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傲慢與偏見》,探析女性意識的覺醒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傲慢與偏見》,探析女性意識的覺醒

來源/懷左同學

簡·奧斯汀是我最喜歡的英國女作家。最近,我將她的經典作品《傲慢與偏見》重溫了一遍。

這部作品以班納特一家的女兒的婚姻為主線展開,間接地揭露出了當時社會中的世俗觀念,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心中理想的愛情婚姻觀。作者提倡的是主角伊麗莎白的獨立平等、互相尊重、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

同時,她批判傳統的愛情觀念,而花了更多的筆墨來表現時代裡女性意識的覺醒。作者用詼諧幽默的筆調,通過講述不同的婚姻形式來體現當時男尊女卑的社會中女性對婚姻的訴求。

本文主要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對《傲慢與偏見》中四位女性人物形象各自不同的婚姻進行剖析,從而探究婚姻中女性意識的覺醒,以獲得啟發意義。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傲慢與偏見》,探析女性意識的覺醒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也被稱為“基本需求層次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是經典的行為科學理論之一。該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五種,按層次依次遞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與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傲慢與偏見》,探析女性意識的覺醒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這5類需求遵循以下特點:

(1) 五種需要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但這樣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變化。

(2) 一般來說,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相應的,獲得基本滿足的需求就不再是一股激勵的力量。

(3)五種需要可以分為高低兩級。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屬於低級需要,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

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高級需要,他們是通過內部因素才能滿足的。而且一個人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無止境的。

(4)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佔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不再是自身行為的動力。

在簡·奧斯汀筆下,《傲慢與偏見》中的四種婚姻,遵循著上述的需求層次理論,也體現了各個層次各自的特點和相互間的聯繫。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傲慢與偏見》,探析女性意識的覺醒

二、需求層次理論下四位女性人物形象的婚姻

1、莉迪亞 :生理需求下的衝動享樂婚姻

莉迪亞是本納特一家中最小的女兒,在母親的百般呵護和寵愛中長大。因此,她雖然年齡最小,卻深諳社交,更是在各類舞會上拋頭露面,這在當時的社會習俗裡是非常不符合規矩的。她從小並未接受過正規系統的教育,也沒有文化知識的薰陶,她的生活就是一場鬧劇。

她樂於追隨年輕的軍官,做事隨意沒有分寸,追求享樂是她最高的人生理想。正是因為她這樣的性格,導致她在遇到威科姆的時候,只是被他俊俏的外表所吸引,完全不關注他的人品和心性。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傲慢與偏見》,探析女性意識的覺醒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人們最基礎的需求便是生理需求,其中包括對性的需求。雖然在同一時期,人會有幾種不同的需求,但莉迪亞和威克姆的婚姻,生理需求佔支配地位,對莉迪亞的行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們的結合,是慾望和衝動的結合。

<code>所以莉迪亞會在遇到威克姆之後,與他私奔,不管他是否聲名狼藉。當她知道威克姆要利用婚姻還債時,她依舊要和他結婚,不管他是否對這段婚姻負責。當婚後回到家中時,她不斷地炫耀自己的婚姻,完全不在乎這樣的行為是否會對自己的家人造成影響和損失。/<code>

她的心中全是婚後的快樂,完全沉迷於自己丈夫的帥氣表象中,沉迷於最低級的生理需求上的快樂而無法自拔。她對自己做的事沒有任何的羞愧感。相反,還覺著無比光榮。

因為在她的潛意識裡,慾望和享樂高於一切。她想要的已經在手中,其他的,完全可以不管不顧。其實,莉迪亞的婚姻,完全是靠兩個人的情慾來維持,絲毫不摻雜任何的愛情因素,是一樁徹徹底底荒唐而草率的婚姻。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傲慢與偏見》,探析女性意識的覺醒

2、夏洛特: 金錢基礎下的理性婚姻

小說中的夏洛特是伊麗莎白的好朋友。她長相平平,年齡偏大,既不浪漫,也沒有豐厚的財產可以繼承。這在當時的社會中很容易被忽視和湮滅,可是她對婚姻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也充滿理智。

她認為:“在缺少愛的鼓勵下,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相愛。” 她也倡導女性應該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這體現了她對當時社會女性邊緣化的一種反抗。

而對於婚姻,她說:“婚姻幸福與否完全是一種偶然。即使雙方瞭解彼此的性情,或者即使兩人性格相近,對於他們婚後的幸福也絲毫不起作用。”於她而言,她不奢求浪漫的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而只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安適的家”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傲慢與偏見》,探析女性意識的覺醒

在馬斯洛需求理論中,她的這類婚姻屬於第二層次:安全的需求下的婚姻。她所需要的家的定義可以理解為:能夠遮風避雨的住所,財產、資源的所有性及人身、健康的保障。在這裡,“家”可以定義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上的“安全需求”。

而柯林斯正是符合她需求的適合結婚的對象。柯林斯雖然驕傲自大,但他結婚的原因只有一個:找一個女人一起侍奉他的金主凱苔琳夫人。所以不管結婚對象是誰,於柯林斯來說都沒有區別。因此夏洛特在得知柯林斯向伊麗莎白求婚失敗後,便迅速和柯林斯結婚。

因為柯林斯可以給她一個家,他的財產也足夠讓她過上一種安逸的生活。他們倆的結合,以金錢為基礎,註定沒有感情。但對夏洛特來說,這些就足夠了。她的選擇何嘗又不是一種理智的選擇呢?

婚後,她用自己的智慧得到了一間不受丈夫打擾的自己的小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她的人格的獨立和解放。她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自己謀求了物質條件,也為自己謀得了一段還不錯的人生。

不得不說,她的這一舉動在當時極具女性意識,同時也是一種冒險。但正是因為這種冒險,更加凸顯她的主動性的可貴,在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女性意識的覺醒。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傲慢與偏見》,探析女性意識的覺醒

3、簡:情感和歸屬需求下的傳統道德婚姻

簡是班納特家的大女兒,也是五個女兒中最漂亮的一個。她擁有美麗的外貌,同時它的性格又極其溫婉善良,伊麗莎白這樣評價她:

“你從不會看到別人的缺點,,在你眼睛裡整個世界都是那麼美好,那麼和諧,我這輩子還從沒講過你說過誰不好。”

光從性格和外貌來講,她是當時社會上男士心目中理想的另一半。 在愛情婚姻中,她不在乎金錢和名利,也不考慮世俗眼光。當她在舞會上第一次遇見英俊瀟灑的賓利時,兩個人一見傾心,彼此心生愛意。

但她性格溫潤內斂,即使自己心裡對賓利已經有熱烈的情感,在傳統的女性道德教育的約束下,她卻從不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她寧願將這份感情隱藏起來,這也導致兩個人之間產生了一些誤會 。

而賓利在這段感情中過於被動,導致他們的愛情一波三折。但後來在家人的幫助下,她最後獲得了幸福。簡在賓利身上找到了情感的依託,兩個人因愛走入了婚姻殿堂。

簡和賓利的婚姻,是馬斯洛層次理論中的第三層次:歸屬與愛的需求。在這個層次中,馬斯洛強調親情、友情和歸屬感對人的重要性。簡和賓利之間,是志趣相投的知己,是親密無間的愛人,是互相取暖的親人,他們的感情是傳統道德下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傲慢與偏見》,探析女性意識的覺醒

4、伊麗莎白: 尊重需求下的理想婚姻

伊麗莎白是是班納特一家的二女兒,也是父親最喜歡的女兒。她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女性,她頭腦聰慧,有主見,喜歡察言觀色,洞察力極強,這也使得她的性格更加強勢。同時她把自尊自愛奉為圭臬。

伊麗莎白和達西的婚姻,是馬斯洛第四層次:尊重需求下的結合。這種結合是基於滿足前三類需求的基礎上的。他們兩個人物質富足,生活無憂,這時尊重的需求便體現出來了,也導致兩個人在溝通中衝突不斷。

她和達西兩個人剛開始都給對方留下了極差的印象。達西儀表堂堂,十分富裕,是當時貴族的典型代表,但是在舞會上卻很傲慢。這時伊麗莎白對他是沒有好感的。再到後來威克姆告訴他所謂的事情的“真相”後,伊麗莎白便是對達西產生了巨大的偏見。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傲慢與偏見》,探析女性意識的覺醒

之後,達西向伊麗莎白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伊麗莎白說:

“您為什麼要告訴我說您喜歡我,但同時又說這有悖於自己的本意,有悖於情理,甚至有悖於您的性格。您這樣做就是在冒犯我、羞辱我。”

這份愛對於自尊心強的伊麗莎白是無法接受的。達西想利用兩個人之間的差距來凸顯這份感情的可貴。但伊麗莎白卻認為達西是在可憐她,他的這些話讓伊麗莎白給自己搭建的自尊瞬間土崩瓦解。

一旦伊麗莎白如果接受了達西,就意味著她將在愛情婚姻裡永遠不可能平等,她不想要施捨的愛,這不是她理想的婚姻。

後來,她在凱瑟琳夫人的強勢逼迫下,說出了自己對達西的心聲。這時的達西也放下了自己的傲慢,學會去給伊麗莎白足夠的尊重和理解。

他們互相放下自己的“傲慢”與“偏見”,最後婚姻圓滿。他們的婚姻是以真摯的愛情和互相尊重為前提的,不僅衝破了當時階級的束縛,更是打破了傳統女性的愛情觀。

伊麗莎白敢於打破世俗觀念,蔑視傳統婚姻,敢於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時在愛情裡要求互相尊重。這在當時的社會里,無疑是一種挑戰和顛覆。她骨子裡對女性意識的覺醒,讓她更加獨立自主。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傲慢與偏見》,探析女性意識的覺醒

三、決定婚姻狀態和女性意識覺醒的因素

從《傲慢與偏見》中,我們可以看出愛情婚姻的不同呈現方式,也能從他們身上看到女性意識的萌芽和覺醒。那麼,真正決定不同婚姻狀態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1、原生家庭

毫無疑問,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價值觀發源之地。而正是因為每個人原生家庭的不同,讓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價值觀和愛情觀,從而在女性意識的覺醒上也大相徑庭。

在班納特家中,班納特夫人是一個金錢至上的女人,其他的東西比如家庭教育,於她來說是可有可無的。所以,她更看重的是女兒們的社交技能。而且她對女兒們的求婚對象的所有條件中,首先關注的便是收入和財產。正是這種觀念讓年紀輕輕的小女兒莉迪亞只會追求金錢的揮霍和慾望的享樂。

相反,班納特先生卻是一位有文化的鄉村紳士,喜歡閱讀,思想睿智。這讓他的二女兒在選擇婚姻時,更加看重人品和是否尊重自己。他反對柯林斯對女兒的求婚,並且在達西向女兒求婚後,問女兒是否真的喜歡達西。這是一位開明的父親,也給自己的女兒的婚姻觀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而伊麗莎白的閨蜜盧卡斯的家庭逐漸沒落,因為自己的家庭情況,她將婚姻看做為給自己一個安適的家的籌碼。所以她對待婚姻,不再挑剔,只是滿足於生活的安穩。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傲慢與偏見》,探析女性意識的覺醒

2、個人性格

常言道:

“性格決定命運”。在小說中,作者對每個女性刻畫的形象性格各不相同,這也導致了他們各自不同的婚姻狀態。

伊麗莎白頭腦聰慧,做事有自己的判斷,有主見又靈動。

<code>她是一個敏銳的觀察者,在簡和賓利一見鍾情後便一遇道破;在見過父母沒有愛情基礎互相忍耐的婚姻後,她開始明確自己需要的是相互尊重、獨立自主的婚姻;在凱瑟琳夫人提出她不能和達西結婚的要求時,她果斷地拒絕。/<code>

她的性格,讓她最後和達西成就了完美的婚姻,也讓她在當時的社會中對女性邊緣化進行反抗,她要求婚姻裡男女平等並受到尊重。

而她的姐姐簡,因為自己性格溫順,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 ,心地善良對誰都好。但換一個角度,這正是她的性格缺陷,這說明她判斷力不強,做事也沒有覺察力。她在感情裡猶豫不決,甚至最後對賓利的離開傷心絕望,讓她差點錯過了這段美好的婚姻。

她的最小的妹妹莉迪亞生性貪玩,憑藉自己的幾分美貌,便和軍官調情。喜歡炫耀,頭腦簡單。這使得她在碰到威克姆後,直接和他私奔,完全不去了解他的品性和結婚真正的目的。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傲慢與偏見》,探析女性意識的覺醒

3、社會觀念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英國社會中,傳統的女性婚姻幾乎都是由父母來決定,女性在婚姻中處於被動地位。

在婚姻中,女性處於被動地位,只是婚姻裡的附屬品。女子也沒有繼承權,即使結了婚,也是一樣。一定程度上,財產繼承決定了社會地位。可見女性的地位在當時是十分地底下。

同時,當時奉行的淑女教育,主要教女性音樂、唱歌、繪畫、舞蹈等技能,以確保能夠在婚後照顧和服從男性。這時的女性在當時被稱為“家庭天使”,男女性別不平等的現象十分嚴重。

也正是因為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女性開始反抗和覺醒。小說中的伊麗莎白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通過閱讀學習來提高自身的價值,開闊自己的眼界。這樣使得她能顧更加理智地對待婚姻和生活,最後成就自己。而夏洛特更是通過理性分析,為自己贏得了安適的生活。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傲慢與偏見》,探析女性意識的覺醒

四、美好的婚姻該如何建立?

《傲慢與偏見》中的女性折射出了不同的婚姻觀,反映了女性對當時男尊女卑社會的反抗,同時也體現了作者的婚姻觀。那麼,不同的婚姻觀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1、真誠的愛情是美滿婚姻的基礎

真摯的愛情是完滿婚姻的基礎,通過分析四種婚姻可以看出來:

<code>莉迪亞和威科姆的婚姻是慾望與衝動的結合,是一場婚姻鬧劇,並無幸福可言;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是金錢基礎上的結合,沒有心靈上的幸福感;簡與賓利的婚姻是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幸福美滿;伊麗莎白與達西的結合是以愛和相互尊重為前提的結合,註定幸福。/<code>

所以,想要一場幸福完美的婚姻,真摯的愛情是基石。沒有愛的婚姻,那叫搭夥過日子,少了愛情這個必要元素,就不用談幸福感和歸屬感了。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傲慢與偏見》,探析女性意識的覺醒

2、一定的經濟基礎是幸福婚姻的保障

在小說開篇,簡·奧斯汀就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凡是有財產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為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

這樣作者直接將金錢和婚姻聯繫起來。在整部小說中,凡是涉及到求婚的人物,簡·奧斯汀都會詳細地介紹他的收入和財產情況。這也體現了金錢在婚姻中的重要性。不談金錢的婚姻就像空中樓閣。所謂的“兩情相悅”,在不堪一擊的現實面前,可能什麼也不是。

我們常說的“貧賤夫妻百事哀”,說的就是這個理。在婚姻裡談錢,正是給婚姻生活添一層物質保障。所以在整部小說的四段婚姻中,雖然模式各異,但也體現了婚姻中金錢的重要性。但是像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一樣,只追求金錢和財產,終將無法做到真正的幸福。

因此,好的婚姻需要以愛情為基礎,以金錢為保障,才能圓滿。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傲慢與偏見》,探析女性意識的覺醒

3、獨立的人格是婚姻幸福的核心

在滿足前面說的兩大要素外,婚姻中還要考慮的,是到雙方的人格是否能夠獨立。

在《傲慢與偏見》中,我們可以看出伊麗莎白人格獨立,做事有自己的分寸和見解。夏洛特對待婚姻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而簡認為“所有人都是好人”,在婚姻裡她是否能夠幸福呢?作者沒有給出答案,但顯然不是最美好的婚姻。

班納特夫婦在簡訂完婚後的對話:

<code>“兩個人都那麼隨和,恐怕什麼事也拿不定主意;兩個人性子都那麼好,只怕僕人們會騙他們; 兩個人都這麼慷慨大方,只怕會入不敷出!”/<code>

他們兩個都是依賴性人格,性格都很隨和,這樣缺乏該有的獨立人格,婚後生活是否會像之前一樣幸福呢?作者沒有給出答案,但卻可以看出父母對這段婚姻的擔憂。

莉迪亞在愛情裡完全失去了理智和判斷,更體現不出任何的獨立人格,被虛偽的威克姆欺騙了還享受慾望帶來的快樂。他們的婚姻更像是一場鬧劇,最終也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

因此,獨立的人格是婚姻幸福的核心,只有自己先做到獨立,理智地面對婚姻,選擇結婚對象,才能在婚姻中有的放矢,讓自己的婚姻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傲慢與偏見》,探析女性意識的覺醒

結語

簡·奧斯汀通過對四位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的刻畫,體現出他們各自不同的婚姻觀,也折射出了婚姻裡不同的層次需求。同時,作者更是將男權社會里的女性意識的覺醒表現地淋漓盡致。而這種覺醒,正印證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同時也給現在我們的婚姻觀帶來啟示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