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唐粉唏噓的怛羅斯之戰中叛變的葛邏祿部是什麼來頭?最終成了哪個民族?

搖把子56339089


正因為如此,在怛羅斯之戰中,葛邏祿人雖然一開始站在大唐這邊,可是並不存在所謂真正的忠誠。如果唐軍勢大,那麼葛邏祿人就會跟著唐軍殺過去,割下對手的首級,便能得到唐朝的賞賜,而就算割不到,好歹也能搶個雞偷只羊,總而言之不會吃虧。這樣的遊戲規則,不是這一天剛剛開始,而是從來就是如此。當年突厥汗國強盛的時候,他們就跟著突厥人燒殺擄掠大唐的邊疆,等到突厥衰敗了,他們又跟著唐軍燒殺突厥的汗庭。薛延陀汗國興起,他們又跟著薛延陀汗混。

當然那個時候正值唐朝強盛的時節,所以葛邏祿人總的論來,還是跟著唐朝混得時候比較長,唐朝曾封他們的首領當都督,但老實說,葛邏祿人也無所謂,你給錢是最好,給肉也成,隨便給都成。所以隨後後突厥汗國起來,他們又跟著後突厥混,到了怛羅斯之戰九年前,也就是742年,後突厥不行了,他們便又聯合拔悉密人,幹掉了後突厥的可汗,把拔悉密酋長推上了可汗位子,自己做一個葉護(也就是左右護法的意思,另一個葉護是回紇人)。

而到了怛羅斯之戰七年前,也就是744年,葛邏祿部又發現這個拔悉密部也不中用了,於是毫不客氣,左右護法大聯手,把才做了兩年可汗的拔悉密酋長給幹掉了。

怛羅斯之戰一年前,即750年,大唐的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血洗石國,葛邏祿部其實很高興,因為可以順勢打個劫,把石國的美女和金珠寶貝能拿一點是一點。

隨後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得到了阿拉伯人的支援,高仙芝便說要先發制人,選了一部分唐軍,再把葛邏祿這樣的部落拉兩個過來,這便組成了一支聯合部隊,長途奔襲,深入七百餘里,最後在怛羅斯與阿拉伯人遭遇。

應該說高仙芝確實是冒險了,他其實帶的兵不多,且雜!而他攻擊的對象,卻是阿拉伯人在這一地區的重兵駐紮地,即呼羅珊,從阿拉伯人的記載來看,這裡能召集起來打仗的人數,達到50萬之多——而且當時,這些阿拉伯人恰好剛剛平定了布哈拉和粟特的叛亂,沒啥事幹,俗話說就是閒著。

這個時候高仙芝便出現在阿拉伯人面前,他從安西出發,翻過帕米爾高原(蔥嶺),整整三個月的長途跋涉,於夏季七月份到達怛邏斯,開始組織圍攻。請注意,此時他只有最大數字不超過三萬的軍隊,可是阿拉伯人接到這個消息之後,立即組織了十幾萬過來,甚至有人說最大數字達到三十萬,也就是說:十個打一個。比較客觀的數字則是七萬人,但不論如何,都是唐軍人數的數倍。

於是這個時候葛邏祿人便開始活動心眼了,敵眾我寡,明顯要吃虧啊!尤其是打到第五天,他們便認為:唐軍不可能獲勝了。要知道,高仙芝的三萬人馬,兩萬是唐軍,葛邏祿人接近三分之一,在戰場之上,這三分之一的人突然掉轉槍頭,殺向本方陣營,毫無疑問這是致命的。

所以,高仙芝遭遇了一場慘敗。

而如果唐朝之後沒有爆發安史之亂,高仙芝還有報這一箭之仇的機會,可惜並沒有。而臨陣倒戈的葛邏祿人,得到了難得的發展良機。怛羅斯之戰後15年,葛邏祿人佔領了西突厥的故地。到十世紀,又和西遷的回鶻人聯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12世紀他們還曾打敗過西遼,隨後,這撥人便分化在了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維吾爾人和普什圖人之中。

不要以為幾百年過去了,這個地區的遊戲規則會有什麼改變,一切如舊。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說起恆羅斯之役大家都非常惋惜,因為唐朝的軍隊當時作戰相當的勇敢,並且未落下風,卻因為一個僱傭軍叫做葛邏祿的部落的臨時倒戈,導致唐朝軍隊腹背受敵,最後不得不倉皇撤退,否則說不定還能夠取勝。

葛邏祿部落出於大漢王朝的漠北地區,後來被稱為鐵勒九部之一。在突厥強大起來之後,葛邏祿部落就歸洋了突厥,事實上在中原北方的遊牧王朝中,往往都是各族部落的集合,很難說是某一個單純的民族。只不過後來唐朝強大起來之後滅掉了突厥,所以葛邏祿部落又陷入了獨立之中。

後來薛延陀興起之後,葛邏祿又投降他們,到最後唐朝統治了西域,葛邏祿又聽唐朝的號令,但是自身有一定的實力。在恆羅斯之役中,安息結束時高仙芝除了率自己本部的2萬人之外,還徵調了葛邏祿部等1萬人大軍共同迎戰阿拉伯聯軍,可是在最關鍵的時候,葛邏祿卻背叛了大唐朝廷,最後導致唐軍功敗垂成,也對世界的格局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歸根到底,葛邏祿只是一個小的部落,在西域這個多民族的地方,他也只能夠依附強者,誰強佔了他就投降誰。安史之亂之後,唐軍退出了西域,葛邏祿部就在強大起來的吐番和回紇之間來回搖擺。到十世紀的時候,葛邏祿部和部分西遷的回紇人建立了一個比較強盛的王朝,但是最後被蒙古帝國給滅掉。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安西都護府的軍隊與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中亞諸國聯軍在怛羅斯相遇而導致的戰役

怛羅斯之戰最多隻是一場遭遇戰

唐軍當時安西都護府的最高統帥高仙芝本欲聯合附庸於唐朝的西域各部對阿拉伯帝國軍隊合圍.不聊其中重要的一部落葛邏祿部突然反叛.唐軍大敗幾萬軍隊撤回幾千人。

那麼我們來聊聊葛邏祿部的由來

葛邏祿,亦稱葛羅祿、卡爾魯克等,是6~13世紀中亞的一個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為鐵勒人諸部之一,地處北庭西北,金山(今阿爾泰山)之西,與車鼻部接。

葛邏祿人最早遊牧於阿爾泰山南部,即新疆北部的草原,8世紀中葉遷徙至錫爾河流域、七河流域、伊犁河河谷與費爾幹納盆地,蘇坎特、白水胡城(Isfijab)、怛羅斯成為了他們的活動中心,另有一部分分佈在伽色尼,巴爾赫與吐火羅斯坦地區。

突厥汗國興起以後葛邏祿屬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崛起以後屬薛延陀汗國。

早期葛邏祿分佈圖

7世紀50年代初,唐朝將領高侃伐車鼻部,葛邏祿歸屬於唐。657年(唐顯慶二年),唐以謀落部為陰山都督府,熾俟部為大漠都督府,踏實力部為玄池都督府,後又分熾俟部之大漠州為金附州都督府。處在葛邏祿東西突厥之間,常隨東西突厥之興衰而叛附不常。

742年,與維吾爾人、拔悉密人一起,攻殺後突厥烏蘇米施可汗,立拔悉密酋長阿史那施為頡跌伊施可汗,葛邏祿人、回紇人之長自為左右葉護。744年,葛邏祿部與維吾爾部一起,攻殺拔悉密部頡跌伊施可汗。

回紇部首領骨力裴羅(逸標苾)自稱骨咄祿毗伽闕可汗,746年(唐天寶五載)被唐封為懷仁可汗,於是,在烏德鞬山的葛邏祿部歸於回紇。在阿爾泰山及北庭一帶的葛邏祿,自立葉護,歸屬於唐

766年,葛邏祿強盛起來,逐漸取代突騎施,佔有楚河流域西突厥故地,其中包括著名的碎葉城、怛邏斯城。789年葛邏祿在北庭一帶,與吐蕃人聯軍,戰勝了回紇人,但是沒有多久,回鶻人進軍西域,在北庭、龜茲、拔汗那(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一帶敗葛邏祿與吐蕃人的聯軍。

唐朝後期的葛邏祿

唐朝後期的葛邏祿

當時,漠北、西域的形勢大致是:漠北、天山以北是回鶻汗國;維吾爾人的西北是黠戛斯人;黠戛斯人西南是葛邏祿人;葛邏祿人南是吐蕃人;葛邏祿人西南是入居中亞的阿拉伯人。他們之間有戰爭也有經濟和文化交往。

840年,漠北的回鶻汗國滅亡,接近三分之一的部眾(十五部)西遷,其中西遷三支之一奔葛邏祿人,和葛邏祿人融合。

10世紀,葛邏祿人和西遷部分回鶻人建立的喀喇汗王朝強大,葛邏祿人為喀喇汗王朝的強盛立下汗馬功勞,此後七河流域的葛邏祿人活動區域成為喀喇汗王朝的半自治地區,享有一部分自治權。

12世紀,西遼征討葛邏祿人,但為葛邏祿人所敗。

後來,直到蒙古人入居中亞之後,葛邏祿人稱為哈喇魯,融入蒙古大軍

葛邏祿人是烏茲別克族的祖先之一,同時維吾爾族中也有相當一部分為葛邏祿後裔。另有一部分跟隨九姓烏古斯的西征,融入到土克曼族、土耳其族之中,居住於阿富汗斯坦的葛邏祿人則成為部分普什圖族吉爾查伊部落的祖先。


外太空的首富


葛邏祿部源出漢朝時的漠北,是當時“鐵勒九部”之一,後來演變成突厥人中一個強大的部落,並建立了強大的突厥國家。

據《新唐書》記載:“葛邏祿,本突厥諸族,在北庭西北,金山之西,跨僕國振水,包多擔嶺,與車鼻部接。有三族,一謀落,二熾俟,三踏實力。”

葛邏祿三姓向來各自為政,互不統屬,歷史上曾先後受制於高車、 柔然、 突厥等部落, 突厥汗國分裂為二以後, 葛邏祿部的活動在西突厥的勢力範圍, 臣屬於西突厥泥撅處羅可汗。

公元665年,泥撅處羅可汗被契必、歌楞、薛延陀等部推翻,不久後西突厥射匿可汗擊敗了契必、歌楞、薛延陀等部,葛邏祿又歸屬西突厥的統治之下。後來東、西突厥爆發內戰,

西突厥被東突厥擊敗,浮圖以東地區被東突厥佔領。葛邏祿也從此分化為東、西兩支。東支葛邏祿臣屬於東突厥領利可汗,西支葛邏祿則仍留西域,為西突厥汗國臣民。

東葛邏祿人

東葛邏祿歸降東突厥領利可汗後,被安置於金山一帶。後來東突厥被,薛延陀人滅亡,薛延陀人的首領阿史那解勃建號乙注車鼻可汗,在金山設置牙帳,“葛邏祿、結骨皆附隸之”。

貞觀二十二年,唐朝派遣安調遮、韓華招撫了葛邏祿部,以圖東突厥的乙注車鼻可汗,但是事情洩露,安調遮、韓華被東突厥人殺死。次年唐將高侃率軍兵臨金山,東葛邏祿酋長泥孰侯利發降唐,並協助唐軍平定了東突厥。唐朝事後將東葛邏祿人安置在渾河州和狼山州,開始了對東葛邏祿人的羈縻統治。

公元679 年,已投降唐朝的東突厥降又發生了暴動,東突厥的阿史那骨咄錄重新統一漠南地區, 建立了後東突厥汗國,東葛邏祿人又被後東突厥國納入治下。由於東突厥人太過殘暴,漠北鐵勒諸部於開元二年開始聯合起來,發起了反對後東突厥汗國默啜可汗的大規模暴動。但是這次暴動很快失敗了。

兩年後,東葛邏祿人再次暴動,他們聯合僕固、同羅、拔野古、回絕等鐵勒九姓,並向唐朝求援。唐朝應邀發兵,與九姓鐵勒一起滅亡了默啜的後東突厥汗國。但是唐軍班師後,默嚷可汗之侄默矩糾集餘部,又掃平了東葛邏祿等部落,建號毗伽可汗,再建了後東突厥汗國。為了逃避報復,東葛邏祿人中的一部分不願意接受後東突厥汗國統治的人民南遷到唐朝境內,成為唐朝的子民。也有一部分東葛邏祿人留在原地,成為後東突厥汗國的子民。所以東葛邏祿此時分成南、北兩支,南支融入唐朝,北支仍留漠北。

南遷的東葛邏祿人首領叫裴羅達幹,他率領的南支東葛邏祿人被唐朝安置在橫野軍轄區新建的葛州,裴羅達幹也成為葛州首任刺史。和他們一起遷到唐朝的僕國、回紇、同羅等部落,被唐人稱為“橫野軍六部”。但是在裴羅達乾死後,這些東葛邏祿人又大多流回漠北,回到後東突厥汗國的治下。

開元二十九年,後東突厥的闕特勤殺死老可汗,自立為可汗,大將吐屯阿史那施不服,在東葛邏祿與回紇人的支持下,與闕特勤爭奪汗位。一直視後東突厥為心腹之患的大唐立刻表明了支持吐屯阿史那施的立場,並派左羽林將軍孫老奴帶兵來到金山,幫助吐屯阿史那施戰勝闕特勤,奪取了汗位。但是多變的東葛邏祿人又在隨後不久推翻了他們曾經支持的吐屯阿史那施,並於回紇人展開了戰爭。天寶四年,東葛邏祿人被回紇人所敗,除少數逃往中亞之外,其他的東葛邏祿人從此併入回紇,成為回紇一部。

西葛邏祿人

西葛邏祿人是公元665年,東、西突厥爆發內戰時,住在西突厥汗國的葛邏祿人,也是葛邏祿人的主體。

顯慶三年,唐朝平定阿史那賀魯叛亂以後,投降唐朝的突厥人成為唐朝的羈縻子民,唐朝建立了檬池都護府,西葛邏祿同其它部落一起歸屬於都護阿史那解瑟羅治下,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突騎施汗國的創立為止。

突騎施是我國古代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隋唐之際,歸屬於西突厥汗國。唐朝中期,西突厥十姓部落在外敵的侵擾和內部的紛爭中衰落,突騎施因而興起,逐漸替代了西突厥十姓的地位,控制了原屬西突厥的地域。唐朝封突騎施首領烏質勒為"懷德郡王",其子婆葛於公元709年正式建立“賀臘毗伽十四姓可汗”的汗號,並得到了唐朝的承認。

公元711年,東突厥與突騎施之間爆發了戰爭,突騎施大敗,幾近亡國。以都擔為首的一部分突騎施人乘機建立了地方割據政權,西葛邏祿人也成為都擔政權的擁護者。兩年後,唐朝磧西節度使阿史那獻平定了都擔政權,西葛邏祿人降唐,唐玄宗親下璽書招慰,將西葛邏祿首領散爛侯斤等就近安置在庭州,成為阿史那獻的部眾。

公元715年,蘇祿再建突騎施汗國,勾結大食人和吐蕃人,向阿史那獻發動進攻。西葛邏祿協助阿史那獻拼死抵抗,但不幸兵敗,從此西葛邏祿人被突騎施國吞併,開始成為突騎施的臣民。

公元738年,突騎施國蘇祿可汗逝世,國內爆發了黑、黃二姓之亂,西葛邏祿人的一支乘機深入河中地區,佔領了原來居於此地的曹國,其首領哥邏僕羅成為曹國的國君。隨後哥邏僕羅上表唐朝,要求唐朝為曹國提供保護,願意將曹國變成唐朝治下的羈縻州。

公元748年,唐朝派北庭都護王正見伐突騎施,奪其牙帳;兩年後又派安西節度使高仙芝伐突騎施,俘其可汗而歸。西葛邏祿人有了唐朝的支持,乘機擴大勢力,將東起金山、西逾碎葉的大片土地納入自己治下,取代突騎施而成為西域共主。

西葛邏祿是在唐朝的幫助下發展出來的,但是在公元751年唐與大食國之戰中,西葛邏祿人背叛了唐朝,與大食軍夾攻唐軍,導致唐軍大敗,從此之後,唐朝勢力全面退出了西域。此時的西葛邏祿已成為西域的最強大的異姓突厥勢力,他們又遣使與唐朝交好,向唐朝進貢。而唐朝也不計前嫌,厚加賞賜,封其首領加頓毗伽為開府儀同三司、金山郡王。

葛邏祿國

西葛邏祿人取代突騎施而成為西域共主之後,“部眾漸盛,與回紇為敵國,仍移居十姓故地,但邏斯諸城盡為所據”。當時的回紇是西域強國,西葛邏祿能與其為敵,足見其勢力之大。

據《世界境域志》記載,西葛邏祿國“是一個繁榮的國家,在突厥諸地中是最美麗的地方。葛邏祿的國王往昔為葉護,該國有城鎮與鄉村,有些葛邏祿人是獵人,有的是農夫,有的是牧畜者;他們的財富是羊只馬匹和各種各樣的毛皮。他們是好戰的民族,習於劫掠”。

那些住在北庭附近、被回紇人吞併的東葛邏祿人,因為回紇人對他們太過壓榨,所以他們同唐朝的關係一開始比較密切,還曾幫助過唐軍抵抗回紇。但是後來看到吐蕃人強大後,唐朝國力卻在走下坡路,讓這些西葛邏祿人產生了叛意。

公元790年,吐蕃進攻唐朝北庭地區,住在這裡的西葛邏祿人歸附吐蕃,乘機佔領了唐朝東至金山、西至庭州的大片土地,並與西葛邏祿實現了接壤。

東、西葛邏祿接壤後,葛邏祿人在此建立了一個強大的葛邏祿國。他們的領土以七河流域為中心,一直延伸到中亞費爾幹那盆地,與大食和吐蕃接壤。他們是中亞全面伊斯蘭化之前,這一地區出現的最後一個非伊斯蘭的突厥國家。

葛邏祿國設置稟承突厥人的傳統,信奉薩滿教,他們在保持著傳統的遊牧習俗以外,還學會了農耕、經商,並且擁有繁榮的城鎮。他們跟其他民族進行貿易,用牲畜和毛皮換取服裝和穀物。他們保存了鐵勒人的一些風俗,比如衣服顏色通常採用黑色,因為在突厥,黑色代表北方。他們居住在中亞地區,講的是葉喀酉施語言,這種語言就是現代烏茲別克語的始祖。葛邏祿人也是現代烏茲別克族人的先祖,他們中的一部分還與回紇人相融合,形成了今天的維吾爾族。


笑語千年


葛邏祿,乃中亞地區古代遊牧民族,生活與八到十三世紀,十三世紀時稱“哈剌魯”,

有“雪”、“雪山”或雪人的意思。


該族分為三姓,分別是“謀落部”(或作謀剌)、“熾俟部”(或作婆匐)與“踏實力部”。之後與西遷的回紇15部組成。文獻中常稱為三姓葛邏祿,曾經與回紇攻滅西突厥,他們與回紇關係密切。


葛邏祿最早遊牧於今額爾齊斯河上游與阿爾泰山西南地區,臣服於西突厥。唐滅西突厥後,分葛邏祿三部置陰山州都督府、大漠州都督府、玄池州都督府,後析大漠州都督府置金附州都督府,隸屬於崑陵都護府及後來的北庭大都護府。


該族曾協助蘇定方滅西突厥,但怛羅斯戰役中見到唐軍遠少於對方便背叛唐軍,造成唐軍慘敗僅有數千人逃回,副將李嗣業為了儘快逃走,一路砍殺了不少仍然支持唐軍的異族盟軍,才得以儘快脫離戰場。

回紇建國後,成為回紇汗國的客部,分左右二廂,左廂從回紇,右廂自立葉護,半獨立。他們後來受喀喇汗國與西遼統治,西遼把他們與西喀喇汗國分開(分為葉密立、阿力麻裡、海押立三支),派一名少監管理。在1210年歸順蒙古,後被察合臺汗國統治。


哈薩克汗國中玉茲的阿爾根部落是葛邏祿的謀落的後裔。有些葛邏祿加入了瓦剌,有些成為烏孜別克族與維吾爾族。


鄜延路節度使李


老衲侃春秋現在來和大家一起“關注歷史,講述歷史,解讀歷史”。

在唐玄宗時期,為了爭奪西域的控制權,唐朝安西都護府的軍隊,和阿拉伯帝國(唐朝叫大食國)為首的中亞諸國聯軍,在怛羅斯發生了一場遭遇戰。

怛羅斯大致的位置,在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西、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斯坦的相鄰邊境、塔拉茲地區。

當時阿拉伯帝國出戰的兵力約20萬人,唐軍的數量為3萬人(其中唐軍2萬,拔汗那、葛邏祿部的蕃兵一萬人)。

戰鬥經過:

公元751年四月,高仙芝帶兵從安西出發,翻過了帕米爾高原,又穿越沙漠,經過長達三個多月的艱難行軍,終於在七月份到達了阿拉伯帝國控制下的怛邏斯,軍隊一到達,就準備圍攻怛邏斯城。

但還不等唐軍做好軍事部署,阿拉伯帝國也主動出擊了。於是中土的巨人和阿拉伯的王者,兩者在怛邏斯河兩岸的奧李-阿塔(今江布爾)附近,展開了一場空前的大決戰。

在高仙芝的指揮之下,唐朝的軍隊憑藉威力巨大的強弩,和大殺器陌刀等先進裝備,一舉奠定了戰場優勢。

雖然唐軍一開始形勢大好,但阿拉伯聯軍的數量極多,一時無法馬上結束戰鬥,兩軍進入膠著狀態。

當戰鬥進行到第五天時,戰場上的形勢突變發生變化,戰局對唐軍極為不利。

原來,跟隨高仙芝前來的葛邏祿軍隊,臨陣倒戈,他們從背後包圍了唐朝的步兵,並且斷絕了他們與騎兵之間的聯繫。

一看唐軍這邊亂了,阿拉伯聯軍趁機發動攻擊,出動重騎兵突擊到唐軍的中心,來了一箇中心開花。

唐軍受到內外夾擊,終於頂不住了,呈潰敗狀。

由於道路狹窄,敵軍又在前面擋住去路,此時潰敗的人馬擁擠在一起,眼看唐軍就要遭受全軍覆沒的危險。

緊急關頭,陌刀隊首領李嗣業急眼了,只見他奮起大棒一頓猛砸,也不管是敵軍還是自己人了,就這樣才殺開一條血路,使得主將高仙芝一夥人得以跳出包圍圈。

突圍後的高仙芝帶著數千人狼狽逃生。

此仗唐軍輸的很慘,當然,取勝的一方,阿拉伯帝國的損失更大,但不管怎麼說,最後是阿拉伯聯軍取得了勝利,雖然是慘勝。

據史書記載:

“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千餘人”。(《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三》)

在怛羅斯之戰中,葛邏祿部族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正是因為他們的給唐軍的背後一刀,成為了這場決戰的轉折點。

事後據史學家的分析,葛邏祿部之所以反叛,可能是阿拉伯人做了工作,他們和葛邏祿人達成了交易,如果葛邏祿幫助他們打敗唐朝軍隊,那麼阿拉伯人就默許葛邏祿人在兩河流域附近的擴張。

這誘人的餡餅一下子就勾到葛邏祿人的胃裡,他們為了利益,出賣了自己的主人。

兵敗之後的高仙芝,由於過去戰功卓著才免於一死,只是被唐玄宗撤掉一切職務,但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那麼這個背後捅刀子的葛邏祿部落,他們是怎麼個來歷,唐軍出征為何要帶上他們,這個部落最後的結局如何呢?

葛邏祿人,是原屬於中亞一個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為鐵勒人諸部之一。他們最早遊牧於阿爾泰山南部,即新疆北部的草原上。

由於部落比較小,一直生活在大部落的夾縫中,歷來都是以“找大哥”的方式來生存的。

一開始突厥汗國興起以後,葛邏祿依附了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崛起以後就歸順了薛延陀汗國。

唐朝建立後, 唐太宗滅掉了東突厥汗國, 公元657年唐高宗時期,名將蘇定方平定西突厥汗國後,葛邏祿正式改換門庭,受北庭都護府下的金附州都督府統轄,至此,它成了大唐王朝下屬的一個部落。

所以當唐朝軍隊要和阿拉伯帝國發生碰撞時,就把葛邏祿的軍隊編入到軍隊中,成為聯軍的一部分。

唐朝瓦解後,中原地區陷入內亂,手伸不到西域那裡了。所以,葛邏祿人很快又找到別的“大哥”。

公元10世紀,喀喇汗王朝異軍突起,葛邏祿人為喀喇汗王朝的強盛立下汗馬功勞,此後七河流域的葛邏祿人活動區域成為喀喇汗王朝的半自治地區,享有一部分自治權。

西遼創始人耶律大石,於1124年遼國瀕臨滅亡之際,自立為王,率領遼國的部分北邊戍軍,包括漢人、突厥、蒙古、通古斯人等,一路西進,在1132年於葉密立(新疆額敏縣)稱帝。

1134年取代了當時楚河流域的東喀喇汗國,定都八里沙(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南 )。

此時歸附於西喀喇汗國的葛邏祿,和他們的“大哥”鬧翻了,於是馬上轉頭向新崛起的西遼耶律大石求救。

西喀喇汗一看你去找“大哥”了,我也趕快搬救兵吧,於是派使者到屬於穆斯林的塞爾柱突厥那裡去求救。

此時的西遼已經呈崛起之勢,耶律大石正因開疆拓土找不到藉口呢,有了葛邏祿的請求,出兵就成了名正言順的事情了。

於是西遼出兵,和西喀喇汗請來的塞爾柱突厥軍隊打了一仗,史稱卡特萬(今屬烏茲別克斯坦)之戰。

可是塞爾柱突厥蘇丹桑賈爾,他組織的10萬伊斯蘭聯軍(呼羅珊、伽色尼),被耶律大石的三萬人馬所打敗,丟下3萬具屍體後敗退。

後來的阿拉伯歷史學家說道:在伊斯蘭的歷史上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戰爭,在呼羅珊也沒有比這更多的傷亡。

卡特萬之戰使西遼在中西亞聲名大震,耶律大石也被有些人認為就是在歐洲流傳許久的著名人物“約翰長老”。

中國也由此被中西亞稱為“契丹”,至今俄語裡的中國這個稱呼,就來自“契丹”這個詞的發音。

如果說怛羅斯之戰,是東方的科學技術比如造紙術等等以被動的方式傳入到了西方的;那麼卡特萬之戰,則使東方的科學技術、風俗文化等,全方位的傳播到了西方。

葛邏祿,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小部落,在歷史上著名的怛羅斯之戰、卡特萬之戰中,卻扮演了決定戰爭走向的關鍵角色,使得後人連連稱奇!

再後來,直到蒙古人入居中亞之後,葛邏祿人稱為哈喇魯,在這一帶仍很活躍,幫助蒙古人作戰。

但隨著元朝的滅亡,葛邏祿作為一個獨立的部落,也就不存在了。

現今的部分烏茲別克人、維吾爾族人以及部分阿富汗的普什圖族吉爾查伊部落都是其後裔。

總之,它在歷史上屬於九姓鐵勒的一個小部落,一直隨風搖擺,到處找靠山,從來沒有自己崛起和強大過。

也就是說他們在夾縫中生活了千百年,最後又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參考資料:《新唐書》北宋·歐陽修 《遼史》元·脫脫


老衲侃春秋


話說,在唐朝國力強盛消滅西突厥,佔領整個西域之時。西域的土著小國除了龜茲、于闐等在史冊一閃而過之外,秦漢以來的西域“三十六國”均不復存在。在唐朝半直轄半羈縻西域的時候,西域崛起了此前聞所未聞的突騎施汗國、葛邏祿部落聯盟兩大新政權。

那麼,葛邏祿人是什麼組成的呢?

大略是唐代初期,脫離了熾俟人主體的熾俟人、脫離了樣磨人主體的樣磨人、脫離了突騎施人主體的突騎施人,在熾俟人熾俟弘福協助王方翼平定阿史那車薄獲得唐朝冊封后,組建的一個新的部落聯盟。葛邏祿人的三個來源,有西域黑突厥、有突厥化粟特,所以說其中既有白種人也有黃種人。

葛邏祿人作為一個部落聯盟,擁有多個部落,主要部落包括如下:

1、謀落部。

唐高宗年間,藍突厥貴族阿史那車簿啜在伊犁地區謀反,三姓咽面湊了十萬大軍參與叛亂。唐將王方翼率軍將之鎮壓,三姓咽面慘敗,從此淡出歷史記載。而三姓咽面中的重要部落謀落,則參與了葛邏祿聯盟的形成!

2、熾俟部。

熾俟部是粟特人,本不屬於突厥,遊牧於中亞巴爾思罕和怛羅斯地區(大約是喀喇汗在中亞的核心領土)。他們可能是中亞古國康國和石國的一些邊緣遊牧百姓,被突厥統治後突厥化形成。

3、踏實力部

是突騎施殘餘部落。

葛邏祿這個聯盟怎麼來的呢?首先要說葛邏祿的核心部落——熾俟。雖然葛邏祿是突厥各部之一,但其核心卻不是突厥人,而是粟特後裔。而為什麼要叫葛邏祿呢,不直接叫熾俟聯盟呢?原因是熾俟部的首領氏族雅巴庫人又稱葛邏祿人

王方翼將軍在鎮壓叛亂之後,雅巴庫氏族的老大熾俟弘福,也就是當時熾俟部的首領。熾俟弘福在此戰中扮演了一個潛伏者的角色,給王方翼送情報,臨陣倒戈等等,致使叛亂被輕鬆平定。此後,熾俟部開始在唐朝扶持下崛起,熾俟弘福還得到了雲麾將軍、左威衛將軍、上柱國、天兵行軍副大使兼招慰三姓葛邏祿使這一長串官爵。

此後,三姓咽面被打回原形、突騎施汗國被滅。受唐朝扶持的熾俟部開始崛起,最終形成了以熾俟部為核心,來自三姓咽面的謀落部和一部分突騎施殘餘(踏實力)部落逐漸的葛邏祿部落聯盟。由於核心是三個部落,所有又稱“三姓葛邏祿”!

葛邏祿部落聯盟的歷史

突厥汗國興起以後,葛邏祿屬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崛起以後,屬薛延陀汗國。7世紀50年代初,唐朝將領高侃伐車鼻部,葛邏祿歸屬於唐。唐顯慶二年,唐以謀落部為陰山都督府,熾俟部為大漠都督府,踏實力部為玄池都督府,後又分熾俟部之大漠州為金附州都督府。三姓處在東西突厥之間,常隨東西突厥之興衰而叛附不常。

751年7月—8月,也就是唐玄宗天寶十年,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領安西都護府二萬漢軍,外加盟軍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一萬人與阿拔斯王朝呼羅珊總督艾布·穆斯林調集的三萬阿拉伯騎兵會戰於怛羅斯。此次戰役中,葛邏祿人勾結阿拉伯人,陣後偷襲唐軍,致使唐軍戰敗。

公元755年唐朝發生內亂安史之亂,西域唐軍部分被調入內地平叛。剩餘唐軍仍然堅守西域數十年。公元790年以後,唐朝最終才徹底失去西域。

766年,葛邏祿強盛起來,逐漸取代突騎施,佔有楚河流域西突厥故地,其中包括著名的碎葉城、怛邏斯城。789年,葛邏祿在北庭一帶,與吐蕃人聯軍,戰勝了回紇人,但是沒有多久,回鶻人進軍西域,在北庭、龜茲、拔汗那一帶敗葛邏祿與吐蕃人的聯軍。

當時,漠北、西域的形勢大致是:漠北、天山以北是回鶻汗國;維吾爾人的西北是黠戛斯人;黠戛斯人西南是葛邏祿人;葛邏祿人南是吐蕃人;葛邏祿人西南是入居中亞的阿拉伯人。他們之間有戰爭也有經濟和文化交往。之後,漠北的回鶻汗國滅亡,接近三分之一的部眾西遷,其中西遷三支之一奔葛邏祿人,和葛邏祿人融合。

10世紀,葛邏祿人和西遷部分回鶻人建立的喀喇汗王朝強大,葛邏祿人為喀喇汗王朝的強盛立下汗馬功勞,此後七河流域的葛邏祿人活動區域成為喀喇汗王朝的半自治地區,享有一部分自治權。後來,直到蒙古人入居中亞之後,葛邏祿人稱為哈喇魯,在這一帶仍很活躍。

葛邏祿人屬遊牧民族,居處無定。但葛邏祿人在從事遊牧的同時,也兼營農業。同時,中亞粟特族商人及穆斯林傳教者對葛邏祿的影響都很明顯。

葛邏祿部的後來!

葛邏祿人是烏茲別克族的祖先之一,同時維吾爾族中也有相當一部分為葛邏祿後裔。另有一部分跟隨九姓烏古斯的西征,融入到土克曼族、土耳其族之中,居住於阿富汗斯坦的葛邏祿人則成為部分普什圖族吉爾查伊部落的祖先。


龍羽評青史


葛邏祿部後來和西遷的回鶻等部組成了喀喇汗國,喀喇汗國分裂為東西喀喇汗國後,逐漸演變成了維吾爾族和烏茲別克族。

葛邏祿部先後臣服於西突厥、唐朝、吐蕃、喀喇汗國、西遼等國,蒙古人征服中亞地區後,葛邏祿人和中亞、新疆各民族融合,以後再也沒有成為一個獨立民族。

(一)怛羅斯之戰前的葛邏祿部

西突厥汗國時葛邏祿分為謀落、熾俟和踏實力三部,因此被稱為三姓葛邏祿。

西突厥滅亡後,唐朝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突厥故地。三姓葛邏祿也歸附唐朝 ,唐朝以謀落部為陰山都督府,熾俟部為大漠都督府,踏實力部為玄池都督府,後又分熾俟部之大漠州為金附州都督府。

三姓葛邏祿中的熾俟部成為唐王朝的馬仔後表現的異常活躍,經常派出軍隊參加唐朝軍隊討伐叛亂的突騎施汗國,逐漸成長為唐朝的金牌打手。

唐朝滅亡突騎施汗國後,允許熾俟部吞併謀落部和一些突騎施人整合成新葛邏祿部。唐朝在大小勃律之戰、石國之戰等一系列戰爭中,葛邏祿部一直是唐朝重要的附庸軍,得到了唐朝極大的信任。

(二)怛羅斯之戰後地位葛邏祿部

怛羅斯之戰後由於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無力顧及西域,加上大食和唐朝議和共同對付吐蕃,葛邏祿部在大食和吐蕃之間首鼠兩端。

回鶻帝國滅亡後部分部落西遷到蔥嶺以西三姓葛邏祿地區,聯合樣磨、葛邏祿等部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喀喇"突厥語中為"黑色"之意,宋代漢文史料就曾將"喀喇汗國"半音半義譯為"黑汗王朝"或“黑韓王朝”。

葛邏祿各部在喀喇汗國內擁有約15座城邑,由喀喇汗大汗任命諸葉護、小可汗、酋長,喀喇汗國對其進行鬆散的羈縻統治。喀喇汗國轉為伊斯蘭教後學習薩曼王朝建立古拉姆禁衛軍,主要兵源大部分來自來自葛邏祿、樣磨、哈拉吉等部落。

耶律大石建立西遼後 ,先後征服了東喀喇汗國和西喀喇汗國,葛邏祿部隨之成為西遼的羈縻附庸部落。

之後葛邏祿部一直不安分屢次掀起叛亂,西遼便要求西喀喇汗王朝把布哈拉和撒馬爾罕地區的葛邏祿人遷往喀什噶爾地區。此舉引起葛邏祿部在布哈拉暴動,布哈拉地方長官用談判穩住葛邏祿部,西喀喇汗國和西遼軍隊聯合鎮壓了暴亂。從此以後葛邏祿部不在做為一個獨立勢力,部眾也被分散到西域各地。

結語:怛羅斯之戰後的葛邏祿曾經短暫的成為中亞的一個重要角色,但是因為沒有獨立的文化和傳統,中亞地區又是四戰之地,導致葛邏祿部有開始不聽的依附與輪番興起的強勢帝國直到部落滅亡,僅有部分基因流散到維吾爾族和烏茲別克族等民族中。


來自邊境之光


葛邏祿原本是西突厥所屬的遊牧部族,最初駐牧於今宰桑湖的東額爾齊斯河南岸,自稱為“三姓葉護”。

唐中宗顯慶二年(657年),西突厥滅亡後,突騎施興起,吞併了西突厥的舊屬。

突騎施的首領娑葛於景龍二年(708年)受唐朝冊封為十四姓可汗。至於葛邏祿,正是這十四姓之一。

隨著突騎施的衰亡、回鶻的崛起,葛邏祿又被回鶻征服。在回鶻的懷仁可汗骨力裴羅統治時期,統治了藥羅葛、拔悉密、葛邏祿等11部落,每部皆置有都督,回鶻自此威震朔方。

至於所謂的怛羅斯之戰,發生於天寶十年(751年)。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

高仙芝……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餘里,至恆羅斯城,與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羅祿部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

這場戰爭只打了五天,最終葛羅祿部的叛變,使得唐朝陷入了被動局面。很快,就是755年的安史之亂的到來。

至於葛羅祿部的最終去向,有一部分西遷的回鶻人和葛邏祿人建立起了喀喇汗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