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收藏,既需要“钱袋”,又需要“脑袋”

玩收藏,既需要“钱袋”,又需要“脑袋”。其实,现在“有脑袋”的人很多,比如很多学者,他们很懂行,但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进不了艺术品这个圈子,这是个普遍现象。但是,从根本上说,想在艺术品市场中混,没有钱,你根本玩不转。不光是当代中国,古今中外都是如此,这个不奇怪。

玩收藏,既需要“钱袋”,又需要“脑袋”


中国自古有收藏的传统。传统的士大夫阶层集钱、权、学问于一身,有足够的条件将收藏之风雅发挥到极致。而在当下,中国的收藏圈却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有钱收藏的人,学问是其“短板”,而有学问的人却又玩不起收藏。

玩收藏,既需要“钱袋”,又需要“脑袋”。其实,现在“有脑袋”的人很多,比如很多学者,他们很懂行,但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进不了艺术品这个圈子,这是个普遍现象。但是,从根本上说,想在艺术品市场中混,没有钱,你根本玩不转。不光是当代中国,古今中外都是如此,这个不奇怪。

中国当代搞收藏的有钱人,大都没功夫沉下心来搞研究。可以说,九成以上的藏家就是抱着纯粹的投资心态进来的。

但是,这些抱着纯粹的投资心态进入收藏市场的有钱人没有搞明白一件事:艺术品不是一个普通的投资品,它的门槛比较高。如果你不养成学习的习惯,就会犯错误,而且是犯很大的错误——被人骗得血本无归。因为在艺术品市场中,如果你缺少知识,投资艺术品就很容易陷入“迷信”——迷信大师、迷信名号、迷信专家,而现在中国收藏圈的水太浑了:造假者比专家水平还高,许多“大师”也根本名不副实,甚至亲自参与造假。

玩收藏,既需要“钱袋”,又需要“脑袋”

不过,在我看来,那些有文化没钱的人无法进入艺术品市场倒也是件好事情,省得进来也跟着有钱人学坏了。而且,“有钱袋”的投资型藏家,要想提高自己的收藏品质——至少保证不被骗,最好的办法就是跟这些远离收藏圈的“有脑袋”的人多交流、多学习。圈内的人,都有自己的一摊利益要经营,很难公正客观的发表意见,所以,跟他们反而没有必要掺和太多。

当今艺术品市场看上去无比繁荣,很多人一掷千金,但不是为了收藏,是为了投资或者投机。艺术品倒手率非常高,通常不到五年又会投放市场。那些所谓的“大藏家”,收藏品的数量和名头不知道多吓人,但那些东西摆在仓库里,又看过几次?

玩收藏,既需要“钱袋”,又需要“脑袋”

玩收藏,既需要“钱袋”,又需要“脑袋”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正因为现在这个市场如此欠理性、“没文化”,倒也给一些对中国美术史有充分了解的藏家以“捡漏”的机会。比如2010 年于中国嘉德拍得的元代张渥的《饮中八仙》,当时预估了2000 万的心理价位,结果从300 多万元起拍,820 万元就落了槌。

对目前新晋藏家的观察,他们购买艺术品大体有以下几种目的:

一是要显示自己有身份、有文化,需要一些能够“充场面”的艺术品,在家里、办公室挂一下。二是听说艺术品涨势迅猛,于是出于盈利心态投资、希望短期获利。三是用艺术品送礼办事。四是买了放家里,慢慢等升值,反正手里不缺钱。

玩收藏,既需要“钱袋”,又需要“脑袋”

玩收藏,既需要“钱袋”,又需要“脑袋”

真正的收藏家,收藏要有相当大的量,且成体系; 另外还得对艺术品有深入的研究,有丰厚的相关知识。倒不是说学历必须得有多高——比如马未都,并不是高学历,但他在长期的实践中学习和总结,慢慢就成了行家,是真正的收藏家。

玩收藏,既需要“钱袋”,又需要“脑袋”

中国自古就有收藏的传统,有一些家庭,祖辈的收藏在“文革”中都被毁掉了,但现在新一代有了经济实力,于是重拾家族传统; 还有一些,“文革”中家族所藏被抄,后来也被归还了一部分。这两种类型家庭出来的藏家底蕴比较厚实,而且承接家族的传统,有非常明确的收藏规划及脉络。而占据了更大比重的新晋藏家,虽然没有家族的收藏传统,但也不能用“没文化”来概括。

玩收藏,既需要“钱袋”,又需要“脑袋”

他们当中,有年轻的企业高管,主要从事IT、科研、生物等行业; 还有一部分是所谓的“富二代”,大都受过海外或者国内高等学府教育; 再有一部分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代富人,五六十岁之后,可能在商海中搏杀产生了倦意,也渴望追求一下文化艺术,开始进行收藏。

收藏这件事,无论你有多么充沛的资金,都不代表可以在这个市场当中为所欲为。资金和所具有的知识必须完美契合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收藏状态。所以对于新晋藏家,无论他多么有钱,无论是想介入哪个版块,建议从基础的东西开始收,不要一开始就老想收天价珍品。懂多少就玩多少,不要透支自己的知识量,不要有太多虚荣心,否则一定会后悔。

玩收藏,既需要“钱袋”,又需要“脑袋”

质的社交圈。收藏最怕闭门造车,一定要多和人交流学习。但如果你进入的是一个错误的收藏圈,那也是很要命的事情,和什么样的专家、公司、藏友、经纪人打交道,可能会从根本上决定你收藏的品质,也决定你可能达到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