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人的團結有目共睹,在全國其他省份內部還在為文化分割線爭吵時,東北人卻可以很坦然地把三個省合為一體作為自己的地域標籤。甚至有時候東蒙的居民也會自稱東北人,和三省居民玩到一塊去了。在外界看來,黑吉遼也經常是不分的。
為全體東北人彈上一曲
但其實整個東北並不註定是這樣的。若不是因為一些特殊的歷史機緣,東三省的人文很有可能就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了。
東北的地理基礎
中國東北的核心地帶是由長白山、黑龍江、大興安嶺圍成的一個倒三角。在這個倒三角內部,是大片大片的平原和河流。諸如秦嶺之於川陝、太行之於晉冀這樣強大的自然屏障,在東北內部是不存在的。這裡的土地本身就有一種承載均質化文化的潛力。
遼闊的東北平原
當然也不是說就完全找不到自然分割點了。比如吉林和黑龍江的分界線,大致上是繼承了當年日俄兩國侵佔我國領土的分割線。兩大列強在一望無際的東北平原上還是找到了一條可以彼此接受的勢力分界線。
這條線的北端沿著嫩江一路向東南,延伸到松花江和其支流拉林河上游。只是到了這條線的東南端,由於張廣才嶺和老爺嶺這些山脈是南北走向的,無法沿著自然分界劃分,有一些紊亂了。
黑龍江與吉林之間
嫩江-拉林河-張廣才嶺-老爺嶺
嫩江的的上游也有一定的分割作用,是黑龍江和東蒙的分界線。給內蒙古東部留下嫩江沿岸的平原,是為了增加內蒙東部的經濟發展潛力,否則光靠大興安嶺西麓的額爾古納河東岸,東蒙的發展水平會比現在低很多。
黑龍江和內蒙之間除了比較清晰的嫩江外
還有一個很多人經常不解的加格達奇
加格達奇雖屬於內蒙古自治區
但同時也是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駐地
至於吉林、遼寧和內蒙古在南方的分界線,則大致可以認為是遼河。只是遼河的情況比較特殊,在上游有走向差異巨大的東西兩條支流,也就是東遼河和西遼河,直接沿著這兩條支流和遼河干流的方向去切分省份會顯得很奇怪,於是人們就在三條河流的夾角中心切分。最終,東蒙獲得了全部的西遼河,吉林獲得了幾乎全部東遼河,而遼河干流則是遼寧的。
遼寧與吉林之間
也就是說,東北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之間的分割線沒有山地,全部都是水系,甚至是水系之間夾角中人為劃分的線。
然而河流並不是很好的自然分割線,因為河流兩岸的居民,乃至河流上下游的居民,有著共同的利益去共同經營這一條河流。利益相同,又喝著一江水長大,在文化上就很容易產生共同點。
嫩江兩岸
更何況在東北的氣候條件下,河流往往小半年時間都處在結冰的狀態,對人流和物流無法構成阻隔作用,很多時候和平地並沒有太多區別。
冬季的松花江
可以想象的是,在東西遼河即將匯入遼河干流的那一段狹窄的區域內,雖然在行政上跨著兩省一自治區,但各地居民的差異遠比同為支流匯入幹流形成的三角洲上的武漢三鎮居民小。
東西遼河在此匯成一條遼河
地理上缺少明顯分界,劃分省份時邊界又相對交錯,兩個因素互為因果,共同奠定了東北雖分三省一區,但在文化上的統一度卻很高的地理基礎。
充滿波折的歷史進程
當然東三省在地理上也不是就完全均質化了。東北面積遼闊,而且從南向北逐漸深入寒帶,即使沒有地面障礙的切分,在氣候上也能大致上分成幾部分。這也是東三省呈南北佈局的現實基礎。
所以這才是真相?
比如在更靠近北方邊境的黑龍江北部,由於氣候更加寒冷且水系發達,容易形成沼澤和凍土,對於人類的農耕開發並不友好,更適合以漁獵為主的少量人口居住。如果沒有來自上山下鄉時代強大精神力量主導的開墾工作,黑龍江的農業基礎和人口承載力遠不會有現在這麼好。
北方人民信仰人定勝天...
而在南方的遼寧,氣候相對比較適宜,土地平曠而肥沃,是適合農耕的好地方。如果清朝沒有為了保護龍興之地而禁止漢民出關,而是在清帝國的統治之下允許滿漢回蒙各族人民根據農耕和商業的需求出關開發,那麼遼寧很顯然會最早成為東北最像中央之國核心區的地區。
遼河流域自先秦時期便是成熟的農業區
所以與其說清朝在晚期開放了東北
不如說在入主中原後封印了東北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遼寧的另一大優勢則是擁有屬於自己的漫長海岸線,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隔海相望,很有機會成為中國北部內部海洋貿易的發起者之一。事實上無論是俄國人還是日本人,在近代爭奪東北控制權的時候都敏銳地意識到了遼東半島的重要性,並圍繞旅大展開了殘酷的廝殺。殖民列強在進入海洋時代之後都鍛煉出了精明老辣的目光,他們對遼東的興趣,也正說明了遼寧的潛力。
兩個列強在中國土地上的戰爭
當然鄰居的決定權也是很重要的。作為東北亞十字路口,東北的歷史進程很難脫離其周邊的鄰居們而獨立進化。
在近代,對東北可能造成深刻影響的鄰居主要有三個:
其一是來自華北的漢族農耕文明,它的滲透極限是松嫩平原,原因正如前文所述,黑龍江大部由於天寒地凍,溼地遍佈,在工業化之前農業條件很差,並不是精於農耕的漢人喜歡的地方。而且很可惜,由於清朝的封閉政策,這個影響力被牢牢封印在了山海關以內。
在沒有工業化之前
農業民族很難在如此寒冷的地區建立定居社會
白山黑水之間的漁獵民族才是這裡的主人
其二是來自北方沙俄的工業文明。雖然沙俄在歐洲列強裡算不上高手,但在一路向東的過程中,面對西伯利亞密林裡的原住民,沙俄有著巨大的優勢。相對溫暖的中國東北是俄國人夢寐以求的土地,從沙皇到蘇俄實際都對這裡志在必得。不過跨越半個地球向太平洋沿岸投射力量成本過高,俄國人有先發優勢,但難以長期維持優勢。
雖然沙俄勢力最終退出中國東北
但在遠東仍保住了巨大的成果
其三是來自朝鮮半島,以及來自海對岸的工業化的日本。日本人對東北的野心足夠大,因為他們既缺乏農地,也缺乏林礦資源,控制中國東北在日本帝國主義的規劃中就關乎日本帝國的國運。
如果不能佔領中國東北
日本永遠只是個島國
日本人對東北的影響力也確實是很強,這在近代給人留下了“日本要拿東北當家,因此善加經營”的錯覺。但本質上,這還是一種非法的掠奪。
是建設還是奴役?
如果任由歷史這麼發展下去,東北其實不會像今天這麼統一。其北部會成為一個俄式的資源工業型地區,其中部精華地帶會成為工農業較為均衡但在政治上附屬於日本的地區,其西南部的一小部分才能受到中華文化的支配。
好在歷史沒有這麼演化,不僅因為清朝中前期打跑了沙皇以及艱難的抗日勝利,更因為另一樁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
闖關東的副產品
從上個世紀開始,東北興起了一股尋根熱。和其他地區人沿著洪洞大槐樹或是南雄珠璣巷這種語焉不詳的歷史名詞尋根不同,東北人尋根要方便得多。至今還有很多年輕人能很輕鬆地說出自己祖上是來自關內某處的,這一點在其他移民歷史久遠的地區很難見到。
畢竟大批東北漢人從關內遷出也不過就是三四代前的事,這就是闖關東。
前幾年的電視劇《闖關東》
闖關東並不是一次性的大規模移民事件,而是伴隨著大清國運的不斷衰弱而分批次進行的。因國力日微腐敗橫行而無力搞基礎建設的清朝,在其生命的晚期天災也不斷。
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銅瓦廂決口,改道的黃河造成了河南、山東、江蘇、河北大範圍的農田被毀,饑民四處流散。其後朝廷仍然無法控制黃河,下游農耕產出非常不穩定,更發生了光緒年間的“丁戊奇荒”,導致上千萬農民餓死。
黃河這次改道,從南改到北
改道的夾角地區以及山東西北部受到了嚴重破壞
而東北沃野千里,卻因為祖宗成法而被嚴格封禁,漢人不得入內耕種,只能作為皇室圍獵的場所。留守當地的滿人,也因為東北氣候苦寒、人煙稀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逃進關內。這導致東北土地荒廢、居民寥寥,以至於被沙俄趁虛而入非法宣稱主權。
這時候再死守祖宗成法,任由東北沃土被沙俄侵佔而坐視饑民哀鴻遍野,就實在不是明智之舉了。朝廷一開始的態度是不置可否,默認饑民流入東北,等到1860年代沙俄緊逼不捨時,則乾脆放開了管制,任由農民拓荒實邊。
兩百年未見人煙的東北大地對於當時的漢族農民來說還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只要肯下功夫,務農、伐木、淘金、射獵都有機會獲得很高的收益。當這些富裕起來的農民過年過節返鄉向鄉親們展示了自己在東北的生活之後,更多農民也被裹挾其中。
在開放東北移民之前
東北地區人口不足百萬
如果被日本佔領並搶先移民,將非常可怕
(雖然現在人口正在流失)
據統計,僅“丁戊奇荒”期間,就有上千萬來自山西、山東、江蘇、河北、河南等地的農民參與了闖關東,遠遠超過了當地留守的滿人和非法移民的俄族人、朝鮮人之和。關內農民,尤其是來自山東的農民潮水一般湧入東北,建立起了和自己老家幾乎相同的村莊組織(只是農地面積大得多),幾乎沒有經歷和原住民的文化衝突,就直接把漢文化紮根在了東北。
《闖關東——靠著手藝吃飯》
於永華
而由於這些地區在關內時文化就比較相近,進入東北時也沒有經歷涓涓細流式的逐步滲透和開發,文化同質現象非常嚴重。在闖關東中前期,別說東三省(或是東四省)的文化形態一樣,他們和一海之隔的山東也沒有很大的區別。
閱讀更多 內心深處都是xiao豬豬 的文章