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教育究竟有沒有用?

本以為這段被關禁閉的時期,是日日廢材葛優癱。但現實爆錘了中年人。兩隻娃在封閉的空間裡,精力被神秘能量加持了——

無限!自動!回血!功能。


所以,想象中的歲月靜好在現實中畫面是這樣的:


“媽媽...小鹿又舔桌子啦!”

“媽媽...小鹿把我好不容易拼好的拼圖拆啦!”

“媽媽...小鹿把口水塗在牆上啦!”

“哥哥你走開!”

“哥哥還給我!!哇嗚嗚嗚...咔咔咔...”



老母親每日在崩潰的邊緣苟延殘喘。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收穫。在把娃強行按倒的午睡時間,終於拔了幾本書單上的釘子戶。按照對精神衝擊的強度大小,排序如下:


《教養的迷思》

《虎媽戰歌》又名《我在美國做媽媽》

《鄉下人的悲歌》

《不平等的童年》



本以為可以慰藉殘酷的現實,誰知精神世界更對立分裂。


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教育究竟有沒有用?

《教養的迷失》


先說說《教養的迷思》。


這位被稱為“新澤西奶奶”的硬核老人,對兒童期的教養提出了炸翻世界的觀點:你對你的孩子成長結果不起作用。



她對著現今焦慮的老父親老母親迎面一悶棍——別掙扎了,放輕鬆點,你的努力對孩子根本沒毛作用。市面上所謂的權威育兒理論,都是瞎扯淡!


不知道Dr.B.spock斯波克博士聽到有什麼感想,如果被弗洛伊德知道,估計棺材板是摁不住了。


說好的父母是兒童期的心理責任人呢,你就這樣拍拍手,一身輕鬆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了?


當然,硬核奶奶也不是張口瞎說,她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有用的是“同輩群體”。如果對這個觀點感興趣,不妨看看這本書。


好處就是,看完後,你不用再擔心給娃輔導作業心梗了。



反正父母起不到作用,與其日日刀光劍影爾虞我詐,還不如早點稱兄道弟,互相放過啊。




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教育究竟有沒有用?

《虎媽戰歌》又名《我在美國做媽媽》


《虎媽戰歌》和《教養的迷思》育兒觀點,是勢不兩立的。


身為耶魯法學院的教授,蔡美兒一聲怒吼:你走開。老孃掌控了孩子的一切,並且很成功。


鐵腕老媽蔡美兒,育有兩位聰明漂亮的混血女兒,是徹徹底底的“父母是孩子的規劃師”忠實擁躉者。


在積極實踐過程中,她用極端的手段“控制”著倆個女兒的每一天,每個小時。用“瘋狂”已不足以形容。


一口氣看完她的精彩雞飛狗跳母女互撕的日常,目瞪口呆。你我同為母親,怎麼就差出了猿人和現代人的既視感?


和她對比,我連“佛系育兒”都沒資格,算是“棄療育兒”?單從學習樂器一點,這位狠角色就把我摁在地上摩擦了。


蔡美兒一家出去度假,前提是要找有鋼琴的酒店。


因為大女兒每天兩個小時的鋼琴練習雷打不動。如果酒店實在沒有鋼琴,也一定要找到能租賃到鋼琴練習的地方。小女兒的小提琴更是旅行必帶品,每天早起練琴完才能開啟一天行程。


同樣學鋼琴的小象哥哥,每次出行十天半個月的,我愣是沒有想起還有“鋼琴”的存在。母親和母親的差距,讓我掩面而泣。


如果你覺得對孩子太嚴格,可以看看蔡美兒這本書,自己頭頂瞬間有了彌勒佛頭上仁慈的光環。


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教育究竟有沒有用?

《鄉下人的悲歌》


《鄉下人的悲歌》的作者J.D.萬斯,出生於美國的沒落山區。這本書講述了他是如何擺脫了底層掙扎的童年,一路逆襲到耶魯法學院的過程。


更巧的是,無意中發現作者是《虎媽戰歌》作者蔡美兒教授的學生。


這本書的觀點和蔡美兒基本一致,甚至風格也類似,都是以描述自己的現實經歷,總結得出結論:



在階層固化的美國,底層人群實現向上流動是非常困難的,除了幸運和不放棄努力,你的父母也起著莫大的作用。



這種作用不僅影響你的成功道路,還影響你看世界的視角,性格和處事方式。並且可能會一代一代延續下去。


美好的童年滋養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療愈。形容J.D.萬斯最貼切不過。


這本書給我的震驚不亞於前兩本。大量的美國“鐵鏽地帶”“山區地帶”真實寫照,讓看多了好萊塢大片的人,看到了更立體的美國。


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教育究竟有沒有用?

《不平等的童年》


《不平等的童年》這本書是一本觀察實錄,作者是一位社會學博士,他研究不同階層孩子們的家庭時光是如何渡過的。


他和助手去到研究家庭中當“影子人”,負責真實地觀察並記錄。理性的觀察記錄視角,相當於書面版的《人生56年》。


雖然作者沒有作評價,但從總結中不難看出,貧困家庭和中產階級的孩子在過著兩種童年。當然也各有優劣。


比如貧困家庭的孩子因為父母疏於管理,雖然“各項競爭技能”堪憂,但也在“自由”中早早練就了獨立的本領。


中產和富裕家庭的娃和中國大多數的家庭一樣,不是在上培訓班就是在去各種培訓班的路上。德智體美訓練輪番上陣。孩子舉止得體談吐不凡,但也疲憊不堪。


以上就是近期看的幾本書。


按趣味性來說,閱讀性最強當屬《虎媽戰歌》,充滿了煙火氣息的母女較量,和甄嬛傳有得一拼,非常具有觀賞性且通俗易懂。


最枯燥是《教養的迷思》,因為作者較多篇幅在辨析理論。也可能因為翻譯問題,有些表述晦澀難懂。


《鄉下人的悲歌》和《不平等的童年》屬於記實類型,前者有啟發性,後者更客觀。


總之都比較有看點。


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教育究竟有沒有用?


至於觀點的對與錯,或哪種更科學,個人有個人的理解,不同人生階段也會有不同的感悟。如同我生長在湖南無辣不歡,如今淪陷在廣東的甜品裡無法自拔。


我的個人觀點是,



孩子確實不是簡單的一組反射神經元,

頂著一個空白大腦,

等待家長的編程和輸入設置。



但父母也不只是負責基因染色體,

和提供一日三餐的餵養工具人,

父母是孩子認識世界的起點,

是漫長孩童期的三觀奠基人。



雖然人生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

但你能給予陽光,他便不會黑暗。

若你能鼎力相助,他便不會孤單。



這便是父母的意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