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從育兒角度分析莉迪亞為何走上私奔之路?

一千個人的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我深有體會。

因為我每看一次《傲慢與偏見》,就會有一次新的體驗。

《傲慢與偏見》:從育兒角度分析莉迪亞為何走上私奔之路?

《傲慢與偏見》中,班納特家有五個女兒,而簡·奧斯丁也重點寫了班納特家的三個女兒簡,伊麗莎白,莉迪亞,以及他們的鄰居夏洛特四個女兒的故事。

這一次,我的目光放在了班納特家的小女兒莉迪亞身上。

小說中描述的莉迪亞很美,同時作為家裡的小女兒,是備受班納特太太寵愛的。甚至可以說,在班納特這個不算富裕的家庭中,小女兒莉迪亞算是最沒有經濟壓力的一個。

而在2005年上映的電影《傲慢與偏見》中,演員吉娜·馬隆也很好地演繹除了莉迪亞的形象。

《傲慢與偏見》:從育兒角度分析莉迪亞為何走上私奔之路?

因為她嘴甜,母親總是偏愛,姐姐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頗多照顧。

電影《傲慢與偏見》中,莉迪亞和簡還有伊麗莎白在街上遇到了威科漢姆,一起去逛飾品店。莉迪亞的零用錢不夠了,就直接問簡和伊麗莎白借。

而從伊麗莎白的表現來看,莉迪亞這行為,也不是第一次。

甚至可以說,相較於不善言辭有些木訥的三女兒瑪麗和長相相對不那麼好看才華也一般般的四女兒吉蒂,莉迪亞在她的家庭裡也算是在母親班納特太太營造的蜜罐里長大的。

但是莉迪亞的愛情婚姻,卻不是一帆風順的。

莉迪亞最終走上了和威科漢姆私奔的道路。

在當時的社會上,私奔絕對是一件令家族蒙羞的事情。

可是我們卻可以從字裡行間看出來,在被家裡人找回來之後,莉迪亞絲毫沒有後悔,或者說絲毫沒有將班納特家族的聲譽看在眼裡。

這時候我不禁想,是什麼導致了莉迪亞的結局呢?

01

父愛缺失,莉迪亞沒有形成健康的親密關係

莉迪亞是個活潑的小姑娘,不喜歡看書,喜歡社交,喜歡漂亮衣服。

而她的父親班納特先生更喜歡二女兒伊麗莎白,甚至對莉迪亞採取一種漠視的態度。

當伊麗莎白意識到莉迪亞的行為逐漸開始出現問題,為了避免事情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伊麗莎白向父親說明情況,讓父親管教莉迪亞。

可是班納特先生卻說,如果不讓莉迪亞出去,我們將不得安寧!

《傲慢與偏見》:從育兒角度分析莉迪亞為何走上私奔之路?

班納特先生對莉迪亞的態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小說裡就對班納特先生有了更詳細的描寫,比如他結婚後發現自己的妻子是個腦袋空空的花瓶,對婚姻生活失去了激情。

比如他在第五個女兒出生後,對自己的人生也失去了激情。

比如他經常躲在自己的書房裡,自成一派天地,對家裡的事情沒有太多關心。

莉迪亞是個女兒這件事情,讓班納特先生對他沒有繼承人這件事情有了清楚的認知,也開始放棄了自己的人生,放棄了家族的發展。

班納特先生雖然一直和女兒們共同生活在一起,但是他對莉迪亞表現出來的冷漠、忽視,直接導致了莉迪亞情感上的缺失。

她從來不會稱讚莉迪亞,因為有更加優秀的伊麗莎白在前面,兩相比較之下莉迪亞不會是班納特先生喜歡的女兒類型。

一些研究表明,與父親形成了健康的親密關係的女性,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更容易向男朋友尋求慰藉和支持。而且更不容易發生高風險的性行為,也更不容易在青少年時期懷孕。在戀愛和婚姻關係中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會主動引導伴侶,共同改善親密關係,繼而共同成長。

父親是女兒生命中的第一個男性形象,與父親建立自完整健康的親密關係,對她以後的人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而莉迪亞在與父親的相處過程中,是得不到關注的,也得不到愛。

這就導致了莉迪亞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到困惑,認不清自己的長處,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比較自卑,也更加渴望從戀愛中獲得男性的關注,來彌補父愛的缺失。

所以莉迪亞像個交際花一樣享受著眾星捧月的感受,自恃美貌,獲得男性的關注,實際上都是父愛缺失的投射。

02

母親價值錯位,無法給莉迪亞做好的引導

班納特太太的人生目標,只有一個,讓她的五個女兒,都嫁給一個有錢的單身漢。

為什麼要特別說明有錢這個詞,那是因為,班納特先生就是個普通的鄉紳家庭。

所以,班納特太太對彬格萊先生非常推崇,想盡辦法讓簡跟彬格萊先生髮展男女關係。

同時班納特太太也對以威科漢姆為代表的的軍官們非常的喜愛。

潛移默化中,班納特太太帶給莉迪亞的,就是要嫁個好人家。

正是因為這種一定要嫁個好人家的觀念根深蒂固,班納特太太沒有阻止莉迪亞左右逢源,在舞會上輕佻地周旋於一個又一個的男士之間。

甚至班納特太太和班納特先生難得地不在乎莉迪亞出去是不是會丟臉,雖然他們的理由不盡相同。

《傲慢與偏見》:從育兒角度分析莉迪亞為何走上私奔之路?

同時,班納特太太在簡·奧斯丁筆下,本身就是個自私、勢力又自以為是的鄉下老太太,她沒有足夠的教養和遠見卓識去給莉迪亞做足夠的正面的榜樣。

莉迪亞的價值觀在形成的過程中,很大程度地受到了班納特太太的影響,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要找個金龜婿。

但是又因為班納特太太的目光短淺,所以莉迪亞的腦子也並沒有被教養的很聰明,莉迪亞對威科漢姆的認識,只是停留在表面,只看到他光鮮亮麗的外表,以及威科漢姆自己表現出來的被達西一家欺負的可憐假象。

這也就是為什麼莉迪亞會輕而易舉就跟威科漢姆私奔。

03

《傲慢與偏見》用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收穫。

如果你只是當做愛情片來看,你會發現精神上勢均力敵的愛情才是最讓你嚮往的。

如果你當做文藝片來看,你會為簡·奧斯丁筆下的英倫風情折服。

而如果你跟我一樣是一個母親,你會發現,《傲慢與偏見》中教養女兒的方式,很值得借鑑。

①家再窮也要富養女兒的心

富養女兒的心這一點,在伊麗莎白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喜歡讀書,所以備受父親寵愛。在日常生活中,雖然經常被母親擠兌,但是她會跟父親交流自己的想法。

班納特先生喜歡愛讀書的女孩,甚至可以說,伊麗莎白在班納特家五姐妹中,父愛最充足,精神世界最豐富的女孩兒。

所以,伊麗莎白有足夠的獨立意識去思考她跟達西先生之間的關係。在達西第一次告白的時候,才能理智地分析利弊。

我最初看《傲慢與偏見》的時候,認為伊麗莎白第一次拒絕達西的時候是因為威科漢姆,後來想想才發現,是因為達西並沒有準備好和她一起面對自己的家庭。那個時候的達西,只是想要將伊麗莎白這個有魅力的女孩從班納特那個不堪的家庭裡撈出來。

相反,班納特家在對莉迪亞的教養中,父親漠視,母親只注重物質,哪怕是思想教育,也只灌輸嫁個有錢人這類的思想。

所以莉迪亞是不具備獨立意識的,說白了就是頭腦簡單,空有一張貌美如花的臉。

②給孩子立規矩

中國"狼爸"蕭百佑曾經在《你好爸爸》節目中談到自己的"科學體罰"。

所謂的"科學體罰",是建立在一系列的規矩之下的。

和家裡的孩子們進行溝通,定好雙方都能夠接受的規矩,一旦孩子觸犯了規則,那就要接受懲罰。

所以蕭百佑說,他雖然會在孩子做錯事情後打孩子的手掌心,但是因為提前立了規矩,孩子也是提前知道規矩並且同意的,所以孩子們被懲罰,都是心服口服的。

雖然我不支持體罰孩子,但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錯,並且有為了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的覺悟,這也是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的。

《傲慢與偏見》中,班納特一家在教養女孩方面,尤其是女孩子的兩性教育方面,從來沒有訂立過任何規矩。

甚至,班納特太太為了撮合大女兒簡和彬格萊先生,設計讓簡騎馬冒雨去彬格萊家赴約,導致重病,不得不住在彬格萊家,方便培養感情。

莉迪亞在舞會上和眾多男性交往,也被班納特太太當做是女兒受歡迎而感到自豪。

沒有規矩的家庭,自然養不出規規矩矩的孩子,莉迪亞走上私奔之路,這也是無視當時的婚姻規則的表現。

③教孩子學會獨立

莉迪亞私奔了,班納特一家,莉迪亞舅舅一家,甚至是彬格萊和達西先生都如臨大敵。

班納特一家和莉迪亞舅舅一家,是為了班納特家的聲譽,而彬格萊和達西則是因為簡和伊麗莎白,所有人都在幫莉迪亞善後。

甚至為了幫莉迪亞善後,達西先生還花了大價錢。

《傲慢與偏見》:從育兒角度分析莉迪亞為何走上私奔之路?

《傲慢與偏見》:從育兒角度分析莉迪亞為何走上私奔之路?

誠然,在當時那個私奔影響家族聲譽的社會環境下,為了維護班納特一家的聲譽,所有相關人員都會幫莉迪亞善後。

我甚至有理由懷疑,莉迪亞跟著威科漢姆私奔,就是認為自己的兩個準姐夫不會放棄自己。

因為覺得有了後盾,所以才會肆無忌憚。

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學會自己承擔後果,哪怕不能承擔後果,那也要理解事情發生後接受懲罰,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04

敬一丹曾經在某綜藝節目上說道自己姥爺和母親的故事。

敬一丹的姥爺說:你八十了也是個女人,你再窮你也是個女孩。

任何時候,女孩子都要愛自己,有自尊,享受美。

《傲慢與偏見》中,或者說是簡奧斯丁的筆下,任何一個愛自己、有自尊、享受美的女孩,結局都不會太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