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说的“听调不听宣”是什么意思?听调和听宣的区别是什么?

音乐加


二郎神杨戬之所以敢“听调不听宣”,主要的原因是他是玉帝的外甥。中国的神话里对于玉皇大帝其实并不友好,尽管他高高在上看似很威风,但私下里几乎属于谁都能欺负的主儿。而最为恶搞玉帝的还是他家的女眷们全都思凡下界,与凡人婚配。



这其中的第一个就是玉帝的妹妹。在《西游记》里,杨戬来找孙悟空打斗的时候,孙悟空就曾揭过他的老底,说什么玉帝的妹子思凡下界,婚配杨君,后来他的儿子长大之后劈桃山救母。孙悟空还反问杨戬,那个劈桃山救母的人就是你么?

可见,最早玩劈山救母的不是杨戬的外甥刘沉香,杨戬自己就已经先于沉香玩过一次了。沉香不过是步了他舅舅的后尘。孙悟空揭杨戬的老底,无非是为了羞辱杨戬。但是,杨戬毕竟还是玉帝的外甥,自己的舅舅被一个猴子打了,又有观音菩萨的推荐,肯定是要来帮忙的,这也就叫做听调。



杨戬作为玉帝的外甥,虽然顶着一个二郎显圣真君的名头,却只是一位地仙,只在灌江口的二郎神庙里享受香火,而他也只管灌江口一地的事务。所以,他并不是天上的正牌神仙。说白了,玉帝并没有给他这个外甥一个正式的神仙编制,杨戬属于体制外的自主创业人员。



一个不拿天庭一分钱工资,也不靠舅舅的权势混编制的独立地仙,杨戬从来不参与天庭的事务,也就用不着什么事情都听从于玉帝,因此,玉帝甚至都无权给他下任何的命令,即使是舅舅命令外甥,杨戬也可以不执行。这就叫做不听宣。很简单,我都不是你公司的人,你凭什么来命令我,即使我们有业务往来那也是合作关系。


傅斯鸿


“听调不听宣”的意思,可以参考一下古装宫廷剧的常见桥段:

在这些剧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太监撤了嗓子喊道:“宣——某某某觐见!”于是这个某某某就毕恭毕敬地跑到皇上面前下跪了。

这个就是“宣”。而“调”就不一样了。随便找个人来喊一嗓子,没用!你得有调令,也就是正式的红头文件,盖好章的才行。

听调的意思就是,我还是尊你为大boss,但是得公对公,你有调令了,我才来。

不听宣的意思就是,尊你老大是给你面子,平时你想耍威风?不好意思,我不伺候!

其他天兵天将、各路神仙,都是玉帝吱一声就屁颠屁颠地去了。所以二郎神比他们牛。

这个当年是有原因的,《西游记》第六回就借他人之口说了三眼哥哥听调不听宣的来由:

菩萨道:“乃陛下令甥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他昔日曾力诛六怪,又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神通广大。奈他只是听调不听宣,陛下可降一道调兵旨意,着他助力,便可擒也。”

大圣道:“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


说白了就是玉帝对不起这个外甥,而这个外甥又比较有实力,玉帝也没办法,最后就听调不听宣了。


牛皮社


听调不听宣这个说法在传统演义小说里是很常见的一个说法,除了二郎神和天庭的关系是这样,隋唐演义里罗艺和隋朝的关系也是这样,都是听调不听宣。

听调不听宣是什么意思呢?先看看隋唐演义里罗艺和隋朝的关系。按照书里的交代,罗艺是秦琼的姑父,是前朝旧将,是在前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不得已投降了隋朝,条件就是听调不听宣。实际上,在每个新王朝推翻旧王朝的过程中,为了迅速推翻旧王朝,都会接收大量前朝旧将,都会给予类似罗艺这种待遇,也就是听调不听宣,允许你保留自己的军队,自己的地盘,只要不参加反对朝廷中央的活动,其它事情都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独立自主。

也就是说,听调不听宣一般也就意味着,相对于朝廷来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比如说罗艺,朝廷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调动罗艺参加军事行动,但是不能宣召他入朝觐见皇帝,因为这有可能意味着他被剥削原有的权力,也就打破了原来的承诺。如果朝廷强行下令要求他入朝,那就等于向他发出了明确的削藩的信号,会导致他们铤而走险,直接起兵造反,反对朝廷。

这其实是每个朝代初期都会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在开国时期的战争中,为了打倒主要对手,不断以各种许诺的条件拉拢过来的临时盟友。比如汉朝开国时的英布、彭越、韩王信、张耳、燕王臧荼,都是这种类型。因为对当时的汉高祖来说,主要任务是打倒项羽,所以这些人加入刘邦阵营,并不是刘邦真的要他们一起打项羽,而是要给最低限度的要求,也就是说,只要他们不参加项羽阵营,出兵帮助项羽打刘邦就可以了。

还有清朝初期的三藩,以及在大同的姜骧等明朝降将,和清朝的关系都和这种关系类似。他们都有自己的地盘,在自己的地盘里完全可以自主,相当于国中之国。在清朝尚未完全平定全国的时候,他们还有用,所以不会动他们。等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时候,没有其他重要敌人了,他们就会成为朝廷加强中央集权的对手。所以,当康熙明确要求三藩入朝的时候,对三藩的吴三桂等人来说,这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削藩信号,要么他们的地位下降到和清朝其它的地方官员一样,也就意味着完全失去之前相对于朝廷的半独立性,如果不接受这个要求,那就只能造反了。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和华北地区的藩镇同样是这种关系,每个藩镇都是半独立的,名义上服从唐朝中央,但实际上是半独立的,军事、财政、人事、行政都是藩镇自己说了算,朝廷无力干预。在必要的情况下,朝廷可以下诏要求一些藩镇参加朝廷的军事征讨行动,比如调动几个藩镇对付一个刺儿头藩镇,但是不能轻易要求这些藩镇的藩帅们入朝中央,如果有这个要求,就会激起直接反对朝廷的叛乱。当然,也有些藩帅们在自己的地盘站不住脚了,会主动请求入朝中央,放弃独立性。

二郎神和天庭玉皇大帝的关系就是如此,他名义上是服从玉皇大帝的,但实际上只要做到不公开反对玉皇大帝就可以了。而他之所以有这个待遇,就意味着他曾经反对过玉皇大帝,发生过正面冲突,最后是在玉皇大帝的天庭无法完全把他镇压下去的情况下,双方达成的一个妥协局面,让二郎神成了天庭的一个政治特区。可以说,名义上二郎神和天庭是君臣关系,但实质上带有盟友性质。当天庭遇到没办法解决的麻烦的时候,可以征调二郎神出兵参战,但是不能让其他人去指挥他。

所以,在孙悟空出世之后,天庭的镇压行动是逐步升级的。先是派比较低级的将领去剿灭,剿灭失败,再派天庭的大将托塔天王李靖出战,李靖率领十万天兵天将和哪吒一起去征剿,还是被孙悟空打败了,玉皇大帝迫于无奈,只能让太白金星去请二郎神参战,去打孙悟空。这也就是二郎神和哪吒之间的区别,哪吒是天庭的将领,是必须要服从玉皇大帝的命令的,还要听挂帅出征的李靖的指挥,但二郎神并不完全隶属于天庭,李靖也指挥不了。二郎神完全是自己去单干,凭一己之力去和孙悟空单挑。

而当二郎神也搞不定孙悟空的时候,玉皇大帝就只能派人去请和他完全没有臣属关系的如来佛祖了,这就是请外援了。如果打个比方说,就相当于抗战的时候,首先是国军抵抗日军,中央军抵抗不住,然后就是各地方部队参战,地方部队还不行,就是八路军,都不行了,那就只能请苏联、美国支援了。二郎神之于天庭,就相当于民国时期地方军阀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国民政府可以调动地方部队抗日,但不能直接干预他们的地方行政事务。二郎神也一样,天庭可以调动他去打哪吒,打孙悟空,但是不能要求他到天庭来参加玉皇大帝主持的御前会议。

所以说,天庭的这套政治秩序,其实和地上人间的政治秩序的结构其实是相同的。中国作为一个广土众民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在政治上必然是复合型的,包含着多种政治秩序,相互之间既有重叠之处,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这既是现实政治的需要,也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政治经验。而每一种类型的政治秩序的形成,都是在多种力量的斗争和妥协之后才形成并稳定下来的。二郎神和天庭的关系就是在经历了斗争之后形成的妥协方案,但在处理孙悟空的问题的时候,天庭耍了不少小手段,就是利用了孙悟空对天庭政治秩序不了解,实际上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

孙悟空要求的齐天大圣地位,实际上应当和二郎神一样,听调不听宣,但天庭却给了他一个虚假的名号,又派他去当弼马温,看守蟠桃园,这就是对孙悟空的政治欺骗了。也是因为这种政治上的欺骗,导致了孙悟空的自我定位错误,没有找准自己位置,他以为自己和其他的赤脚大仙等一样,和天庭是平等关系,结果却发现他只是天庭的中下级官员,导致他再次造反。假如天庭没有请如来佛祖来帮忙镇压,那么经过孙悟空与天庭的斗争,也是有可能参照二郎神的待遇,形成类似的听调不听宣的格局的。


萧武


在天庭的众将中,二郎神绝对是一个特殊的人物,他并非是天庭里面的主要神,他更多是在下界来做自己的草头王,天庭的这些人平时都是在天上工作,而二郎神人家自己有着自己的队伍,在灌江口享受着人间的烟火。

后来孙猴子打上天宫,一开始二郎神也没有赶过来,在书中就只用‘听调不听宣’来简单描述他与天庭的关系。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要说到他与玉帝之间的关系,所谓的听调,意思就是玉帝要有旨意让他去做某件事,他是必须要遵命的,后来玉帝让他来对付孙猴子,他也就赶来作战。

听宣就有些不同,这个意思是平日里二郎神是不会听从天庭的常规命令,天上的一些日常事务他也不会参与,天庭里面的各个部门都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估计二郎神一年到头也没有几次会去天庭,看起来他好像与天庭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天上的这些神对他的印象也不是非常深,即便是有事也不会想到他,后来还是观音推荐,玉帝才想到他的。

但我们看二郎神他的本领在天上绝对是顶级的,他与孙猴子之间是有着一些联系,俩人都对玉帝没有什么好感,二郎神自己身为玉帝的外甥,可他与舅舅相处得非常糟糕。当初他的母亲下凡生下他,却因此违背天条,后来二郎神劈山救母,这可把玉帝给得罪了,但此时的二郎神法力非常强大,并且和地方的一些势力有了联系,玉帝也不会轻易收拾他。这俩人也保持一种默契,平日玉帝的一些命令他不会去照做,只有专门的调令他才会动身。

二郎神虽然是非常高傲,对自己的舅舅没有什么好感,但他也必须要接受天庭的安排,毕竟玉帝掌管着天上人间,要是玉帝不承认他的话,他就很难在世界上生存。玉帝也不太喜欢他,可毕竟俩人还是有着一层亲戚关系,没有必要闹得那么僵,只要二郎神听自己的调令就可以,至于平时就当没有他这么个人就行。

对于天庭来说,二郎神在下界是他们的一个强大战力,玉帝要维持天庭的秩序,不会容忍这么一个违背秩序的人来做天神,可我认为玉帝心里也对自己的外甥感到有点愧疚。

因为二郎神后来救出自己的母亲,可由于被困太久,重见光日之后他的母亲就被玉帝召来的太阳给晒化,对自己的妹妹下这么狠的手,确实是有些冷血。

以玉帝的能力,完全是可以把外甥一起收拾掉,可他没有下这个手,也能看出他还无法做到真正的冷血。当然,王母在这里也起到关键的作用,她就非常欣赏二郎神,并且要求玉帝去给他加封,要是没有王母的支持,二郎神还真不见得能够得到天庭的认可。

他有着这样的特权,其实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在灌江口自己来做王,实际上等于被流放在这里,平日不听宣,等于天庭的这些福利他都享受不到,偏偏要是天庭有事,他倒是必须要赶过来帮忙。这么做就等于是把他当做苦力,二郎神他自己也不愿意去天庭上接受玉帝的束缚,就算他必须要遵守玉帝的调令,也不会去真正出力的,在和猴子对战的时候,他也没有真正用全力,后来还和猴子称兄道弟。

不得不说,二郎神有着这种特权,可他在天庭里面是非常悲催的神,享受不到任何的好处。可惜,由于俩人有着这么糟糕的关系,让二郎神在天庭里面一直无法出头,他这么有能力的人,却没有办法得到重用,要是玉帝能够放开成见,给自己外甥更多的机会,二郎神完全可以在天上有更大的发展,玉帝这么做也真是埋没人才,孙猴子打过来,他手上也没有人能顶上去。


猫眼观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听调不听宣”啥意思?

宣,就是大家在古装剧看到的,太监在皇宫大殿里面高喊:宣***进殿。

然而一个大臣就走进大殿,对皇上实行三跪九叩大礼,如果是汉族大臣自称“臣”,如果是满族大臣自称“奴才”。

所谓宣,就是以臣下的礼节接受皇帝的命令。皇帝是君,你就是臣,你这个臣是皇帝的奴才。

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皇上现在说一句“朕赐你死”,大臣回家就得直接服毒或者抹脖子上吊。

但是调就是另外一回事。

打个比方,中原大战时期,蒋介石名义上是张学良的上级,但他不能以上级自居,只能调动张学良的东北军入关作战,夹击阎锡山等人。

为啥?因为张学良也是实力派军阀,根本不怕蒋介石,也不吃他这套,甚至敢于平起平坐。

即便是蒋介石调动部队的命令,也要看张学良是否愿意支援。如果张学良不愿意,这个调动命令就是个屁。

二郎神也是如此,他其实是割据灌口的军阀。

二郎神是玉皇大帝的外甥。当时玉皇大帝的妹妹思凡下界,同凡人杨天佑结婚,生育了杨二郎。

玉皇大帝知道以后,勃然大怒,认为妹妹触犯天条,同凡人结婚。

于是,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将妹妹抓住,关入桃山关押,永远不得释放。

二郎神生下来就有第三只眼,法力惊人,但从没见过母亲。知道自己身世以后,二郎神在12岁时营救母亲,击败玉皇大帝的爪牙,用巨斧离开桃山救下母亲。

虽然二郎神和玉帝有仇,但母亲劝他“不管怎么说,玉帝也是你的舅舅”。

二郎神和梅山兄弟当时已经将人间法力高强的1200草头神收归部下,形成了军阀割据力量。

玉皇大帝见消灭二郎神,只得派人招安。

双方达成协议,二郎神名义上是玉皇大帝的部下,但不会对玉帝实行臣下的礼仪,也不到天宫向玉帝朝拜,玉帝也不得用对臣子的方式下命令(宣)。

但如果玉帝遇到危机和困难时,可以对二郎神下达调动令,后者会遵从出兵。

这就是听调不听宣。

说通俗点,二郎神和玉帝的关系,就类似于中原大战时期的蒋介石、张学良。


萨沙


问:二郎神说的"听调不听宣″是什么意思?听调和听宣的区别是什么?

古时候的文武大臣们是"文官怕宣,武官怕调″,文官是内阁官员,武官是封疆大吏。

如果不是例行的上朝议事,文官就怕皇帝宣,听到宣,就会想到是不是被参了,是不是要被革职查办,听到皇帝宣就会凶多吉少,所以文官怕宣。

武官是封疆大吏,在任上就怕被调来调去,调来调去就说明不被皇帝信任,调来调去就造成将不认兵,兵不认将,调来调去就意味着被削兵权,所以武官怕调。

二郎神驻灌江口,对天庭而言可以说是封疆大吏,是武官。武官应该是怕被调,不怕被宣,但是他就是听调不听宣,反着来,很另类。

这说明他有底气不怕被调,不听宣就是不愿上朝面见天颜,别人都巴不得上天庭为官,但他却嗤之以鼻,这说明他即不怕玉帝又不愿亲近玉帝。

他的身份是玉帝外甥,他母亲是玉帝妹子,下嫁杨君,被玉帝捉拿压在山下,二郎神劈山救母,与玉帝结怨,玉帝虽为天界主宰,但对外甥无可奈何,只能听之任之。

二郎神对玉帝听调不听宣,其实就是藐视天庭。


生产队长老杨


规矩,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怕是子神话世界里也是如此。因为只有在规矩的约束下,才不会出现乱子,秩序才会保持下来。但是在我饿么的呢神话里,有一个人物比较特殊,他就是二郎神。因为关于他有一个说法,那就是“听调不听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里面“听调”和“听宣”有着什么区别?这个说法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其实这句话在《西游记》里面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乍看之下没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其实如果仔细一琢磨的话,这里面可是有着很大的信息量的。当时是在孙猴子闹腾的时候,将那些天兵天将都大的稀里哗啦,连李靖父子也大败而归。这时观音就向玉帝推荐量二郎神。在她推荐的过程中,就有这么一句话,说他“听调不听宣”,要是能够将其召来,就可以抓到猴子了。

因此,对于这句话根据他的具体情况解释就是由于他在灌江口有着自己的队伍,实力强大,享受着人间的烟火,所以那些天庭的各个部分都管不到他,平时天庭有什么节日活动之类的他也一概不去,就是在自己的老巢待着,这就是所谓的“不听宣”。但是一旦有事情发生,玉帝下旨让他去做的时候,他也得执行命令,这就是所谓的“听调”。所以说,这种关系看起来比较怪异,但是它的存在也是有着原因的。

至于说原因,在他接受调遣前去花果山擒拿猴子的时候,就被猴子说出来了。换句话说,也就是他的身世的原因。当年他的母亲原本是一个仙界的神仙,但是后来下凡,在人间遇到了杨君,结果两个人产生感情,于是杨戬也就由此诞生。但是这件事却违背了天条,于是他母亲就被关押在桃山,而他之后开始学艺,最后用斧头将山劈开救出母亲。所以说我们也就知道了他和余地之间的关系是很近的,玉帝是他的舅舅,由于当年的所作所为感觉有些愧对他以及妹妹,所以才让他有了这个特权。

其实在玉帝这方面,不仅仅是他的妹妹,就是他的几个女儿也是接连的下凡,和凡人成亲生子,所以这事他已经是从开始的脑壳疼到之后的习以为常了,至于规矩还是要有的,该惩罚就惩罚,但是之后还是不能拿自己的这些亲人怎么样。所以其实他和杨戬的关系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差,其实在西游里面,二郎神也会死对自己的这个舅舅非常的恭敬。而且玉帝与他也是极为的赞赏,在立功之后就大大的赏赐了他一番,远不是李靖父子能够比的,这就是差距,毕竟关系在那摆着呢。


环球知识科普


“听调不听宣”,更多的是为了烘托“某人特牛逼”。通常在演义、传说、地摊文学里居多!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人呢?还是有的,不过下场都挺悲惨的。

一、【“调”和“宣”的区别有哪些】

所谓“调”,就是有啥事,咱们商量着来,我下命令之前,先征询一下你的意见,先通个气——这事这么办行不?这事你来帮哥一把怎么样?“被问的人呢,还能谈谈条件——两个人有地位上的差别,却也没有差得太大。


所谓”宣“,就是自上而下,命令式的、强制式的!叫你干啥你就干啥,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不听话?找死是吧?你跟领导谈条件试试?


那么,那些牛人,凭什么这么”牛逼“?还不是看谁手里面的兵多、谁势力大!一切靠实力说话。

二、【听调不听宣是无奈的妥协之举】

一般有这几种类型:


一、出于政治考虑的:例如罗成的父亲罗艺。罗艺本是前朝大将,手握重兵、据险而守,隋朝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无法迅速啃下这块“硬骨头”。如果集重兵而攻,打下罗艺不成问题,却要付出相当沉重的代价,值得吗?当然不值得!所以就作出了一定的妥协——允许罗艺保留自己的地盘、军队、税收,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这种妥协,能够以较小的代价获取更大的利益。只要你名义上归属中央领导就行。


二、出于稳定的考虑:在古代,军事行动最大的问题就是通讯不畅、没有远程机动能力,一个政权所能控制的地盘是相当有限的,所以为了边远地区、尤其是连续的稳定,会给边将以相当大的权力,例如明后期辽东的李家,云南的沐家、清早期的吴三桂、耿精忠等。


三、出于收买人心的考虑。这一招刘邦同学玩得最溜。刘邦是皇帝里面少有的明白了,他知道自己打仗的能力不行,所以对英布、彭越、韩信等能征善战的猛人,要地盘,给!要王爵,给!要待遇,给!把这些猛人很好的笼络起来,为他出生入死!终于打下了汉家江山!将一代猛人项羽逼得乌江自刎。


三、【神话也是政权的映射和外延】

《西游记》中的故事,天庭的统治架构,和俗世中的统治架构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二郎神听调不听宣是很正常的。


一、二郎神实力超强。能跟孙悟空打个平手,并且会九转玄功,师门潜力深不可测,腰杆子硬了,自然有说硬话的义底气。


二、二郎神是玉帝的外甥,这个666,也就不细说了。


三、二郎神没有野心。


那么,有关系, 有实力,听调不听宣又怎么了?


四、【这些猛人最后的悲凉下场】

所谓”听调不听宣“,听起来特牛逼,可剥开现象看本质,无非就是权宜之举、妥协之举。


“听调不听宣”是一种“非正常的”治理姿态。一个正常、稳定、有序的政权,是不可能容忍一个游离于外、无法控制的武力集团的。无无法容忍一个失去监督、无法制衡、手握重兵的武将。


韩信人称战神,战功之大,汉朝不作第二人想,最后却被诛于深宫!

吴三桂开山海关引清兵入关,从龙之功无人能比,最后却落得个兵败身死!

牛魔王游离于三界之外,何等逍遥,最后却被当年的小兄弟孙悟空带着一群人狂殴!


惨不惨?惨!但是活该!


没有哪个帝王会容忍这个一个隐患,在暂时的妥协和退让之后,迟早会用雷霆手段,将所有的权力收归己手!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谁能保证你将来没有贰心?


如果想过安生日子,就老老实实地交出兵权,交出封地,平平安安的做个富家翁!不然迟早招来杀身之祸!


二郎神有实力有关系才能够做到听调不听宣,孙悟空这个“野猴子”,大闹天宫之外被封为“齐天大圣”,看似风光无俩!最后呢?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啊!


【结语】:一切风光荣耀的背后,都是实力的较量和碰撞。多少皇图霸业,多少风流天骄,最终还是看谁的刀子快啊!


脂肪故事



《西游记》中二郎山听调不听宣。类似与玉皇大帝的关系,类似于诸侯与天子的关系。

诸侯隶属于天子,却拥有很大的自治权。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皆可自主。诸侯对天子的义务:

一是新君即位,诸侯朝觐天子。

二是君主去世,诸侯要吊丧。

三是每年向天子进贡。进贡的财物价值不高。

四是天子抵御外敌,平定叛乱。天子命令诸侯要出兵勤王时。诸侯必须敬服王命,以绥四国。

五、天子寿辰、立太子、立后,太后寿诞等盛典。诸侯要送上贺礼。

诸侯对天子可拒绝的有:

一、拒绝天子求私财。

二、诸侯国内部的税收,归诸侯所有。天子无权索取。

三、诸侯可不参与天子日常的朝政。

四、诸侯国内的封地。天子不得夺取。如汉景帝削番,就是违背宪法。


天子有生死,故诸侯在新君即位时要朝觐天子。而玉皇大帝长生不老,不存在新君即位一说。故二郎神不用朝觐玉帝。二郎神也不参加蟠桃会、玉帝寿诞。

当然,玉帝与二郎神有矛盾。若是其他听调不听宣的三郎神、四郎神。可能会参加蟠桃会以及玉帝寿宴。


杨朱学派


宣和调是两个意义不同的字。

宣字的原始本意是高声展读由天子的诏告或任命,这是一个由上及下的动作,本身就有明令、安排、通知的意思,被“宣”方处于下位,没有拒绝、议论的空间。

调和宣的本意就不同了,调的原始本意是为达成一致在各方间商议。从中我们可以跟明显的看出两者的区别,“调”是建立在双方同等地位、同等权利的基础上的,在这里没有上下级,各方可以接受,也同样拥有拒绝、改变、退出的权利。

所以,听调和听宣这两个词意义差距极大。在《西游记》中写到,二郎神对于天庭的安排就是“听调不听宣”,由此也可以推断出二郎神和天庭的关系,双方的地位。

《西游记》中有一首诗来写二郎神,通过这首诗我们几乎可以将这位大神的形象、事迹了解的差不多了。

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

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

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

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

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鋋罗双凤凰。

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

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

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

“听调不听宣”与诗中的这一句“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口”也是相互照应,互为解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二郎神本身对于天庭、玉帝——二郎神的舅舅不怎么看得上眼,态度上也是一种爱搭不理的样子,而且天庭方面也是默认这种行为的。由此我们又可以推断出,天庭对于二郎神没有太大的束缚,甚至可以说,二郎神是独立于天庭之外的一个存在,玉帝的手在小小灌口打了个弯,被硬生生的折了回去,可见玉帝也不是万能的。

有人拿《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对比《封神演义》中的二郎神,发现这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所以有人说后来的孙悟空就是从最早的二郎神演变来的。这种说法很有趣,也有极大的可靠之处。其实,不必对比《封神演义》,单单从《西游记》中两人的具体情况稍加分析也不难看出这二者有极大相似处,甚至说站稳脚跟的二郎神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对于水帘洞最初的终究追求——约等于土皇帝,且是被真龙天子忌惮、尊重认可的土皇帝。

大概二郎神和他的灌口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隐形的非典型世外桃源。


最后,从这个问题中我们由此可见古人对于汉字的理解、把控、运用,完全不是现在可比的,希望现在人多读古书经典,多理解汉字,而不是简单的认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