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近代这里爆发过什么战争呢?

西北老张看世界


说起近代爆发在济南的战争,必须有济南战役。

近现代的山东得失,对北方乃至全国军事形势都有极大影响,而济南作为山东中心城市,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60多年前爆发在这里的济南战役便是如此。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华东解放军经过连续八个昼夜的激烈攻坚战,全歼国民党济南守军10余万人,拔掉了京津(北京、天津)与沪宁(上海、南京)最重要的两大城市群之间最大的一颗钉子,正式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大决战的序幕。

关于济南战役,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是战役规模,反而是指挥权问题。

济南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粟裕还是许世友?众说纷纭,争执激烈。

担纲济南战役攻城主力的是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当时山东兵团的高层领导是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等,很多人据此认为许世友是济南战役的真正指挥者。但这种观点忽略了近现代战争的特点,即大兵团协同和总部指挥作战。

古代战争中,由于通讯技术不发达,往往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场的战役的前线最高指挥官被赋予“便宜行事”的权力,全权决定战场攻防。

但近现代战争不同,由于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以及多兵种合成、大兵团协同的需要,绝大多数战役都是指挥部发出命令,前线最高指挥官只负责执行命令。

许世友便是如此,他本身以刚猛著称,是一名优秀的前线指挥官,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战略指挥者,现场督战指挥,攻克济南城,他居功至伟,但战略指挥不是他的强项。

整个济南战役分攻城和阻援两部分,负责攻城的是主要是山东兵团和部分外线兵团,由许世友指挥,总兵力约14万人;负责阻援的约18万人,由粟裕直接指挥。但这并不表示粟裕只负责阻援,不管攻城,实际上这一兵力分配和战役计划,是由华东野战军军部研究决定,报中央军委同意后执行,而当时华东野战军负责人正是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当时陈毅已调往中原,并未参与整个战役的谋划指挥。

这一点在许世友本人的回忆录中也有体现:

“华东野战军首长研究决定:以山东兵团加上外线兵团一部,占参战兵力的44%,共约14万人,组成攻城兵团,由谭震林同志和我负责。以参战兵力的56%,组成打援兵团,归粟裕同志指挥。这里的首长毫无疑问就是粟裕。

济南战役的这一部署,跟东北野战军二打四平时,李天佑担任攻城总指挥,林彪直接指挥打援的部署一模一样。很明显,林彪和粟裕分别是两次战役的总指挥兼阻援指挥,李天佑和许世友只是攻城总指挥,必须服从总指挥的领导和指挥。如果许世友是济南战役的真正总指挥,立下如此卓著战功,为何此后销声匿迹,再未独立指挥过解放战争中的任何一次战役?在波澜壮阔的三大决战中,彻底失去了存在感?这跟许世友在孟良崮战役中不听招呼,怒摔电话,缺乏大局观战略意识有很大关系。

近现代战争讲究协同作战,需要有更强的大局观和战略意识,中外皆是如此。这就要求将领不但有关羽一样的忠、张飞一样的猛,还要有诸葛亮一样的谋。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我记得也就两次吧:

第一次。1928年5月,国民党第二次北伐,北伐军进军济南,军阀张宗昌为阻挡北伐军的进击,邀请了日本人进驻济南,5.2日蒋介石进入济南,5.3日派遣蔡公时和日军交涉,惨被杀害,遂爆发激战,日军伤亡230余人,北伐军连同百姓3000余人被杀,大部分是普通老百姓,史称“五三惨案”。随后北伐军绕城北上。

第二次,就是1948年的济南战役。(1948年9月16日至24日)

国民党军队编制:96军、整编73师等,人数约11万。

指挥官:国民党军第2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等(下图,王耀武和蒋介石)

华东野战军:14万人攻城集团(3.9.10.渤海纵队、鲁中南纵队、两广纵队等),阻援兵团18万人。

解放军指挥官:代司令粟裕。攻城东集团总指挥许世友,攻城西集团总指挥宋时轮。

解放军口号:“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解放军的连续进攻和96军吴化文部起义是战役的转折,经过8天激战,解放济南。

王耀武在逃跑途中在现在潍坊的寿光市被活捉。


穿越再现彼岸


近代济南发生了两场战争最为有影响力,一场是日寇阻止国民军北伐的济南惨案,另一场则是解放济南的战役。

今天就来看看济南惨案。

1928年,国民党完成内部整合,蒋介石、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组成四个集团军开始了第二次北伐,主要目标是北洋军阀残余——张作霖。

张作霖此时是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法理上说,张作霖现在是中华民国的元首、安国军政府大元帅,可是张作霖的实力远远撑不起这一切——南面蒋介石军队步步紧逼、河北平津形势危急,另一面日寇进犯想要乘火打劫,逼迫张作霖交出更多国家主权。

张作霖无奈,只好答应了满蒙五路条约,中国东北实际上成为日军的囊中物。日本人投桃报李,派出了第六师团从青岛登陆,一路就攻占了山东省省会济南。这个第六师团,就是后来造成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

日军入侵山东的对手是谁呢?很多人以为是狗肉将军张宗昌,其实不是,真正的对手是蒋介石。

1928年5月1日,北伐军第三师攻克济南,5月2日上午,蒋介石入城。5月3日,济南惨案爆发,3000多名中国人被杀。蒋介石派出的外交人员蔡公时、张麟书、张鸿渐、王炳潭等高级官员,被日寇割掉耳朵、割掉鼻子、打断胳膊和腿脚,折磨一天后被杀。

令日本人没想到的是,蒋介石答应侵略条件时,丝毫没有张作霖那样拖泥带水,十分干净利落。5月7日,蒋介石答应了日军所有条件,然后把山东拱手让给日本人。日本人的条件是:

一、有关骚扰及暴行之高级武官,须严厉处罚。二、对抗我军之军队,须在日军阵前解除武装。三、在南军统辖区域之下,严禁一切反日宣传。四、南军须撤退济南及胶济路沿线两侧20华里之地带,以资隔离。五、为监视右列事项之实施,须于12小时以内开放辛庄及张庄之营房。

蒋介石的军队前脚离开,日本第六师团就进城了。比五三惨案更严重的大屠杀开始上演。

据目击者叙述,日军进城后,见人就杀,不管军人和平民都是如此;很多被日军抓住的女子,被日军割去双乳、乱刀刺死。后来人统计,被日军屠杀的总人数,在20000人以上。


毫无疑问,经过16年的军阀混战,中华民国的国防力量已经被削弱到了极点。而日军经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战等多次战胜,已经初步奠定了远东霸主的地位,想要更上一层楼,必须瓜分和侵略中国。1828年的济南惨案,是后来14年抗日战争的先声。

可是,令人气愤的是,蒋介石始终喊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对内继续军阀混战、镇压革命群众,对外奴颜婢膝、百般讨好侵略者。

济南惨案后1个月,日本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刺杀了中华民国元首张作霖;

济南惨案后3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整个东北;

济南惨案后4年,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占领了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

济南惨案后9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占领了平津地区乃至整个华北;

济南惨案后9年后,1938年元旦前后,日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五个星期时间,30万人被杀!

济南惨案后10年,八路军115师挺近山东,陈光、徐向前、许世友建立了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山东人民的抗日活动终于有了主心骨。

也正是这些被日本人欺侮多年的山东汉子、北上东北成为东北野战军主力、也正是这些山东汉子,南下华中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主力。新中国成立,山东人民功不可没!


历史知事


说道这里,就不得不说在解放战争中期的济南战役了,当时我军开始了大面积反攻作战,除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有生力量之外,解放大城市更是必不可少。而在这个时候,我华野随即制定了解放济南的战略计划,在粟裕将军的筹划之下,我军由许世友将军率领华野七纵、九纵、十三纵以及地方武装共十四万解放军战士担负起了解放济南的重任。



而济南当时的守城主将是国民党黄埔系名将王耀武,此人毕业于黄埔三期,是蒋介石极其信任的一员大将,他早在红军时期便多次和我军作战,尤其在第四次反围剿时,其所在三十二旅被我红军战士围困于宜黄,此人率部抵抗我军长达二十四天,最终守住宜黄,因此被蒋介石看重,从而一路升官。

当然了,王耀武以黄埔三期的身份,最终成为山东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也不是平白得来的。在抗战时期,赫赫有名的七十四军就是由他一手打造出来的抗战铁军,而著名将领张灵甫更是王耀武手下的爱将,其参加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等等重大战役,几乎打遍了整个抗日战场,尤其在万家岭大捷中,他更是表现出色,赢得全国人民的赞誉。



时间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这王耀武因为是山东泰安人,所以被蒋介石派往山东,成为山东的封疆大吏,而他也是国民党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封疆大吏,由此可见蒋介石对他的重视。但在解放济南的战役打响之后,国民党已经大势已去,但王耀武却在垂死挣扎,率领十万余众坚守济南,妄图依靠济南坚不可摧的工事阻挡我人民解放军。而在这个时候,我华野发动十四万人攻城,外加十八万人打援,想要一举解放济南。

但是济南城防确实坚固,我攻城部队在数次强攻之后伤亡重大,但是我解放军战士人人士气高涨,无畏死亡,甚至提出了“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最终在关键时刻,负责城西防守的国民党将领吴化文率部两万余人起义,我军迅速攻入城内,此时国民党守军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最终我军顺利的拿下了济南城。



而这吴化文出身西北军,本来就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人马,他早年追随过冯玉祥,之后又投靠蒋介石,算是国民党军里面的杂牌部队,其在济南战役中能知晓大义,堪称解放济南的一大功臣。而王耀武最终化妆潜逃,后被我军将士俘获,关押于功德林内,但其态度端正,积极接受改造,后被特赦。

济南战役最终以我军的胜利落幕,但尽管有着吴化文的起义,但在济南八天八夜的血战之中,我军依然伤亡高达二万六千多人,可谓是一场空前惨烈的城市攻坚战。如今距离那场伟大的战役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我们应该永远缅怀那些为解放济南献身的英雄,他们值得我们尊敬。


绝笔历史


山东东临黄海,也是渤海的门口,陆地上也是扼守京津的咽喉要道,但是要说兵家必争之地,显然是有点过了,不要说近代以来,就是自古以来,发生在山东的大规模战役也并不多见。

全面抗战爆发的标志是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地点正是华北地区,当时山东军阀韩复榘身处抗战的最前线,也算拥有几万队伍,蒋介石任命韩复榘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主要负责山东境内的抗战。

当时韩复榘大有和日本人决战的态势,在山东境内全面布防,结果韩复榘与日军激战一次之后,便下令撤退黄河北岸防线,改设在黄河南岸,日本在南京保卫战结束后开始进攻济南,当时拥有十几万人的韩复榘放弃济南,并且实施所谓的“焦土抗战”策略,抢掠济南的银行、工厂、仓库,给济南人民带来极大的伤害。

1937年12月27日军开进济南,到1938年1月8日占领济宁,基本完成山东东部的占领,韩复榘退到山东西部,结果韩复榘在1月11日河南召开的高级军事会议上被捕,1月24日,韩复榘被蒋介石以不抵抗的原因枪杀,成为抗战初期第一个被枪杀的大军阀。

我们今天在谴责韩复榘的时候,其实也应该想一想,当时日军攻打山东的人数不过几千人,韩复榘竟然放弃济南,也是由于济南地理位置的尴尬,并不足以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要说发生在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小规模战役,其实还是蒋介石在1928年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发生的事情。

当时国民革命军气势汹汹团结一致攻打北洋军阀,在蒋介石的率领下,北伐军一路高歌北上于1928年5月1日进驻济南。

胶东半岛在一战结束后划分为日本势力范围,早在第二次北伐之前,蒋介石下野期间到日本去追求宋美龄,当时的日本政要就警告蒋介石维持国内政治局势,不要北伐,蒋介石不为所动。

在北伐军行进过程中,日本便要求北伐军绕过济南,蒋介石依然没有当回事。

北伐军接管济南后,明确要求日本从济南撤军,5月2日蒋介石率众视察济南军情,发现日本正在构筑防御工事,蒋介石因此要求日本驻济南领事"贵国士兵在济南市区高筑防御工事,实是引起我国人民之恶感,易招纠纷。为防止意外冲突,请贵军先行撤除一切防御工事。"

当日下午,日军在济南修筑的防御工事已经撤退,结果第二天,日军发动济南惨案事件,当时驻扎在济南的两个营被日军攻击,损失惨重。

北伐军九十二师,九十三师奋起反抗,日本指挥官表示北伐军"如不停火,中日将全面开战",蒋介石为顾全大局,严令北伐军不许还击,结果日本后来再次挑衅,7000余人被迫缴械。

面对日寇的残暴罪行,蒋介石向日本表示:"似此暴行,不特蹂躏中国主权殆尽,且为人道所不容。今特再向贵政府提出严重抗议,请立即电令在济日兵,先行停止枪炮射击之暴行,立即撤退蹂躏公法、破坏条约之驻兵,一切问题当由正当手续解决。"

再事态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蒋介石最终服软:"自本月3日之不幸事件发生,本总司令以和平为重,严令所属撤离贵军所占区域。现在我各军已一律离济,继续北伐,仅于城内留相当部队,借维秩序······俾得维持两国固有之睦谊,不胜企盼之至。”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如有一毫人心,其能忘此耻辱乎?忘乎何以雪之,在自强而已。”

可见,就连当时的蒋介石在北伐时期对日本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在日记在骂天骂地。

除了济南惨案外,再有的相对大一点规模的战役就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济南战役了。

1948年7月16日华东野战军决定解放济南,驻守济南的国军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是抗战名将王耀武,其一手打造的七十四军是抗日战争上表现最好的军队,然而此前,这支军队已经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全歼。

王耀武能够指挥的也就是一些杂牌军了,在济南战役中,仅仅八天,华东野战军以2.6万人的伤亡,歼灭国民党10.4万人,俘虏了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


史论纵横


济南什么时候也成兵家必争之地了?

兵家必争之地指拥有天险,打仗时地形适合防御或进攻。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可分为两类,其一是边境防御,多用于抵抗外族入侵,如山海关、锦州等,其二是中原内地,大多是攻占首都或大片疆域的必经之所,如荆州、襄阳、徐州等。

济南充其量只是一个省城而已,就山东而论地理位置也还不如胶东半岛冲要,在现代战争中占据胶东半岛北可控渤海口威胁天津、辽宁,南可威胁江浙,1888年,中国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在胶东半岛的威海。

也正因为济南地理位置一般,所以济南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争,只是国共内战时发生过攻打济南的济南战役。


莱驹为右


最著名最血性的是铁铉对燕王朱棣的“济南保卫战”,此战打出了山东人的血性和忠诚。可惜现在济南人大多不记得铁公了。

另济南做为交通要道和山东政治中心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并非是易守之地。四面环山的盆地之中,如成都一般,易被攻不易防守。


艾迪特


济南是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不清楚,反正拿下济南就会有水喝,还是泉水😁😁😁😁


徒骇河畔旁的禹城


王耀武之所以对黄埔学长李仙洲耿耿于怀,大骂该兵团(两个军临时组成的集团)是50000头猪,是因为“莱芜战役”中他的宝贝部队第73军被歼,致使在后来的济南战役中,国军守城兵力严重不足,才不得不过多依赖杂牌军吴化文的部队。


第73军亦即整编第73师,原军长韩浚,抗战初期表现不佳,但在抗日战争中期以后,始终在王耀武麾下作战,战力提升很快。从第24集团军再到第四方面军,也是首批换装美械的部队,号称第74军的“姊妹军”。


解放战争打响后,王耀武原来指挥的三个军(整编师)老部队中,张灵甫的整74师和李天霞的整83师都被划给了苏北的汤恩伯作战序列,只有整73师留在了济南附近,是第二绥靖区的看家部队,结果被黄埔一期李仙洲葬送了,王耀武如何不肉痛?


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的大反攻已经全面得手,解放区连成一片,济南成为汪洋大海中的“孤岛”,胶济线上的整32师、整45师等部纷纷被全歼,只剩南边的徐州还有国军三个兵团遥遥相望,王耀武情知不可守,但蒋介石一定要守,黄埔三期的王耀武只能尽量拼凑部队硬着头皮备战。


关键时刻,还是老部队用起来放心和顺手,莱芜战役后王耀武在济南重建整编第73师,以曹振铎为师长,但重建部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于是王耀武要求南京空运援兵,第一个点名要的部队,就是仍在苏北保持机动的整编第83师,李天霞被撤职查办后该师师长是74军系统出身的周志道。








岂料仅空运了一个旅,“徐州剿总”刘峙就借故拖延了,借口倒是很多,原因只有一个,整83师是原王耀武集团军唯一没有被歼过的精锐,刘峙舍不得。


无奈之下,王耀武第二个请调的是重建的整编第74师邱维达所部,由于刘峙拖拖拉拉,当华野发起济南战役的外围作战时,整74师刚运到了七个连,机场就被解放军炮火封锁了,所以王耀武仅得到了一个旅外加一个团的增援部队,如果整编83师和新的整编74师全部到达济南,王耀武负隅顽抗的时间一定会拉长。



因此,济南战役打响时,虽然王耀武的城防守军号称11万之众,但正规军数量有限,夹杂着大批从山东各地逃进城的保安团队。作战序列是整编第73师、整编第96军(辖整编第2师、整编第84师)共三个整编师部九个整编旅,而吴化文是整编96军军长兼整编第84师师长,对济南城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就是五个保安旅和炮兵、工兵等特种部队了,装甲力量只有15辆日造九七式坦克。

济南应该算兵家必争之地,是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之一,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的交汇点,它是连接华北和华东的战略要地,但从军事地形上看易攻难守,再从北伐时期陈诚迅速入城和抗战时期韩复榘不战而逃来看,坚守济南并非易事。城防工事由侵华日军经营多年,王耀武接收后又大肆加筑,认为外围阵地可守半个月、城区至少能坚持一个月,足够撑到徐州援兵抵达。



华东野战军主力32万余人,以14万人负责攻城作战,以18万人担负打援任务,其实攻击济南的兵力并不占多少优势。但徐州方向的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兵团总计也不过17万余人,又担心被华野“围点打援”,所以动作消级,而当吴化文率领整编84师起义后,济南西线防区洞开,王耀武大势已去。

济南战役,从1948年9月16日打响,到9月24日结束历时九天,人民解放军共消灭敌人104290人,其中毙伤23420人、俘虏61879人、起义20000余人,生俘王耀武以下将官32人,真正实现了“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度度狼gg


济南一丢,东北吃紧。华东华北被分割,老蒋大势已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