上的地位逐漸提升。在這五所大學的輻射和帶動下,醫學類院校遍地開花。

目前,國內有140多所醫學院、醫科大學,這其中,大部分比較好的“醫科大學”都併入了985大學之中,例如北大醫學部、上交醫學院等,而仍舊以“醫科”為名的大學還剩70多所,例如首都醫科、中國醫科、南方醫科、天津醫科、重慶醫科等大學。

2019軟科中國最好醫科大學排名TOP10的有:


每一年報考這些大學的高考都很多,競爭相當激烈,錄取分數也是逐年提高。所以,根本不擔心沒有生源。

三、疫情不會嚇跑人,只會聚攏人。

人都有英雄情節,所以我們讚美英雄。

新冠肺炎發生以來,我們大都看到的救死扶傷、捨生忘死的信息,但也有在考驗面前退縮的人。

我們不能用道德去綁架他們,也無法去譴責他們,畢竟生命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但我們應該看到,這樣趨利避害的人只是極少數。

人活著,總是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因此,絕大多數人在災難面前,都願意付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疫情面前,只有醫護人員才明白:生命固然重要,但守護比生命更重要!

綜上:

個人認為,疫情過後,報考醫學的人,只會更多,不會變少!


大家覺得呢?

關注“豆爸侃教育”,說教育事,解教育規,做教育人!

豆爸侃教育


“白衣天使” 崇高的職業

題主說,疫情結束後,報考醫學的人會被嚇跑。我很不贊成你的說法。我認為,報考醫學專業的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多。

因為這次疫情,讓人們認識到了“白衣天使”擁有精湛的醫術是多麼的重要。當一些人被感染新冠病毒以後,他們多渴望“白衣天使”,能用自己的醫術把病給自己治好。醫務科技人員經過夜以繼日的研究,終於找到了有效的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有大量的患者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正是由於醫務人員的精湛醫術,才使眾多新型冠狀病毒患者康復出院。

這次疫情還讓人們看到了“白衣天使”的吃苦耐勞精神。他們為了搶救病人夜以繼日、加班加點地工作,有的一天只休息三、四個小時,困了就躺在地板上睡一會兒。有的醫務人員穿上防護服連著工作6個小時,不吃不喝 ,像嬰兒一樣用尿不溼解決上廁所問題。有的醫務人員因穿防護服,臉上被勒出一道道的疤痕。他們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這次疫情還展現出了“白衣天使”的犧牲精神。為了搶救患者,他們毫不畏懼,不怕犧牲。李文亮、宋英傑、徐輝等醫務人員,都在這場抗擊新冠病毒的鬥爭中犧牲了。到目前為止,已經有1716名醫務人員被確診感染了新冠病毒,有6人犧牲。就在我正寫這篇短文的時候,媒體發出一條消息說: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因感染新冠病毒而離世。

范仲淹說過這樣一句話:“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這說明“白衣天使”,是一種崇高的職業。我相信,這場疫情過後會有更多的人會報考醫學院校 ,學習醫學專業,成為一名光榮的“白衣天使”,為祖國的醫學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閆老師教作文


你的說法我不敢苟同,在我看來,接下來學醫的人數只增不減,理由如下:

1、在經歷此次疫情之後,國家勢必會進一步加大醫學人才的培養力度,學醫的人將會有更大更多的平臺來發揮自己的才能。

2、醫學人才的待遇將會越來越高,目前已經有多個地方都提出對本次參加一線防疫醫護人員給予優待,我想這不僅僅是現在的激勵政策,而是一種長久的認同。

3、醫護人才的社會地位將會得到進一步提高,在經歷這次勇敢的逆行之後,全社會對醫護人員都給予了高度的讚譽,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水平,更因為他們的精神。

4、醫學人才缺口很大,未來將有更多的就業機會。現在大學生最大的難題在於就業,如果某個職業有著大量的就業機會,我想學生還是非常願意報考的。

5、醫護人員的權益和安全將能夠得到實實在在的保障,很多人莫名的擔憂醫護行業的一些劣勢,我們必須要向前看,國家衛健委已經多次表態必須要確保醫護人員的各項權益,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



所以,我不認為接下來學醫的人數會減少,我樂觀的認為報考的人數反而會增多。在關鍵時刻,我們需要醫護人員有勇敢的精神,但如果把醫護看成一種普通職業的話,我們還是應該以平常心來對待,而不能所有的行為都用熱血來支配,這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更多有趣的話題,請給我個關注哦


美蛙英語


上高中時,我對於很多專業感興趣,唯獨沒有填報醫學類的專業。今天想來,那時的想法幼稚得有些可笑:害怕當了醫生以後,給病人開錯藥怎麼辦,那可是性命攸關的事,我負不起責任。

直到前天看了上海“網紅”醫生張文宏的一個講座,我的想法得以改變。他說到他所在的傳染病學和防疫學,舉了大量的例子,說明人類和細菌病毒在共存,現在人類已做好準備,來面對很多疾病。

他判斷清晰準確,能從病人的描述和症狀以及皮膚上,確定是哪一種病毒而對症開藥治療。

看了這個講座後,我突然覺得做一名醫生真好,至少可以瞭解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瞭解我們自身,治病救人,多麼偉大。今天的我,對醫學有一種嚮往,對學醫的人有了一種敬仰。



今年的新冠肺炎,讓全國人民都在家待著,也讓很多有高三學生的家庭很擔心,擔心他們在家時間待得太久而複習效果不好。

還有人想,這次疫情,讓人們見證了做醫生的責任和擔當。在遇到突發狀況時,是做一個置自己的生死不顧而勇往直前的醫生,還是做一個明哲保身的普通醫務人員?

這次疫情中有1716位醫護人員被感染,有6位去世。有一些醫護人員的親人感染沒有床位,自己在工作崗位不能離開,眼睜睜見自己的親人離去而悲痛不已。

但是,疫情終究會過去,大家的生活一定會很快步入正軌。我們有理由相信,會有更多的熱血高三學生,將來的高三學生,報考醫學專業。



年輕的一代,除了接受新事物能力強,他們自我意識也很強。這次疫情後,社會的價值導向也許會有很大轉變,人們對醫生,科學工作者,有更深的認識,也會有更多的尊重。

所以,我認為,只要宣傳工作到位,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將來報考醫學專業,從事醫務行業,成為最美的白衣天使。



人類只要對自然界,對自我的認識足夠多,足夠深刻,認真去面對,用專業去對抗害怕,那將是社會的一大進步。


英語老師Minnie


我認為報考醫學院的人數不會減少,反倒會增多。

一.這次疫情會讓堅定一部分人的學醫熱情。

國難當前,面臨生死考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傳統觀念便會激勵有志之士奮起,五四時期是,抗戰時期也是,他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

這次疫情中也同樣湧現出一批逆行者,他們奮戰在一線,為守護他人安全,將自己置於最危險的境地,這會對熱血學子,特別是有身邊親友就感染了病毒的孩子們來說,會有很大的觸動,是榜樣,更是激勵,讓他們堅定學醫熱情。

二.也可以促使一部分本來對醫學的態度不明確的同學進行分化,從而明確選擇。

任何時代都不缺乏投機者,有些考生會為了投機一個學校或者城市,而選擇自己一個談不上喜歡的專業,但是經歷了今年的生死考驗,他們會理性考量,從而讓這一部分投機者進行分化,有一部分會堅定報考醫學院,有些人則會徹底打消念頭。

三.對本來就堅定不報考醫學院的那一部分學生也可能出現動搖。

一些本來沒有打算報考醫藥相關行業的優秀學子,也有可能因為今年的疫情而選擇報考醫學院,因為在關鍵時刻,從事高科技和金融行業,雖然賺錢,但在最關鍵的時間不能直接救命。而在災難面前,人們的願望其實很樸素,活下來而已。

總體上醫學應該會變得更受歡迎吧。


慧慧親子閱讀教育群


我不認為疫情結束後,報考醫學的人數會變少,更不認為疫情會讓打擊報考醫學考生的積極性。有這樣的判斷,是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一、疫情是暫時的,而職業是終生的,相比較而言,重大疫情是小概率事件。

最近在網上有人形容2020年的高考生,說這一茬孩子生於非典,考於肺炎,真夠難為他們的了。要知道非典發生於2003年,而這次肺炎疫情是相隔17年之後發生。雖然疫情很重,但是舉全國之力抗擊非典和肺炎,幾個月時間便可以宣告勝利。如此說來,疫情是暫時的,而醫學專業卻是終生的,相比較而言,重大疫情對於職業人生來說,只是小概率事件。

二、中國人在大災大難面前,勇往直前是我們的國格,越難越能激發我們的勇氣。

從來不畏懼於艱難險阻,如果你去翻閱中國的歷史,你會發現每一次大災大難面前,中國人從來都沒有選擇消極逃避,而是迎難而上,正是因為中國人在特殊時期更能報團取暖,更能團結一致。這次肺炎疫情也不例外,尤其是很多醫護人員都紛紛請戰,要求到第一線去,要求到疫情最重的地區去。這樣的職業精神正在激勵與感染新一代年輕人,他們以學醫為自豪,以從醫為驕傲。

三、在任何時代下,當逃兵的職業人只是極少數,這次肺炎戰疫醫護人員少有逃兵。

一個人從事任何一項職業,都應具備職業道德與操守,都應追求精湛的專業技術,都應擁有職業勇氣。從非典到這次肺炎疫情,那些奮戰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讓我們看到了高尚的職業品質,他們都以捨身忘死的精神在搶救患者,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正是這些英雄激勵著新一代年輕人,因為他們都有英雄情結,因此,不會被嚇跑,而是更堅定選擇醫學的信心。

結束語:如果你瞭解中國人的性格,不應該把自己置於一個卑微者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因為你的心態註定會讓你成為膽小怕事者,註定你不可能擔起社會責任,又怎能有勇氣去參與搶難救災,亦或是治病救人呢?因此,我可以斷定,通過這次肺炎疫情,報考醫學專業的考生絕不會少,只會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