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被一个男孩用玩具木剑打了2次,男孩奶奶却说:哥哥让点弟弟!你怎么做?

儿科医生王琼


让你儿子用铁剑揍那男孩,你并对他奶奶的说,孔融能把梨让给哥哥吃,他为什么不能让哥哥打几下呢?


oldfox2


我一个朋友的真实经历,为了增加真实感,我用第一人称来叙述:

我儿子上幼儿园中班,每天我去接他的时候,他在学校的各种运动器材上玩耍,久久不愿意离开。我就当他在体育锻炼,也不去催他快点走。

一次,我儿子正在爬类似于单杠的梯子。一个小男生冲过来和我儿子一起玩,他的奶奶跟在后面。

这个小男生几次三番的截断我儿子正在爬的梯子。旁边那么多空梯子他不爬,偏要挡在我儿子前面,明显是故意为之。

我看了看旁边小男孩的奶奶,奶奶慈祥的看着小孙子一次又一次抢占我儿子的梯子。

一开始我忍住没说话,看我儿子怎么做。小男孩抢占了三次,我儿子让了他三次。 等到小男孩抢占第4次的时候,我一字一句清晰的对我儿子说,如果你不想玩了,那就让给别人。如果你还想玩,那就不要让他们了。我们已经让过人家三次,不能再让了!

旁边小男孩的奶奶立刻气急败坏的说,怎么有你这样教育孩子的?

我继续不理这个奶奶,盯着我儿子的眼睛,一字一句的告诉他,对没有教养的人,我们理都不要理他们!

小男孩的奶奶拉起小男孩,气呼呼的走了!

南京地铁站上,一个身强力壮的大妈试图想让一个小朋友给她让座。小朋友的妈妈义正词严的说,我们买了票的,让座是情分,不让座是本分!引起了广大网友的一致点赞!

儿子被男孩用玩具木剑打了两次,可能会有点疼,但应该不会受伤。大度一点就不跟他计较。但也要告诉小男孩,你这样用木剑打哥哥,哥哥会疼。你如果再打,那就让我们也用木剑打你。

这样做,既明确的告诉了小男孩,你不能打哥哥,又告诫了小男孩,你要是再打别人,那我们也要打还你了。

可作为小男孩的奶奶,非但不为小男孩的行为向我儿子道歉,还劝我儿子,哥哥让点弟弟。这就有点过分了!这是明显的道德绑架。不道歉就算了,要让受害的一方再退让一步,真当我们是泥捏的吗?

身为小男孩的长辈,她的教育对象应该是小男孩,无论夸小男孩打人打的好,还是批评小男孩打人是不对的,这都是他们自己的事,跟我们完全无关。但不能为了溺爱自己家的孙子,委屈了别人家的孩子!

小孩子之间的事情,应该让小孩子自行解决。现在小男孩的奶奶插足进来,我作为我儿子的长辈,就应该挺身而出去,去接小男孩奶奶的招。大人惹出来的事情,就应该由大人之间来解决嘛。跟这种人没什么好客气的!


绿衣黄裳99


我至今仍后悔着,当时为什么不阻止孩子被这样教育,直至今天他遇到事情就变得很懦弱,而且不能被冤枉。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儿子和小舅子的孩子相继出生,儿子大两个月。当时我们就住岳母家旁边,所以老婆经常会带着儿子去岳母家,两个孩子也就一直一起成长。

到一岁左右的时候,两个孩子开始会有争执,不管什么事情,也不管谁对谁错,总之老人就是大的要让小的,总是先批评儿子,妻子虽然也觉得这样不好,但毕竟是自己妈妈,有什么冲突也就先抱开儿子,默默忍让,也因为小舅子的孩子教不得说不得,那种溺爱,大家懂。

孩子是很聪明的,如果父母不能保护他,他就要自己保护自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发展出与之相对应的性格。

当儿子发现无论对错,大人都是先批评他,如果动手也是先打他的小手(老人也只是示意的打一下,并不是虐待),所以很快他就学会了对方的招数:先哭为敬。但他又发现,他不够对方“哭”,还是那句“大的要让小的”。

所以,他又发展出了另一个性格特点:隐忍,呲牙必报--他不再哭,被骂就被骂(所以后来也很倔,他认为自己没做错的事情,坚决不接受批评),等大人走开后,他就会狠狠地一巴掌甩过去报仇,对方用什么手段攻击他,他就会用什么手段报复回去,当时,他1岁半。

而这种隐忍和秋后算账,并不在对外人的行列,这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因为对着小舅子的孩子,他是处于熟悉环境中,有安全感些,但到了外面就不一样了。

他和小区的小朋友玩,一次不小心撞到了比她小的小朋友,他马上和对方道歉,然后就躲起来--他害怕,害怕像在家里那样,不管对错总是他要挨骂。

他知道自己是错的,不然他不会说对不起,他害怕的是会像小时候婆婆对他那样,不给他机会解释。他现在5岁了,一直是这样的状况。

同样的,如果是对方不对,而对方不道歉,他也会很伤心很难过,很委屈。

那么这样的性格怎么去改变?如前文所述,这是孩子保护自己,平衡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的方法,只有在这样的性格中他才能感到安全,而本质的原因是他觉得父母没办法保护他。

所以这种性格不能强制去改变,而是一点一滴地把他对这种性格的依赖,转移回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最终用他信力转化为他的自信力。


淅爸育儿记


我以一个妈妈的身份去体会了一下,此时此刻这位妈妈估计对儿子有些担心,有些心疼,也会对男孩的奶奶感到有些气愤。同时也会对如何处理觉得有些困惑,不知道怎么做即能让儿子保持善良的内心,也不会受到伤害。在我女儿刚上小学的时候,我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我来分享一下我是如何看待的。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打回去或者让着弟弟的问题,妈妈之所以担心也是害怕会对孩子的将来造成影响。

儿子的感受和儿子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是对他未来形成影响的关键。我建议妈妈需要首先关心到儿子的感受。

第一、儿子的身体感受:

妈妈可以关心但平静的问一问儿子被打的地方疼吗?

有可能儿子觉得被打的地方很疼,作为妈妈需要教给孩子用语言或者制止的方式让对方停下来,或者来告知妈妈来帮助制止对方用木剑打自己。

也有可能儿子觉得这两下对方都是无意的,也不疼,无所谓。

第二、是儿子的心理感受:

儿子被木剑打了2次,又听到对方奶奶说让着弟弟。当听到这些话以后儿子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

有可能儿子很生气,说“凭什么我让着他啊?” 那作为家长需要理解孩子的生气,因为被打了,是感到很生气。接下来可以问问孩子,那你做些什么可以让自己不那么生气了呢?孩子可能说“打回去”,也可能说“跟对方说你把我打疼了”。家长可以根据孩子说的加以引导,做好沟通。一般来讲孩子情绪被理解了,就不会对未来有什么影响。

也有可能儿子说,没什么啊,让着他这个小不点呗。那家长无需过多的担心。

最后,我觉得如何处理在于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作为家长的感受。把孩子的感受处理好了,加以正确的引导,我相信孩子会是一个充满爱心又阳光的小男子汉的。


KK育儿宝典


我会告诉并且安慰儿子,不要跟这个小朋友学,不能随便打人,比你大的或者比你小的都不可以随便打,随便打人的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别人都不会喜欢你的。而且还要给儿子争取一个道歉。

对于孩子的奶奶,我只有呵呵了,就你家孩子金贵,你家孩子小地球都得围着他转啊,哪条法律上写着大的要让着小的,况且,你谁啊,谁认识你啊,孩子打人了,首先要教他道歉,而不是为他的犯错找借口,惯子如杀子,早晚有一天,这孩子会吃大亏的。你家孩子打了我家儿子,我不要求打回来,但是必须给我儿子道歉!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越来越好了,对孩子的宠爱也就更多了,社会上出现了好多的熊孩子,但是我觉得熊孩子的背后肯定有一个熊家长,每一个孩子生下来,就像一个纯洁的天使一样,他的言行举止都会模仿身边最亲近的人,孩子是小,难免会犯错,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他犯错的理由,如果家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只是给他找理由,而不是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且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的话,长久下去,这个孩子必定会成为社会的害虫。

同样,如果父母在孩子受了委屈后,明知道不是自己的孩子错,却依旧因为一些其他原因或者自己的面子问题而让自己的孩子承担责任,那么对孩子以后的的心里健康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会让孩子变的自卑,怯弱,没有自信,也没有上进心,觉得自己干什么都是错的,干的对的也是错的,干的错的更是错的。

我弟弟小的时候就是这样,我妈一直跟他说不要随便欺负小的,不能跟小的打架,这种观念深入他的心里去了,结果就是他大点以后,比他小的孩子欺负他,打他,他都不会还手,只会自己一个人哭,而且不愿意跟同龄人一起玩,喜欢跟比他大的一起玩,后来我妈很后悔,可是后悔也没有用,一但一种观念深入骨髓,想改掉是很难的,直到现在我弟弟都不是特别开朗,除了上学就是宅在家里,没有一点朝气。

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正确的对待孩子的犯错,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知错就改的好习惯。与其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不如从小就培养他明辨是非的道理,钱财只是一时的享受,好的习惯却会让他受益终身。


yang兔子


(1)定规则,一视同仁,遇事按规则办事

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总觉得别人的东西好过自己的东西,尤其是抢过来的东西格外好。

我家两个娃,明明是弟弟玩了不要的、丢到一边的玩具,但只要哥哥捡起来开始玩,弟弟就开始哭闹,吵着也要那个玩具。

两个人争得天翻地覆,谁也不让谁,好像那个玩具就是他们的唯一。

后来,我就定了个规则:家里的玩具,谁先拿到就先给谁玩。另外一个想玩的,必须等对方不玩了,才能玩;或者通过自己想办法,拿其他玩具和对方交换。

自此后,家里再也没有孩子因为抢玩具而大哭大闹了。

给孩子们定好合理的规则,并且严格按照规则行事,这样孩子们慢慢地也能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在多子家庭,父母总喜欢让一方让另一方。其实,父母心里的个“让”,更多的是希望大的对小的呵护、强者对弱者的爱护。

但是,在孩子看来,这种“让”更多的是毫无原则地让对方、对自己却是全盘放弃,这会让孩子形成自卑、不敢争取自己正当利益的性格。

因此,父母定好规则,大家都按规则办事,能让孩子心中有底、更有安全感,知道自己行为的边界在哪里。

(2)告诉孩子,照顾弟弟妹妹不是他的责任

有一次我在厨房做饭,突然听到弟弟哇哇大哭,我心头一紧,赶紧跑出来。原来弟弟从沙发上摔下来了。

我抱起弟弟,同时眼睛不由自主地望向哥哥,希望在他那里得到答案。

哥哥有些惊恐地看着我说:“不是我,不是我。妈妈,是他自己掉下来的。”

看着哥哥害怕的眼神,小手不停地撮着,发抖的小身体,我突然特别心疼:照顾弟弟从来不是哥哥的责任,他为什么要怕成这样?

我想起以前每次弟弟摔倒我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就骂哥哥,每次哥哥辩解时我都是直接打断他的话,从没有听完过,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个妈妈当得很不公平。

我一把搂过不安的哥哥,把两个孩子都抱入怀里:

“没关系,我知道了,照顾弟弟是妈妈的责任,你已经很棒了。”

无论是哥哥还是弟弟,都是父母的孩子。他们都渴望父母的爱和照顾,我们不能因为忙,就把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分给哥哥姐姐。

他们还太小,没有能力做到。他们不会因为弟弟妹妹的到来,就一下子长大成人。

有时候,让孩子慢慢长大,才能更好地成才。

(3)不参与孩子的争执

戴维·弗罗斯特曾说:“当你只有一个孩子时,你是一个家长。当你有两个孩子时,你就是一个裁判。”

其实,孩子之间的争执,更多的时候并不需要裁判,无论是铁面无私的裁判还是偏心的裁判。

在《妈妈是超人》中,冉莹颖的做法很赞。

在家里,她有一间叫做“爱的小屋”的房子,当两个孩子发生矛盾时,她让孩子们在房间里自己解决或者反省。而她自己则在门口等。

出来时,两个孩子往往都是笑嘻嘻的,又和好如初了。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没有参与,都是孩子自己解决。不仅省事,而且也锻炼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

在科恩的《游戏力》一书中,一位多孩妈妈还发明了一个叫做“用爱充电”的游戏。

她把孩子抱在怀里,从脚趾亲到头顶,然后假装拿一个爱的蛋蛋,在孩子的头顶敲碎,把爱的蛋液抹在孩子头发和皮肤上,直到全身都布满。

每次玩了这个游戏后,孩子们就心满意足地自己去玩了,就像真的充满电一样,既不缠着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也更加友爱了。

这个游戏,在多孩家庭很实用。


尚澄儿童教育


小孩之间的嬉戏打闹,作为家长为什么要参与?

如果男孩的奶奶没有说这就话去干涉小孩子之间的玩闹,我会静静的观察,看儿子做出什么反应,但绝不插手!事后可能会跟孩子讨论,遇到被欺负应该怎么办?

既然男孩奶奶插手这件事,那么我也不能让我的儿子在大人的力量前,委屈自己从而屈服!我会告诉他无论他做什么决定,警告对方?打回去?还是要对方道歉?我都支持!

凭什么大一点的孩子就得让着小一点的孩子,又没有招你惹你?难道大孩子就活该受欺负?

绝对不行!我的孩子大一点,可以不主动去欺负你,但如果你来招惹我,那肯定会反击!我希望我的孩子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如果一个孩子,老是被灌输忍让的思想,很有可能会变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

作为父母支持孩子遇到欺负或欺凌时,进行反击!虽然不一定有效,不一定能避免伤害,但勇于反击的勇气和魄力,让他自己无所畏惧!也让欺负他的人意识到欺负这个人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是会付出代价!

任何时候最重要的事是自我保护!



小乖乖奶爸


“哥哥让点弟弟”,一个人侵犯了另一个人,不去责怪侵犯者,反而要求被侵犯者原谅。咋一听上去不可思议,蛮不讲理。但仔细琢磨一下,其中蕴含了很深的人生智慧,包含了好多人遗忘或忽略的东西。是一次反思自己,培养孩子的宝贵机会。

确立强者心态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强者,也希望孩子将来能有强者的心态。强者心态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需要一次次作为强者的体验。

真正的强者是对弱者宽恕,与同辈竞争,不向更强者者屈服,而不是与所有人斤斤计较。

这个事件中,如果“哥哥”对“弟弟”用同样的手段还击,就放弃了自己的强者地位,失去了一次体验强者的机会。

不为了讲理而讲理

道理和规矩的确立是为了社会的秩序,为了参与其中的人能够共同合作,为了事情顺利完成。放到第一位的应该是问题的解决,而不是道理。

一味的讲理是一种刻板和固执,真正的道理应该在实际情况中灵活变通,有助于麻烦的解决,而不是脱离实际情况的教条。

如果是大孩子打了小孩子,需要帮助小孩子讨回公道;如果是同龄孩子,鼓励他还击;如果是小孩子,引导他宽恕。通过不同的选择,可以让孩子学会灵活解决问题,不钻牛角尖。

情感是没有逻辑可言的。

放下理性,情感才能得到发展。情商的培养和理性的培养是相反的,自己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有可能体验到他人的情感,这些是逻辑推断不出来的。

亲情、友情、爱情,都没有理性和逻辑,感受到了就是感受到了。


跳出纠纷远离麻烦

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新闻,因为一件小事情,最后升级为暴力冲突,甚至闹出人命。

反对以德报怨,崇尚以牙还牙,导致不必要的损失,不太划算。

以牙还牙意味着把自己和对方放到同等的位置,有时候是不合适的。比如被一些小混混骂了,被一些失控边缘的人冒犯。就像一句谚语说的“被狗咬了,你不能咬回去”


到底怎么做才是合适的呢?

首先、大人通过对自己情绪和想法的觉察,也要更好的认识自己。避免把自己的一些不良的心态传染给孩子。比如以牙还牙的刻板,息事宁人的软弱,斤斤计较的弱者心态等。

其次、“哥哥让点弟弟”,可能小孩子不能理解,做大人的要解释和引导。明确事件的性质,强调双方的身份,商量宽恕的程度。大概可以这么说:

1、“小孩打人是不对的”

2、“你是哥哥,他是弟弟”

3、“他不懂事,力气小,你是哥哥比他懂事,比他力气大。他办了错事,你怎么办?”

相信大多数孩子会给出让人惊叹的回答:“我可以不计较他打我,但是应该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以后别乱打人,碰到不讲理的会吃亏的。”


在养孩子的同时,从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从孩子哪里学到了很多东西。非常庆幸陪着孩子一同成长。这是我的亲身体会,可能也是很多家长的体会。

<strong><strong><strong>


齿轮与远方


要教育小弟弟,但也要让哥哥懂得什么才要让。什么情况下才让。不要说让为弟弟是小的哥哥是比他大。处处都要谦让着。在家可以这样哥哥让弟弟,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没有错,中国传统文化尊老爱幼。可现实中,出了家门,在幼儿园,在小中学,包括以后的社会上,没有说你打了他。还要他和你说对不起。错就错了。让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的观点。


励杨日记


我是伍月1990 孩子被打我生活中经常会碰到。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家庭里都是掌中宝一样。受到父母和亲戚的疼爱。当他们不如社会的时候,必定和陌生人或者小伙伴们交流和玩耍,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争吵或者是打架等行为。肯定会有孩子被欺负。很多孩子是不知道如何去处理的。那么我们有必须抱着一种宽宏大量的态度去教育。

首先我们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要只是简单的帮孩子处理问题。我们要教孩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人际交往的技巧。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要学会宽容,不要走极端,有的家长会说他打你,你就使劲打他。这样会使孩子容易走极端,步入社会也没有什么好处。首先我们要找到孩子被欺负的原因,然后用妥当的方法去解决。但是遇见问题,要告诉孩子不能逃避,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孩子受到欺负后,作为家长我们首先不要有激动、愤怒的情绪。以免影响孩子的情绪。要和孩子深入的交流,了解事情的经过和孩子内心的想法。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样宝宝才能真正的长大,不被在欺负。

还有我们做父的不要在平时总灌输孩子欺负人的知识。因为不少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欺负。所以经常说一定要当孩子头。这样才么有人欺负你,这样会使孩子变的无理取闹。不要以内受欺负,父母一冲动就去找那个孩子算账或者是找孩子的家长理论。那样会使事情变的越来越坏。也不利于孩子的以后的交往,也会使孩子遇到事情有依赖父母的想法。如果孩子在游戏玩耍中被欺负时。这个时候我们要告诉孩子据理力争。可以讲讲如果在被欺负的时候如何保护自己。鼓励和支持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反抗,向对方证明自己不是好欺负的。不要老是觉得还在出去的时候总被欺负。而不让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玩耍。限制了他的交往能力,这样会使他慢慢的越来越会和社会脱轨了。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些比较活跃的孩子或者是性格开朗的孩子很少被欺负。我们应当鼓励他们去交朋友,这样不会随意的被欺负,也有利于孩子的交往。

最后给家长提两个建议1、让自己的孩子不能欺负别人,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能欺负弱小。2、自己的孩子不要被被人欺负,让孩子从小就进行体育训练,有了健壮的身体就不容易被别人欺负。

我是伍月1990 请关注我有更多的育儿知识和大家一起分享。图片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