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风,致所有杨凌一线工作者

在专业自行车比赛中,负责最后冲刺的“冲线手”需要前面领骑的“破风手”协助配合,以减小沿途受到的空气阻力,并将节省体力实现最后的短途冲刺。

尽管,“冲线手”是唯一能够站上最高领奖台的自行车手,但荣誉背后的“破风手”功不可没。

今天,我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公安民警。他们是举国上下在“疫”战中奋力拼搏的“破风手”之一,为这个充满苦难、慌乱、冷寂、无助,且极不平顺的春节增添着微光和暖意,护卫着国殇下的家园。

他们的名字是许乔石、郑惠。

“逆行”返岗

大年三十,武汉正式封城。

全国各地陆续启动疫情防控应急响应,一场全民抗“疫”的决战正式打响。全国各地的援助物资、医护人员,纷纷向武汉驰援,无数的仁人志士和普通民众用各自的力量谱写人间大爱,各级安防等相关职能部门火速上岗,全员全力投入疫情防控一线。

战争已经打响,硝烟正在弥漫。此时正在延安志丹县老家过年的许乔石和郑惠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中了解到形势的严峻,坐立难安,无法静心在家。大年初二下午,他们正式接到单位取消休假的通知,许乔石当即表示第一时间返岗,郑惠也没有迟疑,二人决定立即动身。

然而,当天陕北下了一场雪,高速封闭,出行受阻。无奈等到初三早上,雪仍旧在下,许乔石片刻不停地用手机刷新着路况信息,内心焦灼,等到中午12点,高速终于允许通行了,他们即刻驾车出发。行至洛川,降雪突然增大,路况不佳,车辆行进缓慢,夫妻二人都揪着心,但至始至终未曾停歇,毅然返岗。从志丹到杨凌,原本四个小时的车程,愣是用了八个多小时才艰难抵达,等回到家中已近晚上九点。

返程途中,随行的9岁儿子很不解,为什么别人家都是一家人守在家里不出去,我们却要赶回来,回来就意味着爸爸妈妈又要把他一个人放在家,后面的这句话儿子没有说出。许乔石给儿子解释道,“这就是爸爸妈妈的工作,也是警察的职责,只有把这场战役打赢了,保卫住了杨凌,才能保卫住自己的家。”郑惠心知儿子没说出口的那句话,转头,硬生生逼回去了眼底泛潮的泪,她只能祈盼,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初四大清早,七点刚过,许乔石就去了单位,替换前一天晚上执勤的同事。郑惠给儿子煮了包方便面当早餐,随后也去了单位。那一天,许乔石在岗点执勤了14个小时,郑惠全天在岗。因为仓促回来,家中没有储备啥食材,儿子一天中吃到的除了方便面,就是母亲中午匆匆回家简单做的那点吃的。

为避免交叉传播,从那天起,许乔石夫妇便给家门口放了一个纸箱子,回家进门前把警服脱了放进纸箱中,让儿子先躲进卧室,等他们把手洗干净了才和儿子碰面。

采访过程中,问到这个春节有没有什么遗憾的?“团圆饭吃过了,年算是在家过了。只是外婆去年走了,匆匆来去,还没来得及去坟头给上柱香”,这是许乔石这位铮铮汉子唯一的遗憾。

奋战一线

许乔石是杨凌交警支队新区大队城区中队指导员,所在中队主要负责陇海线以南,五胡路以北区域的交通管理工作。自杨凌疫情防控工作全面铺开以来,许乔石就在杨凌高速东口的防控岗点担任执勤任务。

高速东口是杨凌目前管控压力最大的查控点,也是出入杨凌的两大通行要道之一,工作强度很大。“每天进入约900辆车,进入1500人,劝返200辆,”这是正月十六许乔石告诉我的保守数字,实际远大于此。他们的任务就是守好杨凌东大门,严防疫情输入,管控非需人员流动,既要保证卡口通畅不拥堵,还要确保排查防控得当、有力。对经过卡口的每一辆车进行消杀、登记,详细问询司乘人员出行缘由,是否有与疫区人员接触经历,身体有无不适症状等,并一一进行体温检测和信息登记,同时对于非需外来车辆及人员进行劝返。

工作虽然简单,但是针对有的外来车辆,碰到人员不配合、强行闯关,只能一遍一遍地耐心解释,非常时期,唯有通过防控宣讲和政策解读争取对方的理解,而不能像平时查酒驾、处理交通事故一样,采取果断性的命令式执法。车辆多的时候,执勤人员就要进入收费站内,对排队车辆进行核查提示和分流。

破风,致所有杨凌一线工作者

许乔石领队值守的岗点,每班带4个人,每天工作8小时,辅警是3班四运转。他的班大多是晚班,到凌晨12点,本来白天可以补充睡眠,但是因为高速东口执勤点只有2个正式民警,碰到车多、压力大的时候,也就没上下班时间了,白天黑夜就都在岗点上。一天下来,不光口干舌燥,嗓子沙哑,长时间的站立,饶是他们这些有执勤经验的资深民警也是腰腿酸疼,车流压力大的时候在岗点执勤来回走动,微信步数都能上万。

连日来,吃饭也都是在工作间隙解决,当问及伙食如何时?许乔石笑言,“岗点的后勤保障这次还行,方便面管够。”那一天是大年初八。随着杨凌疫情防控工作的深入推进,来自两级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关怀也从农科城的四面八方汇聚到“疫”战一线,慰劳我们的战士,为他们供给能量。应我的再三要求,他发来几张为数不多的工作照,他说不爱照相,都是从工作群里找到的,其中有一张是他们将盒饭放在执勤车的引擎盖上吃饭的场景,他说中间那个是他。那是我第一次隔着屏幕“见”到我的采访对象,卸下了口罩,俯下身子狼吞虎咽,脸上是藏不住的疲惫。

“做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为全区人民群众服务,疫情不退、警察不退。”这是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黑猫警长”的誓言,也是他们身体力行的真实写照。

接下来说说郑惠,这同样是一个坚守的故事。

破风,致所有杨凌一线工作者

郑惠是治安支队的户籍民警,开始在公安局疫情防控指挥部负责核查有关人员信息,初五值班的时候,回到家已经晚上10点。从正月初十起,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调转至户政大厅办公,主要负责给有急需的群众办理业务,同时进行办公区域消杀作业,对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进行体温检测和信息登记。

目前杨凌公安系统仅户籍窗口对外服务,其他业务窗口都停止窗口办理,只受理网上业务。每天朝八晚六,没有丝毫懈怠,虽然工作事务细小繁琐,但郑惠能急群众之所急,细致周到,工作范畴内能解决的决不让群众为难,一次能办理完成的决不让群众跑第二次。

看着照片,口罩掩去了她的脸庞,看不清容颜,略显憔悴的双眸透露出女性专属的淑雅,明净、整洁的户政大厅承载着她助力“疫”战的执着与坚韧。

截止正月二十三,许乔石和郑惠已经持续在岗位上奋战了二十天。

铁骨柔情

许乔石和郑惠先后于04年、08年来到杨凌参加工作,这对自高中起就结缘的民警夫妻,截止目前已共同守护了这座城市12个年头。

双警家庭,本来是很荣耀,很让人羡慕的,但是对于许乔石和郑惠来讲,却有着锥心的苦楚。因为他们都是陕北人,在杨凌没有亲戚,自己工作加班加点,苦点累点没关系,就是委屈了儿子。

就拿近期来说,由于夫妻二人都在岗位值守,儿子每天一个人在家。除了郑惠每天中午马不停蹄地赶回去给做顿简餐,亲子陪伴的时间很少。大年初八那天检查学习情况,把儿子误解了,儿子放声大哭了一场。大过年的,儿子这些天实在太孤独了。

每年的马拉松、自行车赛,他们都是凌晨五点上岗,儿子小的时候,一个人不敢在家里呆,郑惠就带着他执勤,把他反锁在车里。从去年八月份开始,新中国七十华诞、农民丰收节、农高会一系列大型活动安保,他们一直没有休假,儿子就独自在家,有时候实在忙的顾不上他,老家父母临时赶不过来,就把他放在同事家里。

“我们平时亏欠孩子太多,想在节假日好好陪陪他,可往往是节假日比平时更忙,就连去年的六一儿童节也是和我一起在单位加班中度过的。希望有时间能多陪陪孩子,不要错过他的成长。”谈到此处,同样身为母亲,我能想象得出郑惠心底的那抹酸楚。值得夫妻二人欣慰的是,儿子从来没有怨言,很能理解他们的工作,比别的孩子更懂事,生活、学习上都比较独立自主,每天上班前还叮嘱他们戴好口罩保护好自己,感觉明显长大了。

作为一名公安民警,通过我的采访,许乔石呼吁广大群众:目前在重点疫区的群众暂时不要回杨凌,或者回来后要如实报告,要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上千人日夜守护着杨凌,不要把这些人付出的所有的心血全部归零了。

一场疫情,为我们的生活按下了“慢进键”,很多人都在内心期许着疫情结束后最想见的人和最想干的事,当我向许乔石征询问题的答案时,他给出的回复是“没啥特别的,大家都平安就是最好的结果”。

按照单位安排,疫情防控期间我的阵地从值班在岗转换成居家办公,加上家有稚子需要看护,采访基本上都是在“线上”进行的,我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动态。一天,郑惠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图,画面中是一只溜进户政大厅的猫咪,附文:这个小家伙不知道是要办什么业务呢?许乔石在评论处留言:没戴口罩,让出去。那一天是2月14日,西方情人节。那是他们朋友圈停更很长时间后出现的第一条信息。两位可爱的大朋友用诙谐的语调给沉重、压抑的抗“疫”氛围增添了些许轻松和温情。

再次向我那两位未曾谋面的采访对象致敬!

我的故事讲完了,他们的工作仍在继续。

窗外的万家灯火已起,暖融融的,透着安心的舒适。我相信,有了这些在平凡岗位上贡献光和热的“破风手”们,终将会汇聚成战胜“疫”情的强大的力量和火炬,指引、帮扶我们迎来崭新的春天,明媚、无恙。

届时,我想郑重去看看许乔石和郑惠,在没有口罩的阻隔下,在春天的阳光中,看看他们舒展的眉眼与笑脸。

如果可以,我想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

(WGQ)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