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称新冠病毒不怕炎热湿润天气,在湿热、干冷的国家均发现传播迹象,在疫情防控方面给我们哪些提醒?

流年等待-


这个事件说明了新冠病毒可能不像许多病毒都具有季节性的特点,新冠病毒对不同气节的适应能力比较强。不像流感和感冒病毒往往在冬季达到传染高峰,然后随着天气变暖而逐渐消失。因此在特效药还没有研制出来之前,望广大市民朋友不要因为进入春期了,病毒就会气节性减弱,从而疏忽了疫情的防控。春暖花开的季节谁都喜欢,但我们不应该存在侥幸心理,在全国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不要放松警惕。对自己的严控,就是对他人,对国家的负责。


润泽之林


最近有专家鼓噪说,武汉病毒在四月以后会减弱甚至是自行消失,这套理论的根据何在?其实专家和一些官员心里想的是,在气温高的环境中病毒失去活力和传染性,但是,武汉病毒正在广东,泰国,新加坡这些高温地区存在并传播 。中国老百姓如何预防病毒保护自己?只相信自己,不要相信任何你了解之外的任何人,在疫苗和特效药还没研发出来,病毒源头和宿主没查找出来之前,谁都可能被感染,避免出门,不要客套与人搭讪,与人保持足够的距离,戴口罩缓慢呼吸,在外接触任何物体随时洗手,出入小区签字记得要带着手套,最后,自求多福吧 。


群眾裡面有壞人


知道熟悉病毒的不说了。不太了解病毒的,不了解的,在家多百度一下好好学习一下关于病毒的基本知识。如光想了解的更详细一点,可以参考一下疫苗的百度文库,不管是人的还是动物的,当然也可以参阅一下微生物学方面的文库。不要怕麻烦,这是在救命。病毒绝大多数怕热不怕冷,但也有耐高温的,还有些聪明病毒,温度一高就进入半休眠及休眠状态,遇到适合的温度湿度再度苏醒。特别是病毒进入细菌等微生物以及动物体内后,其适应性远比体外更强。病毒不是靠它的毒对生物造成破坏,它主要是靠繁殖。病毒进入细胞或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体内后会迅速借助宿主的营养进行繁殖,宿主被吸干营养后病毒大量子代会继续寻找进入新的宿主再度吸取宿主营养大量繁殖,如此循环往复,造成机体大量正常细胞死亡并形成毒素,(奥,病毒繁殖不计划生育也不是单胎繁殖,它一生一大窝,而且不用到年龄再领证,非常迅速,比蚜虫一晚上繁殖七代还要快)。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扩散了。而且病毒一旦感染极难去根,通常会伴随终身,只能靠药物或自身免疫力压制其在较低水平不发病状态,也就是携带者。当然,也会有清楚干净的。所以:亲们:只要还没到疫情彻底结束,

1、全副武装、时刻保持严防死守。

2、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

3、适度坚持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4、尽量减少外出和不必要的接触。

5、不聚集、不瞎窜。

6、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7、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8、保持良好的心态、与心理健康。

9、远离感染者、疑似者、隔离者以及这些人光顾的地方、接触的物品(不含医护人员)。

10、保持办公、家庭的卫生与消毒灭毒不放松。

11、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科学进行防护。

12、正确保存、维护、动手改制防护用品。

13、临近马路、医院、隔离区等地方的房子适度开窗通风,有条件的艾条苍术烟熏气雾消毒。

14、必备:口罩、手套🧤帽子🧢、围巾🧣、不伤皮肤的消毒杀菌液小喷壶。

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别管数字怎么变,未解除之前都是危险期。


稷下齐风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菲律宾分部在推特上回答网友疑问称,新型冠状病毒在炎热湿润的气候里也能传播,在湿热、干冷的国家均发现传播迹象。此前,一名网友在脸书上称新冠病毒在热带气候中容易死亡,被转载1.7万次。一时引发舆论,评论区有句话写的很好:

世卫组织不希望热带的发展中国家掉以轻心。虽然高温和湿润会降低病毒体外存活时间,但是热带的发展中国家糟糕的基础设施和不良的卫生习惯仍带来公众风险。这个事情在中国互联网上被误读了,先是以为病毒会随着气温升高自行消失,现在又片面解读为病毒不怕高温。

但是,相信大家都心存疑问:如果没有特效药物,这场拉锯战是否能够像2003年非典一样在五月天气转暖后结束。


01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非典是怎么消失的。

应对非典的举措:

1、病例通报透明公开

2、各国都尽最大努力控制了患病人员流动

3、天气回暖气温升高后病毒活性降低

与NCP(2019-nCov)病毒不同的,是SARS病毒感染有两个特点是有利于防控的。

一是人的发烧症状出来了以后才有感染能力。

二是潜伏期不算太长,最长也就十天,所以隔离最多十几天,就可以确认安全了。

与之相较,新冠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从接触传播源到出现症状的时间)最短0天、最长达24天(仅为个例),中位潜伏期为3天,且在潜伏期存在传染性,少数可无发热症状,极大增加了防控的难度。


02

病毒在干冷湿热条件下均会传播,是否意味着新冠肺炎的结束遥遥无期?我们需要有长期持久战的心里准备,但不应当过于恐慌。病毒在“干冷湿热”条件下也能传播,但未有确凿循证依据证明湿热条件是否对病毒活性无影响,仍需要专业分析数据支持。

其二,相较于2003年,举国上下在各媒体的宣传下,已建立起良好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意识,且在国家管控之下,病例数增长已逐渐放缓,初见成效。当然不可心存侥幸心理,切不可放松警惕。除了遵守咳嗽礼仪,定期做好全环境消毒之外,居家者不聚众不出门,勤洗手多通风。出行者切记戴好口罩,随身携带手消液体。


03

今日,据ScienceAlert报道,科学家在巴西的Lake Pampulha人工湖中发现一种神秘病毒Yaravirus,其90%的基因无法识别。微博上网友自嘲,人类可能未来不是因核战而消失,而是毁灭于未来的病毒。诚然,人类一万年历史,在病毒面前不过是沧海一粟,在科学认知上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与自然的界限和平衡,对人类而言即是保护伞。即使不热爱自然,也应当长存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脑瘫偏瘫专家孙成彦


无论WHO的说法出自于何处,但在疫情防控方面最起码提醒我们:一是在疫情没有得到彻底控制之前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二是正好利用湿热、干冷的气候特点,发挥我国中医传统之优势。

一,WHO阐述的出处

看到此问题后,查阅了头条全网、其它搜索引擎和WHO_日萨新闻网,均没有此阐述的来源,只在北晚新视觉网看到为WHO菲律宾分部在推特上回答网友疑问称,新型冠状病毒在炎热湿润的气候里也能传播,在湿热、干冷的国家均发现传播迹象。并非为WHO正式通报,并且所谓的干冷国如俄罗斯、芬兰等国家并没听说发布新冠肺炎病例,同时,现在已知确诊有新冠肺炎的国家多为输入性病例,似乎与当地的气候、温度还没有太大或直接的关系。反过来说,无论怎样都还是在提醒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二,疫情复杂不能掉以轻心

本来这次疫情就高度复杂,病毒狡猾、诡异,隐性无症状感染者使其甄别隔离难度增加,2月12日钟南山院士刚刚说过根据广东的病例,潜伏期最高可达24天,随后15日南阳又宣布两例特殊病例,一例潜伏期为34天,一例接触从武汉治病返回岳父,到岳父去逝一直没有动过地方,再到自己发病确诊临时93天(可查阅15日南阳市疫情通报或环球网)。而复工、大学生返校同样面临着许多风险,同样为15消息,河南渑池县8名外地返工人员,因返程时与确诊病例同车次而被隔离。在复工、开学的过程中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有被感染的风险。因此,在疫情没有彻底得到控制之前,任何人都不敢掉以轻心。

三,可以充分发挥中医的作用

现在在武汉不仅有黄璐琦院士和张伯礼院士两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亲帅两支中医国家队在为重症患者把脉诊治,同时还有来自全国多省份的近400名中医专家奋战在武汉抗疫第一线,今天又传来好消息,一方仓医院已全面采用中医治疗轻症患者。武汉这两天死亡病例的减少和在方仓医院全面推广中医治疗,应该充分说明中医已经起到关键作用。

总之,现在无论那里的建议或对疫情的论述,只要对疫情的控制有所帮助,都是对我们善意的提醒,我们都应该也完全能够接受,做为我们个人,还是要提醒大家:只要疫情没有彻底得到控制,我们还是要认真做好个人防护,任何时候都不可掉以轻心。


yc老杨话养生


病毒既然适合在人体寄生,繁殖,甚至通过人传播,那就至少它是适合人体温度的,人又是恒温动物,所以这个病毒是不太受气候影响的。尤其是室内,现在夏天开空调,冬天开暖气,所以人能舒适活动的地方,环境都适合病毒。所以这场仗是硬仗,要靠大家齐心协力去战胜,求神拜佛或者老天爷是很难帮我们的!


等两阵


这次的疫情太可怕了!

武汉市目前得天气是比较阴冷的,病毒导致的很快!但是在干燥炎热的云南边陲西双版纳也有,在高温闷热的三亚也有,气温更低的东北也有……

我们一定要敬畏生命,敬畏自然!这是大自然给人类的警告


喜欢旅行的June


病毒是需要宿主才能生存。离开宿主几乎不能存活,所以什么样的气候对病毒能有什么影响吗?温度再高能高过56度吗?所以,温度的变化只能对人的生存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人的生理机制。冬季室内外温差大,人容易受凉,夏天这种情况就少多了,血流速度相对也快,活动比较多,对病毒的抵抗力加强,自然就会消失。


琴语76684547


号主按: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目前报告的病例多数有武汉居住史或旅行史,在个别地区已发现无武汉旅行史病例。国家已将该病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本次我将从经典古中医学的一个角度(即五运六气中的主客气层面)深入分析了新冠肺炎的流行基础与趋势,并对经方为基础治疗本病信心十足。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发病流行以来,医界都十分关注,从各自的专业优势提建议、出方药及预测流行趋势等,如有从大数据进行数学模型预测流行趋势,有从流行病学预测流行趋势,更有从中医五运六气角度分析流行趋势等等。五运六气因素众多,有大运、司天在泉、主运客运、主气客气等等,还有大司天等等,笔者试从五运六气中的主客气分析新冠肺炎的流行情况。

1、起源与发病

武汉第一例病例是2019年12月26日由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科主任张继先发现上报的。说明最晚新冠肺炎是2019年12月发现的。

起源与发病

新冠肺炎初见于2019年12月,2019年12月时处己亥年终之气时段,即2019年11月22日小雪—2020年1月20日大寒时段,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少阳相火。寒是这个时段固定的六气气候特点,也是冬季之所以寒气凛冽的原因,但是突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少阳相火,就是在凛冽的寒冬突然有了一个大空调,冬季应寒却有了温意,但寒是本,即冬天机体易受寒浸,火是标,机体受寒后易化热,通俗讲就是受寒后容易发热、咽痛。

相火有一个特性,就是易妄动,妄动就是不正常的动,乱动,谁乱动,人和新型冠状病毒在乱动。这个新型冠状病毒应该早就存在于自然界,但是没有合适的气候条件大量繁衍传播,己亥年终之气时段,即2019年11月22日小雪—2020年1月20日大寒时段的太阳寒水之气与少阳相火之气的组合,为新型冠状病毒提供了温床,于是新型冠状病毒显身了,来到了人间。

新型冠状病毒如果不碰到合适的人,也难于在人间生存,但是新型冠状病毒偏偏碰到了合适的人,这种人就是在太阳寒水之气与少阳相火之气的组合气候环境下,受到了寒,而相火又妄动了,与新型冠状病毒合拍了,频率一致了,于是就发病了。人在冬季受寒容易理解,相火妄动怎么讲?

首先,自然界在此时段有个少阳相火的客气,为人的相火妄动提供了条件,其次,不规律的生活为妄动提供了可能,不规律生活如熬夜、冬季高强度锻炼、冬季运用开泄肌肤腠理的疗法(艾灸、拔罐、各种火疗)、不节房事等等,都是导致相火妄动的行为。

太阳寒水之气合少阳相火之气使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了寒的属性和相火妄动的属性。新型冠状病毒以寒的属性动而寻早与自身频率一致的受寒而相火妄动的人,于是出现了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流行与加重

到了庚子年初之气,即2020年1月20大寒至2020年3月20日春分时段,大家注意,1月20日正好是钟南山院士向全国告警的日子,非常巧合。这个时段主气是厥阴风木,客气是太阳寒水。风木主动,风动,运动,行动等等都是,其意象犹如为了春节而反复出入于各商场、市场、酒店采购、聚餐、庆祝的人们,犹如乘坐飞机、高铁、汽车回家、旅游、开会的乘客,也犹如在空气中人的飞沫的运动、浮动,运动的人们不知不觉间携带已经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来到了武汉各地、全国各地。

而寒水依旧寒冷,春天不似春天,其意象为在备节、旅途而劳累,烦劳间阳气驰张耗损,正气外泄的人疲惫状态下,为风寒浸入创造了机会,新型冠状病毒这个邪气乘虚而入,故成“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于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国乃至世界开始流行。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注意了,但是心理上出现了极度的恐慌,前期的相火忘动导致的身体疲惫状态,相火妄动下出现的身体受寒状态,导致新型冠状病毒乘虚而入,大量的发热患者出现了,争先恐后去医院就诊,而医院没有条件应付如此大量的病患,人们焦心等待延误了治疗;有人说没有特效药治疗,病患的心理更加恐慌;有人说双黄连可以治疗,于是抢购双黄连、服用双黄连,误治乱治,导致寒伏体内不出而传于肺,轻证变成了重症,又变成了危重症,又变成了……

3、拐点及停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拐点什么时候出现?我们每个人都在期盼。拐点应该是指疾病发病大幅下降的点,疾病流行达到了最高峰点,就会出现拐点。中医认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哲学认为“物极必反”,生活中,如果你上山到最高顶的时候,在往前走,就是下山,这些都是数学上的正弦规律。从一个正弦图看,拐点是在时间的一半,图形的一半处,那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时间一半在哪里?

从庚子年初之气分析,庚子年初之气是2020年1月20大寒至2020年3月20日春分,时长2个月,到2020年3月20日春分时结束,如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拐点时间,最迟当在这2个月的中间,即在2月19日,雨水节气左右,2月19日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会节节下降。

而疫情停止当在3月20日春分即初之气结束之时,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结束点在3月20日春分之时左右出现。为什么不说是在二之气或三之气出现拐点和结点,因为二之气即2020年3月20日—5月20小满这2个月时段的主气是少阴君火,客气是厥阴风木,一扫初之气的太阳寒水之寒冷之气,阳光明媚,新型冠状病毒无处藏匿。但前提是有效的隔离、有效的治疗。

我们希望如此,希望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对新冠肺炎的流行预测有所帮助。是否如此,耐心等待吧。


深度中医


不用他们提醒呀,这种小知识早就是比他们更加十分清楚了,所以对付新冠病毒肯定是100%有把握了,根本不必天天恐惧又担惊受怕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